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麻下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技术

局麻下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锦波 编
图书标签:
  • 手外科
  • 局麻麻醉
  • 无止血带
  • 手术技术
  • 临床实践
  • 微创手术
  • 创伤修复
  • 外科操作
  • 医学教育
  • 病例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57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18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37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内容翔实全面,视频图片丰富的局麻下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技术专著。

综合介绍全球局麻下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编写方法新颖,国际部分为英文原著的部分译著,国内部分为临床经验总结。

作者专业,译者知名,由国内外该领域专家联合打造。

国外应用部分配套精美视频,可在线观看实际操作。

适合手外科、骨科以及整形外科医师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国际局麻下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技术的方法和现状,以及我国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本书共45 章,分为概述、国际应用和国内应用三部分。前两部分内容主要翻译自Donald Lalonde 医师主编的Wide Awake Hand Surgery 一书,介绍了多个国家著名手外科专家开展该技术的临床方法;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相关技术的应用情况。涉及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技术、神经卡压松解、肌腱转位、肌腱神经修复、骨折修复、肿瘤切除、关节炎治疗、腕关节镜技术等。

本书内容翔实,视频、图片丰富,技术介绍详细,对我国广大手外科、骨科以及整形外科医师有指导价值。


作者简介

汤锦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手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南通大学手外科研究所所长,是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手部屈指肌腱和腕关节外科专家。熟悉英文、日文。获得诸多全球公认的荣誉或职位,包括国际3个主要手外科刊物编委会成员,国际手外科联合会委员会成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手功能委员会成员。

前言/序言

本书综合介绍我国局麻下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上该领域的发展现状,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因为这一技术对我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我国人口占世界1/5,幅员辽阔,患者分散,医疗资源分布不一。另外,我国一贯注重节俭,省时、节俭又方便、有效的方法,当然深受医师和患者欢迎和喜欢,这正是该技术在我国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在过去几年内这一新方法在我国被迅速推广普及。


本书中国际部分的内容为Donald Lalonde教授主编的Wide Awake Hand Surgery的选译,旨在介绍国外这一技术的发展和现状。Donald Lalonde教授非常希望将各国的方法和经验以中文形式充分介绍给中国的手外科医师,这也是本书的由来。由于这一技术在我国近二三年来得到迅速普及和开展,广大医师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涉及手外科多个领域,技术上和国外的发展十分相似,故第三部分是对我国经验和方法的介绍和总结,这些内容和方法对我国读者和同道更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章自成体系,对采用这一新方法进行各种手术的要点和操作步骤描述得十分清楚明了,同时对采用这一新技术的独特优点也做了明确说明和解释。国外应用部分有丰富的视频配套,大家可在线观看国外同道的实际操作,这些逼真的视频是宝贵的学习材料。


本书国际部分介绍了多个国家开展该技术的学者的临床使用方法,作者都是各个手外科领域的著名专家,望大家在注意他们如何运用这一新技术时,也关注他们对所治疗疾病的手术操作方法。这些手术方法是当今国际前沿的方法,值得学习。


本书的国内部分介绍了我国的应用情况,以及我国多个医疗机构相关手外科疾患的治疗方法。大家可以看到这些作者单位的手术适应证掌握、技术要领把握与国际处在同一水平,但各作者手术时具体的麻醉方法并不完全一致。我国是国际上该技术开展、推广和应用最快的几个国家之一,我国手外科医生对该新技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本书以英文原著部分内容的翻译作为国际部分,和我国该技术的原创章节组合,是一种新颖的编写方法。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手外科最早开展并系统积累该技术的是邢树国医师,他对这一技术有浓厚兴趣,翻译了国际部分1/3的内容,负责国际部分内容的整理、核对,我邀请他为助理主编。完成其余翻译内容的是陈靖和孙玉成两位医师。在数月时间内,我国5家医院的学者撰写了介绍我国应用情况的章节。本书的技术内容丰富、实用,还有生动的配套视频介绍技术操作。在此我对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为我国该技术的发展、普及、推广做出的贡献,以及出版社编辑的热情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汤锦波

