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堪称:拿破仑的枕边书。
《君主论》
如何影响
拿破仑治国理政打天下?
《君主论》是、的代表作,是一本毁誉参半的奇书,一直被奉为历代君主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高指南,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原则,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独到精辟的解剖。自1532年开始印行,迄今470多年,从西方到东方,在政界、宗教界、学术等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被西方评论界列为和《》、《》等相提并论的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之一。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战败逃亡之后,有人在他的马车座驾中发现了一些书籍文件,其中包括一份手稿。此手稿涉及马基雅维利著作的一些译文片段,然而译文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这本文集似乎成了波拿巴的政治随记,根据他对书中章节的保留性选择,我们可以一窥他在国家事务方面不可告人的想法。因此,我们不遗余力地对这份手稿展开调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得到了手稿的一份复本。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这份手稿不仅是《君主论》的新译本,而且页边还标有出自波拿巴之手的评注。
之所以下此断言,是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更加认真地阅读了马基雅维利的作品,也是能理解马基雅维利的人,他本身是意大利人,从小在海岛上长大,从小就如饥似渴地吞下了不少古代意大利作家的作品。他满怀兴趣地挖掘其中的深意,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像他这样一个卓尔不群、满怀雄心壮志的人,只有成为一代君主,方能盘踞一方、壮大自我;那座已经失落许久的王位,在等着他作为合法君主重新收复、又再次失去。这一切明显都能从他的评注中解读出来,通过评注,我们逐渐清楚地看到拿破仑的内心世界,看到他野心勃勃的胸怀之下起着怎样的波澜,看到他如火山般炙热燃烧的头脑中酝酿着怎样的宏图伟业。只有波拿巴的手才能描绘出他的这一切,因为当他的思想和情感在一瞬间迸发、肆意喷洒时,只有他才知道它们沿着哪条路奔流而下。通过他的评注,我们可以看到拿破仑的计划构想在实现之前的雏形。
马基雅维利是晚期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主张结束意大利在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他抛弃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和教条式的推理方法,不再从《》和上帝出发,而是从人性出发,以历史事实和个人经验为依据来研究社会政治问题。他把政治学当作一门实践学科 ,将政治和伦理区分开 ,把国家看作纯粹的权力组织。《君主论》不仅是他的重要著作,而且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波拿巴·拿破仑,是法兰西共和国执政、法兰西帝国皇帝,出生在法国科西嘉岛,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横扫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权力观念,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
译者,刘训练,博士、教授,1977年5月出生,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和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现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兼任《政治思想史》杂志编辑部主任,常年潜心研习马基雅维利,策划和组织翻译出版了《马基雅维利全集》(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
塔西佗写的都是小说,吉本的书冗长啰嗦,只有马基雅维利才真正值得一读。
——拿破仑?波拿巴
波拿巴不同的评注与不同的社会情形和政治局势息息相关,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评论……马基雅维利思想的本质将呈现在我们的这一版本中。
——艾梅?吉永(Aimé Guillon)
君主论
目 录
导 言
献 辞
第1章 君主国有多少种类?获取它们的方式有哪些?
第2章 论世袭君主国
第3章 论混合君主国
第4章 为什么亚历山大所夺取的大流士的王国在亚历山大死后没有反叛其后继者
第5章 应当如何处置被占领前生活在自己法律下的城市或君主国
第6章 论依靠自己的武装和德能获取的新君主国
第7章 论依靠他人的武装和机运获取的新君主国
第8章 论以罪恶获得君主国的人们
第9章 论公民的君主国
第10章 应当以何种方式衡量一切君主国的力量
第11章 论教会的君主国
第12章 论军队有多少种类以及雇佣军
第13章 论援军、混合的军队和自己的军队
第14章 一位君主在军事方面应当做什么
