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新时代的家庭健康指南。自 2015年9月创立懒兔子公号以来,目前粉丝近50万,平均每篇原创推送文阅读量近10万人次,被网友票选为“十大国学公号”之一。
一本会卖萌的中医书。懒兔子用搞笑幽默接地气儿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中医普及,它用现代的思维语言讲透老祖宗传下的中医精髓,书中穿插大量师徒二人搞笑奇葩的对话,就像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让你笑着读完。
万千读者参与的一本书。都市白领、全职妈妈、新时代主妇,收录了来自全国各地粉丝成功治愈家人的案例。不需要专业的医生知识,也不需要专业的技术,打开就会,外行人也能胜任,小病不求医的智慧,一本可以让老公孩子长辈都健康生活的书。
不会画画的经济学研究生不是好中医。
35岁迷上中医不能自拔,40岁的时候开了“懒兔子”微信公众号,以漫画的形式推广和普及中医基础知识,被评为中国文化网络传播“十大国学公众号”之一,现在面世的书有《就是想看你笑的样子》《说医不二》。
内容生动幽默,学习中医知识的同时,感觉兔子更多的传达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用很浅显的方式帮助人们了解中医,了解自己,了解家人和朋友。
属于开卷有益的书,帮助敲开中医之门。想学想研究中医这门课,可以从此入手。
深入浅出,即有趣幽默,又有哲学的思想融入到中医里,让中医以一种更简单的方式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用漫画秒懂中医,身体常见病、不良体质的调养方法,讲述普遍的生命经验和养生智慧,传递暖暖的爱与正能量。
第一章 我们都应该知道的那些事
01.我们到底不舍什么,拿健康去做了交换?
02.注意力让我们生病了
03.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无效治疗?
04.大汗过后伤大汉,这个你造吗?
05.冬天游泳是在用生命锻炼身体啊……
06.我该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肉体?
07.肥减得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
08.疾病的来路就是去路
09.漫画:生活的真相
10.睡眠不好,有没有想过是因为吃得太多太好了?
11.你真的以为酸梅汤就是一种饮料吗?
第二章 这些常见病,我们都可以自己搞定
01.舌头的颜值你懂吗?
02.药应该怎么吃才是对的?
03.小柴胡颗粒,你用到它疗效的十分之一了吗?
04.咳嗽的真相——五脏六腑都能让你咳
05.真正的家用咳嗽治疗实用手册(外感类)
06.家用咳嗽治疗实用手册(内伤篇)
07.中医里脚气不是病,是症状好吧?
08.那些年我们都有的便秘
09.偏头痛的前世今生
10.头顶痛,哪个单位来管管?
11.胃不好,也会头痛
12.那个黑社会小青年要是知道这个方子,也不必受那么多罪了
13.牙痛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
14.尿道炎的治疗
第三章 女人就应该对自己好一点儿
01.乳腺增生摸摸就能治好了
02.宫颈糜烂是因为性生活过多?我们都呵呵了
03.子宫肌瘤科普——让认字儿的人都能看明白
04.生二胎是力气活,你的气够用吗?
05.生孩子,你给 TA的肾精准备好了吗?
06.医案:阴道炎的自我治疗
第四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
01.小儿感冒发烧可以选择的中成药
02.小儿剧烈阵发性咳嗽怎么办?
03.儿童手足口病
04.疱疹性咽峡炎,是哪根经出了问题?
05.小儿积食引起的咳嗽
06.小儿腹泻——你读懂便便给你发出的信息了吗?
07.小儿抽动症和肝不得不说的关系
08.小儿疝气的问题,是个什么问题 ?
第五章 其他家庭常见病医案
01.医案:简单的办法治好了一身怪病和多年的顽疾
02.医案:治疗全身乱七八糟的病
03.医案:有痔疮的朋友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
04.医案:高血压的自治
05.医案:痛风用乌鸡白凤丸,真的可以!
