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2
●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著作及很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
●在学术上,他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专家和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外交的角度讲述中国近代史,从外交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压迫的原因。他一生治学严谨,著作不多。其中,流传较广、影响深远的,就是这本《中国近代史》。
●贯穿了中国19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到20世纪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的历史。
●此字字珠玑,却不疏漏任何史实,对历史的评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像现在许多历史学的教科书,千篇一律,被主流意识所驱使着,没有自己的观点。
●蒋廷黻对近代历史上种种人物进行了评价。其中对林则徐、琦善、丁汝昌和刘步蟾进行了颠覆性的评价。
●蒋廷黻对近代历史上种种人书中,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历史材料的堆砌,甚至没有多少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都是他以他独到的见解,对近代历史的透彻分析,可谓“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蒋先生的这本书以全新的近代史视角让我大开眼界,让读者不仅唤起了以前对中国历史的回忆,又更新了自己对其浅薄的认识,对一个后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彷佛不是我们选择了现代化,而是现代化选择了我们。
●读来整体觉得此书通俗易懂,完全感受不到大师与读者的距离。我们已对中国近代史有所了解,在读完此书之后感到震惊。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在脑海里颠覆了。
相关推荐:
※
※
※
※
※
※
※
※
《中国近代史》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中国近代史》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蒋廷黻(1895-1965),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1911年只身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首席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之职,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弃学从政,1965年病逝于纽约。
蒋廷黻先生研究历史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从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称作“拓荒者”“开山的人”“近代史尚无第二人”。
蒋廷黻先生为中国近代史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为旧中国的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新的观念,是一个开山的人。
——郭廷以
半个世纪以来,又有几本近代史著作超过了它?当今专为获奖的“皇皇巨著”,通通加起来也不及这本书的分量。
——何炳棣
蒋廷黻在这本书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近代史,我们可以不完全认同他的分析,但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讲述有助于重新认识近代中国,重新理解一个国家曾经走过的路。
——《新京报》
上篇 中国近代史
总论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第一节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第二节 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第三节 东西对打
第四节 民族丧失20年的光阴
第五节 不平等条约开始
第六节 剿夷派又抬头
第七节 剿夷派崩溃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第一节 旧社会走循环套
第二节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第三节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第四节 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第一节 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第二节 步步向前进
第三节 前进遇着阻碍
第四节 士大夫轻举妄动
第五节 中日初次决战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第一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
第二节 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第三节 顽固势力总动员
第四节 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第五节 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第六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
第七节 贯彻总理的遗教
下篇 中国近代史附录
蒋廷黻这个人
一、农家小子蜕变成的洋博士
二、一个影响巨大的新潮史学家
三、创办《独立评论》与弃学从政
琦善与鸦片战争
导论
一、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军事关系
二、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外交关系
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
《中国近代史》:
曾国藩治兵的第一个特点是注重精神教育。他自己十二分相信“孔孟的遗教是中华民族的至宝”。洪秀全既然要废除孔教,那么洪秀全就是他的敌人,也就是全民族的敌人。他的“讨贼檄文”中骂洪秀全最激烈的一点就在此:“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视,不思一为之所也?”
