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8
◎大量案例,剖析名企、名师的创新模式,探讨当下制造业企业与个人的创新出路。
◎这是一本新时代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如何创新的改革新方案!
◎这是一部万众创新的实战指南:你怎么理解创新,决定着你怎么去创新。
◎让你恍然大悟的创意思维法,让你受益匪浅的创意实践课。
◎提供提升创造思维的训练方法,挖掘创新的潜能,全面释放中国创造的内生动力,让每个有梦想的企业和员工都拥有出彩的机会!
◎跟着本书学习创意课,解放大脑、打破思维禁锢,发掘奇思妙想,碰撞创意火花,变身创意王,开创人生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面对新一轮的全球制造业竞争,顺应现代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趋势,从而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本书作者关注每个制造企业和员工迫切需要解决的如何开展创新进程、如何让自己由制造向“智造”转变的焦点问题,旨在从创新战略、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创新心态、弘扬创新文化等多个方面帮助企业员工更好地提升综合创新素养,适应如今快节奏、多变化的创新时代。
王明哲
管理学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劳动经济学会理事,现受聘于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MBA兼职指导老师、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互联网+”人才培养项目专家组副组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小企业人才建设项目课题组专家。
中国颇有影响力的实战型咨询与培训讲师之一。曾任职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大方正集团培训中心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对基层组织和公司战略型人才培养具有丰富的实操经验,首创基于“互联网+”生态环境的“微流程管理模型(MPM)”,为培养工匠精神与管理创新提供了管理工具,近期深耕于工作创新领域的研究与咨询,并颇有心得。
第一章 驱动创新,让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中国制造早已享誉世界,我们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毋庸置疑,然而“中国智造”却刚刚起步,要实现制造业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企业重视创新,员工践行创新,中国制造业才能够迎来伟大的华丽转身,才能够成为让全世界瞩目的璀璨明珠。
1.领跑VS落后,区别就在于创新能力
2.有创新才有质的进步
3.突破瓶颈关键还是靠创新
4.创新让中国制造摆脱“山寨”
5.让现代工匠精神指引创新
6.创新成就“百年名企”
7.基层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发源地”
第二章 规划创新战略,创新“地图”这样画
任何创新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想保证它的顺利实施,首先就必须有正确的框架作为引导。战术上的失误也许可以弥补,但战略上的偏差却只会让创新“出师未捷身先死”。学会规划创新战略,才能保证我们的创新工作从一开始就在正确的轨道内,为成功实现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1.以客户为中心,让“上帝”站在你这边
2.就地取材,以手头资源为基础
3.分析成本,增加创新投入利用率
4.利用“杠杆原理”,提升创新效率
5.稳扎稳打,创新是块“热豆腐”
第三章 精进创新理念,让思想走在行动前
创新就是打破原本的旧事物、旧规则,以更符合时代要求为前提创造出崭新的东西。因此,创新者的理念是否够“新”,思想是否先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行动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精进自己的创新理念,让创新思想走在行动前面,避免在创新过程中走弯路、做无用功,才能大大提升创新工作的效率和成功率。
1.创新也可以是“模仿+创意”
2.创新要瞄准特定目标
3.引领潮流,跟随潮流难以实现创新
4.在质量上创新好过在形式上“玩花样”
5.直击痛点,把痛点作为创新切入口
6.回归创新的本质
第四章 培养创新思维,掀起“头脑风暴”
如果说创新战略为创新搭建了“骨架”,创新理念为创新填上了“血肉”,那么我们成功实现创新还缺乏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行动指南”,创新思维恰好能够填补这一空缺。只有建立正确、科学的创新思维,让这种思维在头脑中刮动创新的“头脑风暴”,我们才能在创新的“战术执行”上有正确的方针与指导。
1.破除思维定势,摆脱思维枷锁
2.在创新中应用思维导图
3.简化你的思维,创新不能“想太多”
4.让批判性思维助你实现创新
5.有时你只需要打破规则
6.强制联想,实现“无中生有”的创新
7.强化你的软性思维能力
8.创新有时需要让思维“走直线”
第五章 提升创新能力,紧抓每一次创新机会
能力永远是完成工作的前提,创新也不例外。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尽力抓住每一次来之不易的创新机会,避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提升创新能力是每个现代创新型员工的首要任务,也是让创新最终得以从头脑的一个想法变为现实成果的核心保障。
