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丛书·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

甲骨文丛书·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刘兴华 译
图书标签:
  • 甲骨文
  • 亚洲史
  • 欧洲史
  • 帝国主义
  • 18世纪
  • 去魔化
  • 文化史
  • 思想史
  • 全球史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26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7612
品牌:甲骨文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甲骨文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莱布尼茨奖(2010)、格尔达·汉高奖(2012)、汤因比奖(2017)获得者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作品。
许倬云、杨照撰文推荐。
《亚洲去魔化:十八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专门介绍18世纪欧洲对亚洲的探索、认知和发现。各种标签的形成、解除与修正过程中,改变或丰富着那个时期西方世界对亚洲的认知,也影响着之后三百余年西方世界对亚洲的认知。一国对他国,一种文化对他种文化的认知,是一个漫长的不断修正的过程。要了解现在,就需要探究历史。或许,这本书会在史学研究、文化研究之外的其他层面上给我们更多启发。

内容简介

《亚洲去魔化:十八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启蒙时期的世界观与求知欲促使欧洲人接触陌生的亚洲,欧洲不断和同时代的亚洲互相比较,借以寻得自己的定位,从而逐渐从亚洲的优势中解放出来。《亚洲的去魔化》呈现的正是在18世纪这段知识系统大变动的历史时期,欧洲人与亚洲知识、亚洲印象纠缠的过程。欧洲在这个世纪深入认识亚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国度现在成了清晰的客体,这种知识上的去魔化令欧洲获得了一种至今依然挥之不去的优越与自大感。奥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难题,对今日的世界来说,这段历史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冲突沟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译者:刘兴华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茨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其作品包括《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中国与世界社会:十八世纪至当代》(获得德国史学家协会奖)《中国革命: 1925年5月30日, 上海》等。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因其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卓越成就获得莱布尼茨奖(2010)、汤因比奖(2017)。目前,他正在从事2 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6卷本《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刘兴华,德国波恩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游学德国多年,现从事出版工作。

目录

推荐序 移去国际了解的魔障 许倬云
推荐序 新世界与老亚洲 杨 照
第一章前言
第一篇 知识之路
第二章 亚洲-欧洲:界限、均衡、等级
第三章 变换角度:欧洲自由心证的表现空间
第四章 旅行
第五章 相遇
第六章 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以亚洲为经验
第七章 报道、出版、阅读:从经验到文字
第二篇 当代人与历史
第八章 历史的基本力量:草原战士、征服者、簒夺者
第十章 真假暴君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
第十二章 女性
第十三章 时代转折:欧洲中心论的兴起

