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百度资深运营专家千万级用户产品运营经验的总结与复盘以用户为中心,从产品、用户、市场3个维度对互联网运营方法论进行重新定义和解构式拆解,深入阐述运营背后的底层逻辑
本书是前百度资深运营专家多年运营经验的总结,是作者运营千万级用户规模的大型互联网产品的实操经验复盘,是作者在“在行”上为近百位CEO和高管提供互联网运营咨询服务后对互联网运营需求的深入洞见。
本书的思想基础是“运营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从产品、用户、市场3个维度对互联网运营重新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从道的层面解读并重新定义运营方法论,从术的层面围绕方法论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实际案例。重点不在方法论本身,而是其背后的底层逻辑。方法论在应用时需要随着产品特点、运营场景等因素的不同而调整,但其背后的逻辑是不变的,我们不希望读者只是模仿和借鉴,更希望你们能以不变应万变。
内容方面,宏观上,本书与其他同类书一样,将运营划分为了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新媒体运营等多个模块,但是本书对这些模块进行了结构化拆解,更强调真正对读者有用的知识,更具有针对性;微观上,本书更注重运营活动中的创意和执行细节,因为它们关乎运营结果的好坏。
此外,本书内容横跨产品、市场营销、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同时还包含多个行业的上百个产品的运营分析,让读者能在更多的维度上获取运营思路和方法上的创新。
李明轩
“借箭”人才共享平台创始人兼CEO,国内资深互联网运营专家,前百度资深运营,先后从0到1操盘了教育、O2O等领域的多个千万级产品。
澳洲名校海归,全球6Seconds情商组织成员,广东省海商会高级顾问。
“在行”平台互联网领域的资深行家,深受用户好评;3W鹰学院、馒头商学院、 三节课、鸟哥笔记、智库、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MSUP等多家机构特邀导师;知乎Live资深讲师,多家大型企业内训讲师。
业余研究情商和行为心理学、DISC行为人格特质分析,曾经多次发表文章并被各大网站收录和引用。
运营是现代互联网商业中的一门手艺,其具备自身特有的、不可或缺的竞争力。本书既有运营的方法论(道),又有案例实操(术),相信能给运营、产品、营销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以及创业者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
—— 陶雷
摩登天空数字传媒CEO/奥美广告前中国区总裁
明轩具备丰富的一线实战经验,又能够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归纳、提炼,并形成了整套实用的运营方法论。这些精华都集中体现在本书中了,相信会对很多公司,尤其是创业公司提升运营能力有实质性的帮助。
—— 陈为
正和岛高级合伙人/正和远景CEO
看这本书,让我有种儿时看班里尖子生的笔记的兴奋感,本书逻辑清晰、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没有空虚的心法,全是干货满满的具体办法!无论你是一名刚入行的新人,还是已投入这份工作一段时间的老鸟,恭喜你,选对了这个时代对个人成长提升*快的岗位之一;如果你正决定细读此书,那么更恭喜你,你将比99%的运营人提前享受到这个岗位的真正乐趣和成果。
—— 赵鹭
造梦传媒CEO/特斯拉中国首批车主及俱乐部联合发起人
本书从*前沿的互联网产品以及运营案例出发,从产品、用户和市场3个维度,系统性地讲述了运营的基础知识,以及活动运营、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新媒体运营等各运营模块的理论和实战方法,是作者多年实战经验的梳理和总结。
—— 兰军(Blues)
梅沙科技创始人/前迅雷产品总监
本书赞誉
前言
第1章 初探运营
1.1 我们应该达成的认知共识001
1.1.1 移动互联网的全面融入002
1.1.2 新旧权利更替,改变你的连接方式004
1.1.3 自由互联的场景革命006
1.2 运营的本质007
1.3 运营人才的四大核心素养009
1.3.1 对已知和未知的整合能力009
1.3.2 上升全局视角,沉淀业务细节011
1.3.3 充满服务意识,用户体验至上013
1.3.4 数据分析能力是基础素质014
1.4 运营需要具备的四大思维模式014
1.4.1 游戏化思维014
1.4.2 场景化思维016
1.4.3 精细化思维018
1.4.4 平台化思维020
第2章 运营的必备常识
2.1 运营的常见工种021
2.2 运营的双向考核指标027
2.2.1 数据维度的指标考核028
2.2.2 开放维度的指标考核030
2.3 招募和组建强有力的运营团队032
2.3.1 选择最适合的人才032
2.3.2 建立良好的团队环境038