1.提升核心工作能力,给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2.让自己拥有发现“决定性细节”的眼光
3.洞察市场需求是创新必备能力
4.学做风险评估,智慧选择以降低创新风险
5.培养学习能力,与时俱进才能持续创新
6.优化沟通能力,合作创新事半功倍
7.保持专注,专注是一种强大的能力
第六章 优化创新心态,积极心态让创新走向成功
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在任何工作领域都很适用,当然也包括创新工作。只有拥有良好的心态,我们才不会让创新工作偏离轨道;只有拥有良好的心态,我们才能坚持到鉴证创新工作开花结果;只有拥有良好的心态,我们才能再接再厉实现一次又一次创新工作中的突破,为自己和企业带来更大价值。
1.摆脱浮躁,急功近利得不来真正的创新
2.比昨天做得更好一点就是成功
3.坚定信念,别人怎么说不重要
4.直面失败,失败就是你的“垫脚石”
5.永远不对自己说“我做不到”
6.任何成功的创新都离不开勤奋
第七章 掌握创新方法,创新脚步迈得更稳
光有态度还不够,掌握方法才能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游刃有余。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在创新实践中,只有掌握科学、正确的创新方法,才能够让创新过程少一些阻碍,让创新者的脚步迈得更稳更坚实。
1.培养创新洞察力,提升创新智商
2.完成突破式创新
3.将迭代应用于创新过程中
4.做足准备工作,别错过创新机遇
5.换个角度,“难题”迎刃而解
6.最好的创新方法就是立刻行动
7.从“微创新”开始
第八章 弘扬创新文化,让创新精神永远流传
创新对于企业和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只有把创新上升到企业文化层面,才能够让创新精神一直在企业中流传,在每一个员工血液里流淌。弘扬创新文化就是在为企业争取不停发展的契机,就是在给企业员工争取更美好的职业未来。
1.促进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创新
2.融入企业创新文化,促进自身创造力发展
3.建立创新奖励制度
4.把岗位当做创新的舞台,在工作中弘扬创新文化
5.将创客精神带到企业中
6.发动企业新生代力量,为创新文化注入新血液
第一章驱动创新,让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中国制造早已享誉世界,我们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毋庸置疑,然而“中国智造”却刚刚起步,要实现制造业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企业重视创新,员工践行创新,中国制造业才能够迎来伟大的华丽转身,才能够成为让全世界瞩目的璀璨明珠。创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第一章驱动创新,让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00001.领跑VS落后,区别就在于创新能力
全球IT产业的先驱者乔布斯有言:“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回眸“十二五”,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随之而来的企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对于每个企业和员工来说,应对这一压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就在这个时代中,创新犹如一个火种,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点燃,激发出企业、员工的内生动力,让企业、员工能够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完成华丽转身,实现新的突破,铸造新的传奇。
当今时代的生存逻辑是:先行者“通吃”,后来者只能吃“残渣剩饭”。这句话鲜明地表达了因循守旧与创新驱动结果上的差别,也鲜明地表达了“跟跑”与“领跑”的不同命运。一些企业之所以难以实现突破,就是因为其发展策略总是“跟跑”,而只有通过创新驱动,才能真正实现“领跑”。企业若想实现“领跑”,那么企业岗位上的每一个员工就必须转变观念,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齐心协力推动企业的创新步伐。
实践证明:创新不但是企业更是现代员工在职场中竞争的关键,谁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谁就能把握先机、成为“赢家”。的确,谁能创新,谁就是“赢家”。成都极米科技就是最好的例证。成都极米科技的员工曾经缔造过用10分钟创造了1000万元销售额的神话,其原因就在于创新已经根植于企业,根植于员工的内心,即使与LG、索尼等世界级企业竞争,也能让他们赢得一席之地。鲜活的例子启示我们:创新决定着财富分配和经济话语权。创新产业是“朝阳”,陈旧产业是“夕阳”。而产业是“朝阳”还是“夕阳”,关键取决于从事这一产业的生产者是否具备高度的创新精神。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第一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曾经为世界贡献过瓦特蒸汽机、莫兹利车床、惠特尔喷气式发动机等不计其数的技术创新,至于科学成就和制度创新就更是不胜枚举。然而另一方面,当代英国却不能称之为一个工业国家。2011年,工业在英国GDP的总量中只占16%,英国的统计体系中处在工业门类下的产业只有“石油、化工及制药”(主要因为有大的石油公司和制药公司)、航空航天中的飞机发动机和“食品、饮料及烟草”三个方面尚在国际上有优势。这种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