他是孔孟的忠实信徒,他所选的官佐都是他的忠实同志,他是军队的主帅,同时也是将士的导师。所以,湘军是个有主义的军队。其实精神教育是曾国藩终身事业的基础,也是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的特别所在。他的行政用人都“首重主义”。他觉得政治的改革必须先有精神的改革。清朝末年的官吏出自曾国藩门下的人,都比较正派,这足见其感化力量之强大。
曾国藩不但利用中国的旧礼教作为军队的精神基础,而且利用宗族观念和乡土观念来加强军队的团结。他选的官佐几乎全是湖南人,而且大半是湘乡人。这些官佐都回本地去招兵,因此兵士都是同族或同里的人。这样,他的部下的互助精神特别浓厚。这是湘军的第二个特点。
历史上的精神领袖很少同时也是事业领袖的,因为注重精神者往往忽略事业的具体条件。在西方社会里,这两种领袖资格是完全分开的。管教者不必管事,管事者不必管教。在中国则不然: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是政教不分、官师合一的。所以,在中国,头等领袖必须兼双重资格。曾国藩虽注重为人,但并不忽略做事。这是他的第三个特点。
在清政府方面,等到别人都失败了,然后才重用曾国藩,任他为两江总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事。湖北巡抚胡林翼是与曾国藩志同道合的,竭力与他合作。曾国藩的亲弟曾国荃是个打硬仗的前线指挥。以后,曾国藩举荐他的门生李鸿章做江苏巡抚,他的朋友左宗棠做浙江巡抚。长江的中游和下游都是他的势力范围。他于是得通盘筹划。他对于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国、美国、法国三国也给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1864),湘军在曾国荃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
洪秀全想推翻清政府,恢复汉族人的自由,这当然是令人佩服的。他想平均地权,虽未实行,也表现他有政治家的眼光。他的运动无疑的是起自民间,连他的宗教也是迎合民众心理的。但是,他的人格上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功了,他也不能为中华民族造福。总而言之,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中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
曾国藩所领导的士大夫式运动又能救国救民族吗?他救了清政府,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清政府并不能救中国。倘若他客观地、诚实地研究清政府在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的施政,他应该知道清政府是不可救药的。他未尝不知道此中实情,所以他平定太平天国以后,他的态度反趋于消极。
平心而论,曾国藩要救清政府是很自然的,可原谅的。
第一,中国旧礼教既是他的立场,而且士大夫阶级是他的凭依,他不能不忠君。
第二,他想清政府经过大患难之后,必能有相当觉悟。事实上,同治初年的北京,因为有恭亲王奕��及文祥主政,似乎景象一新,颇能有为。所以嘉庆、道光、咸丰三代虽是多难的时代,同治年间的清政府确有中兴气象。
第三,他怕清政府的灭亡要引起长期的内乱。他是深知中国历史的。中国几千年来,每次换过朝代,总要经过长期的割据和内乱,然后天下得统一和太平。在闭关自守、无外国人干涉的时代,内战虽然给人民无穷的痛苦,尚不至于亡国。到了19世纪,有帝国主义者环绕着,长期的内战就能引起亡国之祸,曾国藩所以要维持清政府,最大的理由在此。
……
《中国近代史》前言
对蒋廷黻这个名字,恐怕大多数人都很陌生。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无论在学界还是政界,蒋廷黻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学界,他是著名历史学家,先后做过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以主张史学改革著称于时;在政界,他是著名外交家,先后出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联大使、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49年后又一度作为台湾当局“驻美大使”。在国民党政府中,他是以“知外交”闻名于世的人。
蒋廷黻主张以所学为国家所用,是中国近代史上“书生从政”的代表人物。在学术上,他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专家和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另辟蹊径,从外交的角度讲述中国近代史,从外交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压迫的原因。他一生治学严谨,著作不多。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这本仅5万多字的《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折射出蒋廷黻那一代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者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是对中国近代遭受侵略的一种深刻反思。虽然他的历史观不可避免受到他的政治倾向影响,其观点在今天看来也并非完全正确,但其思考的精神,其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因此,我们整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这个人》,以及相关反思中国近代史的文章,以推广普及蒋廷黻的学术成就,学习他反思中国近代史的精神和治学方法。
中国近代史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中国近代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买100送50的时候买的很划算
评分很好,紫薯布丁
评分这次的书质量都不错,下次还会买的!
评分少说话多看书,少看手机多看书
评分一直喜欢屯书,趁优惠买买买,买了那么多看不完怎么办?
评分之前发的有破损,售后很及时补发
评分618活动买的非常划算 开始认真看书
评分书本包装非常精美,买了很多书,可以疯狂充电了,618真的是太棒了,京东真是太棒了
评分物美价廉,物有所值,送货迅速,非常喜欢。
中国近代史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