2017年3月



局麻下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技术 前言 手部,作为人体最精巧、最灵活的工具,承载着我们感知世界、进行复杂活动、表达情感的重任。任何影响其功能的损伤或疾病,都可能对个体的生活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手外科,作为一门精细而独立的医学分支,致力于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恢复手部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传统的手术治疗,尤其是在需要精细操作的手部手术中,常常需要借助止血带以达到无血视野,从而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然而,止血带的使用并非没有弊端。其可能带来的组织缺血损伤、神经压迫、血管痉挛以及术后疼痛等问题,始终是手外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权衡的。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对手部精细解剖和生理功能的更深入理解,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技术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可行且日益重要的治疗选择。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更精妙的手术技巧、更先进的器械和药物,在不使用止血带的情况下,有效控制术中出血,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组织的损伤,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并改善患者的整体就医体验。 本书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呈现当前局麻下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的最新进展、核心技术和临床应用。我们深信,对于广大手外科同仁而言,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技术,将为患者带来更佳的治疗效果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第一章 绪论 1.1 手部解剖及生理功能概述 手部是一个高度复杂而精密的结构,其解剖结构包括骨骼、关节、韧带、肌腱、肌肉、血管、神经和皮肤等。这些组成部分相互协作,赋予了手部独特的抓握、捏持、旋转、伸展等多样化运动能力,使其成为执行精细操作和感知触觉的关键器官。 骨骼与关节: 手部共有27块骨骼,包括腕骨(8块)、掌骨(5块)和指骨(14块)。这些骨骼通过复杂的关节系统连接,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提供了极大的活动度和灵活性。 肌腱与肌肉: 浅层和深层的屈肌肌腱支配手指的屈曲,而前臂的伸肌肌腱则负责手指的伸展。内在肌(位于手部)则在精细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对掌和指的侧向运动。 血管系统: 手部的主要血供来源于尺动脉和桡动脉,它们在前臂发出后,进入手部并形成掌弓,为手部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液。精确的血管走行是保障组织存活的关键。 神经系统: 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三大神经支配手部的感觉和运动。它们负责传递感觉信息,控制肌肉收缩,是实现精细运动和触觉感知的基础。神经损伤会严重影响手部功能。 皮肤与皮下组织: 手部的皮肤具有独特的弹性、厚度和皮纹,为深层结构提供保护,并参与触觉感知。 1.2 传统手外科手术的局限性与止血带的应用 长期以来,为了获得清晰的手术视野,在进行手部手术时,止血带的应用是标准操作。其主要目的在于: 建立无血视野: 阻断血流可以显著减少术中出血,使解剖层次清晰可见,便于显露和操作细小的血管、神经和肌腱。 提高手术精度: 清晰的视野有助于医生更精确地进行切割、缝合和修复,减少误伤的风险。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因出血引起的干扰,理论上可以提高手术效率。 然而,止血带的使用也伴随着一系列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和局限性: 组织缺血损伤: 长期或过高的压力会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可能引起神经损伤、肌肉坏死,甚至影响伤口愈合。 神经压迫: 止血带直接压迫神经,可能导致术后感觉异常、麻木或运动障碍。 血管痉挛: 止血带可能诱发血管痉挛,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术后疼痛: 止血带引起的组织缺血和损伤是术后疼痛的重要来源。 对特定患者的禁忌: 对于存在某些血液系统疾病、血管病变或对压力敏感的患者,止血带的使用需要格外谨慎。 限制部分手术操作: 在某些需要精细评估血液循环的手术(如游离皮瓣移植)中,止血带的使用可能干扰术后的血管通畅性评估。 1.3 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随着对手部精细解剖、病理生理过程以及新技术的掌握,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重视。其核心意义在于: 最大程度地减少组织损伤: 避免了止血带对组织的挤压和缺血,保护了神经、血管和肌腱的功能。 改善患者术后体验: 显著降低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手术安全性: 在避免止血带相关风险的同时,通过其他技术维持手术的精准度。 拓展手术适应症: 使一些以前因止血带禁忌而难以处理的患者或病情,现在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疗。 