06.医案:脾咳和阴道湿疹
07.医案:肺炎的治疗
08.医案:鼻炎
01 我们到底不舍什么,拿健康去做了交换?
我有个朋友,自小就很漂亮,一直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儿”,享受过美貌带给她的很多“额外”幸福。时光荏苒,岁月并没有因为美貌而对她有所眷顾,如今已经40岁出头的她,同样要面临身体衰老带来的种种变化。意外地,她绝经了。
她为此特别害怕和着急,四处求医,不是因为绝经本身,而是因为她怕绝经后加速衰老,让她引以为豪和习以为常的美貌就这么失去了。
她去看医生的时候跟医生说,一定要治好我的绝经,相比之下,我宁愿有心脏病。
与衰老相比,她宁愿有心脏病。为什么呢?因为她怕失去她比别人多出的美貌,她的拥有反而成了负担,成了魔怔。她不在乎心脏,是因为她并没有比别人“更加”拥有,健康的心脏是大多数40岁人的标配,所以没什么可珍惜。
当官的人,最怕失去的是权力;有钱的人,最怕的是经济破产;学霸,最怕的是失去高分;美人,最怕的是失去美丽……那些远比别人更多的“拥有”,反而成了人生的负累——我们最怕的其实不是得不到,而是失去!
我们常常陷在这种害怕失去的痛苦中难以自拔,甚至会献出其他更加宝贵的东西作为挽留的代价:当官的丧失了品行、有钱人不守规则、学霸的青春孤独、美人各种整形……
那么现在想想,健康,是不是也曾作为我们挽留“拥有”而付出的代价呢?比如,为了保住仕途整日喝酒应酬;为了成绩优异长时间伏案苦读;为了保持身材加大运动量和节食;为了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常年四处劳苦奔波……
所以很多人都生病了,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健康也是他们拥有的东西之一。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别人也有的,就不算拥有;只有拥有别人没有的人生,才算成功。
真的太傻了。
如果没有健康,那么权力、金钱、分数和美貌……都是幻象。
只可惜,认识到这点时,很多人已经无法挽回。心安理得地做个和大多数人一样的普通人,在现今的社会,已经被扭曲为无能。
中医治病,首先是治心,若心不能静、不能安,治好了头,肩膀会生病,治好了肩膀,肚子会生病,治好了肚子,脚丫子会生病……无穷无尽。
所以很多人常常抱怨自己身体不好,那么就从现在开始想一想,我们当初是为了保住什么,拿健康去交换了。然后找到这个病根儿,放下它,再去调理你的身体,否则你永远好不了。那些常年生病,反复生病的人,就是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
本来,我活得特别自在,写自己喜欢的东西,看自己喜欢的书,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朋友什么时候找我,只要一个电话我就立刻滚出去见面,吃饭、聊天、喝茶。可是自从我有了微信公众号,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关注后,我反而不淡定了。常常为了要写什么苦思冥想,为了后台留言的喜怒哀乐,以前晚上 10点之前肯定睡了的我,现在经常 10点以后才开始写东西。
朋友的电话、微信,再也不能及时回复,见面已经成了奢侈的娱乐。为了留住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为了凭空比别人多出的那些幸福,我又是拿什么做了交换呢?
