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系·静悄悄的教育变革:创造的思维半径

大夏书系·静悄悄的教育变革:创造的思维半径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魏忠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38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6407
品牌:大夏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夏书系·教育常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从新东方模式到蓝翔模式,教育剥离了什么?剩下了什么?
教育革命,会不会革掉教育技术的命?
从工位课堂到创客空间,教育体验到底发生了什么?
技术越进步,教师会被淘汰吗?
微课大赛是不是一种折腾?
教育技术是与技术越来越近,还是与教育越来越近?

《静悄悄的教育变革:创造的思维半径》是魏忠继《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之后,在信息和互联网风潮背景下的教育变革三部曲的完结篇。
作者在书中回答了姊妹篇《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教育到底是情怀还是变量?什么是教育技术背后的zhongji命题?从教育信息技术到教育信息思维的转变中,如何将教师的岗位转变成一个创造性的职业?直抵当今教育关键问题。
本书深入浅出,文字流畅,具有鲜明的波浪式意识流风格,又有时而激进、时而保守的深层次分析,是魏忠教育观察系列的一座高峰。

推荐文章:
《前言:数据时代的教育供给》p001
《从教育信息技术到教育信息思维》p100
《教师是阻碍教育进步的zui大力量》p047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p174

内容简介

《静悄悄的教育变革:创造的思维半径》收集了作者近两年在全国各大教育报刊开设专栏的文章,共分四辑:从情怀,到变量;技术的蝶衣;技术重新定义教育;创造的思维半径。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不断追问:课堂信息化,还是生活化?教育到底演变成实证科学,还是体验艺术?并从未来教育从互联网+正走到物联网+,而教师从过去用“心”想问题,变成用“脑”想问题等角度来回答。

作者简介

魏忠,博士,未来教育学者,网名学者、行者、旁观者,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开放系统协会理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今日教育》等杂志专栏作家,上海市科技创业导师,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庚商教育智能科技董事长。著有教育大数据书籍《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本书为魏忠教育变革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读 / 001
前言:数据时代的教育供给 / 001

变革1 从情怀,到变量 / 001
一半是情怀,一半是变量 / 003
智慧何以被情怀蒙蔽 / 005
《岳阳楼记》的正确打开方式 / 009
涛声依旧,还原当初的夜晚 / 014
文青李白的数学范儿 / 018
当人们反对少年班的时候,在反对什么 / 023
昂贵的历史学课堂 / 027
土著的美国人为何不择校 / 031
鬷假无言,时靡有争 / 037
为什么好医生被病人用刀砍常见,而坏教师却没有 / 040
为课堂讲落实,说句公道话 / 044
教师是阻碍教育进步的最大力量 / 047

变革2 技术的蝶衣 / 061
教育之真,物化与蝶衣 / 063
名可名,非常名;力可力,非常力 / 068
虚情未必是假意 / 074
第五种教师 / 078
练胆儿的地摊 / 082
新东方颠覆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 087
借我借我一双复眼吧 / 090
师与生,谁更应该穿旱冰鞋? / 093
《九阴真经》精品课程中的教师作用 / 097
从教育信息技术到教育信息思维 / 100
最大限度利用资源,最小限度占用教授 / 106
知了,会了,懂了 / 111

变革3 技术重新定义教育 / 117
从出现到涌现 / 119
教育技术关键词 / 121
野蛮人算计,文明人计算 / 124
如何让电脑看图说话认出一只猫 / 128
城没找到,而人却走到了一起 / 132
数据消费融合数据生产 / 139
教育的信息模式语言 / 144
无知本身是一种天赋 / 151
课下是比特,课上是剧场 / 158
软件定义学校系统 / 164
大数据给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可能 / 168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这样的革命 / 174