体现精细化、微创化理念: 符合现代外科手术追求的最高目标。 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细止血技术的提升: 包括电凝、超声刀、激光等更精密的止血器械的应用,以及对微血管、微神经的保护性止血策略。 局部麻醉技术的优化: 采用更高效、更持久的局部麻醉药物和阻滞技术,确保术中患者的无痛和舒适。 术中出血管理的智能化: 结合影像学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更精准地评估和控制出血。 微创技术和器械的引入: 显微镜、内窥镜等辅助技术的使用,可以在更小的切口下进行精细操作。 术前评估与个体化方案: 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解剖特点和生理状况,制定最适合的无止血带手术方案。 第二章 局麻下手外科手术的麻醉学要点 2.1 局部麻醉药物的选择与应用 选择合适的局部麻醉药物是实施局麻下手术的基础。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 利多卡因 (Lidocaine): 起效快,作用时间适中,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 布比卡因 (Bupivacaine): 起效较慢,但作用时间长,镇痛效果优良,常与利多卡因联合使用以延长麻醉时间。 罗哌卡因 (Ropivacaine): 与布比卡因类似,起效稍快,且对心血管系统毒性较低,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长效局麻药。 其他药物: 如普鲁卡因 (Procaine) 等,但应用相对较少。 在选择麻醉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手术的类型、预计的手术时间、患者的全身情况以及对药物的反应。 2.2 常用局部麻醉技术 为了实现术野的无痛和良好的手术条件,需要掌握多种局部麻醉技术: 浸润麻醉: 将麻醉药直接注射到手术区域周围的组织中,适用于范围较小的浅表手术。 神经阻滞: 指神经阻滞: 阻滞支配手指感觉的指神经,是进行指部手术最常用的技术。通常在指根部进行,可以通过掌侧或背侧入路,阻滞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的指支。 腕部神经阻滞: 正中神经阻滞: 阻滞正中神经在腕部的分支,适用于腕管综合征、舟骨骨折等。 尺神经阻滞: 阻滞尺神经在腕部的分支,适用于尺神经管综合征、小指掌侧或背侧病变等。 桡神经阻滞: 阻滞桡神经在腕部的分支,适用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等。 臂丛神经阻滞: 阻滞臂丛神经,适用于范围较广的手部及前臂手术,但对于局麻下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通常不作为首选,除非合并其他需求。 联合应用: 通常会将神经阻滞与浸润麻醉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和镇痛。 2.3 局部麻醉的风险与并发症管理 虽然局部麻醉相对安全,但仍可能出现一些风险和并发症,需要引起重视: 全身性毒性反应: 局部麻醉药物过量或血管内误注可引起中毒反应,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甚至心血管抑制。 预防: 缓慢注射,反复抽吸,控制剂量,并备好急救药物(如脂肪乳)。 处理: 及时吸氧、静脉输液,必要时使用抗惊厥药物和支持生命体征的药物。 过敏反应: 罕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危及生命。 处理: 立即停药,使用抗组胺药、皮质类固醇和肾上腺素。 神经损伤: 针刺直接损伤神经,或麻醉药浸润压迫神经。 预防: 熟练掌握解剖,使用细针,避免在神经束附近反复穿刺。 处理: 术后密切观察,必要时进行神经电生理评估。 血肿: 穿刺血管引起。 预防: 穿刺前评估血管情况,避免在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中使用。 处理: 加压包扎,局部冰敷。 感染: 无菌操作不当。 预防: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处理: 抗生素治疗。 2.4 术中镇痛与血流控制的协调 在无止血带手术中,术中镇痛尤为重要,因为患者需要保持清醒。 麻醉深度管理: 确保麻醉药剂量足够,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感,但又不过度镇静,以便配合医生。 镇静剂的应用: 可根据需要谨慎使用小剂量的镇静剂(如咪达唑仑),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但要避免过度镇静影响患者的意识和反应。 血流控制策略: 在局麻下进行无止血带手术,需要采取积极的血流控制措施,详见后续章节。 第三章 局麻下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的技术要点 3.1 精细止血技术 这是实现无止血带手术的关键。 高频电刀: 单极电凝: 适用于对较大血管进行点状凝固止血,但需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双极电凝: 适用于精细止血,可在显微镜下操作,准确凝固微小血管,有效避免电凝能量外溢,减少对神经和肌腱的损伤。 超声刀 (Ultrasonic Scalpel): 通过超声波的振动和热能,同时实现切割和止血。 其止血效果优于传统电刀,对组织的损伤相对较小,热损伤区域也较局限。 尤其适用于切割较小的肌腱、韧带和血管时止血。 激光止血: 如Nd:YAG激光,可以通过精确的能量聚焦实现止血。 其能量穿透深度可控,适用于特定情况下的精细止血。 结扎术: 对于较大的、不易通过电凝控制的出血点,可使用可吸收或不可吸收的缝线进行结扎。 在显微镜下进行微血管结扎,需要精湛的技术。 压迫止血: 在某些情况下,可在暴露出血点后,使用纱布或棉球进行局部压迫,待其凝固后再缓慢松开。 但需注意,长期压迫可能影响周围组织。 血管钳的使用: 使用微型血管钳夹闭出血的血管,待其止血后再移除。 需要根据出血点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血管钳。 