冒犯书

冒犯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希我 著
图书标签:
  • 争议
  • 讽刺
  • 黑色幽默
  • 文化批判
  • 社会观察
  • 文学
  • 小说
  • 反传统
  • 实验性
  • 先锋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35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98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陈希我疼痛小说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26
字数:26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冒犯书》的作者就像但丁,为读者打开了层层地狱。这里有处女观的变异,有无性夫妻的挣扎,有贫富悬殊引发的抢劫,有老年人的畸形怀旧,有富裕却不再美丽的女人的自戗,有不堪考验的婚外恋情,有强奸导致的权力翻转,有死亡胜于活着的生存荒谬……作者用尖锐之笔,追问存在之真相。


作者简介

  中国先锋作家。曾留学日本,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现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作品有小说《抓痒》《命》《大势》《移民》《我疼》、随笔集《真日本》《我的后悔录》、研究专著《文学中享虐现象》等。获国内“人民文学奖”、英国ENGLISH PEN奖等多种奖项,五度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多次登上小说排行榜,部分作品被翻译成法、英、意、日等文字。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其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日本《イリプス》杂志称其为“中国的太宰治”。


目录

第一章· 晒月亮

第二章· 暗示

第三章· 补肾

第四章· 我们的骨

第五章· 旅游客

第六章· 又见小芳

第七章· 带刀的男人

第八章· 上天堂

一个作家的诞生(代后记)


精彩书摘

  带刀的男人

  1

  她去机场接他。他是来参加她作品研讨会的。他是当今当红评论家。他给她的诗写了两篇专评,她一直对他心存感激。

  她没有见过他。他们只电话和E-mail往来。她曾在报纸上看到他的照片,戴着眼镜,一手扶着镜框,一副儒雅模样。见到人,居然比照片还要儒雅。他儒雅地向她深点一个头。好的,他说,动作缓慢,声调持重,一个长者(他比她大二十岁)。又扶了扶眼镜。

  晚上,主办方省作协为他接风洗尘。被请来的还有本省几个诗评家。大家很快就交谈了起来。不是诗,也不是文学。如今都羞于谈文学了。只有她,新出炉的女诗人,才企图把话题转到诗上。她给他敬酒时说,您的诗评好锐利。

  大家笑了起来,说,他本来就是一把刀。

  怎么说?她不明白。

  一个说,刀笔吏刀笔吏,他就是以笔做刀。

  他说,这话对也不对,我不是吏。我是民间的。

  大家又笑了。她也笑了,他是一把特立独行的刀。屠龙刀?网络游戏里的那种刀,积蓄着长期的能量,技巧、熟练度和知识。

  晚饭吃完,大家散了,他被安排在作协招待所住。作协招待所在作协大院内。门卫认识他,当然,他是名人。门卫向他致意,他也赶紧还礼,回头对陪同的她说,当个名人可真累。

  她能理解这种累。但是这种累正是她所向往的。她曾经在电视上看到孙燕姿被几个彪形保镖护卫着,冲破追星人群。她多么羡慕。现在谁不羡慕这种效应?只可惜诗人不是明星。而且她才走出第一步。她对这次研讨会抱有重望。当然最寄希望的是他。她要他把她的创作成就拔高到全国性的高度。她请他去酒吧喝酒。

  为什么选择酒吧而不是茶楼?因为喝了酒,好说话。当然还因为他是来自京城。她听说京城有很多酒吧,三里屯,后海。不用酒吧招待他,显得寒碜了。

  不好意思让你陪我,他说,客气地。

  哪里的话,是我应该谢谢您呢。她说。

  你,家里没事吧?他又问。

  没事。她说。家里有个儿子,四岁,由保姆带着(她丈夫在外地工作)。平时保姆在她下班后回家,今晚因为她要应酬,叫保姆待迟一些。

  酒吧醉意浓浓。他终于醉了。她说出了自己的要求,他说好的好的,还是那么文雅(好像她理所当然是全国性诗人似的),只是把手放她肩膀拍了拍。她虽然有微微的不习惯,但也觉得没什么。再说他的年龄都能当她的父亲了。她只是悄悄把他的手牵下来,化作牵手的姿势。

  很迟了,她把他牵出了酒吧。打车,上车。司机问去哪里,她说了作协招待所。我不去那地方!他忽然说。

  她诧异。

  我不想看见那些讨厌的眼睛。他说。

  她笑了。没事的,他们看您的眼睛又没恶意。

  他们看你有恶意。他说。

  她承认。她长得不错,走在大街上,有不低的回头率。她感觉得到那些目光。她也为自己具有这种吸引力而得意。她相信在机场他第一眼看到她时,也会感觉得到这一点。女诗人女作家大多是歪桃扁枣。

  看那些看你的眼睛,我就受不了。他又说。

  谢谢。她说,有点感动。要知道,他可是名人哪。

  我历来就讨厌单位招待所。他又说。冷漠,无情!我不去!

