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讀典故知中醫:中醫醫話》重點介紹瞭醫傢臨床治病的心得體會、對醫學問題的考證討論,並收錄瞭一些與中醫相關的零散筆記。
《讀典故知中醫:中醫醫話》內容選自各著名古代書籍,內容豐富,材料有本可循,可讀性強,可作為中醫藥工作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作為中醫愛好者學習中醫的基礎讀物。
目錄
白虎除熱
白虎治衄
半身不遂
崩漏論治
便血論治
博學活用
補脾治肺
柴鬍去瘟
腸僻論治
觸類旁通
刺血治疫
大黃治瘟
帶下辨治
凍死救治
福佑良醫
關格論治
詭醫劣行
過藥成病
寒甚化熱
汗吐下法
汗早限壽
“忌藥”治病
交腸論治
節欲廣嗣
痙癥辨析
痙癥論治
灸法治跛
灸療凍瘡
救縊神方
雷公秘方
臨蓐諸癥
淋病辨證
論香港腳
佩蘭清露
脾絕心絕
七情相勝
巧治乳兒
熱痢忌補
熱治癰疽
人參鑒真
妊娠諸脈
三虛為病
參藥之弊
審診陰陽
聖散子方
失說物望
濕氣生蛔
食療治病
水火既濟
胎前調治
調經諸法
無為而治
誤用經方
習俗之戒
血蠱宜消
醫毋懷妒
醫毋自欺
運動療疾
瘴疾論治
治病求本
治病求根
中暑急救
精彩書摘
《讀典故知中醫:中醫醫話》:
崩漏論治
【齣處】[清]顧靖遠《顧鬆園醫鏡·崩漏》。
【原文】崩漏①之病,由衝任二脈氣血兩虛所緻。《經》言:衝脈為五髒六腑之海,髒腑皆稟焉。又言:為十二經之血海,以其受納諸經之灌注,精血於此而蓄藏也。又言: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衝脈並足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脈上循腹裏,上至咽喉麵目。又言: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二脈陰陽平和。外循經絡,內榮髒腑,何崩漏之有?若勞傷不能約束經血,則忽然暴下,如山崩然,故日崩中。崩久則成漏下不止,其癥有虛有熱,有虛熱相兼,有房勞緻傷。虛則滲下,熱則流通,傷則失職。急則治其標,宜先止其血。若因怒動肝火,而血沸為崩漏者,加味逍遙散加減。若因腎水虛衰不能鎮守胞中相火,而血走為崩漏者,保陰、左歸加減。若因悲哀太甚,則心係急而胞絡絕[以胞脈屬心,而絡於胞中,即子宮。在女為血室]。絕則上下不交,亢陽內動,而逼血下行者,天王補心加減。若因心血不足,鬱結傷脾,而血無主統者,加味歸脾加減。按瀋氏雲:治崩漏,宜大補氣血,調養脾胃,微加清心火、肝火之藥,補陰瀉陽,則血自止。立齋雲:若大失血,當急用獨參湯救之。故崩漏無不由脾胃先損,故能受補者可治。若純用寒涼止血之藥,復傷脾胃,愈不能統血,是速其危也。考《金匱>用膠艾四物湯,治婦人陷經②,漏下黑不解,故東垣有屬寒之說。雖此癥屬虛熱者多,然亦不可不察其病變之無窮焉。
【注解】①崩漏:是指婦女非周期性子宮齣血,其發病急驟,暴下如注,大量齣血者為“崩”;病勢緩,齣血量少,淋灕不絕者為“漏”。崩與漏雖齣血情況不同,但在發病過程中兩者常互相轉化,如崩血量漸少,可能轉化為漏,漏繼續發展又可能變為崩,故臨床多以崩漏並稱。②陷經:指經血下陷、漏血不止的病證。
【白話文】崩漏是由衝、任二脈氣血兩虛所緻。《黃帝內經》說:衝脈是五髒六腑氣血匯聚的地方,五髒六腑都稟受它的氣血的濡養。又說:作為十二經脈氣血匯聚的地方,它能受納諸條經脈的灌注,精血都在這裏蓄藏。又說:衝脈、任脈,都起於胞中,衝脈並行足少陰之經,貼臍上行,到胸中散開。任脈嚮上經過腹部,上行至咽喉、麵部,入於目中。又說:任脈通暢,太衝脈盛,月經就會按時齣現,二脈陰陽平和。氣血在外循行於經絡,在內能濡養髒腑,怎麼會發生崩漏呢?如果因為勞纍內傷不能約束經血,月經就會忽然暴下,如山崩一樣,所以稱作崩中。崩久瞭就變成瞭漏下不止,其癥有虛有熱,有虛熱相兼,也有房勞過度而緻。二脈虛弱則統攝無力滲下不止,二脈有熱則迫血妄行流通不停,勞纍內傷則二脈不能履行職能。急則治其標,應先止其血。若因怒動肝火,進而血沸導緻崩漏的,用加味逍遙散加減。若因腎水虛衰不能鎮守胞中相火,而齣血導緻崩漏的,用保陰煎、左歸丸加減。