2.3.3 管理期望,留住你的人040
2.4 运营、产品、市场三者的关系041
第3章 运营的多元触角
3.1 产品触角:理解好产品,才能懂得运营045
3.2 用户触角:所有的商业都是在做人的生意048
3.3 大市场触角:再危险也要爬到山顶看看风景053
第4章 内容运营
4.1 重新定义内容运营056
4.2 用户智慧的奇迹:如何做好UGC 057
4.2.1 6步找出高质量UGC贡献者058
4.2.2 如何刺激用户生产出好内容063
4.3 PGC内容生产快速上手只需8步077
4.4 如何做出抢夺注意力的好内容080
4.4.1 内容消费的用户选择081
4.4.2 5大法门抢夺注意力,锁住用户的时间089
第5章 用户运营
5.1 用户运营的7个节点098
5.2 全盘规划用户运营策略101
5.2.1 产品探索期102
5.2.2 产品成长期113
5.2.3 产品成熟期和衰退期146
第6章 活动运营
6.1 活动运营基础:流量、内容、数据154
6.1.1 解密流量背后的人性和需求156
6.1.2 优化活动流量的4步法169
6.1.3 如何轻松做好活动内容175
6.1.4 做好活动数据的工作方法179
6.2 系统落地:优化活动运营的每个细节181
6.2.1 活动前期准备181
6.2.2 两个创意策划的思考工具184
6.2.3 9步轻松做好活动落地190
6.3 瞬间引爆活动传播的细节202
6.3.1 标题的功力:深度联想引爆204
6.3.2 没有时间的思考:激发用户的渴求和纠结206
6.3.3 文艺青年的亚文化:集体意识宣泄势能208
第7章 新媒体运营
7.1 重新认识新媒体运营212
7.1.1 新媒体的分类212
7.1.2 为新媒体运营正身:那些经常出现的误区213
7.1.3 让新媒体成为撬动组织、内外兼修的核心杠杆215
7.2 如何做好粉丝百万的新媒体220
7.2.1 定位:需求在人脑中,不在市场中221
7.2.2 制定新媒体发展战略228
7.2.3 账号冷启动:找到第一批粉丝231
7.2.4 账号粉丝的增长:找对方法打破思维233
7.3 内容为王:新媒体做内容的方法论240
7.3.1 选题240
7.3.2 展示标题和第一张图241
7.3.3 正文与排版243
7.4 新媒体的路,应该坚持走下去246
第8章 运营进阶
8.1 运营进阶应该进阶的能力247
8.2 优秀运营人的18个重要素质250
8.3 让自己每日精进的四个工作方法251
8.4 初阶到高阶:让自己具备策略和操盘能力253
8.5 最后想对进阶中的运营人员说257
前言
为何写作本书
近几年,互联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PC端到移动端的迁移导致了大量的商业重构和创新,并不断地颠覆着我们的生活和认知。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多地被手机这个巴掌大的智能产品带来的内容、娱乐和生活服务所占据。我虽然一直身处互联网行业,但是同样也惊诧于它的变化之大。全新的内容生产和消费方式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流量潮,大量的产品开始借助这个势头,在资本的助力下高举高打,砸钱抢占用户市场。然而,从2015年开始,我们发现用户不再那么容易被取悦,随着生活方式和时间不断碎片化,流量也愈发难以掌控。
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单靠产品提供的移动服务同质化严重,主动权移交到精明的用户手上,他们的习惯变得难以培养,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最关键的购买转化也不再像原来那样单靠流量就能获胜。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企业开始迷茫了,最明显的一点是,对比2015年年初和2015年年底,各大互联网论坛和资本所关注的风向开始转变——从流量为王到用户该如何留存和维持活跃,从粗放的拉新技术到考虑精细化的运营和产品的商业变现。
同样也是在2015年下半年,无论是各大互联网培训教育机构和平台,还是企业的内训部门,都开始关注互联网运营这个领域。作为业内人士,我们逐渐发现,运营的重要性真正超过了产品和技术岗位,成为了目前互联网产品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职能。我们发现现阶段的运营不再是电商运营或者是传统的市场推广,没有人可以在这个时刻给互联网运营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它太广、太细、太杂且太不好懂。每次我都和别人说,运营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岗位,每个公司的运营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衍生出来的,并且具备跨行业、低匹配度的特性。因此,超过半数找到我请教运营相关问题的CEO或者高管,都会提起他们的产品在运营上面临的苦恼和尴尬。不论是身价数亿的老板,还是正在创业的勇士,抑或是工作在公司一线的员工,都面临着一个严峻问题:如何做运营?