  她心一动。这几个词,也是她诗中喜欢用的。她共鸣了。去哪里?司机又在问她。是啊,可是去哪儿呢?不去作协招待所,又去哪里?

  还是去吧。她劝他。

  我坚决不去那里!他说,要把我送到那里去,我就立马回去!

  斩钉截铁。说着他就猛地睡下了。她推也推不醒。你们到底去哪里?司机有点不耐烦了,催她。她慌了。不要说让他生气了回北京去,就只是让他生气,她的希望也会泡汤的。有一刻,她想把他拉下车去,再想办法。可是他睡得很沉,她搬不动。那就到我家吧。她想。

  2

  到了她家。她叫他,他醒了,谢天谢地。他问,这是哪里?

  我家。她说。

  哦。他说。又迷糊下去了。她搀着他。他把她当作拐杖似的。她从来没有跟丈夫以外的男人如此身体相近过,她觉得有点不习惯。他怎么就又迷糊下去了呢?

  开了房门,保姆站在门口。保姆眼睛睁得老大。也确实,半夜三更你带个男人回到家里。她叫保姆帮忙搀扶,保姆却闪到一边去了。她只得自己搀他进屋。她感觉到保姆的眼睛在后面跟着自己。他是我老师。她说明性地对保姆说。他醉了。

  宝宝睡了。保姆说,指指孩子睡觉的房间。匆匆忙忙走了,关上门。

  她瞧着门愣了半天。

  房间里只剩下她和他。她知道保姆一定会寻思接下来怎么样了。是啊,怎么样呢?可是又能怎么样呢?他是我的老师,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是那么文雅。只是现在他喝醉了。她给他泡茶。他坐在沙发上安安静静。他醉了也是那么温文尔雅,好像沉醉在文学世界里。

  她叫他喝茶,想让他醒醒酒,然后还可以再聊聊。聊些文学,新的东西,现代的东西。世界越来越现代化了,越来越文明,人们的穿着也越来越衣冠楚楚。以至于她去给他放洗澡水,也没有想到将在这里出现的,是个什么样的身体。

  她决定把自己的卧室让出来给他。自己睡到儿子房间去。她记起他的行李都放在招待所里。她又把自己丈夫的睡衣拿出来,给他用。不能说她完全不知道他是男的,但是她只不过把他看作自己丈夫那样的自然而然的男人。她丈夫跟她,即使是做爱,也是自然而然。她常常会一边想着别的事,一边跟丈夫做。

  他进卫生间小便。她听到里面传出的流水声。她也并没有感觉什么。她的儿子小便也总是发出这样的声音,有时候她会不放心地叮嘱:对准了拉。那只是水管,水不要流得到处都是了。

  有一刻,她也想到他会不会拉歪了。她是爱清洁的。但是她马上不在乎了。人家是你的贵客。

  他出来了,裤子没有穿好,皮带尾挂了下来。他坐下来时,她又发现他的裤门拉链没有拉上。她感觉有些不便,她刚好坐在他对面。她转到了他侧面的沙发上。

  她请教他问题。他讲了现代性,后现代,叶芝,里尔克,哈贝马斯,萨义德。詹明信说,现代性永远是一个有讲述内容的故事,是当前事件的哲学。但是当前事件又是什么呢?比如我的当前,他谈起了自己的危机。

  我曾经奋发拼搏,惨淡经营,终于功成名就了,但是又得到了什么?其实什么也没有得到,人也老了,什么都没有了。你以为我有吗?文学?文学只是文字。一钱不值!

  可是您是教授呀!她说。

  教授?呸!我什么都没有!他说。

  应该说,文学如果不能带来实在的好处,就只是文字而已。她说,自作聪明地。而像您就不是了。您是教授,享受着专家津贴呢,现在教授的收入可是谁都羡慕的呢!

  那是什么东西?他说,只要你规规矩矩,就养着你,像豢养宠物。我不需要!

