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放射治療技術(醫學影像技術)》共九章。第一章概論,簡要介紹瞭放射治療技術的概念、研究內容及發展簡史;第二章、第三章介紹瞭學習放射治療技術的物理學和生物學基礎;第四章介紹瞭目前常用的放射治療設備;第五章、第六章對基本放射治療技術和特殊照射技術作瞭重點闡述;第七章、第八章對放射治療計劃設計、執行及放射治療質量的保證作瞭簡要敘述;第九章重點介紹瞭臨床常見放射治療實例。《放射治療技術(醫學影像技術)》在內容上注重與其他專業課程之間的緊密聯係,使學生具備較為係統的、紮實的放射治療技術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較強的放射治療技術基本技能,為學生畢業後從事臨床放射治療技術崗位奠定基礎。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第一章概論1
第一節放射治療技術發展簡史1
第二節放射治療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3
第三節放射治療技術發展趨勢5
第二章放射物理學基礎9
第一節基本概念9
第二節常用射綫的物理特性12
第三節射野劑量學15
第四節處方劑量計算28
第三章放射生物學基礎31
第一節放射生物學的基本概念31
第二節臨床放射生物學效應36
第三節放射治療的時間、劑量分割方式43
第四章常用放射治療設備49
第一節X射綫治療機49
第二節60Co治療機53
第三節醫用電子直綫加速器62
第四節立體定嚮放射治療設備147
第五節模擬定位機162
第六節射野擋塊與體位固定設備171
第七節治療驗證與劑量檢測設備183
第五章基本放射治療技術204
第一節體位固定技術204
第二節遠距離照射技術211
第六章特殊照射技術218
第一節立體定嚮照射技術218
第二節不規則照射野與楔形野照射技術226
第三節相鄰野和切綫野照射技術231
第四節三維適形和調強放療技術233
第五節圖像引導的放射治療技術240
第七章放射治療計劃設計與執行247
第一節放射治療計劃的設計247
第二節放射治療計劃的驗證與確定253
第三節放射治療計劃的執行255
第四節放射治療的反應與損傷258
第八章放射治療質量的保證270
第一節放射治療質量保證的重要性270
第二節放射治療設備的質量保證273
第九章臨床常見放射治療實例276
第一節頭頸部腫瘤276
第二節胸部腫瘤298
第三節腹部腫瘤323
第四節盆腔腫瘤332
第五節神經係統腫瘤351
參考文獻363
附錄放射治療技師操作基本規範(草案)364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放射治療技術發展簡史
一、放射治療技術的概念與研究內容
放射治療(簡稱放療)技術是以放射物理學和放射生物學等知識為基礎,以光子束、粒子束等放射綫為能量源,以放射治療計劃為依據,通過放射治療設備、技術手段和方法的綜閤應用與實施,對良惡性腫瘤等疾病進行治療的一門臨床學科。
放射治療技術以放射物理學、放射生物學、放射劑量學、腫瘤學、醫學影像學、計算機技術等學科的新理論、新技術成果的引入與轉化,以放射治療方式、方法、手段的改進與優化,以放射治療療效的提高作為自己的研究內容。
在醫學臨床上,放射治療技術在對良惡性腫瘤等疾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學科上,它是伴隨著放射治療學的形成而形成並服務於放射治療學的。在崗位上,它是與放射治療醫師、放射物理師協同工作的。在此過程中,放射治療技術對放射治療計劃的執行實施是否正確、實施過程是否準確、實施技術是否精確,直接關係到放射治療的最終療效。
放射治療技術可分為常規放射治療技術、特殊放射治療技術、模室技術和放射治療的質量保證四個方麵。
放射治療技術與放射治療學一樣遵循最徹底地殺滅腫瘤組織、最大限度地保護正常組織和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的總原則,以努力提高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和改善生存質量為目的,以提高治療增益比為基本目標。
二、放射治療技術發展簡史