在这个问题面前,大部分企业都开始变得焦虑,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运营本身的方法和定义仍然非常不成熟,整体框架缺乏梳理和定义。另一方面,市面上很多相关的内容或者图书更多的是基于自身行业经验的总结,缺乏基础的逻辑支撑,导致在操作上和现实情况相去甚远。运营的技术流派过多,所谓的行之有效的“术”过杂,大家学习后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运营手段都适用于自己的产品。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大家仍然看不到、接触不到或者学习不到运营方法论底层的逻辑和内核,而正是这些决定了大家对运营的认知程度和操作能力。
当然,业内的资深从业者们都在努力构建成型的运营体系和方法论,作为“在行”平台的第一批受邀行家,我开始有计划地对外输出运营相关的内容,在与上百位约见我的CEO和高管交谈后,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企业在运营方面的需求,发现他们的问题有很多共同点,而且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仍然存在误解。回想起自己这些年一路走来,有幸得到过很多贵人的指点和帮助,我认为我有责任和义务,将我这些年的经验总结出来,更重要的是厘清运营的方法论和底层逻辑,帮助企业早日走出运营的困境。
重新定义互联网运营
我尝试在本书中结合企业的真实需求,廓清企业对运营的错误认知,重新定义互联网运营。为什么应该重新定义互联网运营?首先,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运营工作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最早期的互联网运营,可以理解为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或者内容BBS等延伸出来的类似管理员的岗位。他们无须考虑用户的获取和维护,只负责网络内容的编审工作。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普及,社交网络开始兴起,各大产品和商业巨头才开始意识到通过互联网的用户流量可以赚钱,这催生了类似流量站长、社区管理员等运营岗位。紧接着,游戏和电商领域的互联网产品兴起,检索产品、浏览器、平台电商等入口型产品将运营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同时产生了一些标准化的运营机制和工具,以及电商体系的一整套“打法”。随后,PC端的升级和Web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更多社交属性的产品,如人人网、微博、豆瓣、娱乐视频网站等,用户推广、社区和内容等全新运营角色开始成型。而从2010年开始,随着移动通信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以及各类创新型移动应用的出现,移动互联网在全球(尤其是在中国)呈井喷式发展,彻底把用户从PC端拉到了移动终端。
有趣的是,不同的互联网阶段,产品对用户流量的理解和自身角色定位在不断地变化。从一开始的无所谓流量,到推崇入口至上,再到运营精细化,在这些变化的背后,实际上是互联网理念的深度转变。人们逐渐意识到运营不是处理冷冰冰的一个点击,也不是单纯找到一批流量做转化,更多的是和虚拟世界背后一个个真实的、富有性格的人打交道。我们运营的不是流量,而是人本身;我们渴求的不是流量的好坏,而是人的喜恶偏好。互联网世界慢慢从一个信息工具,转变成一个平行世界。运营的职责,更多的是让每个虚拟流量背后的真实用户体会到和现实生活重叠的贴切感受,让他们在虚拟的信息和服务中得到最好的体验,从而愿意花更多时间和我们相处,购买我们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
经历了从PC到移动互联网的转变,经历了从大入口到垂直类入口的变化,运营需要重新定义,它已经从单一的流量推广思维,转变到精细化的用户运营状态。不论是活动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等子板块,还是运营管理流程、运营岗位等大方向,都需要重新梳理和定义。
本书将帮助读者自上而下,体系化梳理互联网运营。从运营概念的重新定性,运营在组织中角色的重新定位,到内容、用户、活动、新媒体等子运营板块的重新结构化拆解,再到运营的进阶方法和长远发展理念,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大量在实操和跨行业经验中积累的对于运营底层逻辑和互联网用户的深层次理解。在逻辑上,本书分为两个层面:从道的层面解读和重新定义运营方法论;从术的层面围绕方法论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解决案例。读者基于这些方法论,再结合每章所给出的实战案例进行深度理解,最后使用本书所提供的一些工作方法进行落地,真正地实现对运营方法论的结构化学习。读者可配合实际内容在工作中进行刻意的练习,举一反三。
本书内容横跨产品、市场营销、心理学,涵盖多个行业和上百个产品的分析,让读者能在更多的维度上获取运营思路和方法上的启发。
这是一个变幻莫测、认知不断被颠覆重塑的时代,对于所有的运营人来说,你们都是开拓者。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固定的规则,没有万能的方法论,没有绝对的经验,没有不变的规律,我们应该有的是一颗追逐未知的初心,一份摸索世界的坚韧,我们只有打破、洞察和创新,才能真正拥有连接这个世界的能力,读懂连接网络、现实两个平行世界的声音。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但愿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对现在的互联网运营进行重新定义,先得到,再有道,让运营触手可及。
“你现在所坚定向往的未来,必然是你可以抵达的世界。”
作为一名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年,却总感觉运营之路有些瓶颈的从业者,看到《运营有道:重新定义互联网运营》的封面时,心里涌起一股久违的期待。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大道至简”的意味,仿佛在预告着一股颠覆性的力量,要将那些繁复、琐碎的运营细节剥离开来,直指核心。我一直觉得,现在的互联网运营,好像陷入了一个怪圈,大家都在追逐各种“爆款”方法论,各种数据分析工具,各种增长黑客的技巧,但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让我时常感到迷茫。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它承诺的是“重新定义”,这不仅仅是方法上的更新,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我希望它能帮助我跳出那些固有的框架,用更宏观、更深刻的视角去审视我所做的每一个运营动作,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运营有道”。我期待书中能有案例分析,能够让我看到理论如何在实践中落地,也希望它能启发我思考,如何根据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用户群体,去灵活运用这些“道”的智慧,而不是生搬硬套。