  但是至少您家人也需要呀。她劝说。您看您家庭,这么幸福。

  她自己也觉得可笑。她又不知道他家情况,怎么就断定他家庭幸福?只不过是安慰罢了,她还能怎么样?

  家?家是什么?他说,家是宝盖头下面一群猪!

  她笑了。这比喻,巴金在《家》中借觉民的口说过。几乎一个世纪前了。现在再听这话,能感受的只是愤青的情绪。他居然也如此愤青。那也不会……她说。

  知道老婆是什么吗?

  她一惊。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说这?

  一件笨重的考究家具。他说。

  她一愣。扑哧笑了。这比喻妙。可是她马上意识到自己的笑是不恰当的。他在看着她。

  他醉了。她想。也许是过于痛苦了。也确实,谁不在痛苦中挣扎呢?她让他喝茶,醒醒就好。她记起橘子能醒酒,就站起来去拿橘子。她掰开橘子皮,给他。他不接。她就把橘瓣掰出来。他仍然不接。她就只得把橘瓣递到他嘴边。

  塞他嘴里,他张口接时,她感觉这样不太好。正这样觉着,突然,他把她的手一抓,她身体失去平衡,跌到他身上。她的脸埋在他的身上。手里的橘子掉了。不,掉了一部分,翻着橘子皮掉在地上,好像脱了一半的裤子。另一部分抓在她手里,已经被她抓烂了。

  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手中橘汁滴淌,不可收拾。

  她猛然明白过来了。她要起来。可是她的腰被他捆着。

  她终于挣脱了。她立刻装作去捡地上的橘子。她什么也没有吱声。

  世界好像翻了个底朝天。他怎么会这样呢?

  3

  其实这就是真实的他。他并没有醉。或者说,身体醉了,脑袋是清醒着。所以他才不住招待所。招待所里有监视的眼睛。

  只是行动有时候需要缓冲。

  她不肯,是他预料到的。他欣喜,但也感觉到微微的麻烦。如果顺从了就不需要再折腾了。他所遇到的几乎都是不抗拒的。就是那次在福州,那个女作者,也只是微弱地反抗了一下。她臊红着脸,冲他顽皮地做了个鬼脸,然后吃吃地笑了,随他了。破开女人的感觉真好,像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从此进入了更深层的领域,幽暗的领域。这个女人跟几分钟前的女人,怎么如此地不同?她们是同一个女人吗?

  她们中有的还会说一句:不要这么嘛!他就知道她们肯了。甚至她们就在等着他呢。那一次在上海,那个女的在他还没决定下一步时,已经把手臂抄过他的胳肢窝,翘着反折过来,搭在他的肩胛上。在苏州那次,那个女人居然准备了安全套。现在想来真有点倒胃。

  这个女人会逃脱,让他兴奋。她蹲在地上,他看到她狼狈的背。她像个女佣。他站起来,又从后面抱住了她。

  这下明确了,他在做什么。之前她还侥幸以为,也许人家只是醉了,人家并没有那个意思。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她不是那样的女人。她只是想写诗,想得到承认,想出名。她需要他。她怕得罪他。她没有动。动了就说明你在抗拒。如果说前面的挣扎还因为本能反应,现在就是你有意的了。她灵机一动,顺势把他驮到前面的沙发上,好像他是来要她驮似的。这是一种聪明的化解。

  她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小说,一个女生有求于一个男教师,到他宿舍,男教师问她:我能吻你吗?女生答:好啊,我们去操场上,一边接吻,一边做广播体操。多聪明的女孩!

  她竭力显示出自己是在帮他做事的样子,认真地。好像她是他的母亲,他是不懂事的小孩,她在给他打理。她凑得他非常近。他闻到了她头发的香味了,他想起了自己的初恋。

  她反过身把他搁在沙发上时,又被他一拽,她仰天倒在他身上。被他搂在怀里。

  她挣脱出来。可是她的手被他牵住了。她回过身,还是被牵住。死死的。她挣不脱。

  现在她必须跟他面面相对。她的头发乱了。她用另一只手捋着。他怎么会这样呢?也许只是因为他醉了,他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她仍然蹊跷地想。酒后失态。但是,又有一句话怎么说的?酒后吐真言。那么他又是醒着的了。

  他望着她。她被他望着。这种情形简直残酷:看你这脸该怎么办?你甚至连像刚才那样把脸埋在他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都不可能了。她只得笑了。笑得很单纯,好像他是在跟她开玩笑似的。她说我要去添点茶。