精彩书摘

  《甲骨文丛书·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
  第八章 历史的基本力量:草原战士、征服者、篡夺者
  部落的亚洲:阿提拉(Attila)与后果
  19世纪世界政治中一个持续的大型冲突,也是一场大型游戏,是当时最具侵略性的帝国——大英帝国与沙俄,在阿富汗、中亚及喜马拉雅地区所发起的一种冷战。英国人力图保护通往印度的海路,并期待以由波斯到西藏的一圈附属缓冲地区包围住他们最重要的殖民地。1842年中国开放后,英国在经济上渗入中国,需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自由施展。另外,沙俄经由殖民征服伊斯兰的内亚地区,扩大了自己的权力范围;19世纪末,沙俄透过铁路开发西伯利亚,开始和平渗透中国东北三省。在这些帝国活动中,亚洲大陆中心只是一个棋盘,其中的民族成了消极的棋子——除了阿富汗人。一直以来,英、俄既无法直接统治,亦无法间接可靠地控制住阿富汗人。直到1907年划分势力范围后,英俄在亚洲的冲突才告毹决。欧洲内部同盟角色的变动与1905年在军事上迫使沙俄屈服的日本崛起成为强权,更令情况没有转圜余地,内亚的消极角色亦未改善。反而,大型游戏的结束让这些国家丧失了在强权之问左右逢源的机会,帝国主义更加牢固地掌控着内亚。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内亚伊斯兰地区出现新的国家,地缘政治计划者梦想的欧亚“心脏地带”才赢回部分行动能力。然而,亚洲最后的大型帝国——中国,却从1990~1991年的世界危机中变得更加强大,继续控制着内亚的关键地区。至于伊朗与土耳其等周边强权,亦加强自己在此地区的影响力。
  今天的局势,几乎无法让人体会当时内亚在欧洲政治与世界观中的重要地位。数百年来,欧洲的内亚之梦是一场噩梦。自阿提拉的匈奴以降,内亚的马上民族便在东欧导致不安。黑格尔提到“历史的基本力量”:带有史前原始性格的民族。出没无常,不断影响着以国家为主体的世界的历史。1700年左右,只有少数欧洲人胆敢预测会一劳永逸地解决来自东方的威胁。大家不断想起,草原战士蜂拥而来,大型帝国因而毁灭:西罗马帝国、巴格达的哈里发、俄罗斯各诸侯国、拜占庭帝国、宋朝与后来的明朝中国。
  随着1644年来自长城以北森林地带的满族人统治了中国,北亚与中亚的这股征服活动仍未止息。1710年左右,阿富汗的部落战士开始入侵那些伊斯兰帝国,1 722年摧毁波斯的萨非王朝,令伊朗大部陷入混乱。1739年,波斯的篡夺者,权力来自伊朗与土库曼的部落战士的纳第尔-沙阿国王,掠夺德里,给予数十年前依然辉煌的莫卧儿王朝致命一击。1747年及1759年至1761年,阿富汗人再次入侵印度北部。这些侵略释放出几十万名部落骑士。他们其中的一些团体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其他深入印度南部的,便强占土地,在当地人中以征收杂税的军事精英身份,发展出一套寄生统治关系。直到18世纪90年代,印度北部仍弥漫着阿富汗人的攻击威胁,不过,英国人及其印度盟友多半还能成功抵抗。同一时期,由部落联合发起的瓦哈比派宗教运动在阿拉伯人中逐渐变强,首度成功联合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的统治。1773年,瓦哈比派占领利雅得城,之后又占领各伊斯兰圣地,成为阿拉伯半岛上最强大的宗教政治力量。直到1818年,苏丹派遣的埃及军队才成功摧毁第一个瓦哈比派的国家。
  这类部落力量的复兴,绝非一种亚洲的主导潮流。由中国边疆蛮族统治的清王朝,便结合怀柔与高压的手段,在军事上成功彻底弭平蠢蠢欲动的蒙古部落——他们原来的对手与盟友。1757年,最后一支独立的蒙古民族部落——准噶尔部落几乎灭绝后,莱布尼茨所担心的、孔多塞在18世纪90年代仍旧指出的蒙古人再次蜂拥而至的威胁,便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不久后,游牧民族开始被驱离沙俄的草原边陲地带。俄国与清帝国的军事控制和农业垦殖的双面手法,显示出工业革命前的帝国能终结内亚马上游牧民族的政治气脉。同时,印度阿富汗地区的部落突击,让人想到流动战士组织仍会持续为祸。自那时起,欧洲人便以“洪水”或“成群结队的动物”等自然形象来形容这类现象。连冷静的亚历山大·冯·洪堡,都把成吉思汗的蒙古人视为一种“发臭的微风”。