没有谁比谁活得更高明。
所以,健康说难很难,说容易也很容易,就看我们怎么对待生活了。
02 注意力 让我们生病了
前一阵子,我听了一位中医老师的几堂课,老师说了一些关于疾病的观点,使我深受启发,感触良多。
他提到,是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生病了。这话怎么解释呢?就是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周围很多人是不是先在体检中被确诊有“三高”这个结果,然后回去后才有症状的?老师说,就拿血压来讲,人每天的血压值可能有几十种结果,那么究竟哪个血压才是你真正的血压值呢?为什么就要认定在医院时测量的血压就代表了你所有的血压状态?所谓的血压正常范围值自从公布以来,已经被西方医学界更改了好多次,而这个数值的定义也是以收集来的大数据为基础的,没有任何“个性”意义。我们打个比方,如果以全中国人吃辣的水平,统计吃辣人体的感受正常值,那么四川的全体人民都是超过正常值的病人,都应该吃一种“降辣药”以维持身体正常指标。
高血压其实也是一样的,很多人在被检查出高血压之前,并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可是在一次单位组织的体检中,“意外”地被查出高血压后,他身上果然就开始出现一系列的相应症状:头晕、头痛,不吃降压药就心跳得厉害,简直没法出门。然后他们就会特别感慨,幸亏做了体检,否则血压这么高,自己又不知道,多危险!
这个,其实就是老师讲的“注意力让我们生病了”。
朋友,有没有听说过“注意力法则 ”,就是当你的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时,那个地方就会出现你脑海中一直设想的结果。比如说,你骑着车在路上,遇到一个人横穿而过,虽然你很紧张地一边叫着“让开,让开 ”,一边尽量躲避,可不管对方让到左边,还是让到右边,你一定会撞上他!
再比如,你今天买了一把很锋利的菜刀,你切菜时特别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不要切到手,好吧……那基本可以断定,最后你切到了手。这个,就叫作注意力法则——你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地方,其实是你把自己所有的能量、意愿都集中到了那里,那个地方就会很容易出现你想象的结果。
我想起大学时有一次参加篮球比赛,我在场上被抓得伤痕累累,可当时我完全无知觉。因为我的注意力都在球上,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
可是比赛结束后,我疼得要死,回去养了好几个礼拜。