英国社会的一个根深蒂固特点是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的相对固化,这种相对固化衍生出了很多英国社会的特质,其中包括教育体系的精英与平民两部分。直到19世纪末,英国才开始着手建立“教育系统”,不但晚于大多数欧美强国,甚至晚于日本。在此之前,英国只有牛津、剑桥这样的“私立”大学和形形色色的“职业教育”。牛津、剑桥这样的“私立”大学是供贵族阶层子弟念书的,而形形色色的“职业教育”才是平民子弟受教育的场所,这些职业教育中最重要的传统就是工匠中的师徒授受,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工匠协会比较强大。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的主体力量是工匠协会的成员们,而来自牛津、剑桥的人物比例很低,这是因为牛津、剑桥在当时没有工业技术教育。
由于教育体系的上述特点,英国工业体系中的人员构成就与学术体系有很大不同。19世纪的英国工业体系形成了崇尚企业内部追求工艺卓越,但由于缺少更高层次的协调而无法形成优势企业群的特点。英国特色体现为有杰出工业企业,但缺少杰出的工业企业群。就其微观原因而言,这是因为尽管英国工业界能够提出问题,但精英化的教育和研究系统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协同。直到19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皇家学会也还是一个以优秀工匠为主的组织,大多是类似法拉第这种学历相当于小学的平民子弟,他们研究工艺和技术,但不研究组织、管理。这就造成当19世纪末化学与电气工程时代到来之时,英国难以追上前沿的脚步——因为化学与电气工程需要更大规模和组织程度更高的教育及研发体系,从而使英国在20世纪20年代无法赶上汽车工业大发展的进程。
20世纪的英国也曾极尽努力想改变落后于工业时代前沿的趋势,但留下的大多是劳民伤财的失败历史,如协和式飞机、改进型气冷反应堆等。另一方面,从英国贵族传统中生长出来的贸易、高端服务业和金融业传统使英国人更容易挣钱、也更为体面地生活。2011年,服务业在英国GDP中占了77%的份额,其中最主要的是金融业(金融在英国的统计体系中列入服务业)。伦敦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在当代金融的一些核心领域,如国际债券发行、货币衍生品市场等方面,伦敦的份额是排在第二位的纽约的两倍以上。决定国际石油、金属原材料、黄金等重要商品价格的最主要交易所在伦敦。当代英国实际上是主要依靠金融业尤其是衍生金融市场的“虚拟经济”国家,因此工业被挤到比较次要的地位。
在工业领域,当代英国尚有优势地位的是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飞机发动机、葛兰素制药和BP石油公司等个别门类。而这些门类具有英国的特殊性。飞机发动机尽管是工业产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但它不是大批量制造产品,每一个型号都不可能一年生产数千台。飞机发动机和制药业方面,英国延续的其实是单个企业的英雄主义传统。而石油公司则实际上不属于依靠大规模技术创新的制造行业。可见,当代英国实际上只在个别领域上尚能保持创新活力,在任何一个以大规模制造为基础的创新领域,都难觅英国身影。
企业、员工是否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但能够对员工自身、整个企业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甚至能够影响到整个国家。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制造业来说,我们在创新领域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而能否应对这一挑战,关键就在于每一个企业员工,能否真正实现中国“智造”,也就在于每一个企业员工能否真正将创新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然而,现实是我国企业及企业员工目前的创新能力仍旧没有达到世界前列的水平,很多创新还仅仅停留在“山寨”上,而要想真正实现中国“智造”,那么每个企业、每个员工就必须意识到影响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
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企业本身的知识基础。中国企业原来只是买生产线,没有太多创新,最多只是改款。发达国家工业化100多年了,我们改革开放才30多年,积累有限;其次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我们企业目前多是从规模扩大上实现收益,而不太愿意通过创新实现。原因之一在于创新风险比较高、花费也高,不成功是家常便饭。原因之二在于企业本身经济能力薄弱、盈利水平本来就不高,想创新也困难;再次是人员的问题。中国研发力量多在大学、研究院所,在企业的很少,这也是造成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企业缺乏在战略层面追求创新的企业哲学。”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著名学者刘峰说,比如苹果公司是偏好创新和冒险的,而苹果的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有过现在辉煌的时刻,也有快破产的经历。