变革4 创造的思维半径 / 185
爱迪生的“掏粪工” / 187
呵护教育的想象力半径 / 193
对峙传统教育的黑帮式创客教育 / 198
富养匠心,穷养形骸 / 202
见血的兵与玩真的创客 / 208
我爱发明,至少要站在学长的肩膀上 / 213
我们如何妄议创造 / 218
直接让美术老师做设计?别逗了! / 222
当西蒙碰见皮亚杰 / 227
拓展互联网思维,警惕互联网行为 / 231

后记:教育设计师,用一生做一事 / 239

精彩书摘

从教育信息技术到教育信息思维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技术工具和随之而来的思维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物联网与跨界思维、大数据与用户思维、生命信息与生态思维。受技术和思维方式的冲击,这个时代对于教师而言既是失望之冬,又是希望之春。真正的教育创新是基于长时间、艰苦卓绝和对特殊群体仔细的观察和样本的剥离才可能完成的,目前中国教育走向了一个关节点,世界的教育也走向了一个关节点,民众对教育有很大的期待,各种各样的有益的探索如雨后春笋,中国的教育进入到一个思维最活跃的年代。
一、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1.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
1995年,比尔?盖茨撰写了《未来之路》,在这本书中,比尔?盖茨设想今后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会有重大变化。时间过去20年,比尔?盖茨所设想的十多项重大变化全部应验。更加超出想象的是,互联网不仅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今天信息充分流动、边界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人们看待世界由此产生的价值函数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如下:
从所有到所用:人们不再关心服务器、硬件设备和资产规模,转向服务和应用。
从二八到长尾:传统的商业模式和思维模式是抓主要矛盾和规模用户,由于有了互联网,小众用户照样可以在全世界聚集成一个规模用户,而且抓住了少量用户的发展趋势和成长规律,更能抓住未来。
从分众到聚众:众多的用户不但成为消费者,而且成为生产者,众筹带来投资模式和需求组织模式的重大变化。与此类似的思维变化还有从等级到扁平,从规划到涌现,从群众到粉丝,从传达到喧哗。
从持久到即刻:互联网除了找得到任何人,更重要的是即刻找到,这就将任何人之间的关系从状态转变成过程。
2.物联网与跨界思维
在撰写《未来之路》这本书时,比尔?盖茨在自己新建的家中建了概念性的物联之家,将西雅图的新家建设成一个物物相连的传感网络。物联网思维的核心是跨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星巴克咖啡。星巴克咖啡卖得不是咖啡而是咖啡主义:扑面而来的咖啡香味、张扬的咖啡制作动作、到处渲染的咖啡装修、没有包间而故意设计的能听到邻座的跨界座位、很贵的咖啡筛选出的同一社交群体。物联网跨界思维有以下几个特点和变化:
社交化代替组织化:通过手机相连,微信用户已经超过6亿;通过电脑相连,QQ用户已经超过8亿;手机不仅成为人们沟通的工具,朋友圈更成为人们思考和生活的工作模式。
临时性代替稳定性:由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在纽约工作的人更多的每周只在纽约开一天会,其他时间在新泽西的家中,而上海的公司总部更多的迁往全国各分支机构,通过远程网络去控制现场。
做得到代替想得到:由于技术带来的可能性,树莓派这种玩具卡片电脑从设计出来到每年百万千万生产量只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而他们的用户是全球各地以此为模板进行二次开发的创客们。开源硬件运动使得物联网开发成本更低,更多的人不再满足想得到。
3.从在线教育,到场景革命
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催生了信息交互和社交网络,其交互性最终带来了学习的革命。仅从学习知识来讲,新东方模式进而演变成为沪江模式,几百人、上千人、上万人的互动学习已经成为非常容易和高效的事情。然而,教育与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线教育更多集中在碎片化、知识型和浅学习,基于任务学习、教师指导、强制未来学习和实验室学习以及体验学习,是传统教育的优势,也是物联网给予传统教育的最后一次逆袭的机会。通过影子系统和虚实互动实现的实验室场景革命,将彻底改变传统教育冷冰冰的形象,组成校园的将不仅是钢筋和水泥,更有比特和爱。
二、从情怀到变量
任何一个行业和社会分工要讲科学,更要讲情怀,然而,如果科学基础薄弱的话,情怀就会成为虚伪和效率低下的借口,教育正是这样一个行业——高尚的教师情怀是通行证,误人子弟的教师情怀也可以成为座右铭。传统的小数据和量化评估,由于缺少了长期变量和个性化基础数据越来越被质疑,大数据应运而生。大数据、小数据和将二者结合的应用,实现了教育从理念到科学的转变。
1.大数据与用户思维
大数据有以下几个与传统统计抽样数据不同的特点:
全量代替抽样:教育是个性化的和基于个体的,全量数据能够充分提供教育个性的可能性。
相关性代替因果性:相比起因果分析的逻辑严密性和科学性,教育学更需要及时性和高效判断,大数据提供了很多的可能,但这更需要人的作用和行业的经验。
看得见代替想明白:由于大数据的大量、非结构化的特点,很难也不必用一种方式给出必然的结论,可视化就成了大数据的重要分析工具:信息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图、用数据讲故事,越来越多的实践方法被应用。
用户主权代替顶层设计:大数据最大的意义在于用户可以通过技术化的工具得到更加个性化的结论,而不必像以前那样依赖专家,这最大的意义在于支持创意和突发奇想,也支持和把行业经验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碎片化代替结构化:碎片化和非结构化是大数据很重要的特征。太过于结构化的紧密耦合的系统,往往会筛选掉有用的变量。然而,太碎片化的信息和数据会失去逻辑和关联的信息,就失去了深度。