第15章 论那些使世人尤其是君主受到赞扬或谴责的事物
第16章 论慷慨与节俭
第17章 论残酷与仁慈,以及受人爱戴是否比被人畏惧来得好些
第18章 君主应当以何种方式遵守信义
第19章 论避免受到蔑视与仇恨
第20章 堡垒以及君主们日常做的其他许多事情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
第21章 一位君主为了受人尊敬应当做什么
第22章 论君主任用的大臣
第23章 以何种方式避开阿谀奉承者
第24章 为什么意大利的君主们失去其王国
第25章 机运在人类事务中有多大力量,可以以何种方式对抗她
第26章 劝谏夺取意大利,并将她从蛮族手中解放出来
专名索引
参考文献
一、《君主论》的意大利文版
二、《君主论》的英译本
三、《君主论》的中译本
四、关于马基雅维利的中文译著
1816年拿破仑批注版编者前言
艾梅?吉永(Aimé Guillon)
七月份,我们从国外报刊上获悉,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战败逃亡之后,有人在他的马车座驾中发现了一些书籍文件,其中包括一份手稿。此手稿涉及马基雅维利著作的一些译文片段,然而译文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这本文集似乎成了波拿巴的政治随记,根据他对书中章节的保留性选择,我们可以一窥他在国家事务方面不可告人的想法。因此,我们不遗余力地对这份手稿展开调查。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得到了手稿的一份复本。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这份手稿不仅是《君主论》的新译本,而且页边还标有出自波拿巴之手的评注。
我们之所以对这些评注无比好奇,不仅因为评注者的意大利人身份,尤其重要的是,作为一代霸主,拿破仑应该比普通读者(哪怕是意大利的读者)更能理解马基雅维利。另外,由于译文文笔非同一般,所以这份手稿就更显珍贵了。要知道,这位读者权倾一时,对译文可谓是吹毛求疵,然而他喜爱这一版本远胜其他。单单这个事实,就足以让我们重视这版译文了。仅仅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们就应该把这一版本献给大众读者,尤其对于那些不懂生僻的托斯卡纳方言的读者来说,没有这版译文,他们仅凭自己很难理解文中的深意。此外,我们还可以大胆地断言:如果法国有一批学者如意大利的文学家那样深谙马基雅维利著作中的古语,那么这些学者也会认可这版译文,认为它的确比现有的所有译文都要出色。我们毫不犹豫地做出这番论断,并认为无论意大利语原文有多晦涩,也绝不会在翻译之后引起误解;下此论断的是一位精通意大利语的法国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用意大利语写成并出版,而读者却一直都以为这些书的作者就是意大利人。
这位评判者把此版译文与原文仔细对比后,又将其与阿姆洛·德·拉欧塞(Amelot de la Houssaie)1683年面世的版本和1803年我们从图桑·吉罗代(Toussaint Guiraudet)那里得到的版本做了对比,发现这一版本远比其他两个版本更忠于原著,仿佛它就是在马基雅维利当面口述之下记录下来的一样。原作者是如此洞隐烛微,故其作品必须如实转述,不得有丝毫轻怠。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个版本把原著的思想和文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因为语序、词组、句子和谚语俗语这些细微之处也十分重要,可以让人完整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唯有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和精准的描摹,才能忠实地再现作品的原貌。如此用心之下,此版《君主论》方得译成;它可以满足那些真正的思想家,也不会令那些追求原著文笔的普通读者失望。
……
在我们出版的拿破仑手稿中,页边处留出空白,以便呈现这位特殊的读者所写下的评注。另外,我们以脚注的形式标出了文中必要的注解,保留了阿姆洛·德·拉欧塞已经在他的《君主论》译本中所做的丰富注释,并与新注解结合起来。对于这部著作谈到的一些几乎被人遗忘的意大利史实,我们的注解也做出了相应的解释。还有一些基本知识,凡是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了解,或者记载在史书中,很容易就可查到,对此我们就不再赘述了。如此一来,我们就不必费力解释马基雅维利所引用的鲁昂大主教是何方神圣了,人人都会很容易地弄清楚,他就是枢机主教乔治·德·安布瓦兹,是法国路易十二手下的重臣,对这位君主的思想和决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些人读了波拿巴对马基雅维利的评论后,似乎找到了新的证据来证明波拿巴有多么可恨,事实上,这些人只是又一次证明了他们的思想何其浅薄、对政治是何其无知。波拿巴所做的评论,从本质上与利普修斯的评注一样明理。波拿巴说:“塔西佗写的都是小说,吉本的书冗长啰嗦,只有马基雅维利才真正值得一读”。之所以下此断言,是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更加认真地阅读了马基雅维利的作品,也是能理解马基雅维利的人,他本身是意大利人,从小在海岛上长大,从小就如饥似渴地吞下了不少古代意大利作家的作品。他满怀兴趣地挖掘其中的深意,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像他这样一个卓尔不群、满怀雄心壮志的人,只有成为一代君主,方能盘踞一方、壮大自我;那座已经失落许久的王位,在等着他作为合法君主重新收复、又再次失去。