若因太過悲哀,導緻心係急而胞絡絕斷(胞脈屬於心,而絡於胞中,即子宮。對女子而言,稱為血室)。胞絡絕則上下不交,亢陽內動,逼血下行,此時用天王補心丹加減。若因心血不足,鬱結傷脾,無法統攝血液時,用加味歸脾丸加減。根據瀋氏觀點:治療崩漏,適閤大補氣血,調養脾胃,微加清心火、肝火之藥,補陰瀉陽,則齣血自然就停止瞭。薛立齋說:如果大齣血,應當緊急用獨參湯搶救。所以崩漏無不是因為脾胃先受損傷,補益脾胃就可治好。若單純使用寒涼止血之藥,更加傷害脾胃,脾不能統血,這就加速病情危重。考證《金匱要略》治療婦人陷經漏下黑血塊不停止的,用膠艾四物湯,所以李東垣有屬寒的說法。
……
前言/序言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醫藥文化更是華夏文明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她誕生在遠古,孕育在民間,曆經世代沿革,為我們中華民族留下瞭數之不盡的動人傳說。而她的一係列典故與傳說,旨趣幽深,醫理彰顯,飽含大道,又不乏生動,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並繼承發揚。但是,由於中醫傳承年代久遠,大量典故傳說分散在不同的文獻資料中,明珠暗藏,難以企及。復因其文體詞匯多古樸艱澀,對於非專業的中醫藥愛好者而言,成瞭一道巨大的難以與之接觸的鴻溝。同時在西方醫學的衝擊下,中醫專業人員對於古代的典籍研習往往不夠充分,沒有充分做到追溯本源,端視史料,發煌古義,以古證今。鑒於此,我們啓動瞭“讀典故,知中醫”係列叢書的編寫工作。本係列叢書將大量的典故傳說進行匯集整理,精心注釋生僻字,力求通俗易懂,以期更好地傳承中醫藥文化遺産、宣傳中醫藥文化、普及中醫藥知識。
“讀典故,知中醫”係列叢書從曆代史書、傳記、醫籍中篩選記載有中醫各方麵典故內容的書目,並從這些書目中挖掘、整理、篩選齣比較完整,且具有代錶性的中醫藥典故,以規範的格式加以編撰。收集的中醫典故內容包括中醫名人、中醫傳說、中醫醫話、中醫醫事、中醫方藥、中醫趣案等內容,共600餘條中醫典故。本叢書內容豐富,結構簡潔,語言精練,知識性與實用性兼具,充分展現瞭中醫藥文化特色,反映瞭中華民族的曆史傳統和文化積澱,可使廣大讀者通過本叢書的典故知曉、瞭解中醫藥學各方麵的基本知識內容。
本係列叢書分為6個分冊。《中醫故事》介紹瞭中醫與中華文化的淵源、曆代名傢與中醫的故事等內容。《中醫名人、傳說與醫事》記錄瞭中醫發展史上曾有過突齣貢獻的名醫大傢、曆史悠久的中醫神話,以及中國古代醫學行政管理、醫學教育、分科及考核升遷等方麵的組織機構與政令的典故。《中醫醫話》介紹瞭醫傢臨床治病的心得體會、對醫學問題的考證討論,並收錄瞭一些與中醫相關的零碎筆記。《中醫醫理與方藥》涵蓋瞭中醫診斷和治療的原理,並彆有特色地介紹瞭一些現代較少見、少用的中藥或者方劑典故。《中醫趣案(上、下)》是古代醫傢治療疾病時體現中醫簡、便、驗、廉特點的典故,反映瞭中醫學在診療方麵與社會生活環境、日常飲食起居、氣候地域情誌等的相關性。叢書通篇緊扣中醫藥的主題,力圖涵蓋各個層麵,對於宣揚中醫藥文化,厘正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偏頗的養生保健理念,具有積極的意義,對中醫藥專業人員亦有裨益。
本係列叢書每一個故事均由齣處、原文、注解、白話文四個部分組成。“齣處”按照朝代、作者、所齣文獻進行說明,力爭做到考證準確,故事來源有理有據。“原文”保留故事的原文,其目的有二:充分尊重原作者的創作,同時也麵嚮對古文感興趣的讀者。“注解”將古文中的難詞、生僻詞、關鍵詞以及對文章理解有重要意義的詞一一進行標注,並按照順序進行解釋,為讀者理解古文提供一定的幫助。“白話文”是對古文的白話文翻譯,在注釋關鍵詞和絕不變動其學術研究價值的基礎上,盡量做到翻譯內容的準確到位,同時盡力做到白話文生動有趣、通俗易懂,使普通百姓也能閱讀深入淺齣的韆古中醫故事,認識名藥名方,領悟中醫文化精髓。
讀典故知中醫:中醫醫話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