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巨匠的励志故事
英国儿童文学奖“卡内基文学奖”获奖之作
买一赠一 买中文送英文
《居里夫人的故事》是一本为青少年朋友撰写的居里夫人传记。本书以客观、生动的笔调讲述了居里夫人在逆境中成长、执着于科学研究、自强不息的一生。作者埃列娜?多丽希望居里夫人的故事能给青少年朋友带来阅读的欢愉与振奋,并从中获得启发而萌生自己的远大志向。 《居里夫人的故事》于1939年荣获英国卡内基文学奖。
埃列娜?多丽(Eleanor Doorly,1880-1950),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多丽出生于牙买加,后因父亲过世而迁居英国。她的姑妈收养了她,并供她在法国一所学校学习。因此多丽一生钟情于法国,写下了三部法国著名科学家的传记——法布尔、巴斯德和居里夫人,其中《居里夫人的故事》荣获1939年英国卡内基儿童文学大奖。
居里夫人是所有著名人物中一位没有被名望腐蚀的人。
——爱因斯坦
生活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都非易事, 但是,那又怎么样呢?我们必须有不屈不挠的精神,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天赋的,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
——居里夫人
作者序
第一章 玛妮雅唱歌
第二章 玛妮雅学习
第三章 反叛
第四章 整整一年的假期
第五章 人物
第六章 不幸中的万幸
第七章 变化
第八章 “我抓来太阳,随手又将它丢在一边……”
第九章 玛丽的爱情故事
第十章 居里夫人
第十一章 伟大的发现
第十二章 黑暗中的一丝光亮
第十三章 不申请专利销售
第十四章 黑暗
第十五章 无论发生什么
第十六章 战争
第十七章 归家
第十八章 出国
第十九章 度假
第一章 玛妮雅唱歌
怎么不行?如何不行?到底为什么不行?为什么不让玛妮雅读书?她最终还是把问题埋在了心里。她不愿意去问自己温柔美丽的母亲;她只会撑着自己倔强的小脑袋,百思不得其解,一缕金发后那双明亮的灰蓝色眼睛透出锐利的目光。
总是这样!她自顾自地说:“我就不能读书吗?”一摸书,就肯定有人会说,“玛妮雅乖孩子,快去花园里玩玩吧”。或者“你可是一整天都没玩布娃娃了呢”。又或者“快用那些漂亮的新积木搭幢房子吧”。玛妮雅对他们这些小把戏早已了如指掌。她要是读书那就是淘气——但这只针对她一人而言,要换作是布朗尼娅那就完全不同了;然而事实上,布朗尼娅根本看不懂书,只有玛妮雅才能读懂。不过,她但凡从布朗尼娅手里抢来本书,那就是大错特错,尽管她并没有任何恶意,这可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有时候她们待在叔叔的果园里无事可做,布朗尼娅就会叫她一起玩字母卡片,于是两个人就躺在草地上,摆弄着卡片将字母拼成单词。从叔叔家回来后的某一天,爸爸问起了功课,对布朗尼娅说:“来看看你最近读书有没有长进。”布朗尼娅摊开书,开始拼单词,但却读得结结巴巴、磕磕绊绊。玛妮雅一把夺过书来放声朗读。“玛妮雅!”妈妈厉声喊道,又急又气,而爸爸则是一脸严肃,布朗尼娅也气鼓鼓的。玛妮雅别无选择,只能啜泣道:“对不起……玛妮雅不是故意的。”
自从那天起,家里就彻底不让玛妮雅读书了,她站在妈妈的房间门前不知所措。布朗尼娅与约瑟夫和海拉一起玩堡垒对峙的游戏,于是整个早上玛妮雅都要不停地穿过长长的走廊给布朗尼娅运送“军备物资”。堡垒是用新积木块堆成的,这运送的“物资”中自然也包括积木块了,不一会儿玛妮雅就又热又累,游戏也就暂告一段落。休息时,玛妮雅看到了姐姐便跑去花园里。“若莎!若莎!”她边跑边叫道,然后两个人手牵着手一同走。若莎已经十二岁了,在他们四个小屁孩儿的眼里那就是大人了,四个孩子中约瑟夫、海拉、布朗尼娅已经年满八岁,而玛妮雅当时只有五岁,不过她四岁便开始读书识字了。正是因此才不让她读书,斯克沃多夫斯基夫妇不想让他们天资聪颖的小女儿过早承受压力,但夫妻俩却没想着要给玛妮雅解释这个原因。
花园又大又平整,四周围墙环绕,草坪被踩得有些破败,但周围树木茂盛。花园里大部分地方都能让孩子们玩得尽兴,唯独出入花园时他们却要特别当心,因为要经过“怪人”叔叔家的窗户,这个花园坐落在男子中学里,斯克沃多夫斯基一家和怪人叔叔都住在学校里。即便是若莎,在经过怪人叔叔家的窗口时都是小心翼翼,放低声音悄悄告诉小妹妹要保持安静。
尽管只有五岁,但玛妮雅懂得的事情可不少。她知道奥格尔是个怪人,因为有一群人将她的祖国一分为三并且出卖给外人,就像巨人与两个同类瓜分战利品一样,而奥格尔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玛妮雅是波兰人,奥格尔是俄国人,是一所学校的校长,玛妮雅的爸爸就是那所学校的数学和物理老师。奥格尔要求学校里所有的波兰人,不分男女,举手投足都必须表现得和俄国人一样。玛妮雅知道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小心翼翼,不要被抓住把柄。
玛妮雅知道的还不止这些:尽管她生活在城市里,但她清楚地知道乡下是个景色秀丽、充满欢乐的地方。在乡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自己的叔叔婶婶、堂兄弟姐妹;在乡下,可以在溪流里划船涉水,可以捏泥巴然后在太阳光下烤干做成“美味的泥巴蛋糕”。乡下还有一株古老的椴树,他们七个堂兄弟姐妹可以坐在上面,尽情地嚼着从清爽绿叶下摘下的醋栗果。玛妮雅一来,他们便将她举上弯弯曲曲的树枝上乘凉,给她摘果子吃。七月里玛妮雅简直就是个玩疯了的小农夫。
她还很了解自己的妈妈。她知道妈妈爱她远胜一切。妈妈温柔美丽、歌声动人,玛妮雅对此深信不疑。每晚睡前,妈妈都会抚摸玛妮雅的秀发和额头,虽然不是亲吻脸庞,但玛妮雅很喜欢这种特殊的亲密方式。晚上,全家人都会围跪在圆桌旁祷告“保佑妈妈快点好起来”,玛妮雅却从未想过这样做是因为妈妈生病了,也没联想到这就是妈妈不能亲吻她的原因。