同样的道理,在被医院确诊为“高血压”后,注意力会一下子集中到这个问题上,身体的负能量也随之汇聚到那里。这样,我们就会立刻开始联想:啊,怪不得早上起床时感觉头昏昏沉沉的(其实大多数人早上起来都不精神,那是因为困)!哦,好像下午有时候确实会头痛(只是碰巧那次在开一个讨厌的业务研讨会而已)!呀,还真有饭后脸色红的情况呢(拜托,大多数人吃饭时热了脸都红好吧)!好了,经过这样缜密的反推断,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我们确实、早已,就是高血压患者了!于是从此以后,担心爆血管的我们,就开始天天按时吃降压药,天天量血压,如果有一天着急出门忘了吃药,所有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马上要出现高血压症状了”这件事情上。注意力法则就立刻显灵了……我们把所有的气血都供给了这些“症状”的培养,那么这些症状怎么可能不准时出现呢?
这些让我们忘记了,其实在被检查之前,我们大多是非常轻松快乐,不用吃药就能出门的健康人!
身体是最智慧的,远比我们以为的要智慧千倍——如果肝血虚,我们会有灰指甲;如果气虚,我们会浑身无力;如果身体有湿热,我们会有脚气;如果有瘀血,我们来例假会痛;如果有脾胃病,我们吃完饭会很难受……身体会用症状及时提醒我们,而且如果我们懂点中医知识,就会知道引起这些症状的病根是什么。
所以,如果身体没有异常的感受,那就请相信它是正常的,即使在某些时刻,某些指标是“不合格”的,但那也是身体可以接纳的正常波动,不要立刻给自己扣上“生病”的帽子,从此药不离口。
这位老师说,我国糖尿病人已经从10年前的1000万,发展到现在的近一个亿……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么多人得了这个病?是相信智慧的有强大自愈能力的身体,还是相信人为制定的指标?是时候该思考这些问题了。
血糖、血压、血脂,皆如此。
如果,时光可以重来
我的父母都是下乡知青,两人18岁就去了内蒙古。一待就是整整30年。
我是在他们27岁那年出生的,一岁时,我就被送回了父母的老家——南京。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和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周一到周五爷爷奶奶管,周末姥姥姥爷管。
我爷爷奶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是名校的教授,他们对我的学习有很高的要求,管束严格。可是还是应了“富不过三代”的那个说法,知识也是财富的一种,智商和学习能力这件事儿,到了我这一辈,算是彻底没落了。
每次拿到我的考试成绩,爷爷都会暗自叹息,我总开导他:“一个家庭的知识总量是有限的,我们家的知识都被您和奶奶占用了,留给我们后代的,不多啦……”
上了高中以后,爷爷奶奶逐渐接受了我是一个学习不太好的孩子这个事实。他们对我的要求也降低到只要能考上大学就好,自费的也行。不能没学上,这是他们给我的底线。于是我严格按照底线要求,上了一个很普通的大学的普通专业,成了一名普通的胖学生。
从进入大学的第二学期开始,大家都慢慢清闲下来的时候,我开始变得很忙。因为第一学期我挂掉了高等数学和高等物理两门课,我先是忙着补考后来忙着重修。叔叔姑姑们看到我寒假回家还在看高等数学的书,特别高兴,说我总算开窍了,知道用功了。只有爷爷奶奶很冷静,他们淡淡地替我解释:“如果不是开学要补考,怎么可能大过年的看数学书!”