药物止血: 术中可使用局部止血剂(如止血海绵、明胶海绵等)辅助止血。 某些血管收缩剂(如肾上腺素)也可在局部使用,但需谨慎,避免影响组织存活。 3.2 手部精细解剖的暴露与辨认 在无血手术中,清晰的解剖辨认至关重要。 显微镜的使用: 是实现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的“利器”。 提供极大的放大倍率,使微小的血管、神经、肌腱和韧带得以清晰呈现。 术者可在高倍视野下进行精确的操作,降低误伤风险。 良好的照明: 术野的光照强度和角度直接影响解剖结构的辨认。 使用可调节亮度的冷光源,避免产生过多热量。 术前影像学评估: 如MRI、CT、血管造影等,能帮助术者提前了解病变部位、血管走行、神经分布等信息,为术中解剖辨认提供依据。 精细的分离技巧: 使用微型手术器械(如精细镊子、解剖剪、电钩等)进行组织的分离。 遵循“钝性分离为主,锐性分离为辅”的原则,避免粗暴操作。 沿着解剖层次进行分离,逐步暴露目标结构。 对神经和血管的保护: 在显露过程中,时刻关注神经和血管的走行,避免牵拉、挤压或直接损伤。 使用神经剥离器、微型血管夹等保护性器械。 在分离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出血点,立即采用上述精细止血技术进行处理。 3.3 术中出血管理策略 除了精细止血技术外,还需要整体性的出血管理策略。 体位与引流: 将患肢抬高,有助于利用重力减少静脉回流,从而降低出血量。 在某些情况下,可考虑使用体位引流,但需注意避免影响解剖结构的暴露。 输液管理: 术中保持患者的血容量稳定,避免低血容量导致出血加剧。 对于接受大剂量局部麻醉药的患者,需要监测其循环状态。 术中监测: 密切观察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术野出血量的实时评估,及时调整止血策略。 分步、分区域止血: 手术过程可以分解为多个小步骤,每完成一个步骤,就彻底处理该区域的出血。 避免在大量出血的情况下继续操作,增加难度和风险。 与麻醉医生的协作: 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情况。 共同管理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3.4 术后伤口管理与恢复 精细缝合: 使用可吸收或不可吸收的细缝线,以精细的缝合技巧关闭伤口,减少瘢痕形成。 覆盖与敷料: 选择透气性好、不粘连伤口的敷料,保护伤口。 根据伤口情况,可选择加压包扎,但力度要适中,避免影响血液循环。 术后疼痛管理: 虽然避免了止血带,但手术本身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疼痛。 通过口服止痛药、局部麻醉药物的残留效果以及物理治疗(如冰敷)来控制术后疼痛。 功能锻炼指导: 尽早开始适当的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粘连,恢复肌力。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 感染预防: 术后继续保持伤口清洁,按时换药,预防感染。 第四章 常见疾病的局麻下无止血带手术应用 4.1 腕管综合征的局麻下微创松解术 腕管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手部神经卡压疾病。 诊断: 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如Tinel征、Phalen征)及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确诊。 手术指征: 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肌肉萎缩。 手术方法: 局部麻醉: 常采用腕部神经阻滞,如正中神经的远端阻滞,或联合使用浸润麻醉。 切口: 采用微创切口,通常在腕横纹处,长度仅需1-2厘米。 技术要点: 在显微镜下,精细分离皮下组织,暴露腕横韧带。 使用精细的解剖剪,在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和周围血管的情况下,将腕横韧带进行纵向切开松解。 确保神经得到充分减压,观察神经的搏动和颜色变化。 术中出血量通常非常少,可以通过局部电凝或压迫止血。 术后: 伤口无需拆线,可立即进行轻度活动。 4.2 腱鞘囊肿的切除术 腱鞘囊肿是手部常见的良性占位性病变。 诊断: 触诊可发现囊性肿物,通常伴有局部压痛。 手术指征: 囊肿体积较大,影响功能,或出现疼痛、影响美观。 手术方法: 局部麻醉: 采用浸润麻醉,将麻醉药注射到囊肿周围组织。 切口: 根据囊肿的大小和位置选择合适的切口,尽量选择在关节线或皮纹处,以减少瘢痕。 技术要点: 仔细分离囊肿与周围组织的边界。 在囊肿蒂部进行结扎或电凝,避免囊液再次积聚。 对囊肿的囊壁进行完整切除,防止复发。 术中出血量通常较少,主要为皮下小血管出血,可通过电凝处理。 术后: 伤口缝合后,保持清洁干燥。 4.3 掌腱鞘炎(扳机指)的松解术 扳机指是由于屈指肌腱腱鞘的狭窄导致手指屈伸时出现弹响和卡顿。 诊断: 触诊可发现手指掌指关节处有结节,活动时出现弹响。 手术指征: 保守治疗无效,疼痛明显,或影响手指正常功能。 手术方法: 局部麻醉: 采用指神经阻滞或掌骨间神经阻滞,配合浸润麻醉。 切口: 通常在手指掌指关节处做一个小切口。 技术要点: 在显微镜下,仔细辨认狭窄的腱鞘环。 使用精细的剪刀将狭窄的腱鞘环进行纵向切开松解。 观察屈指肌腱的通过是否顺畅,手指屈伸是否自如。 术中出血量极少,基本不需要特殊处理。 术后: 伤口缝合后,鼓励患者早期进行手指屈伸活动,促进恢复。 4.4 狭窄性腱鞘炎(如De Quervain病)的松解术 De Quervain病是桡骨茎突处的第一背侧腕部腱鞘炎,表现为拇指和小指根部疼痛。 诊断: Finkelstein试验阳性,疼痛位于桡骨茎突。 手术指征: 保守治疗无效,疼痛影响生活。 手术方法: 局部麻醉: 腕部神经阻滞(主要为桡神经的背侧皮支阻滞)配合浸润麻醉。 切口: 通常在桡骨茎突区域做一个小切口。 技术要点: 暴露狭窄的腱鞘(第一背侧腕部腱鞘)。 在避免损伤桡神经浅支和腕背动脉的情况下,将腱鞘进行纵向切开松解。 确保拇指展肌和外展肌的肌腱能够自由滑动。 术中出血量通常很少。 术后: 伤口缝合后,注意保护。 4.5 掌骨骨折复位内固定(部分情况) 对于某些非粉碎性、移位不明显的掌骨骨折,在局麻下进行复位内固定也是可行的。 