放射治療技術的發展始終是伴隨著科學技術學的發展而發展、圍繞著放射治療目標的實現而前行的。在近120年的發展史上,若以放射治療設備的發展為主綫,可以將其分為三個時代,即X綫治療機時代、60Co治療機時代、加速器治療時代。
(一)1895~1898年的三個發現及應用是放射治療及技術形成的直接原因
1895年11月,德國物理學傢倫琴在做陰極射綫管放電實驗時意外發現瞭X綫;1896年1月,法國物理學傢貝可勒爾又發現瞭含鈾鹽的礦物質也能産生放射綫;兩年之後的1898年12月,著名物理學傢居裏夫婦從近百噸的廢礦渣中成功地分離齣瞭鐳,並首次提齣瞭“放射性”的概念。三個發現與應用及在此過程中齣現的放射生物學效應,是催生放射治療及技術形成的直接原因。
(二)1899~1950年是放射治療技術從試驗階段走嚮臨床普及的X綫治療機時代
X綫等放射源被發現後,隨著放射診斷學的發展,有人提齣瞭將放射綫用於治療的設想。據史料記載,1899年,臨床醫生開始嘗試用X綫治療皮膚癌,1902年用X綫治療皮膚癌取得瞭良好的療效。1920年,由於200kV級X綫治療機的誕生及進入臨床,開始瞭深部X綫治療的探索。至20世紀 20年代中期,臨床放射治療纔成為一門明確的醫學專科,此後用X綫治療喉癌取得瞭令人滿意的療效。但是受到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尤其是人們對放射綫的物理性質、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及放射生物效應認識的限製,放射治療主要局限於淺錶腫瘤。放射治療反應、放射損傷對醫檢雙方的影響,成瞭放射治療技術發展路上的攔路虎,此後,放射治療技術在起伏中前行,直至1951年,又一種新型放射治療設備的問世。
(三)1951年,60Co遠距離治療機的問世及多學科的發展,放射治療技術進入瞭60Co治療機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及戰後軍事工業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研究的進步,使放射物理學、放射醫學得到瞭突飛猛進的發展。1951年,加拿大生産的世界上第一颱60Co遠距離治療機問世。由於該機與此之前的深部X綫治療機相比,具有能量上的大幅提高等明顯優勢,使得60Co遠距離治療在放射治療中很快成為主流並得到瞭快速發展,使放射治療技術在擴大適應證、減輕患者放射治療反應、提高放射治療效果、改善生存質量等方麵都取得瞭顯著進步。
(四)1952年,世界上第一颱8MV固定型射頻微波直綫加速器的安裝及1953年的投入使用,放射治療技術進入瞭加速器治療時代
據記載,1952年,世界上第一颱8MV固定型射頻微波直綫加速器在英國哈默 史密斯(Hammer Smith)醫院安裝,1953年治療瞭第一位患者。1968年,美國成功製造齣可直立安裝於機頭內的駐波型電子直綫加速器。20世紀70年代末,瑞典Scanditronix公司率先推齣瞭醫用電子迴鏇加速器,並在歐洲的腫瘤治療中心開始安裝使用,成為醫用高能加速器的發展方嚮。20世紀80年代初,近距離放射治療機研製成功並進入放射治療臨床,隨著一些新的放射源的不斷開發應用,加速器在粒子加速後的粒子種類、能量高低、軌道形狀和加速電場所在頻段性能等方麵的不斷改進,放射治療的療效發生瞭質的飛躍,放射治療進入瞭超高壓射綫治療良惡性腫瘤等疾病的新時代。至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CT、模擬定位機等放射治療設施先後進入放射治療臨床並不斷完善,近代放射治療的完整體係已經形成。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相繼問世,並影響至今的立體定嚮放射治療技術、適形放射治療、適形調強放射治療及三維放射治療計劃係統,是放射治療發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1951年,一直睏擾人們的顱內腫瘤精確定位及放射治療問題,在瑞典以立體定嚮放射外科的概念被提齣。1968年,世界上首颱顱腦?刀在瑞典研製成功。1985年,有人將改造的醫用直綫加速器引入到立體定嚮放射外科領域內並發明瞭顱腦X刀。1996年,瑞典的一傢醫院研製成功瞭世界首颱體部X刀。從此立體定嚮放射外科治療技術便逐步引入瞭放射治療的概念,立體定嚮放射治療技術體係由此創立。刀、X刀對於治療顱內不能手術的腦腫瘤和顱內動、靜脈畸形等良性疾病開闢瞭全新的途徑。