文化人确实很难糊弄,知识分子最难搞,还是我姥姥姥爷好,他们没啥大文化,我放假回家他们只关心我的体重,胖了就高兴,瘦了就着急,对我的要求就是身体好。所以在姥姥姥爷面前,我总是最棒的。
我这辈子,除了大学那四年,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南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承担了我成长岁月中所有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两边的家里,第三代都有七八个孩子,唯有我,是一直和他们在一起生活的。他们看着我长大,我看着他们老去。
姥爷,在他70岁那年的春节,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前后不到几个小时,在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就这么干净利索地走了。直到很久,我都没能回过神来,总觉得他还在,他总是皱着眉头在楼梯口嘱咐我和表姐,出去玩儿早点回来,到处都是坏人。
那年我20岁。
十多年后,大概在2010年,身体一向很好的奶奶,突然被发现得了阿尔茨海默病。说是突然,其实只是那时候被确诊了而已,之前她已有很多症状,只是因为我们不懂医,所以被完全忽略了。比如说,她开始变得多疑、胆小,总觉得家里有人要害她,要偷她的东西。常常刚刚吃完饭就忘记了,怪我们不给她饭吃,却对小时候的事情如数家珍。拉着我说话,动不动就是:“那是1933年的冬天……”
在我眼里,奶奶成了一个爱回忆的脾气古怪的老太太,可是她其实是生病了,而我们一无所知,错过了给她治疗的最佳时间。
后来,一直保持读书习惯的奶奶已经无法阅读了,她的思想开始变得非常混乱,会情绪不稳定,会走丢,会哭闹。再后来她常常生病,无法自己吞咽,呼吸困难。全家人就这么束手无策地把她送进医院,看她在病房里躺着,用呼吸机和鼻管维持生命。
那时候的她,成了婴儿,不认识任何人,唯一知道是亲人的,就是我爷爷。她总是拉着我爷爷的手,低声地喊:“爸爸,爸爸……”这个她深爱的男人,在她脑海里也早就消失了,她记得的,其实是她的爸爸。
奶奶这辈子看过那么多的书,做过那么多的学问,在最后的时光,全部在她的记忆里化为灰烬。她深爱的这些亲人们,化为灰烬。她人生所有的过往和经历,化为灰烬。
而我,作为一个“陌生人”,就这么看着她的生命一点一滴地从身体里剥离。
我什么也没为她做,因为我什么也不会。
爷爷在奶奶去世后不久,也住到了医院里。爷爷好幸运,头脑一直非常清晰,讲什么都记得住,没事儿就在病房里听大戏。我跟他讲很多的家长里短,他跟我讲很多的台湾政局。可是他总咳嗽,不停地吐痰,他睡不好觉,腹痛难忍。
他一身的问题,上至肺部感染、心脏病,下至胰腺癌、前列腺癌。而这期间,家人的饮食护理不当,也给他的身体不断增加负担,导致病情一直恶化。可是爷爷的求生意志非常强,他居然扛过了手术后在重症监护室的那一个月。当时93岁高龄的他离开重症监护室时,医生也说这是个奇迹。
但是在仅仅几十天后,爷爷因为清晨的时候一口痰卡在气管,就这么突然地走了。
我什么也没为他做,因为我什么也不会。
四位老人中,就只剩下姥姥了。姥姥平时一个人住,家里有个住家的阿姨。姥姥身体一直很好,94岁了,还能下楼去买菜,和邻居聊家常。我女儿最喜欢吃太姥姥烧的鱼,每次我们回家,姥姥都亲自下厨,左手拿菜刀,土豆丝比我切得细多了。
当时我已经开始学习中医,可是因为不住在一起,不能常常见面,所以很难时刻照顾她,也只能嘱咐阿姨多做些清淡的食物,少油腻。可是去年四月,姥姥感冒了,她谁也没说,等我姨妈她们回家看她的时候,已经咳嗽得有点喘了。
送到医院,二话没说就被医生留下住院。因为有咳嗽、发烧等症状,被确定为肺炎。大剂量的抗生素和退烧药就这么不由分说地全用上了。等我赶到医院,姥姥身体已经被插满了管子,因为用了退烧药物,身上的汗水把衣服全都浸透了。
可是,烧退了又烧,医院就反复使用抗生素和退烧药。肺部淤积了大量的痰涎,护士就用吸痰器,从嘴里伸到气管吸。由于要不停地转动管子,捣来捣去,姥姥嘴巴和气管全破了,吸出来的除了痰,都是血。
姥姥进医院的时候,是严重的咳嗽,但神志清楚,精神状态也还好。但是在医院待了三天后,神志基本已经迷糊不清。她没法说话,不能吃饭,无法喝水,所有的意愿都只能靠眼神表达。我好着急,去找医生问可不可以用中药?医生说,这是西医院,如果要用中药,只能转院。医生态度很好,也很负责,可是西医的治疗方法,实在让我不能苟同。
我跟我妈说,我们把姥姥带回家自己治疗好不好,让我来治疗好不好?可是我妈说,姥姥年纪太大,现在情况已经很危急了,如果这样折腾回家,出了事后果谁来承担谁负责?她说得对,舅舅姨妈们不会同意的,我也没有万全的把握。
听了这话,我怕了。我只能趴在姥姥身上嘤嘤地哭。我知道,此时每一滴抗生素都在熄灭姥姥身体里的阳气,每一次退烧针,都会让她元气大伤。她最后的生命力,就随着这一身身的汗,快速地消耗掉了……
姥姥原本只是感冒咳嗽,如果一开始就用中医治疗,绝对不至于会这样,绝对不至于!