评分最近在寻找一些能真正触及互联网运营本质的书籍,偶然间被《运营有道:重新定义互联网运营》这个名字吸引。我个人对“重新定义”这个词比较敏感,因为它暗示着一种打破常规、革新认知的可能。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我深知运营与产品的紧密联系,很多时候,产品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运营的难度和效果。我总觉得,很多运营的书籍,要么过于偏重战术层面,要么就讲些大而空的理论,难以落地。这本书名中的“道”字,让我感觉它可能蕴含着更深层的哲学思考,或许能够帮助我从更高的维度去理解用户行为、产品生命周期以及整个互联网生态的运转规律。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作者如何将抽象的“道”与具体的运营实践相结合,给出一些既有深度又不失可操作性的指导。我期待它能够让我看到,如何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结合产品本身的优势,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营体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数据增长的表面文章。
评分作为一个在互联网行业多年的资深用户,我见过太多产品的兴衰沉浮,也见证了无数运营策略的起起伏伏。《运营有道:重新定义互联网运营》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似乎触及了互联网运营中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运营”,其实是在不断地修补、调整,试图在既有的框架下榨取更多的价值。但如果能够“重新定义”呢?如果能够从根源上理解“道”的所在,是不是就能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运营模式,挑战那些陈旧的观念,并提出真正能够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思考。它不应该只是罗列工具或技巧,而应该是一种思维的启迪,一种对运营本质的深刻洞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变化莫测的互联网环境中,找到不变的“道”,并将其转化为成功的运营实践。
评分我是一位热衷于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的互联网从业者,特别是对于“运营”这个领域,我一直保持着极大的热情。《运营有道:重新定义互联网运营》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觉得它非常有深度和启发性。我一直认为,互联网运营并非简单的用户增长或内容发布,它更关乎用户体验的优化、社区文化的构建以及产品价值的持续传递。而“重新定义”和“有道”这两个词,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运营的理解和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超越那些表面的、技巧性的运营方法,去深入理解运营的本质,探寻那些能够贯穿始终的“道”的法则。它可能不仅仅是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更可能是在思维方式上带来一次革新,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系统、更长远、更具战略性的眼光去看待运营工作,并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和产品的“运营有道”,实现长期的、健康的增长。
评分我是一名刚刚开始接触互联网运营的新手,对于这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领域,我感到既兴奋又有些不知所措。《运营有道:重新定义互联网运营》这本书名,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它激起了我对“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运营?”的探索欲。我听过很多关于运营的讨论,也接触过一些零散的运营知识,但总感觉像是碎片化的信息,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和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的“重新定义”和“有道”这两个词,给了我一种感觉,它可能不是那种教你快速刷量、短期获客的“术”,而是会教我如何构建长期的、可持续的用户关系和产品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帮我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明白运营的底层逻辑是什么,用户为什么会喜欢一个产品,产品又如何通过运营不断成长。我渴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指引,让我少走弯路,更快地理解运营的精髓,成为一个真正能够为产品带来价值的运营者。
评分这种带线装订的方式还真是不多。大家翻书的时候要小心。?
评分很好不错,很好不错,很不错。
评分掌握一种未来必不可缺的新技能是真理
评分运营有道:重新定义互联网运营运营有道:重新定义互联网运营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都是热销书籍,非常棒
评分给单位买的,看着不错,包装很好
评分还没来的及看,印刷清楚,希望有所帮助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硅谷和国内的一线产品人、知名创始人,以及风投公司、猎头公司相关负责人,已经发现这一迹象:产品型管理者已经开始崛起。产品型管理者应对竞争的@是科学的认知升维。他们从事管理的本质是认知管理,并依此建立全新的认知体系和行为模式,从而打造出卓越的产品,引领未来。本书的第一部分通过众多案例、数据阐释了正在崛起的管理和认知的变革,它们未来会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