关于企业哲学,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著名学者吴晓波表示,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人才、管理都呈现很高的动态性,可持续、相对稳定的体系在中国尚未形成。在追逐短期效应的浮躁心态影响下,企业很难实现长期良好的发展。就企业哲学来说,这些企业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差别较大。西方企业的经营理念,多为表述清晰,容易描述,可以有效指导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的哲学则多是来自道家、儒家、佛教等隐性知识,流于抽象的概括,很难给予企业员工们准确的指导。
此外,中国的教育培训体系缺乏批判精神的培养,对创新力的重视依然不够,社会对创新的尊重也不充分,导致中国企业的创新意识成长缓慢。
意识到问题,那么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自身,就应该着手去解决、克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让自己为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添一份力,也让自身能够在这个创新时代不断进步、发展,避免被淘汰。
“创,始造之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作为五大理念之首,再次吹响创新的“冲锋号”。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十三五”时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窗口期,面对全球科技变革,我国企业应当通过努力去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取得重大创新成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成果,形成新的产品群、产业群。可以说,创新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关键要看谁的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
著名企业家艾柯卡说“不创新,就死亡”,这句话对我们既是警醒,也是鞭策。如今,历史到了一个新的拐点,就像短道速滑一样,只有两种结果,要么领跑,要么跟跑。可以预见,只有深悟创新之道的企业、员工,才能保持和发挥优势,用更多的“智造”让自己站在“领跑”的行列中。
“新工业革命”已经到来,一场制造业领域全球化深度竞争已经全面拉开帷幕。为了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制高点”,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以互联网信息系统为基础在生产系统上实现了“智能工厂”,在生产管理上实现了“智能生产”,在整合物流资源上实现了“智能物流”。
而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却没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依旧停留在“以量取胜”的传统模式当中。这让我国的制造业产业深陷危机,被扣上“山寨大国”“有生产能力没创新能力”的帽子,也让诸多制造业企业停滞不前而被时代所淘汰。
面对新一轮的全球制造业竞争,我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顺应现代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趋势,从而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将中国制造业提到了“智造”的高度,自主创新、技术原创,成为中国优秀制造企业的必然追求。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推动创新进程,如何让自己由制造向“智造”转变,已成为每个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企业实现了创新型转变,才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给自己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几乎就相当于保住了企业的“生命线”;而对于企业员工尤其是一线生产岗位员工来说,也只有将创新扎根于心,才能够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与企业一同进步,为企业创新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与企业一同迎来崭新美好的未来。
本书旨在从创新战略、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创新心态、弘扬创新文化等多个方面帮助企业及企业员工更好地提升综合创新素质,适应快节奏、多变化的创新时代,并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蓬勃发展。
毫不夸张地说,现如今是个“不创新就等死”的时代,无论对于制造业企业还是企业内的员工来说,创新已经成为实现发展的关键。只有紧握创新这把“金钥匙”,我们才能够打开通往成功、通往光明未来的大门。
创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创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创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