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研究

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建章,董俊婕 著
图书标签:
  • 浙江省
  • 非公有制经济
  • 经济研究
  • 区域经济
  • 民营经济
  • 产业发展
  • 政策分析
  • 改革开放
  • 市场经济
  • 浙江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095748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27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在系统搜索和整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浙江省非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外部环境、内部因素等研究主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文献纵览和分析。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
1.2 非公有制经济的研究内容
1.2.1 非公经济及民营经济的内涵界定与发展历程研究
1.2.2 非公经济区域与产业发展研究
1.2.3 非公经济政策和法制环境研究
1.2.4 非公经济金融环境研究
1.2.5 非公经济区域文化环境研究
1.2.6 非公经济区域人力资源环境研究
1.2.7 非公经济企业的治理研究
1.2.8 非公经济企业家研究
1.2.9 非公经济党建统战与参政方面的研究
1.3 本书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我国非公经济内涵及发展历程
2.1 非公经济内涵
2.1.1 私营经济
2.1.2 民营经济
2.1.3 非公经济
2.1.4 经济类型划分及其相互关系
2.2 非公经济的发展历程
2.2.1 第一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
2.2.2 第二时期:改革开放至今(1978-2015年)

第3章 浙江省非公经济发展总体研究
3.1 浙江省区域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3.1.1 浙江省非公经济起步早且持续高速发展
3.1.2 浙江省非公经济总体占比高且社会贡献大
3.1.3 浙江省非公经济组织形式不断优化且发展模式特色鲜明
3.1.4 浙江省非公经济发展始终得到政府的有效支持
3.2 浙江非公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3 浙江非公经济发展模式与其他典型模式间的比较分析
3.3.1 温州模式
3.3.2 宁波模式
3.3.3 苏南模式
3.3.4 珠江模式
3.3.5 其他非公经济发展模式

第4章 浙江省非公经济政策制度及政府行为研究
4.1 非公经济政策法规历程简述
4.1.1 改革开放前的政策反复阶段(1949-1977年)
4.1.2 改革开放后持续改进期(1978至今)
4.2 浙江非公经济发展与其政策环境及政府行为关系研究
4.2.1 浙江政府管理制度创新与非公经济发展研究
4.2.2 浙江地方政府行为与非公经济发展研究
4.2.3 浙江非公经济发展中的政策供给研究
4.2.4 浙江省地方政府非公经济发展政策对比及差异分析研究

第5章 浙江省非公经济金融环境研究
5.1 浙江非公企业融资困境渠道及模式研究
5.2 浙江非公经济发展的银行信贷与金融支持研究
5.3 浙江非公经济区域性金融与信贷风险研究
5.4 浙江金融生态环境研究

第6章 浙江省非公经济文化环境研究
6.1 浙江区域文化与非公经济发展研究
6.1.1 浙江传统文化理性与非公经济发展
6.1.2 浙江非公经济发展的文化基因分析
6.1.3 束缚浙江非公经济发展的不良文化观念分析
6.2 其他相关区域文化与非公经济发展间关系及对比研究
6.2.1 闽商文化与非公经济发展研究
6.2.2 岭南文化与广东非公经济发展研究
6.2.3 南京地域文化与非公经济发展研究
6.2.4 南北方人文思想差异对非公经济发展影响
6.2.5 鄂浙两地区域文化比较与非公经济发展研究
6.2.6 江浙粤文化类型比较及其对非公经济的影响

第7章 浙江省非公经济人力资源环境研究
7.1 浙江省区域非公经济人才资源现状及问题研究
7.2 浙江省区域非公经济人才环境改进建议研究

第8章 浙江省非公企业治理研究
8.1 我国非公经济企业治理结构共性问题研究
8.1.1 非公企业现有治理结构演变过程及改进策略
8.1.2 非公企业的治理模式演变规律
8.1.3 非公企业的治理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8.2 浙江省非公经济企业治理结构研究
8.2.1 浙江非公家族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8.2.2 浙江非公家族企业治理制度创新与企业生命周期关系研究
8.2.3 浙江非公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成长性研究
8.2.4 浙江非公家族企业接班人问题研究
8.2.5 浙江非公企业泛家族化管理行为

