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语的音根据什么定的?随环境走。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故采用北京语音系统,如果到方言区,按方言读出字音,就采用相应的方言音,如“一”、“壹”在广州话要读成收-t的人声字,“揖”则读成收-p人声,闽方言、吴方言,皆作相应的变化。随环境走也不是随意的,它是受汉语总的音韵系统控制的。汉字传到日本,汉字的古音也随汉字传去。在日语里,汉字的音读,反映古汉语的音韵系统,而训读则是日语的本有系统了。例如,“东”音读为单音节to(古汉语收后鼻音的字在日语中变为开音节的);训读,变成多音节的了。汉字有超方言、超古今的功能。假如没有这种功能,汉字文本何以达四方?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发布的篆文诏版:“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辖天下三十六郡,言语异声,用各地方言读,一定是吴楚不同,燕赵有别。不管什么文本,在内容上要求不得走样。不必担心,诏版内容会原原本本传至天下,而这完全得益于汉字是表意文字了。这是汉字的大优点,从共时说,维持广袤的神州大地的思想交流,信息交换,不可须臾有缺;从历时说,维系着我们民族的历史绵延而无穷。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过去,屈辱的近代,辉煌的今天和未来,是靠汉字记录和承载的。
汉字是表意文字,对表意文字要做具体分析。表意文字在发展水平上一般比拼音文字低,历史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都曾经是表意字,后来消亡了,被表音文字取代。我国水族的“水书”,周有光先生说“其发展水平低于甲骨文”(周有光《世界字母发展史》第5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纳西族的“东巴文”是一种表意文字,周先生说:“东巴文接近甲骨文,跟小篆距离较远。”(同上,第64页)汉字为什么会流传至今,光荣地自立于世界文字之林?这是因为汉字能自我更新,当然是咱们华夏民族使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 文字的共性
第二节 汉字的个性
第三节 汉字的特点
第二章 决定文字类型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节 语言形态变化对文字类型的要求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文字类型的要求
第三节 从世界的多样性看文字的多样性
第四节 汉字基本上和汉语相适应
第三章 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
第一节 汉字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功能
第二节 汉字与玉石文化
第三节 汉字与车马文化
第四节 汉字与陶瓷文化
第五节 汉字所造就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第六节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第四章 方兴未艾的语文现代化运动
第一节 汉字文化圈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节 100年来的语文现代化运动
第三节 语文现代化的光荣使命
第五章 现代汉字和现代汉字学
第一节 什么是现代汉字
第二节 现代汉字学是时代的产物
第三节 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
第六章 现代汉字的字形
第一节 现代汉字的简化和整理
第二节 现代汉字的结构系统
第三节 现代汉字的构字法
第七章 现代汉字的字音
第一节 字音的规范化
第二节 同音字和多音字
第三节 形声字的表音功能
第八章 现代汉字的字义
第一节 什么是字义
第二节 现代汉字的表意功能
第九章 现代汉字的字量
第一节 汉字的数量统计
第二节 汉字的字频统计
第三节 选取通用规范汉字的原则
第十章 现代汉字的字序
第一节 拼音字母查字法
第二节 部首查字法
第三节 四角号码查字法
第四节 笔形查字法
第十一章 汉字的应用和前途
第一节 《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制定
第二节 汉字的教学
第三节 汉字在计算机上的应用
第四节 汉字的前途
参考文献
附录
第2版后记
第1版后记
前言/序言
时隔8年,杨润陆同志的《现代汉字学》出了第二版,书中更新了一些内容,补充了新的研究成果,在对于汉字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规范方面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入的阐释。我很有同感,借此机会对于汉字的性质、汉字的规范发表一些意见。
以前人们常拿来做比较的是采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如英文,经过比较,有些人得出汉字是一种落后文字的结论。我也主张比较,问题在于怎么个比法:以人之长比己之短,是一种比法;既看人之长,也看到自己之长,又是一种比法。我们要学人之长,还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不妄自菲薄,自惭形秽,从而使所得结论比较符合事实。比较就要摆事实,讲道理。学习国外的语言学理论是必要的,但是对汉字性质的理性认识主要靠我们自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对汉字做深入的研究,做到就事论理,进行必要的理论概括。总而言之,我们既要看到拼音文字的长处,也要看到汉字的长处。拉丁字母是人类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汉字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对于汉字的前途我们应该有充分的信心。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表示语言的,汉字自不例外。例如,window,英文用6个字母,字母只表示音,字母经组合表示词、表示词义;在汉语里相应的汉字是“窗”,指“房屋通气透光的装置”。“窗”在古代是一个词,杜甫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现代是一个词素,可以用来构词,如窗户、门窗、天窗、窗帘、纱窗等,一般情况下不能自由造句。“窗”的语用功能古今有所不同。汉字何不称为意音文字、音意文字而称表意文字?这是因为音意不是处在同一层次上。