18天。一场感冒夺走了我身边最后一位老人的生命。在姥姥临去世的那天早上,她突然清醒,拉着我的手,含混不清地说:“回……家……回……家……”那是姥姥对这个世界说的最后的一句话。
我什么也没为她做,因为我不敢承担治不好她的后果。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曾经是我生命中的天,现在都已经不在了。他们不在了,大家也就散了,我再也没有“老家”可回。除了姥爷,走的时候不那么痛苦,另外三位老人,走前都“受尽折磨”。
那么爱面子的爷爷,那么爱漂亮的奶奶,那么会收拾自己的姥姥,在人世间最后的日子,都是一丝不挂,身上插满了管子,大小便失禁。那一辈子的自尊自爱,到最后都和衣服一起,被扒光丢弃了。
而我,被他们一手拉扯大的我,什么也没有为他们做,因为我学中医太晚了。
如果老天爷可以给我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我想对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说,让我来照顾你们,让我来治疗你们。姥爷,心脏病中医可以治,不用开刀。奶奶,阿尔茨海默病中医可以预防,喝点儿药,按按脚就好了。爷爷别怕,即使癌症来了,中医一样可以让你带癌生活,保证质量。姥姥,治疗感冒咳嗽我最拿手了,我一定可以让您好起来。
可是,这世界上没有重来……
2017年的春节,我过得特别孤单。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和爸妈就静静地待在家里,无处拜年。
不得不说,这本给我的感觉,和其他我读过的书,真的太不一样了。它的“气场”就很特别,是一种很沉静,但又很有力量的气场。作者的文字,就好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没有过多的修饰,但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一种天然的质感和深刻的内涵。 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一些“细节”的时候,那种“旁观者清”的视角。它不会放大人物的表情,也不会去渲染他们的情绪,而是用一种非常客观、冷静的方式,去呈现事情的原貌。但正是这种“冷静”,反而让你更能感受到事件背后隐藏的那些情感的暗流,那些难以言说的复杂。 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精巧。它不是那种一眼看到头的大纲,而是像一幅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徐徐展开。每一卷都有自己的主题,但又相互关联,最终汇聚成一条完整的叙事河流。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反而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咀续。 而且,作者在对一些“普遍性”问题的探讨上,也显得非常“有深度”。他不会停留在表面,而是会深入到问题的根源,去挖掘那些更深层次的原因。这种“追根溯源”的精神,让我对很多事情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 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它就像一位智者,在默默地与你对话,与你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它没有强迫你去接受任何观点,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感受,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能够“滋养”心灵的书,它让你在浮躁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宁静和力量。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读那种“硬核”的书,总觉得太枯燥了,容易让人失去耐心。但是这本,我真的,真的,被它吸引住了。一开始我只是觉得名字有点好奇,想着随便翻翻看,结果一看就放不下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就好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朋友,把很专业的东西,讲得那么生动有趣。 我记得当时读到某一部分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惊呆了。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原来那些我以为非常遥远、非常抽象的概念,竟然可以和我们生活中的具体事情联系得这么紧密。作者就像一个魔术师,把这些概念一个个从“幕布”后面拉出来,然后在你面前展示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而且,作者在处理一些比较尖锐或者敏感的话题时,也显得特别“有分寸”。他不是那种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别人的人,而是会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去探讨原因。这种“不带偏见”的视角,让我觉得很舒服,也很有说服力。它不会让你觉得你在被说教,反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平和的探讨。 书中一些情节的安排,真的绝了。你以为故事要往一个方向发展了,结果它突然一个急转弯,把你带到了另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但最神奇的是,当你回过头去,你会发现,这个“急转弯”其实一点也不突兀,它早就埋下了伏笔。这种“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真的太高明了。 这书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在讲故事,它更是在“启发”你。它让你看到,原来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有新的理解方式,新的解决方案。它没有直接给你答案,而是给你一把“钥匙”,让你自己去打开那扇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被点亮了,对很多事情都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我大概是跟风买的,当时好像挺多人推荐的。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一种“看看有多正经”的心态,毕竟名字取得有点意思。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怎么说呢?就是一种很踏实的文字风格。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开场白。