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冯友兰 著,赵复三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28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058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135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390000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将哲学史经验与哲学心得融为一体,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入化。

这一版本的特色是图文并茂,以几百幅恰如其分的图片作为正文的眼神和补充,有助于读者理解书中的内容,增进阅读的乐趣。

以当代著名学者赵复三新译本为底本,参照英文原本及其他译本加以修订,译文做到了严谨准确,同时又流畅好读。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入门书,其后又有多种外国语种的译本出版,六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

此书“冶哲学史经验与哲学心得于一炉,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入化”,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由冯友兰的学生涂又光先生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赵复三先生于21世纪初重新翻译了此书,译文准确、通俗地传达了冯先生原著的精神。此插图修订版即以赵先生译文为底本,参照英文原版和涂译修订了明显的错误,并配以大量图片以期作为正文的延伸与补充,希望这些插图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书中的内容,增进阅读的乐趣。


作者简介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赵复三,祖籍江苏宝山,1926 年生。少从周一良、王守惠先生读中国古典文学。1943 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46 年大学毕业。1964 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主任。1977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被聘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副所长。1985 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长,主张以蔡元培思想,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方针。1989 年退职移居国外,在法国、美国、加拿大执教,曾获荣誉神学博士学位。1997 年退休,从事中外思想史研究。

1937年8月,在当时世界上繁华的都市之一上海,中日两国之间进行了一场百万人的大会战,其战况之惨烈、牺牲之巨大,都属世所罕见。而坦克作战、空中袭击、城市作战等同时上演。这场会战直接改变了“二战”中国战区的格局,奠定了中国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构想。本书再现的就是这段历史,整部漫画为全黑白、全手绘,以真实、冷静、纪录片式的视角与口吻,全景式地描述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其中没有主角和配角,没有虚构和煽情,有的只是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武器乃至作战地图的再现。


目录

自序
英文版编者序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1.1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1.2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
1.3 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1.4 语言的障碍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2.1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2.2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2.3 《上农》:农业的价值
2.4 “反者道之动”
2.5 对自然的理想化
2.6 家族制度
2.7 入世和出世
2.8 中国的艺术与诗歌
2.9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2.10 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
2.11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3.1 司马谈与六家
3.2 刘歆及其诸子由来的学说
3.3 对刘歆学说的修正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4.1 孔子与六经
4.2 教育家孔子
4.3 “正名”
4.4 “仁”与“义”
4.5 “忠”与“恕”
4.6 “知命”
4.7 孔子的心灵修养
4.8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5.1 墨家的社会背景
5.2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5.3 兼爱
5.4 “天志”与“明鬼”
5.5 表面上的矛盾
5.6 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6.1 早期道家与隐者
6.2 杨朱的基本思想
6.3 杨朱思想举例
6.4 《老子》与《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6.5 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7.1 性善说
7.2 儒墨两家的基本分歧
7.3 政治哲学
7.4 神秘主义