第9章 浙江省非公企业家研究
9.1 我国非公企业家共性问题研究
9.1.1 非公企业家成长机制与影响因素
9.1.2 非公企业家与企业绩效间关系
9.1.3 非公企业家与企业资本之间的关系
9.1.4 非公企业家与区域创新间的关系研究
9.2 浙江非公企业家研究
9.2.1 浙江非公企业家与企业绩效
9.2.2 浙江非公企业家社会资本与战略决策绩效
9.2.3 浙江非公企业家与企业融资间关系
9.2.4 浙江非公企业家的代际传承的教育路径
9.2.5 浙江非公企业家慈善与捐赠
9.3 浙江与其他地区企业家对比研究
9.3.1 温州常州企业家比较分析
9.3.2 江浙两省企业家比较分析
9.3.3 鲁浙两地私营企业家精神对比分析

第10章 浙江省非公经济党建统战与参政研究
10.1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研究
10.2 非公经济人士统一战线研究
10.3 浙江非公企业家政治参与研究
10.3.1 浙江非公企业民间商会研究
10.3.2 浙江非公企业参与地方人大研究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研究》:
  我国经济形式按所有制类型来划分,可以分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两大类。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主体地位。非公经济,是包括了公有制经济以外的所有经济成分,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以及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经济成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家在现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宪法》第七条明确指出:“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宪法》第八条对集体经济进行了规定与说明,指出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普遍存在于农业、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中。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关于“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研究”这本书的简介,内容将完全聚焦于其他主题,并力求详尽自然。 --- 《海疆拓影:明清时期闽浙沿海社会经济变迁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究明清两代,以浙江与福建沿海地带为核心区域,所发生的复杂社会结构重塑与经济活动演化的学术专著。全书立足于宏大的区域史视角,结合扎实的档案文献、地方志、族谱以及考古发现,系统梳理了在国家海禁、开海政策波动、商品经济兴起以及族群互动等多种力量作用下,闽浙沿海社会经济面貌发生的深刻而持久的变革。 第一部分:海疆秩序的构建与重塑 本书的首篇聚焦于明代中后期,倭寇之乱结束后,中央王朝如何通过一系列严苛的防御体系与海禁政策,试图控制和规范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动。我们详细分析了“卫所制度”在海防中的实际效能与局限性,以及其如何间接催生了走私贸易的地下网络。重点章节探讨了以宁波、泉州、漳州为代表的港口城市,在官方贸易受限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家族网络和宗教信仰的力量,维持了对外商业活动的生命力。这部分内容着重于展示官方意志与民间经济需求的张力,揭示了“准官方”贸易模式的形成过程。 紧随其后,本书对清初的“迁界令”及其后的“展界”政策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们通过比对不同时期的地方志记载,量化了人口流动和土地撂荒对沿海生态和农业生产力的冲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关注了“鱼鳞图册”在浙江南部沿海地区的测绘实践,以及土地所有权形式在战乱和移民潮中的模糊与重组。这不仅是土地制度史的研究,更是对社会权力结构变迁的侧写。 第二部分:商品经济的深入化与区域分工 进入清代中叶,随着海禁政策的逐步松弛,闽浙沿海的商品经济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专业化生产区域的崛起。 在浙江部分,我们重点考察了杭嘉湖平原的丝绸业和棉纺织业的“前店后坊”模式。通过对传统行会的运作机制、学徒制度的传承,以及资本积累方式的分析,揭示了这些传统手工业在面对外部市场需求波动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与适应性。我们尤其关注了“机户”与“佃户”之间的复杂雇佣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福建方面,研究深入到茶叶种植和瓷器贸易的内部结构。本书利用海关档案(如广州一口通商时期的记录)和民间契约,重构了“茶帮”和“窑户”的组织网络。例如,景德镇瓷器如何通过海路,经由厦门、福州转运至东南亚和日本,其间的物流成本、金融支持(如“银钱兑换”的地下金融)以及风险分担机制,构成了详尽的案例分析。 第三部分:宗族、信仰与海洋社会的互动 第三部分聚焦于社会文化层面,探讨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宗族组织和民间信仰如何为商业活动提供社会资本和道德规范。 在宗族研究方面,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家谱整理,着重分析了“侨批”(海外汇款)对江南宗族结构的反哺作用。海外贸易成功的子弟如何利用财富重塑宗族内的权力分配,赞助地方公益事业(如义学、水利工程),以及这种“回馈”如何巩固了其在地方精英阶层中的地位。 同时,对海洋信仰的考察是本部分的核心。妈祖信仰在闽浙沿海的渗透深度及其仪式实践,不仅仅是宗教现象,更是对海上贸易风险的一种集体性对冲。我们对比了温州、台州与福州地区在祭祀活动中的差异,论证了特定地域的经济活动类型如何塑造了其独有的宗教需求。 第四部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国家干预 最后,本书探讨了明清时期,闽浙两省内部以及与内陆腹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我们分析了大运河——内陆水系与沿海海运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国家对盐业专营的控制如何影响了沿海地区的民间商业活动。 通过对“漕粮海运”路线的考察,我们揭示了国家财政对沿海资源的抽取模式。同时,本书也收录了大量关于“禁海政策”下,地方官员与海商之间的博弈案例,展示了中央政策在地方层面执行时的“弹性”与“变通”,这为理解明清国家治理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结论:一部活态的区域发展史 《海疆拓影》旨在呈现一个动态的、充满内在矛盾的明清闽浙沿海社会。它不是一部简单的经济史,而是一部融合了社会学、人类学视角的区域发展史。它清晰地表明,在国家权力的约束下,沿海地区的社会精英如何通过家族、信仰和灵活的商业实践,成功地将自身塑造为一个具有强大韧性和对外扩张性的经济共同体。本书的发现为理解近代中国商品经济的早期形态和区域差异的深层根源,提供了坚实的经验基础。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中国经济的视角。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活力,离不开对基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入挖掘。