诊断: X线检查确诊。 手术指征: 移位明显,影响手部功能,经保守治疗无法达到理想复位。 手术方法: 局部麻醉: 尺神经、桡神经近端阻滞,联合浸润麻醉。 切口: 根据骨折部位选择。 技术要点: 在充分麻醉下,通过小切口,利用复位钳等器械进行骨折复位。 在影像学(术中X线透视)引导下,植入钢针、微型钢板或髓内钉固定。 术中出血量因骨折类型而异,但通过精确的止血技术,可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术后: 伤口缝合,根据骨折稳定性给予石膏固定或支具保护。 第五章 局麻下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的风险、挑战与未来展望 5.1 风险与挑战 尽管局麻下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和潜在风险: 出血量控制的难度: 即使采用精细止血技术,对于一些出血量较大的病变,完全控制出血仍有一定难度,可能影响手术视野,增加手术时间,甚至需要中转全身麻醉。 患者的耐受性: 虽然是局部麻醉,但手术本身仍然存在一定的刺激性。部分患者可能对长时间的手术感到不适或焦虑,需要术者和麻醉医生密切关注和沟通。 麻醉药剂量的限制: 局部麻醉药物的剂量受限于其毒性阈值。对于需要较长时间或较大范围手术的患者,麻醉药剂量的累积可能导致全身性毒性反应的风险增加。 对术者技术水平的高要求: 无止血带手术对术者的解剖知识、精细操作技巧、止血技术以及术中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定疾病的局限性: 对于一些涉及大血管损伤、严重感染或伴有严重全身疾病的患者,无止血带手术可能并非最佳选择。 术前充分沟通的重要性: 需要向患者充分解释手术的优势、风险和可能的局限性,并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5.2 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 严格的适应症选择: 术前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全身状况,选择适合进行局麻下无止血带手术的患者。 精湛的手术技巧: 术前充分的训练和实践,熟练掌握各项精细止血和解剖分离技术。 高效的麻醉技术: 熟练应用局部麻醉药物,精确阻滞神经,控制剂量,密切监测患者反应。 先进的器械与设备: 充分利用显微镜、高频电刀、超声刀等先进设备,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多学科协作: 与麻醉科、影像科、康复科等紧密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 应急预案: 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以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 5.3 未来展望 局麻下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多元和精细: 微创技术的进一步普及: 机器人辅助手术、内镜手术等微创技术的引入,将可能进一步拓展无止血带手术的应用范围。 新型止血材料和技术: 更高效、更安全的止血材料和设备将不断涌现,进一步提高出血控制能力。 智能化与精准化: 结合人工智能、术中导航等技术,实现手术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精准化操作。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应用: 进一步整合围手术期管理,优化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管理,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教育与培训的标准化: 建立更加完善的培训体系,培养更多具备高超技艺的局麻下无止血带手外科医生。 结论 局麻下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代表了手外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在最大程度地保护组织、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体验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对精细解剖的深入理解、先进止血技术的熟练运用、局部麻醉学要点的精准把握,以及周密的手术规划和风险管理,这项技术必将为更多手部疾病患者带来福音,为手外科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手外科领域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对于《局麻下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技术》这本书的出版感到非常兴奋。这个主题听起来就充满了挑战和创新。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如何在这种限制条件下,对各种手部常见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例如,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操作的疾病,如骨关节炎的关节置换术,如何在局麻和无止血带的情况下,保持手术的精确性和无菌性?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术中实时监测技术,例如术中超声引导,来帮助识别和处理出血点?我对书中关于术后康复的建议也很感兴趣,毕竟局麻下的手术通常意味着患者更快的早期活动,而无止血带的使用是否也会对术后恢复产生一些特殊的影响?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一些前沿的理念和实践,了解如何在这种技术条件下,进一步提升手外科手术的整体水平,并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评分