2.从大数据到数据科学
在大数据之前,没人谈小数据,因为那个时候人们认为小数据是“优质数据”,大数据的概念被热炒之后,人们重新开始审视小数据。大数据固然打开了人们考虑问题的一扇天窗,却并不严密。目前,数据的研究热点已经从大数据转向了数据科学,大数据和小数据各有其用途能结合行业知识,懂得大数据和传统的统计学,掌握算法、软件技术、网络编程技术、可视化表示技术、搜索技术等技能的人被称为数据科学家,教育呼唤未来的数据科学家。
三、从教育学到系统教育学
1.生命信息与生态思维
从2012年开始,美国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招聘就存在两个70%现象——70%的博士后岗位来自医学生物学,这其中又有70%来自统计、数据和信息相关岗位。大量的研究揭示了记忆的奥秘,也深深影响了学习与教育。坎贝尔对海兔的实验结果显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记忆,也许意味着我们传统用短期记忆筛选女学霸的方法对于男生很不公平;基因和统计学展示的同性恋者的创造性,也许提示人们要对过去的道德标准进行修正了;网格细胞的发现,也许证实了杜威教育既生活、学校又社会的理念,更印证了心中有图脑中才有世界,更支持了图形化教学;多巴胺的发现,也许提示人们激情这种东西不仅是语言激发出来的,更有生理学基础,不但催生了沉浸式教学、现实增强教学,更加提示我们实际场景的实验室应该比教室更加重要;深度学习已经被广泛应用在视频识别、图像识别上,这个得益于人工智能专家对于大脑分层思考的揭秘,也对我们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在碎片信息的基础上发挥学校任务教学的强制性优势给出新的任务。糖尿病等多种基因的发现,更加让科学家知道环境的复杂性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生命信息不仅带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带来教育基础的变革,人们从机械学习逐渐进化到生态教育。
2.从元数据到元教育
上面谈到大数据和物联网,还没有谈到最重要的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来源:生命信息和脑科学。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30年是心理学快速发展的时期,这30年是人类生命信息快速发展的时期,教育的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更,生命信息的相关成果成为教育学的基础。在数据领域有一个概念叫元数据,就是数据的数据,指的是比数据高一层的逻辑,借用元数据的概念,元教育也应运而生。
3.从转化教育学到系统教育学
为什么在英文单词中有社会学家、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而几乎没有医学家、教育家呢?那是因为有些学科是最基础的学科,有些学科是转化和应用学科。在近几年的医学界,转化医学是一个热点,它是近两三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同个性化医学(personalized
medicine)、可预测性医学等一同构成系统医学(systems
medicine,包括系统病理学、系统药物学、系统诊断与综合治疗等)的体系,是为了将基础的化学、病理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和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一种医学。与医学类似,教育学不是基础学科,因此美国等很多国家本科并不开设教育学专业,而是要学教育学的基础学科。心理学、生理学、信息科学、符合逻辑学、行为科学、生命信息和脑科学,今后将成为教育学的基础,教育学将摆脱社会科学的分类,而进入应用科学和实践科学领域,出现新的系统教育学。
四、从现代教育到未来教育
面对未来的教育,大量的知识不再是学校学习的唯一和主要功能,教育与学习不同,更要面对未来10年、20年、30年甚至50年,这就不仅要有信息技术,更要有信息教育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从围绕知识的教育向围绕创造力的教育的转变,是从教授过去的知识向教授未来技能的转变,是从教授教师知道的东西向教授教师不知道的东西的转变,是教师从教师向教练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颠覆的学习、重构的教育势必成为必然。从孔子的田间到柏拉图的庙堂、从朱熹的书院到洪堡德的大学、从杜威的实验学校到可汗的翻转课堂,每次的技术革命总是伴随着学习流程的革命,今天我们需要一场学习的重构,我们需要一场学习工程与流程的再工程。不管怎样,我们都将迎来拥有崭新思维模式和掌握崭新信息工具的一代,颠覆性的学习方式正在冲击着超稳定结构的教育。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是创造未来,创新点难寻并不意味着创新虚无主义。我们可以脚踏实地地对古今中外的教育要素进行学习和研究,重新发现学习与教育的价值。重整与再造是从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延伸来的学科概念,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分拆:review、rethinking、reset、re-engineering、re-build、revolution,我非常喜欢re-engineering(再工程)这个词汇,各种各样的教育看法都不是凭空而来,人类教育的知识、技能、体验,需要越来越多的教育工程师去重构、去深化、去整合,世界因为不同而精彩,教育因为智慧而跃升。教育工作者应该戒骄戒躁,既要有教育家的情怀,又要紧紧压制住自己内心教育家的冲动,务实地沉浸在教育过程之中。教育工作者肩负重任:“我们要引导教育走向天堂之路,我们要远离教育的地狱之门。”