这一切明显都能从他的评注中解读出来,通过评注,我们逐渐清楚地看到拿破仑的内心世界,看到他野心勃勃的胸怀之下起着怎样的波澜,看到他如火山般炙热燃烧的头脑中酝酿着怎样的宏图伟业。只有波拿巴的手才能描绘出他的这一切,因为当他的思想和情感在一瞬间迸发、肆意喷洒时,只有他才知道它们沿着哪条路奔流而下。通过他的评注,我们可以看到拿破仑的计划构想在实现之前的雏形。每一次,当他看到马基雅维利把政治与道德、正义联系起来时,他内心的阴暗面就暴露了出来。每一次,当马基雅维利强调统治者必须受人爱戴而非为人憎恨、应当成为贤主而非暴君时,拿破仑就激烈地反对他的说法!马基雅维利预言了他将遭到的报应,这些都让拿破仑气愤不已;当我们看到拿破仑暴跳如雷地反对马基雅维利的某些建议,而这位大政治家则以智慧和公正与他惯有的凶狠抗衡时,都忍不住掩卷而笑。
读者肯定会注意到一点,即从拿破仑激荡的灵魂中逸出的想法虽然肆意奔涌,却往往前后不一;但了解政治的人不会感到奇怪,因为现实情况变幻莫测,政治上的格局、计划和行动方式也必须随机应变。尽管这些想法不尽相同,但其中仍有某些相似之处,就像同一个父亲的女儿们,各自按自己的意愿背离了本源。在拿破仑政治生涯的不同时期,其评注出现的这种变化恰恰揭示了他在做某一决定的那一刻,内心受何种情绪支配。我们把这些不同时期归纳为四种:(1)将他引向统治者之路的将军时期;(2)执政官统治时期;(3)皇帝统治时期;(4)厄尔巴岛上的十个月。在每个时期的评注后面我们标注了表示时间的缩写:第一个时期用字母G.,第二个时期用R. C.,第三个时期用R. I.,后第四个时期用E.。在这些评注中,有的表达了他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想法,我们本想将其删去,然而,一些睿智而正直的学者让我们终决定把这些评注保留下来,正是他的这些想法才导致人们对他的痛恨,他也理应遭人痛恨。另外,如果我们删掉一部分,那就是去掉了必不可少的补充,也就无法完整地呈现他在政治上心狠手辣的形象了。
波拿巴不同的评注与不同的社会情形和政治局势息息相关,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评论,让人不带成见地辨别出马基雅维利的话中哪些是针对“新君主”所说,哪些是针对其他人——尤其是那些在乱世中篡夺了政权的君主——所说。马基雅维利思想的本质将呈现在我们的这一版本中,在著名的《君主论》之后,我们还收录了他其他作品中有趣的部分,尤其是导言中引用的《李维史论》中那些深刻的思辨,而独立的篇章也收录在了正文中。
我们可以大言不惭地说,还没有哪个版本像我们这个简单清晰的版本一样,让聪明的读者充分理解这位天才的深刻、谨慎和远见。正如阿尔加罗蒂(Algarotti)所说:“他对政治和国家事务,正如牛顿在物理学和自然奥秘上那样具有深刻的洞见。”
1815年9月18日
这本书的名字,我是在一家二手书店偶然瞥见的,当时就被“拿破仑批注版”这几个字深深吸引住了。想象一下,这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天才,在征服欧洲的漫漫征途中,是否会停下脚步,翻开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他又会在哪些字句旁写下自己的看法?是赞同,是反对,还是提出了更激进的思路?这其中的历史厚重感和思想碰撞的火花,光是想想就令人激动不已。我常常会想象,拿破仑读到关于“君主如何保持权力”的章节时,会是如何思考的?他会不会对照自己在法国大革命后的经历,在那些关于权谋、欺诈、武力和道德的论述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是怎样的文字,能够跨越几个世纪,引起一位伟大战士的共鸣,或者激发他进一步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政治哲学著作,它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他那些惊世骇俗的决策背后,可能存在着怎样的思想根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批注,是否会彻底颠覆我对拿破仑的固有印象,抑或是印证了我心中早已存在的某种猜测。这是一种探秘,更是一种智力上的冒险,我准备好迎接它了。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一种前所未有的期待感油然而生。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幕后花絮”颇感兴趣,而“拿破仑批注版”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挖掘和探究的渴望。我非常好奇,马基雅维利那些直白、甚至有些冷酷的政治哲学,在拿破仑眼中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他是否会因为某些观点而拍案叫绝,认为这是他本人实践的绝佳注解?又或者,他会因为某些理论与他的实际经验相悖,而写下充满质疑的反对意见?这种思想的对话,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两位杰出人物之间,本身就极具戏剧性。我设想着,当拿破仑读到关于“如何避免被人民憎恨”的段落时,会联想到自己执政期间的哪些事件?他是否会针对性地在那些劝诫君主“避免激起民怨”的论述旁,画上醒目的标记,并附上自己的评论,解释为何在他看来,有时候“民怨”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或者是可以被巧妙利用的工具?这本书带来的,不只是阅读,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交流,一次对权力本质的深度拷问。