我对微创手术技术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特别是当它能够同时兼顾患者舒适度和手术精密度时。这本书的标题《局麻下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技术》恰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非常好奇,在缺乏止血带的全局压迫下,如何才能在局麻的镇静或清醒状态下,维持一个无血的手术视野?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特殊的体位和牵拉技巧,以便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暴露手术区域?我对书中关于局麻药物的选择和注射技巧也颇感兴趣,如何才能在保证患者无痛感的同时,获得足够的手术时间,并且不干扰手术视野?例如,在处理指部小的良性肿瘤时,如何在不影响指部末梢感觉和运动的情况下,精准切除?或者在一些肌腱松解术中,如何在不损伤周围细小血管的情况下,获得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分享一些独到的见解和技巧,帮助我突破技术瓶颈,实现更安全、更高效的手外科手术。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局麻下无止血带”这一点,这在手外科手术领域绝对是一项挑战。我一直对微创手术技术很感兴趣,而局麻下操作,意味着手术过程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同时也对麻醉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特别想知道,在没有止血带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保证手术视野清晰?书中是否会详细讲解各种止血器械的妙用,例如血管夹、电凝刀、止血纱布等,以及它们在不同术式中的最佳应用时机?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析不同类型的手部疾病,比如腱鞘囊肿、腕管综合征、De Quervain腱鞘炎等,在局麻下无止血带的条件下,究竟需要哪些精细化的操作技巧。例如,在腕管综合征手术中,如何精准地切开腕横韧带,同时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在腱鞘囊肿切除术中,如何完整剥离囊肿,防止复发?这些都是我在临床实践中经常思考的问题,而这本书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探索的平台。我更期待它能包含一些图文并茂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病例来展示技术细节,这样学习起来会更加直观有效。