汉字在表意时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如《新华字典》(第11版)yi音节有“一、式、伊、咿、洢、衣、依、铱、医、鹥、繄、祎、猗、椅、欹、漪、揖、壹、噫、黟”20个字,其表示的字义是各不相同的,而20个汉字的音都读yT,每字的读音不具备唯一性、排他性。上面的“窗”字,古今读音不同,各方言读音也不同,不具备唯一性、排他性。赵元任先生曾说过,语言是一种线性的流,文字从根本上说就是对这种流进行切分。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切分,切分的尺码也有大小。例如,拼音文字,从音上去切分,音节文字的尺码比音素文字大;尺码越小,所用的符号量越少,所以音素化的拉丁字母只需26个。也可以从意义上去切分,汉字便是如此,其切分的尺码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素;无论是词、词素,相匹配的音都是汉语的一个音节。语素一般说其构词能力强,如“色”读shai,是词;读se,是词素。据《现代汉语双序词语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的资料,“色”读se,是词素,构成的顺序二字词“色彩”等22个,逆序的二字词“春色”等107个;读shai,是词,构成顺序的二字词只有“色子”,可构成逆序的二字词“落色”等7个。又如,“失”,不能单用,可以构词,可构成顺序的二字词“失察”等92个,逆序的二字词“报失”等19个。“失”,后代产生相应的词是“丢”,丢字可构成的顺序二字词“丢丑”等11个,逆序的为O。汉语的历史发展是逐渐复音化,汉字跟进:许多字语素化了。古今汉字常用字字量大概为三千个左右,但是在现代汉语里其构词能力却远远大于古代。
汉语的音根据什么定的?随环境走。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故采用北京语音系统,如果到方言区,按方言读出字音,就采用相应的方言音,如“一”、“壹”在广州话要读成收-t的人声字,“揖”则读成收-p人声,闽方言、吴方言,皆作相应的变化。随环境走也不是随意的,它是受汉语总的音韵系统控制的。汉字传到日本,汉字的古音也随汉字传去。在日语里,汉字的音读,反映古汉语的音韵系统,而训读则是日语的本有系统了。例如,“东”音读为单音节to(古汉语收后鼻音的字在日语中变为开音节的);训读,变成多音节的了。汉字有超方言、超古今的功能。假如没有这种功能,汉字文本何以达四方?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发布的篆文诏版:“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辖天下三十六郡,言语异声,用各地方言读,一定是吴楚不同,燕赵有别。不管什么文本,在内容上要求不得走样。不必担心,诏版内容会原原本本传至天下,而这完全得益于汉字是表意文字了。这是汉字的大优点,从共时说,维持广袤的神州大地的思想交流,信息交换,不可须臾有缺;从历时说,维系着我们民族的历史绵延而无穷。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过去,屈辱的近代,辉煌的今天和未来,是靠汉字记录和承载的。
汉字是表意文字,对表意文字要做具体分析。表意文字在发展水平上一般比拼音文字低,历史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都曾经是表意字,后来消亡了,被表音文字取代。我国水族的“水书”,周有光先生说“其发展水平低于甲骨文”(周有光《世界字母发展史》第5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纳西族的“东巴文”是一种表意文字,周先生说:“东巴文接近甲骨文,跟小篆距离较远。”(同上,第64页)汉字为什么会流传至今,光荣地自立于世界文字之林?这是因为汉字能自我更新,当然是咱们华夏民族使然。
《字里乾坤:汉字演变与文化密码》 书籍简介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汉字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积淀、深邃的哲学思想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基因。本书《字里乾坤:汉字演变与文化密码》正是以一颗探寻之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深入汉字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壤,揭示其演变的脉络,解读其蕴含的文化密码。 本书并非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以更加具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汉字从其孕育之初到如今的演变历程。我们将追溯“仓颉造字”的传说,探究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时期汉字的形态变迁,理解每一次字体变革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通过对这些古老文字的细致考察,读者将能直观地感受到汉字“形、音、义”的紧密联系,理解其造字之初所赋予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基本规律。 然而,汉字的故事远不止于此。本书更着力于挖掘汉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密码。每一个汉字,都可能是一个微缩的历史场景,一个凝固的文化符号,一扇窥探古人生活、思想、信仰的窗口。我们将从常用汉字入手,剖析其字形结构,追溯其词源演变,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含义的延伸和变化。例如,我们或许会从“人”字的简单线条中读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字的屋顶和猪的符号中感受古代农耕社会的生存形态,从“德”字的含义演变中体会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特色在于,它将枯燥的文字学理论与生动的文化解读相结合。我们不会止步于对字形的描述,而是会深入探讨汉字如何成为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汉字为何能够如此精炼地表达复杂的概念?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如何通过汉字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汉字的结构和形体又如何折射出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人际观? 