20世紀60年代中期,日本學者高橋及鬆田提齣瞭“原體照射”即後被稱為適形放射治療的概念,並在1965年提齣用多葉準直器的方法實現適形放射治療。也有人先後嘗試用同步擋塊法、循環掃描法及重力擋塊法進行適形放射治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醫學影像技術的引入,有力地促進瞭適形放射治療的進步。在此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三維適形放射治療(3D-CRT)極大地改變瞭當時的常規放射治療的現狀。
20世紀70年代,瑞典學者在總結適形放射治療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齣瞭適形調強放射治療(IMRT)的概念。IMRT著重解決瞭照射野的形狀與病變形狀一緻、照射野內的病變各點劑量均勻兩大難題,奠定瞭精確定位、精確計劃、精確擺位、精確照射的發展方嚮,發展至今已成為放射治療的主流。
在放射治療計劃製定中的放射治療劑量計算方麵,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放射治療計劃的製訂從開始的手工計算發展到後來的單片機計算,再到程控治療計劃係統,再到將三維劑量計算和顯示方法引入治療計劃係統。至1978年,真正具有臨床意義的三維放射治療計劃係統研製成功,標誌著放射治療劑量的計算進入瞭三維治療計劃的新時代。
在放射治療的照射方式方麵,外照射在很長的時間段內是主要方式。相比之下的組織間及腔內照射,主要局限於舌癌和宮頸癌的治療。至20世紀80年代,近距離治療的精度得到瞭極大的提高,人體正常組織的防護和劑量分布均得到瞭明顯改善。後裝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使近距離放射治療的適應證進一步擴大,效果進一步提高。
進入21世紀後,放射治療技術得以快速發展,其中圖像引導放射治療(IGRT),以其顯著的優勢快速進入一綫腫瘤放射治療臨床。IGRT是在三維放射治療技術的基礎上加入時間因數後形成的一種四維放射治療技術。它應用當代先進的醫學影像設備,在患者放射治療體位下對患者腫瘤組織及其周圍正常組織器官進行實時監控、在修正各種誤差後作齣相應的精確調節。有效解決瞭原來睏擾放射治療臨床的靶區不確定性問題,使得放射治療療效明顯提高,正常組織的損傷大大減少,被稱為放射治療學史上的一次變革。
我國的放射治療技術約起步於1932年,走的是一條從放射治療設備引進消化、仿造到自主研發、生産、應用的放射治療技術的大國發展之路。
縱觀近120年放射治療技術的發展曆史,我們可以發現,在19世紀末的三個重大發現作為動力源形成後,放射治療技術的發展始終以世界前沿科技的發展為推力,以放射物理學、放射生物學、放射劑量學、腫瘤學、醫學影像學、醫學影像設備學、計算機技術等學科為基礎並以其新理論、新技術成果的引入與轉化為手段而不斷前行。
因此,作為後來人,我們應從學習放射治療技術發展的曆程中總結經驗,探索規律,以推動放射治療技術的發展為己任,為推動放射治療技術的創新發展做齣自己的貢獻。
第二節 放射治療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
一、治療效果
放射治療雖說是治療良惡性腫瘤等疾病的一門臨床學科,但從誕生的早期開始,就將治療惡性腫瘤作為自己最重要的目標。研究發現,人體正常組織細胞和腫瘤組織細胞的生物學特性是有區彆的。正常細胞群和腫瘤細胞群在同時接受射綫照射並造成損傷後,其修復過程及程度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被認為是放射治療腫瘤的機製依據。
目前,惡性腫瘤的治療雖然已進入到綜閤治療時期,但作為治療惡性腫瘤具有確定療效的三大手段(手術、放射治療和化學藥物治療)之一,放射治療作為局部治療方法,在適應證廣,能作為部分單獨治愈手段,既能保存形態、功能又能提高生存率三個方麵的優勢是明顯和獨特的,治療效果是肯定的。
據統計,有60%~70%的惡性腫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療。在常見惡性腫瘤的放射治療中,精原細胞瘤的5年生存率最高,達到瞭90%~95%,宮頸癌的5年生存率為55%~65%,而5年生存率較低的食管癌,近年也達到瞭8%~16%,見錶1-1。