评分

我是一名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手外科医生,一直以来,在复杂的手部创伤或慢性疾病的手术中,我们常常需要依赖止血带以保证术野清晰。然而,止血带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限制,比如可能造成的神经损伤,以及对某些需要精细辨认结构的术式造成干扰。因此,《局麻下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技术》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不使用止血带的情况下,如何运用精妙的手法和器械,如微血管夹、高频电刀的细致调节、以及一些新型的止血材料,来达到与止血带同样甚至更好的止血效果。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不同术式,例如腕部隧道减压术、掌指关节置换术、甚至是一些复杂骨折的内固定术,在局麻下无止血带情况下的具体操作流程?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强调术前对患者的血管解剖进行详细评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术中通过精细的组织分离和提拉,来有效暴露需要处理的病灶,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出血。如果书中能够结合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的手术视频或图谱,那就更加令人期待了。

评分

作为一个初入行的手外科医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指导我实践的优秀教材。当看到《局麻下无止血带手外科手术技术》这个书名时,我的眼睛一亮。这个方向的技术门槛不低,但我相信它代表了手外科手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我迫切想了解书中是否能够系统地介绍不同手部解剖区域的特点,以及在无止血带束缚下,如何更好地辨认和保护关键神经、血管和肌腱。比如说,在手指关节的微创修复术中,如何处理微小的出血点,又不至于影响术野的清晰度?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特殊的缝合技巧,来提高术后愈合质量,减少疤痕增生?我还对书中关于器械选择和使用的部分很感兴趣,例如,是否会推荐一些特定型号的显微手术器械,以及它们在各种复杂情况下的使用心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指导,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阐述,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我学到如何在实际手术中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可行的步骤。如果书中能够加入一些术前评估的要点,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那就更完美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