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本辑《读库》是2017年一期,包含六篇文章:《想你时你在闹海》、《无穷大平话》、《话说晏阳初》、《品图读园》、《田伯母》和《声音》。
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曾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放映奖”。2014年是这部影片上映三十五周年,“空藏动漫资料馆”的几位年轻人用一年时间,奔赴上海杭州等地,详细采访该片近三十位创作人员及其家人,与相关事件的亲历者交谈,了解这部作品创作的幕后故事。他们说,只有了解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代的生活,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动画创作。《想你时你在闹海》就是这次采访的记录,除了访谈的文字,还展示了当年创作的设计原稿、原画、分镜头台本、剧照等,极为珍贵。
数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逻辑性强、体系严密、发展完善的一门学科,但在数学的发展史上,却经历了三次动摇数学大厦基础的危机。其中,前两次数学危机都与无穷大有直接关联。《无穷大平话》从一个棋盘上摆麦粒的故事,一路讲到康托尔的连续统假设,梳理了人们对无穷大的认识历程。
《话说晏阳初》讲述了晏阳初一生的志业。作者朱石生从“知”与“行”来透视其人生。“知”的一面,主要是他的求学之道,讲述他的思路历程;“行”则是纪录片的方式,为读者还原了他的事业图景。
《圆明园中路天地一家春立样图》是一幅由清代样式雷绘制的建筑设计图,原为梁思成先生藏品。《品图读园》细致地解析了这幅图纸,并回顾了清代负责皇家建筑工程规划设计的“样式房”,在雷姓家族担任要职的两百多年间,参与的对圆明园及其附园的整修改建过程。
《田伯母》记叙的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女子从民国一路走来,她自己的际遇,她身边人的际遇,这些故事一一凸显,从而拓写出时代的变迁。
最后一篇《声音》是贝小戎辑录的2016年的表达与记录。
张立宪,1987-199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著名出版人,作家。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2008年4月当选“思想推动中国——联想ThinkPad中国思想力人物评选”的十位中国思想力人物之一。
1-138 想你时你在闹海 傅广超
139-179 无穷大平话 贾辉军
180-242 话说晏阳初 朱石生
243-276 品图读园 贾珺
277-293 田伯母 熊景明
294-345 声音 贝小戎 辑录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思潮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提供扎实“案例支撑”的刊物,而不是空泛的理论口号。这本《读库》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它可能同时探讨了某个哲学流派的最新发展和某个新兴科技公司的组织架构,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角落,揭示出两者在底层逻辑上的共通之处。这种跨界思维的碰撞,对我个人在工作和思考中都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工具箱”,让我能够用更丰富、更立体的角度去解构复杂的现实问题。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读物,不如说更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思想研讨会资料”,足够让人回去后反复咀嚼品味很久。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通常是那种比较注重“手感”的读者,现在的电子书虽然方便,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本《读库》系列,每次都能在装帧上给我带来一种仪式感。这次的这本,封面设计依然保持着那种低调的、略带文艺气息的风格,但内里的排版布局却让人眼前一亮。我特别欣赏他们那种对文字排版的执着,字里行间留白的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使是面对长篇的深度文章,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虽然我还没有仔细研读每一篇文章的主题,但光是翻阅目录和那些精选的图片插页,就已经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选题上的用心和广度。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的“集市”,而不是单一主题的“专卖店”,这一点很对我的胃口。我期待看到那些跨越学科的对话,那些能瞬间打通我认知壁垒的奇妙连接。这种“博览群书”的体验,是碎片化阅读无法替代的。
评分翻阅内页时,我注意到它对不同媒介形式的包容性非常强。除了扎实的文字报道和深度分析外,穿插的一些历史影像资料和艺术作品的介绍,简直是视觉上的盛宴。那些黑白照片,不仅是历史的注脚,更像是凝固的时间胶囊,每一张背后都藏着一个未被讲述的故事。我花了好长时间盯着其中一组关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城市变迁的对比图,那种强烈的“物是人非”的感慨油然而生。这说明编辑团队在内容选择上,绝对不是随便拼凑,而是精心策划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框架。他们深谙,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需要逻辑的严谨,也需要情感的触动和审美的熏陶。这本书成功地在“知性”和“感性”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让阅读不再是枯燥的学习,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探险。
评分坦白说,我过去对一些厚重的刊物常常望而却步,总担心自己无法跟上作者的节奏,或者因为背景知识储备不足而感到力不从心。然而,这本《读库》在保持其深度和学术性的同时,却做到了极高的“可读性”。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优秀的翻译和精准的注释系统。即便是涉及到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或典故,编辑们也总能找到既不破坏原意又不至于让普通读者感到突兀的引入方式。它不是把读者当成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耐心地引导一个求知者逐步深入。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不是压力,而是一种被尊重、被理解的愉悦感。正是这种平衡感,让我确信,这本书不仅适合专业人士,也绝对是任何渴望提升自我认知边界的普通读者,本年度最值得投资的一本书籍。
评分初翻这本《读库》,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捕捉时代脉搏的敏锐度。它不像某些时事评论那样急功近利地追逐热点,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挖掘那些被喧嚣掩盖的、真正有价值的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其中有一篇关于某种传统手工艺复兴的报道,文字极其细腻,几乎能让人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木屑味和汗水味。作者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俯视角度去赞美“复古”,而是深入到手艺人日常的困境和坚持中,那种对“匠人精神”更深层次的探讨,让我深受触动。在这个一切都追求效率的年代,这本书提醒我们,有些美好的东西,注定需要慢下来,用时间去打磨。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去反思我们正在失去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快速变迁的世界。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远比吸收一堆“知识点”来得更有意义。
评分习惯性购买,优惠一般!
评分还可还可还可还可还可还可
评分在上涨的物价与成本面前,情怀是没有蛋用的,读库开本装帧和印制都缩水严重喽,虽然定价还是30
评分只要搞活动就忍不住要买书~谢谢东哥发福利啦~
评分非常好,我继续支持读库,支持张立宪老师。新版的书比老版的,舒服多了
评分冲着主编的感召力,经朋友介绍,入了这几本,慢慢读细细看,书很小,图片也很好,随身带着也很方便。
评分很好看一直支持很不错的
评分用的其它书的照片,16年的那套还没入手,直接上1701,不得不说改版后,单手拿在手上很符合人体工程学(虽然有偷工减料嫌疑),哪吒那篇有让我重看一遍的冲动,好作品真是全心投入反复思考的过程;无穷大评话读罢,数学真的是上帝的语言,人的思维真的好神奇;晏阳初的一生让我对体制用人有新思考;后面的要么没兴趣要么有凑字嫌疑。鉴定完毕!
评分东西很好,不错,是好商家,非常好,下次继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