作者似乎就是很直接地切入了主题,一股脑地把很多信息往外倒。 我当时就想着,这作者是真不怕读者看不懂啊。信息量确实很大,而且感觉都是经过筛选、提炼过的。不像有些书,为了凑字数,会写很多不必要的铺垫或者旁枝末节。这本书的节奏感就比较快,每一章似乎都在推进一个点,或者解释一个概念。我记得我读的时候,常常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回想一下刚才看到的内容,或者在脑子里勾勒一下作者描绘的那个“系统”。 而且,作者在举例的时候,也特别接地气。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脱离现实的例子,而是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但却没仔细思考过的问题。他会从一个非常细小的切入点,然后层层剥开,让你看到事情的本质。这种讲解方式,我非常喜欢。它不会让你觉得在听课,反而更像是在听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给你娓娓道来。 当然,这书也不是没有门槛的。如果你对某些基础知识不太了解,可能会需要一点点“查漏补缺”的时间。但我觉得,这恰恰是它的优点。它不是那种看了就忘的快餐读物,而是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去学习、去思考。而且,它并没有把所有东西都“喂”给你,而是留了很多空间让你自己去体会和感悟。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学有所得”的感觉。它不像那种能够让你哈哈大笑的书,也不是那种能让你热血沸腾的书。它更像是一杯温水,在你需要的时候,慢慢地温暖你,并且让你觉得,嗯,生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很多事情,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找到那个“点”。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没抱太大期望。毕竟现在市面上书太多了,真正能打动人的,寥寥无几。但翻开之后,我发现这书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需要你慢慢去品味。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条潺潺的小溪,表面看起来平静无波,但仔细听,你会发现里面蕴含着很多细微的变化和深意。 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展现出的那种“从容不迫”。没有那种刻意的煽情,也没有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设计的戏剧性冲突。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顺理成章。仿佛作者只是在记录一件非常非常普通的事情,但通过他的笔触,你却能从中看到人性的复杂,社会的肌理,以及生活本身的重量。 而且,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很有意思。它不是那种线性发展的,让你一眼看到结局。而是会时不时地穿插一些回忆,或者是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但到最后,你会发现,这些所有的碎片,都会巧妙地拼凑起来,形成一幅完整而深刻的画面。这种“回马枪”式的叙事,让我每次读到后面,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人物的刻画。虽然我不能具体说出他们做了什么,但每个角色在我脑海里,都活生生的。他们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有自己的坚持,也有自己的迷茫。作者并没有把他们塑造成完美的英雄,或者可恨的反派,而是把他们还原成了最真实的样子,让我们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读的书。它可能不会立刻给你带来震撼,但它会在你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它让你思考,让你感悟,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它不是一本“消遣”的书,而更像是一次“对话”,一次与作者,与书中人物,甚至与自己的深度对话。
评分我当初是被它的名字吸引了,觉得“嗯,这个名字很有趣”。然后就入手了,本来没抱多大期待,毕竟名字有趣的书,内容不一定有趣。结果,我的天,这书的内容,简直比名字还“有意思”!作者的文笔,就好像一个经验老道的说书人,你听他讲故事,根本停不下来。 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在处理一些“大场面”的时候,那种“游刃有余”的感觉。他能够把很宏大的叙事,讲得既清晰又引人入胜。而且,他的人物塑造,也是真的绝了。每个角色都那么立体,那么鲜活,你仿佛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他们的心跳。 而且,这本书的“节奏感”掌握得非常好。有那种让你心跳加速的紧张时刻,也有那种让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的温情时刻。作者非常懂得如何利用文字来调动读者的情绪,让你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起欢笑,一起落泪,一起思考。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有些情节,虽然看起来很“戏剧化”,但细想之下,又觉得合情合理。作者就像一个高明的导演,把所有的线索都安排得滴水不漏,让你在阅读的时候,时时刻刻都充满期待,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书。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它更是在展现一种“生活”本身,一种更深层次的“人性”。它让你在读完之后,会忍不住去回味,去思考,去和你身边的人分享。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评分不会画画的经济学研究生不是好中医。
评分质量很好,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评分很好,两天就看完了,然后买了点乌梅调节睡眠,3天就见效果了,中医很神奇!
评分物流超级快。书包装很好,纸张质量也很好。是一次愉快的购物。
评分在于他们在对社会上工作的要求越来越好?你不去吗……在线教育部门负责人称?
评分京东的快递真是快,嗖的一下就到了
评分真的很不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看了一部分
评分书不错,质量很好。快递神速!推荐购买。
评分又是一年屯书季,又屯了满满的一柜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