前言/序言

导 读
本书是魏忠继《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之后,在信息和互联网风潮背景下的教育变革三部曲的完结篇,对技术变革时代教育和教育机构的变与不变、教育重构下的学习与教育的信息学变化、创造力教育背后的信息变量进行敏锐的观察,从历史和人性的角度进行更加冷静的思考,进而启示读者去面对全息时代的教育一般规律。本书深入浅出,文字流畅,具有鲜明的波浪式意识流风格,又有时而激进、时而保守的深层次分析,是魏忠教育观察系列的一座高峰。
作者在书中回答了姊妹篇《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中更深层次的问题:
教育到底是情怀还是变量?历史大数据用信息学来解读,有什么不同的视角?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又有何种启示?当我们宣传一种价值和教育理念的时候,背后又有什么信息变量微妙地影响着我们的结论?在动则指责教育的当下,教育的社会学和经济学含义为何被人忽略?作为教师如何在数据变量思维下,找到自己可为和自我提升的数据引擎?
什么是教育技术背后的终极命题?在教育哲学含义上,什么是远程、什么是虚拟、什么是模拟、什么是仿真、什么是示教、什么是概念?光场理论又如何催生了教育及环境?老师在信息场中又发挥什么核心的作用?从教育信息技术到教育信息思维的转变中,如何将教师的岗位转变成一个创造性的职业?如何从教育生态和知识、技能、体验等全方位角度重新理解学校的含义?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哪些得益于对人脑科学的深入研究?计算思维、设计思维、生命信息、超级生命体、量子态的群体宏观现象和脑神经微观现象,以及机器越来越接近人的思维,这些成果如何促进教育学和学习的革命?对于课堂、对于学校、对于社会、对于社群学习,作为信息设计者,在思维上如何进行一场彻底的变革?
如果从信息学和环境输入角度思考,什么才是创造的真正源泉?结构化的创新教育问题出在何处?创新为何又总在信息的夹缝中不经意出现?从工匠精神到创客精神,背后有什么一般性的信息支撑?学校和教师又如何搭建一个支撑创造的迭代的创新数据容器?从戏剧教育到教育戏剧,信息化为何是解放师生的最终手段,而教育又为何要拓展互联网思维,警惕互联网行为?

