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生编写的教材,也适用于机械工程学科材料成形与控制专业。内容包括: 基于液—固转变的材料加工; 基于气—固转变的材料加工; 基于固态转变的材料加工。这是同类教材中首次采用按材料加工制备过程中的主要相变类型进行的内容分类。教材将在更广阔的领域为学生打下加工过程中材料成分、组织及性能的形成和变化规律的知识基础。
李言祥是本书2005年第一版的主编。材料加工原理第一版获2007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清华大学材料加工课程2006年获评国家精品课,李言祥现在是该课程负责人。
目录
第1篇基于液—固转变的材料加工
1液态金属与凝固结晶
1.1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
1.1.1金属从固态熔化为液态时的变化
1.1.2液态金属的结构
1.1.3液态金属的性质
1.2凝固结晶热力学和动力学
1.2.1金属液—固转变的热力学条件
1.2.2均质形核
1.2.3异质形核
1.2.4晶体长大
习题
参考文献
2液态金属的流动与凝固传热
2.1液态金属的流动性和充型能力
2.1.1液态金属流动性与充型能力的基本概念
2.1.2液态金属的停止流动机理
2.1.3液态金属充型能力的计算
2.2液态金属的流动
2.2.1凝固过程中液体流动的分类
2.2.2凝固过程中液相区的液体流动
2.2.3液态金属在枝晶间的流动
2.3凝固传热
2.3.1铸造过程中的传热
2.3.2焊接过程中的传热
习题
参考文献
3凝固过程与组织控制
3.1凝固过程概述
3.1.1凝固过程简介
3.1.2凝固过程中的溶质分配与传质
3.2单相合金的凝固
3.2.1平衡凝固
3.2.2近平衡凝固
3.2.3界面稳定性与晶体形态
3.3多相合金的凝固
3.3.1共晶合金的凝固
3.3.2偏晶合金的凝固
3.3.3包晶合金的凝固
3.4凝固组织控制
3.4.1普通铸件的凝固组织与控制
3.4.2定向凝固组织控制
3.4.3焊缝凝固组织控制
3.4.4快速凝固
习题
参考文献
目录
材料加工原理
4熔体质量控制
4.1气体与液态金属的相互作用
4.1.1氢与液态金属的相互作用
4.1.2氮与液态金属的相互作用
4.1.3氧与液态金属的相互作用
4.2熔渣与液态金属的相互作用
4.2.1熔渣及其特性
4.2.2活性熔渣对金属的氧化
4.2.3脱氧处理
4.2.4渗金属反应
4.2.5脱硫与脱磷
4.3液态金属的处理与保护
4.3.1液态金属的净化处理
4.3.2液态金属的细化处理
4.3.3液态金属的变质处理
4.3.4液态金属的保护
习题
参考文献
5凝固缺陷
5.1偏析
5.1.1微观偏析
5.1.2宏观偏析
5.2气孔
5.2.1析出性气孔
5.2.2侵入性气孔
5.2.3反应性气孔
5.2.4气孔的有害作用及防止措施
5.3非金属夹杂物
5.3.1非金属夹杂物的来源和类型
5.3.2非金属夹杂物的影响
5.3.3控制非金属夹杂物的措施
5.4缩孔与缩松
5.4.1金属的收缩
5.4.2缩孔与缩松的形成
5.4.3影响因素和防止措施
5.5应力与裂纹
5.5.1金属凝固过程中的内应力
5.5.2凝固裂纹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篇基于气—固转变的材料加工
6气—固转变基础
6.1气体与固体
6.1.1气体分子运动论
6.1.2固体表面的特点
6.1.3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6.1.4吸附几率、吸附(弛豫)时间和吸附等温线
6.2薄膜的生长模式
6.2.1核形成与生长
6.2.2连续薄膜的生长
6.3薄膜的外延生长
6.3.1晶格匹配与外延缺陷
6.3.2外延薄膜的成分控制
6.3.3外延生长的特点
6.4非晶薄膜
6.5薄膜的内部应力与附着强度
6.5.1热应力和生长应力
6.5.2附着力
6.6台阶覆盖率
习题
参考文献
7物理气相沉积Ⅰ——真空蒸发镀膜
7.1真空蒸发原理
7.1.1真空蒸发物理过程
7.1.2蒸发热力学
7.1.3残余气体对蒸发过程的影响
7.1.4蒸发粒子在衬底的沉积
7.2物质的蒸发特性及膜厚分布
7.2.1点蒸发源
7.2.2小平面蒸发源
7.2.3细长平面蒸发源
7.2.4环状蒸发源
7.2.5蒸发源与衬底的相对位置
7.3蒸发源的类型
7.3.1电阻蒸发源
7.3.2电子束蒸发源
7.3.3高频感应蒸发源
7.3.4激光熔融蒸发源
7.4特殊的真空蒸发
7.4.1分子束外延法
7.4.2电弧蒸发法
7.4.3热壁法
7.4.4离子镀
习题
参考文献
8物理气相沉积Ⅱ——溅射镀膜
8.1溅射原理
8.1.1溅射过程
8.1.2溅射机理
8.1.3溅射特性
8.1.4辉光放电
8.2溅射技术
8.2.1二极直流溅射
8.2.2射频溅射
8.2.3磁控溅射
习题
参考文献
9化学气相沉积
9.1概述
9.2化学气相沉积基本原理
9.3化学气相沉积热力学
9.4化学气相沉积动力学
9.5化学气相沉积成膜的影响因素
9.6常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简介
9.6.1常压和低压化学气相沉积
9.6.2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
9.6.3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沉积
9.6.4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
9.7几种常用薄膜的制备
9.7.1二氧化硅(SiO2)薄膜
9.7.2氮化硅(Si3N4)薄膜
9.7.3氮化钛(TiN)薄膜
9.7.4硅化钨(WSix)薄膜
9.7.5多晶硅薄膜
9.7.6金属薄膜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篇基于固态转变的材料加工
10塑性成形的物理基础
10.1冷塑性成形
10.1.1单晶体的塑性变形机理
10.1.2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机理
10.1.3合金的塑性变形
10.1.4冷塑性变形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10.2热塑性成形
10.2.1软化
10.2.2热塑性变形机理
10.2.3合金的热塑性变形
10.2.4热塑性变形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10.3超塑性成形
10.3.1超塑性变形的特点
10.3.2超塑性变形的类型
10.3.3超塑性变形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10.3.4超塑性变形机理
10.4塑性和变形抗力的影响因素
10.4.1塑性指标和塑性图
10.4.2塑性的影响因素
10.4.3提高塑性的途径
10.4.4变形抗力及其影响因素
习题
参考文献
11塑性成形的力学基础
11.1基本假设
11.2应力分析
11.2.1外力、内力、应力和点的应力状态
11.2.2直角坐标系中一点的应力状态
11.2.3张量
11.2.4任意斜面上的应力