读完这本探讨现代经济学思潮演变历程的书籍,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逻辑构建能力极其强大。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学派之间的核心争论点提炼出来,形成了一种清晰的脉络。尤其在分析某些关键转折点时,比如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的过渡,作者引用的案例和数据都非常有说服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到那场思想的交锋之中。书中的图表制作也非常精良,复杂的模型被简化成了直观易懂的图形,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对于我这种对理论有一定基础,但希望深入理解其历史渊源和实际影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且富有启发性的框架。它迫使我重新审视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经济学假设,是一本真正能引发深度思考的好书。
评分对于科技前沿的科普读物而言,清晰度和准确性是生命线,而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堪称典范。作者显然对量子计算这个复杂的主题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但他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这些晦涩的概念解释清楚。他没有回避高深的术语,但总能在引入新概念之后,立刻给出生活化的类比或简短的解释,确保非专业读者也能跟上思路。我特别欣赏他对技术发展伦理层面的探讨,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技术介绍,而是深入思考了这些变革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这种前瞻性和责任感,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普及范畴。它不仅仅是告诉我“是什么”,更是在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和“未来会怎样”。
评分这本关于中世纪欧洲社会结构变迁的学术专著,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令人肃然起敬。作者显然进行了海量的文献梳理,从教廷记录到地方领主档案,各种一手资料被巧妙地整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极其扎实的研究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史料的堆砌,而是展现出一种高超的分析能力,能够从看似零散的史料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规律。他的论证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虽然篇幅厚重,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流畅,因为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历史依据支撑。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展现了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历史细微之处的深刻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太有画面感了!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捕捉细腻入微,即使是寥寥数语,也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立体的形象。我特别喜欢他描绘环境气氛的方式,那种细腻的笔触,仿佛带着一种老电影的滤镜,将读者直接拉入了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挣扎、犹豫与最终的释然,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整个故事的张力被提升到了极致。相比于那些只注重情节推进的小说,这本书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内心独白,情感的波动自然流畅,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痕迹。读完后,书中的一些场景和人物对话依然在我脑海中回荡,足见其艺术感染力之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时,首先被封面的质感吸引住了,那种微微带有些许磨砂的触感,配合着典雅的字体排版,立刻提升了整体的品质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厚度适中,既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又不会显得过于笨重。更值得称赞的是,文字排版非常人性化,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而且,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书脊的粘合牢固,翻阅起来非常顺畅,可以轻松地将书本摊平,方便做笔记或者标记重点。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重视,让每一次捧读都成为一种享受,完全不是那种廉价批量生产的感觉,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不少心血,对于热爱纸质书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收藏级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