而这本书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聚焦于浙江的非公有制经济,这个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的群体。它没有回避非公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比如融资难、政策壁垒、以及市场竞争的压力,反而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探讨了浙江是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的。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讨论,以及浙江地方政府在支持非公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它并非简单地将政府描绘成支持者,而是对其作用进行了多维度的审视,包括如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如何进行政策引导,以及如何在关键时刻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书中的案例研究非常详实,那些成功企业的故事,以及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都让人颇受教育。读完之后,我对非公经济的韧性和活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对浙江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深度,也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的经济脉络。我之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新闻报道或者宏观政策的层面,总觉得有些隔阂。但这本书,通过对浙江这个具体区域的非公经济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画面。书中对于非公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驱动作用的论述,以及它如何促进就业、增加税收、带动产业升级,都进行了详实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企业家精神的挖掘,那些关于创新、奋斗、以及承担风险的故事,真的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书中也探讨了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挑战,比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等等,这些都让这本书的分析更加全面和客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的活力,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我真心觉得非常有启发性。虽然我一直对经济学理论有一些基础的了解,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浙江这个具体区域的肌理之中。作者对浙江非公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萌芽,到如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每一个阶段的特点、遇到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鲜活的案例的分析,那些真实的企业故事,让我看到了非公经济的生命力是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孕育和壮大。比如,书中对温州模式的解读,不仅仅是总结了其特点,更深入地剖析了其背后的文化基因和社会因素。还有对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方面的努力,也都进行了详实的阐述。读完之后,我感觉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不再是书本上干巴巴的定义,而是充满活力的个体和群体。这本书也让我思考,我们国家其他地区如果能学习和借鉴浙江的经验,可能会打开新的发展局面。总之,这是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书,强烈推荐给所有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你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重新审视一些经济现象。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中国经济,就不能只看那些大型的、表面的东西,更需要去深入到那些构成经济肌体的微观细胞。而浙江的非公有制经济,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调研和思考,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深入的分析,揭示了非公经济之所以能在浙江蓬勃发展的原因。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浙江非公经济的“浙江特色”的论述,它包含了许多地方性的文化、制度和市场因素,这些都是其他地区难以简单模仿的。而且,书中也并没有回避非公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如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保持灵活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创新等等,这些都让这本书的论述更加扎实和有说服力。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并且对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浙江这个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新认知。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浙江就是个商业发达、小商品制造闻名的地区,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经济数据和成就,而是通过对浙江非公经济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背后一套独特的逻辑和运作方式。书中对企业家精神的刻画非常到位,那些白手起家的故事,那些在市场竞争中摸爬滚打的艰辛,都跃然纸上。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的部分,它展现了基层创新和社会资本的巨大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在很多地方是很难复制的。书中也分析了非公经济在浙江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如何与国有经济形成互补和良性互动。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所有制形式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此外,书中对未来浙江非公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也颇具参考价值,为我们这些关注经济走向的人提供了不少思考的方向。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信息量巨大、分析深入、且富有启发的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