  ……


前言/序言

  一个作家的诞生(代后记)

  你破坏了我的想象力,让我血液沸腾。我打算开始享受这一切了。

  ——题记

  这本书里的小说,写作时间跨度很长。最早一篇《晒月亮》写于1998年。当时无处发表,就发表在了网络文学杂志《橄榄树》上,用的是《19年的阴谋》的标题。类似经历的还有《暗示》(原名为《去偷,去抢》)、《补肾》(原名为《我的补肾生活》)。感谢网络,让我发表作品,虽然在当时,在网络上发表作品的只是被称作“网络作家”,甚至是“网络写手”,但能让大家看到我的作品,已经十分值得庆幸了。至于是不是“作家”,是有作品而“作家”,还是没作品却“作家”,读者自有评说吧。

  从那上溯十八年,我还连发表作品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那时我十七岁,一个大学中文系学生,一次写作课交作业,我交了一篇小说《坟墓》。当时的任课老师孙绍振看了,大为惊异: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怎么竟写出如此黑暗来?当时他并不认识我,我印象深刻的是,某天一个同学来找我,说孙老师让我去找他。当时孙老师已经因《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而声名大振,在我们心目中简直是只能仰视的大人物。我记得我是忐忑不安地走向他所住的校园内一间简易的房间的。我看到了他在我小说后面密密麻麻写上的几乎一张纸的评语。他拿给我一叠五百格的福建作家协会的稿纸,让我把小说抄正,他要拿去推荐发表。那时候他到哪里都力荐我,后来人们回忆说,我的名字当时几乎成了他的“关键词”。他甚至说我“天生就是一个作家”。我顿觉自己的前方打开了一扇通往作家的大门。

  但是孙老师的推荐并没有取得成果。我的小说一篇也没有发表出去。其间有些编辑给了修改意见,比如加个“光明的尾巴”,或者索性把事件背景移到海外。我一口拒绝了,宁可不发表。甚至还斥责对方。当时所以那么狂,一方面是该死的学了些文学理论知识,一方面也因为我年轻,更具体地说,我觉得我耗得起,即使耗他十年,我也不到许多大作家第一次发表作品的年龄。在我看来,十年是很长的。不料一耗却是二十年。

  我不知道这二十年里,孙老师是否还坚信我会成为作家,我周围的绝大多数人是不信了,在他们眼里,我只是屡试不第的范进,不合时宜的孔乙己。这二十年,多少人都改做别的行当了,我却仍然写着,即使流落到了国外,也还在做着文学梦,最终不顾一切跑回来写作。现在有人说我有恒心,有毅力,其实哪里是?与其说是毅力,不如说是赖皮劲;与其说是恒心,不如说是无奈——我不能再干别的什么。无数次冲锋,溃败,喝点酒,号几声,睡一觉,又好了伤疤忘了疼了,再上。循环往复,如此而已。

  其实那时不被接受,也属正常。即使是孙老师,也不是完全被接受的,即使认可他的,也觉得他具有危险性,他很快遭到了批判。我这么一个让具有“危险性”、必须被批判的孙老师都惊骇的人,更怎么可能被容纳?这种情况直到跨世纪,才有了改变。这当然有着偶然的因素,但是也应该承认,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生态环境变了。

  定下这个标题,是想到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把它套用在我个人身上,也许大题小作,但是这与其说是我这单个作家的经历,不如说是许多中国当代作家的经历,乃至中国文学新时期以来的某方面历程。

  两年前,在一次笔会上见到小说家马原,他惊讶说以为我是“七○后”的。我想是从我作品里产生的印象吧。早年读舒婷诗:“要使血不这样奔流,凭二十四岁的骄傲显然不够。”血显然是年轻人的红袖标。但是马原也没有错,这二十多年来,我的风格基本没有改变,现在我这么写,在我十七岁时,就已经这么写了。不同的是,社会包容了。当然包容毕竟还是相对的,我的作品在发表出版时,还必须做处理,我的书稿还总是要在多个出版社间辗转,包括这本书,本来是九篇,现在成了八篇。我被承认的,主要只对应于某些作品,某个方面而言。

  这篇后记写还是不写,心中一直彷徨。今天早上,忽然写起来了。写完,打开网络,猛然看到德国汉学家顾彬责难中国文学的报道。他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中国作家没出息。我愣了半晌:我在不在他所说的“作家”的行列?