11.2.5主应力及应力张量不变量
11.2.6主切应力和最大切应力
11.2.7应力球张量和应力偏张量
11.2.8八面体应力和等效应力
11.2.9应力莫尔圆
11.2.10应力平衡微分方程
11.3应变分析
11.3.1应变的概念
11.3.2应变与位移的关系
11.3.3应变张量分析
11.3.4应变协调方程
11.3.5平面问题和轴对称问题
11.3.6应变增量和应变速率
11.3.7有限变形
11.4屈服准则
11.4.1Tresca屈服准则
11.4.2Mises屈服准则
11.4.3屈服准则的几何表示
11.4.4两屈服准则的统一表达式
11.5本构方程
11.5.1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11.5.2弹性应力应变关系
11.5.3塑性变形的增量理论
11.5.4塑性变形的全量理论
11.6塑性成形问题求解方法
11.6.1主应力法
11.6.2主应力法的应用——长矩形板镦粗时的变形力和平均压力
习题
参考文献
12粉末冶金原理
12.1概述
12.2粉末的制备及表征
12.2.1粉末的制备
12.2.2粉末的表征
12.3粉末的成形
12.3.1成形前粉末的预处理
12.3.2粉末压制成形原理
12.4粉末的烧结
12.4.1烧结的基本过程
12.4.2烧结的热力学问题
12.4.3烧结驱动力
12.4.4物质迁移及烧结动力学
12.4.5烧结过程的孔隙变化
12.5粉末冶金材料的结构、特性及工程应用
12.5.1粉末冶金材料的性能特点
12.5.2粉末冶金材料的工程应用
习题
参考文献
前言
材料是可以用来制造产品的物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把材料制造成产品的过程和方法就是材料加工。因为物质产品总有一定的形状和尺寸,所以材料加工也称为成形制造。材料加工的方法千变万化,不同的材料需要用不同的适宜加工方法,同样的材料制造不同的产品也需要用不同的适宜加工方法。成形制造属机械工程学科。在制造学科领域,材料在制造成产品过程中的尺寸、外形、表面状态和最终性能是其主要的关注和控制内容。材料加工关注制造过程中材料内部成分、组织和性能的变化,其学科属性是材料学科,属于材料工程。本书以金属材料为主要加工对象,根据加工过程中材料经历的主要相变,分为基于液—固转变的材料加工;基于气—固转变的材料加工和基于固态转变的材料加工三篇。这种按材料加工过程中经历的主要相变类型进行内容分类的结构,将使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制造过程中材料成分、组织及性能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及其材料学原理。
本书的编写目的是为了适应学科调整的要求。《材料加工原理》前一版本出版于2005年。当时是为了适应清华大学学科调整,即将原来的铸造、锻压、焊接等专业合并成机械工程专业,所以《材料加工原理》包含了《铸件形成原理》《塑性加工原理》和《焊接冶金原理》的内容。
随着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的成立,原机械工程系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转入材料学院。材料学院与机械工程系在学科定位,整体培养方案等方面有很大差别。所以,材料加工原理教材需要重新编写,内容需做较大调整,以适应材料学院的培养要求。
本书是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生编写的教材,也可作为机械工程学科材料成形与控制专业的教学参考书。教材将在更广阔的领域为学生打下加工过程中材料成分、组织及性能的形成和变化规律的知识基础。这是同类教材中首次采用按材料加工制备过程中的主要相变类型进行的内容分类。
本书由李言祥主编(第1篇主编及第1、2、3章撰稿),李文珍(第4章初稿,第3篇主编),朱跃峰(第5章初稿,第2篇主编)副主编,赵明(第6、7、8章初稿编写),巩前明(第9、12章初稿编写),张华伟(第10、11章初稿编写)参加编写。
编者
2017年3月
拿到这本《材料加工原理》,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没想到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吸引了。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公式堆砌,而是像在娓娓道来一个关于材料如何被塑形、如何拥有神奇功能的奇妙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材料变形的微观机制”的章节,它没有止步于宏观的现象描述,而是深入到原子、晶格层面,解释了为什么材料会以特定的方式弯曲、拉伸或者断裂。例如,对于位错理论的阐述,作者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将晶格缺陷比作地毯上的一条皱褶,能够让整块地毯更容易被移动。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这个非材料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窥见材料加工背后的精妙。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历史上重要的材料加工工艺的演变,从古代的锻造、冶炼,到现代的高温合金加工、精密铸造,这些历史的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在改造自然材料上的不懈追求。有时候,在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到古代铁匠挥汗如雨地锤打金属的场景,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伟大的工匠进行着思想的对话。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怎么做”,更是关于“为什么这样做”,它打开了我对材料世界全新的认知维度。