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甲骨文丛书·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之外的图书简介,内容将围绕一个完全不同的主题展开,力求详实、具体,并避免任何生成式内容的痕迹。 --- 图书简介:《星际拓荒者:泰坦的蓝色遗产》 引言:殖民的终结与新的黎明 《星际拓荒者:泰坦的蓝色遗产》并非一部探讨地球历史或旧日帝国兴衰的著作,而是对人类文明在24世纪迈向太阳系深空,并在土星最大卫星——泰坦——上建立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外永久殖民地的史诗级记录。本书详细描绘了“泰坦计划”从最初的科考任务,如何演变成一场涉及数万生命、跨越数十年时光的宏大社会实验。它关注的不是枪炮与条约,而是生存的极限、基因工程的伦理困境,以及在冰冷甲烷海洋上建立新社会秩序的艰辛历程。 第一部分:最后的窗口——“赫尔墨斯”远航 本书开篇聚焦于“赫尔墨斯号”的漫长旅程。在地球资源枯竭的阴影下,国际联合体(ICU)启动了代号为“希望之锚”的计划,旨在利用先进的反物质推进技术,将首批一万名专业拓荒者送往泰坦。 第一章:启程前的裂痕。 详细分析了24世纪初地球的政治光谱。此时的地球已不再是民族国家的集合体,而是被三大经济体——泛欧共同体(PEC)、泛亚合作组织(PAO)和美洲新联邦(ANF)——主导的寡头时代。作者深入探讨了移民筛选机制的偏见,揭示了首批拓荒者群体中隐藏的社会阶层矛盾,以及各国为确保自身影响力在“泰坦宪章”中争夺话语权的幕后博弈。 第二章:深空中的幽灵。 描绘了长达八年的“赫尔墨斯号”航行。重点剖析了船员们在封闭、高压环境下的心理健康危机。书中引用了大量“时间漂移者”(即在深度休眠中苏醒后经历更长时间流逝的乘员)的第一手日志,揭示了社会适应性、代际冲突在极端空间隔离中的放大效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通过分析船载AI“奥德赛”的行为日志,探讨了早期人形AI在情感模拟与逻辑决策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二部分:冰封的摇篮——初建殖民地 当“赫尔墨斯号”最终抵达土星系统时,人类面对的是一个与地球截然不同的世界。泰坦拥有浓密的大气层、液态烃构成的湖泊与河流,以及零下180摄氏度的极端低温。 第三章:地热之歌。 本章详细记录了拓荒者如何利用地热活动和核聚变技术,在泰坦的南极冰盖下挖掘出第一个永久性栖息地——“新黎明城”。作者侧重于工程学的突破,特别是“生物壳体建筑技术”(Bio-Shell Architecture)的应用,即利用基因编辑的微生物快速固化并增殖具有辐射屏蔽功能的有机聚合体。 第四章:甲烷海洋的秘密。 泰坦上存在着生命的可能性是吸引科学家的核心动力。本章详细介绍了前十年进行的深潜任务和生物探索。拓荒者发现了泰坦深海中类似嗜热古菌的复杂生命形式,这些生命依赖于化学能而非光合作用。作者对这种“非水基生命体”的代谢结构进行了详尽的生物化学分析,并探讨了在发现地外生命后,殖民地内部爆发的“污染伦理”大辩论。 第三部分:去中心化的社会构建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泰坦的生存环境迫使殖民者放弃了许多地球上的旧有社会结构,催生出一种独特的、高度适应性的社会形态。 第五章:资源即权力。 泰坦资源极度稀缺,空气、水和可居住空间成为至高无上的财富。作者通过分析“分配委员会”的运作,展示了泰坦社会如何逐步取代货币体系,转向一种基于“贡献点”和“生存配额”的混合经济模式。同时,书中揭示了早期对“生命维持权”的滥用,以及由此引发的第一场“氧气暴动”。 第六章:遗传的重塑。 面对泰坦低重力环境和高辐射风险,人类必须适应。本章深入探讨了泰坦殖民地推行的“适应性基因优化”项目。这包括增强骨密度、提高对低温的耐受性,以及视网膜对红外光线的敏感度提升。作者探讨了由此产生的“泰坦原生种”(即在泰坦上出生并接受过完整基因优化的人群)与早期“地球移民”之间的生理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演变为新的社会隔阂。 第七章:蓝色的启示。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泰坦文化的发展。