  在与不在,在自己。



沉寂的序章:一段被遗忘的家族史 《沉寂的序章》并非一本描绘惊心动魄的冒险,或是探讨深邃哲学命题的著作。它更像是一本泛黄的旧相册,一张张铺陈开来,记录着一个寻常而又不平凡的家族,在时代洪流中的点滴印记。故事从一个被遗忘的南方小镇开始,那里弥漫着淡淡的霉味和陈年往事的气息。 故事的主人公,林嘉明,一位略显内敛的历史系毕业生,继承了他祖父在小镇上的一栋老宅。这栋宅子,如同小镇本身一样,承载着太多故事,却又鲜为人知。在整理祖父遗物时,嘉明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尘封的木箱,里面装着泛黄的书信、日记、老照片,以及一些零散的族谱残页。这些物件,如同抽丝剥茧般,缓缓揭开了林家数代人的生活画卷。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曾祖母,林秀芳的回忆录。秀芳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她的笔触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温婉和坚韧。她记录了在动荡年代里,家族如何艰难地维持生计,如何在困境中守护着对知识的渴求。她笔下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而是细水长流,是在乱世中彼此扶持的温暖。她描述了为了生计,如何学会缝纫、织布,如何在大雨滂沱的夜晚,赶着去集市售卖仅有的几件物品。她的文字中,没有抱怨,只有对生活最朴素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盼。 接着,嘉明发现了他的祖父,林怀远年轻时的日记。怀远比秀芳更幸运,他赶上了新中国的成立,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他的日记,记录了他从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成长为一名踏实肯干的建设者的过程。他曾参与修建当地的第一条铁路,在艰苦的条件下,与工友们一起挥洒汗水,将钢轨延伸向远方。他的笔触,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他也记录了年轻时的迷茫与困惑,对个人前途的思考,以及与妻子,也就是嘉明的祖母,陈慧敏,从相识到相爱的点滴。慧敏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家庭主妇,她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一个家,默默地支持着怀远的事业。他们的爱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体现在柴米油盐的日常,体现在彼此眼中不变的温柔。 在日记和书信的夹缝中,嘉明还找到了一些模糊不清的老照片。照片中的人物,有的穿着长袍马褂,有的身着朴素的中山装,有的则是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的初次洋气的打扮。每一张照片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故事。一张全家福,记录了家族成员在某个特殊的日子里的欢聚,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属于那个年代的笑容。一张年轻男女的合影,猜想是怀远和慧敏年轻时的模样,他们并肩而立,眼神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还有一些照片,记录了家族在小镇上参与的各种活动,庙会、集市,甚至是乡亲们一起修建水库的场景。 随着对这些泛黄物件的深入了解,林嘉明渐渐拼凑出了林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图景。他看到了家族成员如何顺应时代的变化,如何在变革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他看到了他们经历的喜悦与悲伤,他们的奋斗与牺牲,他们的平凡与伟大。 他了解到,曾祖母秀芳,虽然出身贫寒,却有着一颗超越时代的独立之心。她曾在自家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草药,不仅为家人治病,还常常帮助邻里。在那个女性地位尚不高的年代,她却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劳,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 他明白了,祖父怀远,并非那种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却将自己的人生,深深地融入了国家的建设之中。他参与的铁路项目,至今仍在为小镇的交通做出贡献。他坚信“科学改变命运”,并努力将这种信念传递给下一代。 他还看到了,祖母慧敏,看似柔弱,实则内心强大。她在丈夫外出工作的日子里,独自一人承担起抚养孩子的重担,用自己的坚韧和智慧,维系着家庭的完整。她教会嘉明的父亲,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 这些家族成员,他们或许没有惊人的成就,没有彪炳史册的事迹,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命篇章。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烟火气,充满了人情味。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中国家庭的缩影。 《沉寂的序章》并非试图为林家挖掘出什么惊天动地的秘密,它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往的梳理和对根源的探寻。林嘉明在阅读这些泛黄的信件和日记时,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他曾对历史研究感到迷茫,对未来感到焦虑。然而,当他看到祖辈们在更为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时,他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力量。 他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虽然有着新的挑战,但相比于祖辈们,他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他也明白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家庭的温暖,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永远是支撑个体前行的重要力量。 《沉寂的序章》的结尾,并非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而是一个充满启示的开始。林嘉明带着对家族历史的敬意,以及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知,回到了他热爱的历史研究领域。他决定将家族的故事,以及那些平凡人物的奋斗,以一种更加生动的方式,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行的普通人,他们同样拥有着不容忽视的闪光点。 这本书,也希望通过林嘉明视角,将读者带入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些朴素的情感,去体会那些坚韧的生命,去理解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中,蕴含着的深刻意义。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家族,每一个个体,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历史,都有着值得被铭记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是构成我们当下,以及我们未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是一部宏大的史诗,却是一曲悠扬的家族小调,在时光的长河中,低语着那些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传承的真挚话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悍,读起来完全不需要担心会陷入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而迷失方向。作者构建了一个严密的内在世界体系,无论是人物的行动逻辑还是情感的递进,都遵循着一套清晰而令人信服的规则。我尤其赞赏它对“灰色地带”的处理,它拒绝标签化任何一个角色,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蛋,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做出特定选择的个体。这种对人性的多维度刻画,让我深感真实和震撼。对我来说,阅读它更像是在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虽然过程需要集中十二分的注意力去追踪每一个线索和伏笔,但最终解开谜团时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肤浅的娱乐作品都无法比拟的。它考验读者的耐心,但回报以极高的智力满足感。