我期待着,从这些批注中,找到理解拿破仑复杂内心和铁腕统治的钥匙,这绝对是一次非凡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文献的“附加价值”非常敏感的读者。当我在书店看到《君主论(拿破仑批注版)》这个书名时,第一个念头就是:这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认为,伟人的阅读痕迹,比他们亲笔撰写的任何文字都更能反映他们真实的思考方式和内在逻辑。拿破仑,这位被誉为“现代君主”的传奇人物,他会对马基雅维利那本被誉为“政治圣经”的《君主论》做出怎样的解读?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无数种可能性:也许他对那些关于“不择手段夺取和维持权力”的论调会深表赞同,并在旁边用笔划出关键句子,写下“正是如此!”之类的肯定;又或许,他对某些过于犬儒的建议会感到不屑,认为其过于保守,缺少了革命性的魄力,从而在旁写下“此路不通”或者“需要更进一步”的批注。我尤其好奇,当拿破仑读到关于“君主的品德”和“统治的道德界限”时,会作何感想?他是否会在那些关于“仁慈”、“信守承诺”的论述旁,添上他自己关于“在特定环境下,这些美德反而可能成为致命弱点”的注解?这本书不仅仅是阅读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更像是与拿破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探寻他那复杂而又矛盾的统治哲学背后,隐藏的真实逻辑。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完全源于它独一无二的“附加价值”。一本经典的《君主论》固然有其思想的深度,但“拿破仑批注版”则为这本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历史的温度。我总是在想,当拿破仑在征战的间隙,或者在权力的巅峰之时,他会如何审视马基雅维利那些关于统治艺术的论述?是不是在某些关于“军事才能”的章节,他会写下自己的军事战略的精髓?又或者,在关于“君主的智慧”部分,他会对比自己处理政治危机的经验,进行一番独到的点评?我甚至可以想象,当他读到马基雅维利关于“如何应对外国干涉”的章节时,脑海中会立刻闪过与俄国、英国等国的交锋画面,并在旁边写下自己是如何化解危机,甚至反戈一击的战术心得。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窥视伟大灵魂的机会——一个在权力之巅,理性思考、权衡利弊的灵魂。它不仅仅是关于政治理论的解读,更是关于一位历史巨人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如何在混乱的世界中塑造秩序的鲜活例证。我期待着,从这些批注中,看到拿破仑本人思想的火花,理解他那不朽的传奇是如何在智慧与野心的交织中,被一点点雕琢而成。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有一种“挖宝”的感觉。作为一个对历史人物的“私人视角”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觉得,他们阅读的书籍,以及他们在上面留下的痕迹,比任何公开的演讲或宣言都更能触及他们的灵魂深处。《君主论》本身是一部极具争议且影响深远的著作,而当它遇上拿破仑,一位将“君主”的权力发挥到极致的现代统治者,其化学反应可想而知。我非常想知道,拿破仑对马基雅维利提出的那些关于“手段的重要性”是否会全盘接受,或者他是否会提出更具创新性的,甚至比马基雅维利更“激进”的统治之道。我尤其对他在关于“君主与臣民的关系”的论述旁的批注感到好奇。他是否会因为自己的革命经历,而对“人民的力量”有着不同于马基雅维利的理解?或者,他是否会强调,即便在看似民主的时代,对权力的掌控和对人心的操纵,依然是君主必须掌握的艺术?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阅读一部政治哲学著作,更像是一次对拿破仑思想世界的探险。我渴望从那些被他亲手圈点、评论的文字中,找到理解他传奇一生的关键线索,窥见他那颗曾经驱动整个欧洲前进的心脏,是如何跳动的。
评分还没开始看 不过其他都不错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这个版本翻译的不太好 但是单子是好评
评分书有点贵了
评分包装很好,书质量不错,物流很快,好评。
评分《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的代表作,是一本毁誉参半的奇书,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高指南,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原则,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独到精辟的解剖。自1532年开始印行,迄今470多年,从西方到东方,在政界、@界、学术等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被西方评论界列为和《圣经》、《资本论》等相提并论的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之一。
评分包装很好,书特别新,不到24小时就到货了,很好的购物体验
评分这个版本翻译的不太好 但是单子是好评
评分王陶陶的枕边书?23333333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