第八章 名 家
8.1 名家和“辩者”
8.2 惠施的相对性理论
8.3 公孙龙的共相说
8.4 惠施和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9.1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9.2 道,无名
9.3 自然的不变规律
9.4 为人处世
9.5 政治理论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10.1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10.2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10.3 政治与社会哲学
10.4 感情和理性
10.5 达到至乐的途径
10.6 有限的观点
10.7 更高层次的观点
10.8 更高层次的知识
10.9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11.1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11.2 关于“辩”的讨论
11.3 “兼爱”辨
11.4 为“兼爱”辩
11.5 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
发生论
12.1 六种术数
12.2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12.3 《月令》
12.4 邹衍
12.5 一种历史哲学
12.6 “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13.1 人的地位
13.2 关于人性的学说
13.3 道德的起源
13.4 关于礼乐的学说
13.5 关于逻辑的理论
13.6 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14.1 法家的社会背景
14.2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14.3 法家的历史哲学
14.4 治国之道
14.5 法家与道家
14.6 法家与儒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15.1 事物之“理”
15.2 万物生成之“道”
15.3 万物变易之“道”
15.4 “中”与“和”
15.5 “庸”与“常”
15.6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16.1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16.2 中国的统一
16.3 《大学》
16.4 《荀子》中的折中倾向
16.5 《庄子》中的折中倾向
16.6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思想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17.1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17.2 宇宙论
17.3 人性论
17.4 社会伦理学说
17.5 政治哲学
17.6 历史哲学
17.7 对《春秋》的解释
17.8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18.1 思想的统一
18.2 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18.3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分歧
18.4 扬雄和王充
18.5 道家与佛家
18.6 政治和社会背景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19.1 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19.2 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19.3 向秀和郭象
19.4 道是“无”
19.5 万物的“独化”
19.6 典制与道德
19.7 有为和无为
19.8 知识与模仿
19.9 齐万物
19.10 终极的自由与快乐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20.1 风流与浪漫精神
20.2 “杨朱的乐园”
20.3 率性的生活
20.4 感情
20.5 情爱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21.1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21.2 佛教的基本观念
21.3 二谛义
21.4 僧肇的哲学
21.5 道生的哲学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22.1 禅宗起源的旧说
22.2 第一义不可说
22.3 修禅的方法
22.4 顿悟
22.5 无成之功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23.1 韩愈和李翱
23.2 周敦颐的宇宙论
23.3 精神修养的方法
23.4 邵雍的宇宙论
23.5 事物演化的规律
23.6 张载的宇宙论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24.1 程颢对“仁”的认识
24.2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来源
24.3 程颐的“理”的观念
24.4 陶冶感情的方法
24.5 寻孔颜乐处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25.1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5.2 “理”或原理
25.3 太极
25.4 “气”
25.5 性和心
25.6 政治哲学
25.7 修心养性的方法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26.1 陆九渊关于“心”的概念
26.2 王守仁的“宇宙”概念
26.3 “明德”
26.4 “良知”:来自直觉的认识
26.5 “正事”
26.6 “用敬”
26.7 对佛学的批评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27.1 反对更新的儒学的思潮
27.2 孔教运动
27.3 西方思想的传入
27.4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28.1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28.2 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
28.3 哲学的性质
28.4 人生的境界
28.5 形而上学中的方法论
译后记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明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1.1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世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这是我对宗教的认识。

如果从这个意义——也就是人们通常的认识——来看待宗教,就可以看出,儒家不是一种宗教。许多人习惯地认为,儒、道、佛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其实,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举例来说,按老庄思想,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却是教导长生术,这不是反乎自然吗?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如果有人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道藏》里许多道士的著作倒是可以提供不少资料。

至于佛教,佛学和佛教也是有区别的。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佛学比佛教有趣得多。在中国传统的丧事仪式中,僧人和道士同时参加,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今天,许多西方人看到: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例如,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①一文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宗教),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前言/序言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余着此书,于史料选材,亦既勉竭绵薄矣,复得借重布德博士(Derk Bodde)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读者,倘觉此书易晓,娓娓可读,博士与有力焉;选材编排,博士亦每有建议。

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欲知其详,尚有拙著大《中国哲学史》,亦承布德博士英译;又有近作《新原道》,已承牛津大学休士先生(E.R.Hughes)英译;可供参阅。本书所引中国原籍,每亦借用二君之译文,书此致谢。

1946至1947年,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访问教授,因著此书。此行承洛克斐勒基金会资助,乘此书出版之际,致以谢意。该校东方学系师生诸君之合作、鼓励,亦所感谢;该系中文副教授布德博士,尤所感谢。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恒慕义先生(A.W.Hummel)为此书安排出版,亦致谢意。

  

  冯友兰

  一九四七年六月

  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在京东上购买图书很方便,好评,正版图书不错!

评分

书不错,活动时买了一大堆,慢慢读。

评分

冯友兰的经典哲学简史,入门必读

评分

还没看,质量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发货快,价格实惠!

评分

价廉物美,还不错,下次再来

评分

正版

评分

给单位买的,速度很快,质量不错,希望做一些全套书的链接方便一套一套地买。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