评分作为一个对前沿技术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材料加工原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创造出超乎想象的形状和功能的材料加工技术非常着迷,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求知欲。书中关于“增材制造”(3D打印)的章节,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没有仅仅介绍3D打印的几种主流技术,比如FDM、SLA、SLS等,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材料选择、成型精度、后处理工艺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关于金属3D打印的讲解,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这种技术能够制造出过去传统工艺难以实现的复杂内部结构,比如仿生材料的孔隙率控制,以及功能梯度材料的构建。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利用3D打印制造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零部件,或者是定制化的医疗植入物,都让我对材料加工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除了增材制造,书中对于“精密加工”和“微纳加工”的阐述也同样精彩。我从未想过,材料可以被加工到如此精细的尺度,其精度甚至可以达到纳米级别。这些技术在半导体、光学器件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材料加工原理》则为我揭示了实现这些微观奇迹背后的宏大原理。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作为一名在实际生产线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深感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很多时候,面对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疑难杂症,我只能依靠经验和“差不多就行”的原则来处理,这不仅效率低下,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而《材料加工原理》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材料加工原理》中对于各种加工方法,如塑性加工、切削加工、焊接以及热处理等,都进行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讲解。它详细地分析了每种工艺的原理、适用的材料范围、工艺参数的设定依据,以及可能出现的缺陷和相应的解决办法。我特别想提到书中关于“焊接冶金”的部分,过去我对焊接的理解仅限于“把两块金属粘在一起”,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焊接过程远比我想象的复杂,涉及到熔池的形成、冷却过程中的相变、以及由此产生的应力等等。作者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案例分析,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我还在书中找到了关于如何优化焊接工艺参数,以提高焊接接头强度和韧性的具体指导。这些知识对于我改进现有的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就像我的“随身顾问”,随时解答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
评分在阅读《材料加工原理》之前,我对材料加工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觉得无非就是加热、冷却、成型等几个简单过程。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了材料加工背后那极其深邃的科学内涵和技术魅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材料的本构关系”以及“应力-应变行为”的阐释所吸引。作者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直接轰炸,而是通过清晰的物理图像和类比,解释了材料在不同载荷和温度下的形变机理。例如,在解释材料的屈服和断裂时,作者会详细分析位错的运动、晶界的滑移等微观现象,并将其与宏观的力学性能联系起来。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一种材料在不同的加工条件下,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能。此外,书中关于“加工硬化”和“回复/再结晶”等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的论述,也让我豁然开朗。我明白了为什么反复的冷加工会使材料变硬,以及如何通过热处理来消除这种硬化效应,恢复材料的塑性。这些知识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金属材料的冲压成型,到高分子材料的注塑加工,都能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这本书不仅让我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对材料科学的深度理解和对工艺细节的精益求精的追求。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教科书,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能否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精神。《材料加工原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教学,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和问题,引导读者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失效分析”的章节,它通过剖析各种材料部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断裂、磨损、腐蚀等失效现象,来反推其加工过程中的潜在问题。每一个失效案例的分析都详尽入微,从宏观的外观检查,到微观的金相分析,再到断口形貌的观察,每一步都环环相扣,逻辑严密。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不仅学到了如何识别和分析材料失效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从加工源头上规避这些风险,如何通过改进工艺参数、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这种“从结果反推过程”的学习方法,对于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帮助。书中的许多讨论环节,也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例如,在探讨某种加工方法的优缺点时,作者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我们去权衡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