具体内容梗概: 第一章:字形之源——追溯汉字的最初形态 从混沌到符号: 探讨史前刻画符号与汉字的萌芽关系,介绍考古发现的早期符号。 甲骨文的秘密: 深入解读甲骨文的特点、书写工具、占卜功能,以及其作为早期成熟汉字系统的意义。我们将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逐字分析其象形特征和所记录的事件。 青铜时代的辉煌: 介绍金文(钟鼎文)的艺术风格、铭刻内容,以及其作为历史文献和艺术瑰宝的价值。本书将着重分析金文中字形的变化以及与甲骨文的异同。 篆书的统一与规范: 讲解秦统一六国后,李斯推行小篆的意义,分析小篆的结构特点和美学价值,以及其对汉字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字形之变——汉字演进的时代足迹 隶变:走向便捷与普及: 详细阐述隶书的起源、发展,以及其“蚕头燕尾”的独特风格。我们将深入分析隶变对汉字结构、笔画、书写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理解其如何为后世楷书的产生奠定基础。 草书的飞扬与狂放: 介绍草书的产生背景、不同发展阶段(章草、今草、狂草),以及其作为一种高度艺术化的书体,如何体现书写者的情感与个性。 行书的介于楷草之间: 探讨行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分析其如何在楷书的规范和草书的流畅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其在日常书写中的重要地位。 楷书的典范与传承: 深入剖析楷书的方正、端庄,以及其作为汉字发展最终形态的意义。我们将探讨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楷书大家及其风格特点,理解楷书如何成为学习和传承汉字的标准字体。 第三章:字义之探——探寻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象形字:描绘世界的眼睛: 选择经典象形字,如“山”、“水”、“日”、“月”、“木”、“马”等,深入分析其字形如何直观地描绘事物,以及这种描绘方式所蕴含的古人的观察力和思维方式。 指事字:抽象概念的凝练: 讲解“上”、“下”、“本”、“末”等指事字的构造原理,理解古人如何通过符号化的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和关系。 会意字:情感与思想的融合: 剖析“休”、“武”、“信”、“安”等会意字的组合逻辑,揭示古人如何将多个字的含义巧妙结合,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展现中国人的情感联结和价值取向。 形声字:汉字的生命力之源: 详细阐述形声字的构字方式,分析形旁和声旁各自的作用。我们将探讨形声字如何极大地丰富了汉字的词汇量,以及形声字在汉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分析“氵”旁的水系字,或者“木”旁的山林字,展现汉字如何系统地表达自然界的事物。 第四章:字理之思——汉字与中华思想文化的互动 汉字与宇宙观: 探讨汉字(如“天”、“地”、“道”、“理”)如何体现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以及汉字结构中所蕴含的“阴阳”、“五行”等哲学观念。 汉字与人生哲学: 分析“仁”、“义”、“礼”、“智”、“信”、“忠”、“孝”等汉字所承载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理解汉字如何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汉字与社会结构: 探讨“家”、“国”、“君”、“臣”、“民”等汉字所反映的古代宗法社会、等级制度以及君臣关系。 汉字与科学技术: 考察古代汉字在天文、历法、医学、建筑等领域的应用,例如“星”、“辰”、“脉”、“斗”等字,理解汉字如何助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五章:字韵之魅——汉字的声音世界与文学魅力 中古音与现代音的演变: 简述汉字读音的历史演变,让读者了解现代汉字读音的来源,并体会不同时期汉字读音的差异。 诗词曲中的汉字之美: 通过分析唐诗宋词元曲中对汉字音韵、字词的选择和运用,展现汉字在文学创作中的声音美和节奏感,以及汉字如何构建意境和传递情感。 歇后语、俗语中的汉字智慧: 挖掘汉字在日常语言中的巧妙运用,如歇后语、俗语等,展示汉字如何凝结民间智慧,通俗易懂地表达深刻的道理。 第六章:字形之境——汉字的书法艺术与审美追求 中国书法简史: 介绍中国书法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以及不同时期书体的艺术特点。 笔墨纸砚中的汉字: 探讨书法创作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汉字的呈现。 书法家的笔意乾坤: 通过介绍历史上著名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分析其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的特点,让读者领略汉字在书法艺术中的无穷魅力。 第七章:字语未来——汉字在当代的生命力 汉字与信息化: 探讨汉字输入法、汉字信息处理等技术发展,以及汉字如何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 汉字与文化传播: 分析汉字在国际上的传播情况,以及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符号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汉字的传承与创新: 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汉字文化,如何让汉字焕发新的生命力,并与时俱进。 《字里乾坤:汉字演变与文化密码》是一本献给所有对汉字、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与热爱读者的书籍。它将引导您以全新的视角审视那些熟悉的方块字,发现隐藏在字形、字音、字义背后的磅礴历史、深邃智慧和独特魅力。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是学习汉字,更是走进一扇扇通往中华文明深处的大门,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的千年文化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