在永恒的冰冷与橙色天空下,拓荒者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声场雕塑”,通过改变甲烷气体的振动频率来创造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作者认为,正是这种对环境的彻底接纳,而非试图复制地球,最终使泰坦的殖民地得以稳固。本书以泰坦建立起第二个自给自足的姊妹城“海卫一堡垒”为标志,宣告了人类在太阳系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二家园”的建立。 结语:一个没有帝国的未来? 《星际拓荒者:泰坦的蓝色遗产》最终反思了殖民主义的本质。泰坦的拓荒者们,在远离地球的压迫和历史包袱之后,是否真正摆脱了剥削与控制?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留给读者一个充满复杂性的未来图景:一个由工程师、生物学家和流亡者共同塑造的、在冰下闪耀着蓝色光芒的文明。 --- 关键词: 太阳系探索、泰坦殖民、深空生存、基因工程伦理、地外生命、未来社会形态、反物质推进、资源配给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十八世纪欧亚关系的著作,其叙事风格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旅行者,缓缓道出他眼中那段充满张力与误解的邂逅史。作者并没有将笔墨集中于传统史学中那种单向度的“东方主义”批判,而是更细致地描摹了双方在权力互动中的微妙心态。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文化交流的非线性描述,比如欧洲对中国宫廷服饰的模仿如何在不同地区产生出乎意料的“再造”,这种文化挪用并非简单的吸收或剽窃,而是在特定语境下产生的复杂化学反应。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那些跨越万里而来的货物、观念和思想,如何在港口、宫廷和沙龙中被重新编码、过滤和阐释。它挑战了那种将十八世纪的欧洲视为完全主动、亚洲完全被动的二元对立框架,揭示了帝国扩张背后的认知障碍与地方抵抗的复杂面向。全书的论证结构严谨,但行文却充满一种洞察世事的从容与冷静,让人在阅读宏大历史叙事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它没有试图一气呵成地完成一个“亚洲现代性”的通史叙述,而是选择在关键的转折点和文化接触点上进行深挖,让历史的层次感得以充分展现。它的风格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精心挑选展品(即历史材料),并以一种充满对比和反思性的方式将它们并置。对于那些习惯于西方中心论叙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必要的“视力矫正”。它强迫我们去关注那些在传统史学中被边缘化的声音和视角,比如那些记录了欧洲人自身困惑和不适的档案材料。通过这些细微的、非主流的证据,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更为丰满、也更为谦卑的十八世纪世界图景——一个充斥着相互不解、相互试探,但又在经济和军事压力下被迫学习和适应的时代。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需要耐心,但回报是深刻的洞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理性”和“蛮荒”二元对立在帝国语境下的瓦解。以往的论述往往集中于欧洲如何用理性来“改造”亚洲的“非理性”,但本书的视角却转向了亚洲内部对欧洲传入的知识和技术的“选择性吸收”与“本土化改造”。作者并未将亚洲描绘成被动接受者,而是着重分析了他们在面对新技术、新疾病或新行政模式时,是如何根据自身的历史经验和权力结构进行权衡、筛选甚至反向利用的。这种本土能动性的强调,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区域史的理解。例如,在南亚的某个土邦,欧洲的军事技术被整合到原有的封建征服体系中,而非直接取代它。这种“嫁接”的过程,揭示了帝国主义扩张的局限性——技术和制度的渗透,远比政权的直接更迭要复杂得多,也更加依赖于接受方的内在动力。