前言:数据时代的教育供给
农业时代,最小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最高水准是杂交,而那个时代教育的最高水准是个体和针对人的研究;机械时代,最小的研究对象是构建,机械时代同时诞生了今天的模式化的教育体系以及以学科分科为基础的现代教育;信息时代走到今天,两个维度的数据及其影响在改变着今天的教育。在微观层面,教育从决策层、信息层走进数据层,研究的颗粒度不再是理念和情怀而是变量,在宏观层面,大量量子态的社群和与脑细胞类似的涌现现象,又只有在宏观尺度上出现完全不同的出现性,以量子思维代替机械思维,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又有规律,教育走向新的数据时代。
一方面数据时代的教育更加细致和进行更深一层次的专业学习机制研究,另外一方面基于群体和无中心量子态的群体研究,技术发展得过快,而人的思维却不都能跟得上时代的变化。不是古人有多圣贤,而是我们的时代变了;不是现在的学生多么人心不古,而是他们面对的世界的变量与我们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变成什么、怎么变、如何变,取决于更加微观和更加宏观的与技术时代更加匹配的教育环境的配套,也就是教育供给是什么。过高的教育供给、过低的教育供给,也就是说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和故步自封回到过去,都不能做好这件事情,教育需要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落到实处,教育要做三件事情: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在怎么教这个问题上,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成就有目共睹,除去造假和学术不端因素,从托福、GMAT、SAT、ACT到PISA、奥数,只要是将学什么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教育体系总能快速地拉开与世界的距离。在世界各国,面对华裔学习者的欧美学生,如果不设计歧视性的策略,都将面临一场“灾难”。
最大的悲剧在于,这种模式在西方总能找到出路的时候,中国由于总处于跟跑状态,倒也不明显。但是这些年来,随着技术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教什么这个问题,中国人基本上学得差不多了,或者说开始掌握到一定的门路,即使我们的教育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是,我们在大幅度缩小和西方的差距,甚至在微观尺度上明显超越。
在技术变革和教育变革的风口,中国和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提前顺应趋势,在教什么问题上如果能抓住这个历史机遇,那么就会改变长期跟跑的状态,真正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一、教什么:信息时代的核心素养
1. 教育面对的是全球在技术变革时代共同面对的挑战
有人在1997年预测(金哲、邓伟志《21世纪世界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知识的总量是当时的知识总量的100倍,现在看来,这个预计是保守了。知识爆炸对教育产生巨大冲击,使得知识更新速度快,导致学校课程需要不断地更新,但是人脑和社会家庭的变革不可能那么快或者说是有局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当年托夫勒所说的信息过载难题不但没有被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学生应该学什么,应该如何学习成为需要认真考虑的重 大夏书系·静悄悄的教育变革:创造的思维半径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大夏书系·静悄悄的教育变革:创造的思维半径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夏书系·静悄悄的教育变革:创造的思维半径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大夏书系·静悄悄的教育变革:创造的思维半径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大夏书系·静悄悄的教育变革:创造的思维半径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