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2006年CCTV《百家讲坛》红文化明星于丹力作
★易中天作序强力推荐
本书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同名电视讲座为基础,加以修改润色而成。全书为双色印刷,并以著名画家陈传席画作为彩色插页。
其最大特点是,直指当今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灵,通过诠释经典中的智慧,找到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从人生之道、处世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心灵之道等七个方面总结《论语》和孔子的智慧,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语言表述上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辟。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内容简介
《于丹《论语》心得》全书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后半部分是《论语》原文。在前半部分,作者用白话形式重新诠释了《论语》一书,并以“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为主题,分别加以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后半部分,既是对前半部分的补充,使读者更为全面地领略《论语》的魅力;又为一本完整的《论语》小书,供读者不时翻阅诵读。
作者简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影视学概论”、“电视理论思潮。等课程,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教材和“中国影视美学丛书”等大型理论工程的编著工作。曾获得1996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奖、2001年度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1年度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北京师范大学十佳优秀教师奖等多项奖励。出版《形象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
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精彩书评
★由《于丹《论语》心得》再看电视《百家讲坛》栏目,其成功首先得益于节目有正确的宗旨――"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和恰当的文化理念――"聚集知识精英,共享教育资源,传播现代文化,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节目制作者尊重市场,尊重观众,懂得电视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个市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亿万中国人直接、真实的文化诉求。早有学者指出,《百家讲坛》的意义,是"作为一座让专家学者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以其独特的文化品格与定位赢得了市场和观众的接受与喜爱,也赢得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认可与好评","成为构建中国电视文化另类风景线的成功实践者"。但这些显然还不是《于丹《论语》心得》热销和《百家讲坛》的全部意义,甚至不是其主要的意义。可能从更大一些的历史尺度中,这一事件的文化意义才能显现出来。
——《人民日报》(2007-02-11第08版)
精彩书摘
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他不会让你记住那么多,有时候记住一个字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等等这些事情,它对你是大事还是小事,没有客观标准。
这就如同划个一寸长的口子,算大伤还是小伤?如果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他可能从受伤到这个伤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的内心究竟是做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我记得大学英语课本上,有一则西方哲人写的小寓言,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他很苦闷。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
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
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
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
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
第二天国王问老汉说,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
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
这个故事,又可以做《论语》的注脚。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这些道理不是那些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去读,非常吃力地去参悟一辈子。
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并非一部系统论述某个主题的学术专著,而是以对话、问答、记叙等形式,展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在日常生活、政治活动、教育实践中的思想和智慧。因此,《论语》的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思想、教育理念、人生哲学等多个层面。 一、 仁: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论语》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那么,“仁”到底是什么?孔子并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定义,而是通过多种方式来阐释。 “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意思是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这说明,“仁”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它要求个体具备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的能力,将内心的道德意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规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这是“仁”的另一重要体现,即“恕道”。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这种相互尊重、理解和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仁者爱人。”(《颜渊》) “仁”就是爱。这种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普遍的、无差别的爱。它不仅仅是对亲人的关爱,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关怀,体现了孔子“博爱”的思想。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只要我们有行仁的愿望,仁就能实现。这表明,“仁”并非一种难以企及的境界,而是一种可以通过主观努力达到的道德状态。 孔子所说的“仁”,是对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同时也指明了通往“仁”的途径。它强调的是内心的自觉和行为的实践,是一种将个体道德上升到普遍价值的升华。 二、 礼:规范社会秩序的基石 与“仁”相辅相成的是“礼”。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得以维系,人际关系得以和谐的重要保障。 “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意思是,如果不学习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这说明,“礼”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更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法则。它包含了等级制度、行为规范、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旨在建立一个有秩序、有尊严的社会。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这是“礼”在政治和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并按照相应的规范行事。这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社会结构,是孔子理想社会的重要特征。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孔子认为,单纯依靠政令和刑罚来治理国家,只能使民众免于犯罪,但却无法让他们有羞耻之心。而以德治国,以礼治民,才能使民众懂得羞耻,并真心归服。这深刻揭示了“礼”在教化民众、培养公民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礼”在《论语》中,既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道德约束,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礼”的意义在于使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社会规则,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三、 孝悌:家庭伦理的根本 在个体道德修养方面,《论语》尤其强调“孝悌”。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的根本。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家中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很难在社会上做到忠君爱国、仁爱待人。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父母健在时,子女不应长期在外游历;如果一定要外出,必须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这体现了对父母的关怀和责任感。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父亲去世后,能够遵循父亲的道义,三年不改变,就可以称得上是孝了。这并非要求人们墨守成规,而是强调对父母的尊重和对家族传统的延续,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 “孝悌”思想,强调了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重要性,以及子女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它不仅是对长辈的尊敬,更是一种感恩和回馈,是培养一个人感恩之心和责任感的起点。 四、 为政之道:德治与民本 《论语》中关于政治思想的部分,集中体现了孔子“德治”和“民本”的理念。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意思是,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待在应在的位置,而其他的星星都会围绕着它转。孔子认为,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治理好国家的前提。 “君者,善调其所长,而辅其所短,故能使天下治。”(《子路》) 意思是,君主能够善于发挥臣下的长处,弥补臣下的短处,因此能够使天下太平。这是一种重视人才、知人善任的政治智慧。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治理一个小国,要严肃对待政事,讲求诚信,节约开支,爱护民众,并在适宜的时节役使民众。这体现了务实、节俭、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 意思是,国家有充足的粮食,有充足的军队,民众就会信任它。孔子认为,民心所向是治国的根本,而“足食、足兵、民信”是赢得民心的基本条件。 孔子强调,政治的根本在于“德”,在于领导者的品德修养,在于以身作则。同时,他也关注民众的福祉,主张“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五、 为学之道:知行合一与终身学习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中留下了许多关于学习的论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这开篇之语就点明了学习的乐趣、交友的快乐以及君子应有的修养。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获得,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孔子强调,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而要通过温习旧知来启发新知,不断深化理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孔子反对不懂装懂,提倡诚实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意思是,聪慧而且勤于学习,不因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这是一种谦虚好学的精神。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惫。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统一,认为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看到贤德的人,就应当想着向他学习;看到不贤德的人,就应当反省自己。这是通过观察他人来提升自我的方法。 孔子对学习的理解,是全面而深刻的。他强调学习的过程、态度、方法以及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六、 人生哲学:积极进取与安贫乐道 《论语》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关于人生处世的哲学智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即使是三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反省自己。这是积极学习他人长处的态度。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这描述了君子与小人在精神境界上的差异。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卫灵公》)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是一种成熟的处世之道,将关注点从外界评价转向自身对外界的认知。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即使是吃粗粮,喝淡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一样能从中找到快乐。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这是安贫乐道,追求精神富足的人生境界。 孔子的人生哲学,并非要求人们刻意追求物质上的富裕,而是强调精神的充实,内心的坦荡。他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同时也要学会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总而言之,《论语》是一部思想博大精深的经典,它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深刻而隽永的智慧,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文化。它所倡导的仁爱、礼义、孝悌、德治、民本、知行合一等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