錶1-1 國內外常見惡性腫瘤放射治療的5年生存率統計錶
二、放射治療在腫瘤綜閤治療中的應用
(一)放射治療與手術治療的聯閤應用
1. 術前放射治療
(1)目的:利用放射治療的優勢,通過放射治療+手術治療的順序組閤,提高手術療效。
(2)優點:①有效地殺滅腫瘤周圍亞臨床病竈內的腫瘤細胞,縮小腫瘤體積,提高手術切除率。②降低腫瘤的分期,減少手術中腫瘤細胞播散的風險。
(3)缺點:①常可影響其組織病理學診斷。②部分存有遠處轉移的患者,不能從中受益。
在局部晚期食管癌、肺癌、直腸癌等臨床實踐中,術前放射治療的作用早已得到證實。
2. 術後放射治療
(1)目的:利用放射治療的優勢,通過手術治療+放射治療的順序組閤,提高手術療效。
(2)優點:有效地殺滅手術野內可能殘留的腫瘤細胞,降低局部復發率。
(3)缺點:①不能減少術中腫瘤的種植。②降低照射區域內組織的放射敏感性。
3. 術中放射治療
(1)目的:利用手術野的開放性及電子綫的特性,通過手術治療+放射治療的順序組閤,提高手術療效。
(2)優點:通過避開前麵正常組織,近距離、大劑量的直接照射,更有效地殺滅手術野內可能殘留的腫瘤細胞,降低局部復發率。
(3)缺點:①一次性大劑量的照射,難以準確把握照射劑量。②常需與術後外照射配閤應用。
(二)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簡稱化療)的聯閤應用
1. 誘導化療
(1)目的:通過化療縮小瘤體,從而在放射治療時縮小照射野,提高局部的照射劑量,從而更好地保護正常組織。
(2)適用腫瘤:惡性淋巴瘤、腎母細胞瘤等。
2. 同步放化療
(1)目的:通過利用同步放化療可以殺滅、抑製某些局部進展期腫瘤的特性,提高療效。
(2)適用腫瘤:局部進展期的頭頸部腫瘤。
(3)注意事項:同步放化療時,副作用較大,應審慎選擇進行。
3. 序貫放化療
(1)目的:通過利用先放射治療後化療或先化療後放射治療,而後再化療可以提高患者耐受性的特性,提高療效。
(2)適用腫瘤:胃癌、食管癌、肺癌等。
放療、化療聯閤應用,經受瞭腫瘤治療臨床的長期實踐,療效確定。
《精準打擊:現代腫瘤治療的創新前沿》 本書深入剖析瞭當前腫瘤治療領域的最新進展和未來趨勢,側重於那些能夠實現“精準打擊”的創新技術和策略。我們摒棄瞭傳統“廣撒網”式的治療模式,將目光聚焦於對腫瘤細胞進行更精確、更有效、更少副作用的攻剋。 第一部分:個性化與分子靶嚮治療的飛躍 本部分將首先迴顧腫瘤診斷技術的革新,特彆是液體活檢的興起,它如何讓我們能通過血液、尿液甚至唾液等體液,無創地獲取腫瘤的基因信息,從而實現對腫瘤的早期發現、療效監測和復發預警。我們將詳細介紹基於基因測序和生物標誌物分析的腫瘤個體化治療方案是如何量身定製的,以及靶嚮藥物如何在分子層麵精準識彆和攻擊癌細胞的關鍵驅動基因,最大限度地降低對正常細胞的損傷。 基因組學與蛋白質組學在腫瘤診療中的應用: 深入探討如何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繪製腫瘤的基因圖譜,發現新的驅動突變和耐藥機製。講解蛋白質組學如何揭示腫瘤細胞的功能狀態和信號通路,為藥物研發提供新的靶點。 新型靶嚮藥物的開發與臨床實踐: 重點介紹近年來湧現齣的新一代靶嚮藥物,包括酪氨酸激酶抑製劑(TKIs)、單剋隆抗體、ADC(抗體-藥物偶聯物)等,並結閤具體案例分析它們在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常見腫瘤中的應用效果和挑戰。 耐藥機製的破解與聯閤治療策略: 分析腫瘤細胞産生耐藥性的復雜機製,並探討如何通過基因組學和藥理學研究,設計更有效的聯閤治療方案,剋服耐藥屏障,延長患者生存期。 第二部分:免疫療法的革命性突破 免疫療法無疑是近年來腫瘤治療領域最激動人心的革命。本部分將詳細闡述免疫檢查點抑製劑(ICIs)是如何重新激活人體自身免疫係統,讓免疫細胞重新識彆並攻擊腫瘤細胞的。我們將深入分析PD-1/PD-L1、CTLA-4等關鍵免疫檢查點的作用機製,以及它們如何被巧妙地調控以達到治療效果。此外,我們還將探討CAR-T細胞療法等細胞免疫治療的最新進展,它們如何“武裝”患者自身的T細胞,使其成為更強大的抗癌武器,特彆是在血液腫瘤治療中的卓越錶現。 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的作用機製與臨床應用: 詳細解讀PD-1/PD-L1、CTLA-4等免疫檢查點在腫瘤免疫逃逸中的角色,以及不同類型ICIs在多種實體瘤和血液腫瘤中的臨床療效,包括一綫、二綫治療以及聯閤治療的應用。 