评分

哇,最近读了一本让我心情复杂到极点的书,它探讨了人与人之间那些难以言喻的界限和碰撞。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作者似乎毫不费力地就能将读者带入到角色最深层的心理活动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无声的对话”的捕捉,那种眼神的交锋、肢体的细微动作,都比大段的独白来得更有力量。全书的情感浓度极高,读起来就像是在走钢丝,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留神就跌入情绪的深渊。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简单的答案,反而提出了更多尖锐的问题,让人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觉到那种微微的刺痛感,久久不能散去。我猜,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能给你什么慰藉,而在于它能强迫你直面那些平日里习惯性忽略的、关于人际互动的复杂性。整体而言,这是一次非常深刻,甚至可以说是略带挑战性的阅读体验,绝对值得那些寻求深度思考的读者去探索。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铺满了镜子的迷宫。它不断地反射出读者的内心世界,让你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的过往和动机。结构上的安排极为巧妙,看似零散的章节,实则环环相扣,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部分都在为最终的那个微小的“滴答声”做准备。我特别佩服作者在叙事视角上的切换自如,一会儿是局外人的冷眼旁观,一会儿又瞬间切换到当事人的第一人称的炽热与迷惘,这种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叙事的层次感。读到一半时,我甚至产生了停下来,好好梳理一下自己人际关系网的冲动,因为它似乎在不动声色地揭示我们是如何建立、维护或破坏那些重要的联结的。对于那些喜欢在文字中寻找共鸣和自我反思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猛药,后劲十足。

评分

我很少读到如此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但这本书却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自然流畅。它将故事背景中的独特风土人情,不是作为生硬的背景板,而是作为角色性格形成的重要驱动力来处理。那种独特的语境、特有的生活节奏感,都被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笔法描摹了出来。即便我对故事发生的那个具体地域并不熟悉,也能从中感受到那种深植于土地的文化重量。相比于那些专注于宏大叙事的作品,这本书的细腻入微更打动我,它聚焦于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挣扎与坚守,让人体会到生命力的顽强。阅读过程是舒缓的,但内涵却是厚重的,就像慢炖的老火汤,需要时间去细品其中的层次和回味,而不是追求即时的刺激。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手头的这本书期望值并不高,觉得大概又是那种故作高深、辞藻堆砌的作品。然而,事实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它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克制与精准,每一个词语的选用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绝不拖泥带水。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如何构建场景,那种环境氛围的渲染能力,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气味,感受到光影的细微变化。这种沉浸感是少有的。更妙的是,它处理冲突的方式,不是那种俗套的正面冲突,而是充满了张力却又暗流涌动的日常片段,真正体现了“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戏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感知能力都被拔高了,开始注意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微妙的张力点。这本书更像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冷静地剖析着人性的某些侧面,不带批判,只是呈现,这份客观性反而更让人心生敬畏。

评分

看起来不错,还没有开始拜读!以后慢慢看

评分

支持希我老师o(^o^)o

评分

陈希我小说。

评分

以前不怎么看书,也没时间看,现在抓紧时间多看看吧

评分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质量有保证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买好囤积着,,,日后慢慢看。。。,希望还行。

评分

看着不错,还没看呢。

评分

一直从京东购物,质量很好尤其送货的速度超快,而且送货的快递小哥都很热情服务很周到,你们辛苦了,还会一如既往的支持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