评分

我一直试图寻找一部能够跳出“衰落论”或“光荣论”的叙事陷阱的书,来理解近代早期亚洲的内在逻辑与欧洲冲击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将“去魔化”简单等同于“祛魅”或“去神圣化”,而是深入探讨了欧洲人如何试图用启蒙运动的理性工具去解构他们先前赋予亚洲的种种迷思,而这种解构过程本身又常常陷入新的偏见。例如,对印度宗教哲学的解读,书中展示了学者们如何在试图用柏拉图主义来框定吠檀多思想时,如何不可避免地扭曲了原有的精神图景。这种对“知识权力”的批判性反思贯穿始终,使得全书的批判性力量显得内敛而深沉。它不是那种激情澎湃的控诉,而更像是一份精确绘制的、关于认知边界的地图,清晰标示出欧洲人视野的盲区和刻板印象的形成路径。对于任何对早期全球化和知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分析维度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但绝非枯燥的学术堆砌。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尤其是在描绘特定事件或人物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小说的感染力。比如,书中对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建立的贸易站点的描述,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罗列,更是对当地政治生态、宗教派系斗争以及跨文化商业契约脆弱性的生动还原。这种将微观案例嵌入宏观框架的能力,让抽象的帝国权力运作变得具体可感。我发现自己时常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形象构建”的段落——欧洲使节如何努力地向远方的君主展示自己的“文明”,而这些展示又如何被理解为服从或挑战的信号。这种双向的、充满误读的“表演”,构成了理解当时国际关系的核心。读完后,我对十八世纪的“世界秩序”不再抱有线性进步的幻想,而是看到了一个充满裂痕、协商和持续张力的复杂场域。

评分

包装看着美观大气上档次。一直信任京东。质量不错,送货很快,服务很好!漂亮,大气,档次高,质量好。 货比三家,选的也好是辛苦啊!现在除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在强哥这里买不到其他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上午下单,下午到家,速度飞快!看着还行 货品不错,装了实用。质量可以。是值得购买 不错不错不错!!!!!!用了还可以,刚开始用有点涩。很干净,质感也不错,价位适中,性价比一般吧。 不错 物流一天就到了 整体感觉很不错,收到就用了,挺喜欢的,这个用的好,还要买多几个。 物美价廉,用着看看吧,免去市场购物之劳。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作为一个京东粉丝,在京东买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 宝贝收到了,非常喜欢,质量很好,卖家热情,物流给力,非常愉快的一次购物,好评!

评分

吾消费京东商城数年,深知各产品琳琅满目。然,唯此宝物与众皆不同,为出淤泥之清莲。使吾为之动容,心驰神往,以至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辗转反侧无法忘怀。于是乎紧衣缩食,凑齐银两,倾吾之所有而能买。东哥之热心、快递员之殷切,无不让人感激涕零,可谓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待打开包裹之时,顿时金光四射,屋内升起七彩祥云,处处皆是祥和之气。吾惊讶之余甚是欣喜若狂,呜呼哀哉!此宝乃是天上物,人间又得几回求!遂沐浴更衣,焚香祷告后与人共赏此宝。人皆赞叹不已,故生此宝物款型及做工,超高性价比之慨,且赞吾独具慧眼与时尚品位。产品介绍果然句句实言,毫无夸大欺瞒之嫌。实乃大家之风范,忠义之商贾。

评分

夏天的风轻轻吹着,吹过星城的每个角落,你我在那个角落,患着不知名的伤风 ~~夏天的风轻轻吹着,吹过星城的每个角落,你我在那个角落,患着不知名的伤风 ~~

评分

劳伦斯.弗里德曼 世界最伟大的战略思想家,来讲战略。

评分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在其鼎盛阶段曾是欧洲财富、权力和影响力的中心。作为一个靠贸易和金融支撑的共和制邦国,她不乏血腥争斗的政治统治权掌握在富有的商人家族手中,

评分

甲骨文丛书是一套辉煌巨著,本本都是经典。这套书我关注了很久,终于在618活动时拿下。书是精装,很大气。

评分

整体稍显平庸了一些,以英国殖民者的身份亲历开场,比较真实,也还是不错。不过后面就慢慢变成了一部科普著作,大量篇幅都在论证饮茶的好处以及为什么茶叶能够普及等等,价值不高。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中间关于英国殖民者如何开发出阿萨姆邦的历史,夹杂着英国在印度殖民历史的兴衰与罪恶。当然由于作者立场原因,对于某问题还是含糊其辞,不过最终结论还是值得肯定:英国在殖民地发展茶叶的历史同样使得茶叶沾满当地人的血汗。翻译的比较一般,不过这本书行文就是如此,不够简洁,倒是可以快速阅读……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内容详细丰富,京东快递很给力,包裹很严实,给力好评!

评分

经典作品,内容精彩,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