細胞免疫療法(CAR-T、TCR-T等)的原理與前沿: 深入介紹CAR-T細胞療法的構建過程、作用機製,以及其在B細胞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疾病中的成功案例。同時,展望TCR-T細胞療法、NK細胞療法等其他細胞免疫療法的研究進展和潛力。 腫瘤微環境的調控與免疫治療的協同: 探討腫瘤微環境如何影響免疫治療的效果,以及如何通過藥物或放化療等手段調控腫瘤微環境,增強免疫治療的療效。 免疫治療的副作用管理與預測: 識彆和管理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rAEs)是保證治療安全性的關鍵。本部分將詳細介紹irAEs的常見錶現、診斷和治療方法,並探討生物標誌物在預測免疫治療療效和毒性方麵的最新研究。 第三部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賦能的未來醫療 展望未來,人工智能(AI)和大數據正在深刻地改變腫瘤的診斷、治療和管理。本部分將聚焦於AI在影像診斷、病理分析中的應用,如何幫助醫生更快速、更準確地識彆微小病竈,提高診斷效率。同時,我們將探討大數據分析如何整閤海量臨床數據,發現新的治療規律,預測治療反應,並輔助製定更優化的臨床決策。 AI在腫瘤影像學中的應用: 介紹深度學習模型如何應用於CT、MRI、PET等影像的自動檢測、分割和良惡性判斷,輔助醫生提高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AI在病理診斷中的潛力: 探討AI如何分析數字病理圖像,自動識彆癌細胞、評估腫瘤分級分期,甚至預測預後和治療反應。 大數據在腫瘤治療研究中的價值: 闡述如何利用真實世界數據(RWD)和電子健康記錄(EHR)等大數據資源,進行大規模的隊列研究,發現新的治療靶點、預測藥物療效、優化臨床路徑。 AI驅動的藥物發現與研發: 介紹AI如何加速新藥靶點的發現、分子設計以及臨床試驗的優化,從而縮短新藥研發周期,降低成本。 第四部分:跨學科協作與患者為中心的治療模式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強調,現代腫瘤治療已不再是單一學科的領域,而是需要多學科協作(MDT),將不同領域的專傢(腫瘤內科、外科、放療科、影像科、病理科、基因組學專傢、營養師、心理谘詢師等)聚集在一起,為患者提供最優化、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同時,我們將深入探討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理念,如何關注患者的生存質量、心理需求以及長期康復,構建一個更全麵、更人性化的腫瘤治療體係。 多學科團隊(MDT)的協作模式與實踐: 詳細闡述MDT在腫瘤診療流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何通過跨部門的溝通與協作,為患者製定最適閤的綜閤治療方案。 患者的賦權與參與式決策: 探討如何提高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認知,使其能夠積極參與到治療決策過程中,實現真正的“以患者為中心”。 腫瘤康復與姑息治療的整閤: 關注腫瘤治療過程中以及治療後的康復需求,包括物理康復、營養支持、心理疏導等,以及姑息治療在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方麵的關鍵作用。 未來展望:精準、智能、人文的腫瘤治療新時代 總結全書內容,勾畫腫瘤治療未來發展的藍圖,強調科技進步與人文關懷的融閤,最終實現對腫瘤的更有效控製,並最大限度地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 《精準打擊:現代腫瘤治療的創新前沿》旨在為腫瘤醫生、研究人員、醫學生以及對腫瘤治療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視角,瞭解腫瘤治療領域的最新動態,並為未來的發展方嚮提供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