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4
對中國老百姓和醫界人士來說,“協和”這兩個字形成的品牌已無法估價,其意義跨越協和本身。曾就讀協和醫科大學的作者謳歌在參考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用生動的筆觸講述瞭北京協和醫學院九十年的傳奇故事,用思辨的深度觀照當下,揭示著新時代的醫學之道。
《協和醫事(第二版)》一部關於北京協和醫學院如何培養專傢、醫生和醫生如何對待病人、造福社會的書。通過協和的建立。協和的教育、協和怎樣服務社會、協和人九十年(1917~2007)的傳奇故事.展示協和文化、協和精神和協和傳統。在重讀協和的同時,觀照當下醫療.尋求更廣意義的解決之道。作者是醫療業內人,協和是她的母校。她不是按照曆史的順序羅列史實.而是在情感的基礎上講述往事,在思考的過程中逐步進入協和內部,使之既可讀.又有思辨的深度。
謳歌,本名常青,醫學博士,畢業於協和醫科大學八年製醫學係,畢業後赴美國,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從事抗結核藥物課題研究一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從事血友病的基因治療研究兩年。2002年迴國後投入抗腫瘤生物類新藥的臨床開發。現居北京.任職某製藥公司。2006年齣版《醫事關於醫的隱情和智慧》(北京齣版社)。
站在20世紀的起點,美國正在進行一場足以拯救它的醫學教育的革命 。而中國的一位醫學博士孫中山,則在醞釀著新的革命。另外一位去日本 留學的中國學生,決意學醫,試圖以“新醫學”來療救病苦並促進中國人 對維新的信仰。但他在仙颱學醫的第二年,“正值俄日戰爭,偶爾在電影 上看見一個中國人做偵探而將被斬,因此又覺得在中國還應該先提倡新文 藝。”於是化名魯迅,用筆作為一把手術刀,試圖切開中國人麻木的靈魂 。相比之下,這時的美國“石油大王”洛剋菲勒的想法,則顯得更加科學 和實用。 在洛剋菲勒之前,一批批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試圖用一種宗教的方 式接近巾國人的內心,而洛剋菲勒在美國日漸濃厚的科學氣氛的影響下, 開始瞭在中國的新醫學徵途。
雷濛德·福斯迪剋(Raymond Fosdick)曾在洛剋菲勒基金會工作多年, 他參加過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創建和管理。1951年,他寫瞭《洛剋菲勒基金 會故事》一書,其中有一章叫“中國的約翰斯·霍普金斯”,說的就是協 和。其中寫道:“中國一直以來都是洛剋菲勒基金會的興趣點,除瞭美國 以外,它在中國的花費也是世界上最多的。” 多年之後,他把這所叫做“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學校描述為一個故事 、一個理想:“激動人心的故事——人與命運搏鬥,失敗摧不毀的理想。 ” 約翰·洛剋菲勒(J0hn D.R0ckefeller)在19世紀末期發跡,在20世紀 初成為美國最富有的人。除瞭是“石油大王”之外,他還是一名基督徒。
在發跡後,身邊一位頗有遠見的顧問建議他將精力轉至慈善,成立慈善基 金會。投入慈善的收入不納稅,總收入未減少,還能贏得樂善好施的社會 形象。老洛剋菲勒在六十歲時這麼說:“我相信這是一個宗教任務:公平 誠實地去賺你能賺到的錢,盡可能地攢住錢,然後盡可能地給齣去。” 在他兒子小洛剋菲勒(John D.Rockefeller,Jr)給父親的一封信中, 也說:“把一部分資金投入到慈善事業上,專門用來接濟貧睏的大眾,改 進教育,發展科學及傳播宗教,我以為可取。” 大手筆起自1901年。那一年在紐約建立瞭洛剋菲勒醫學研究所,共有 十一座大樓,頗為壯觀。從這傢醫學研究所裏,先後走齣瞭十二位諾貝爾 奬獲得者。後來的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院長韋爾奇(William H.Welctl),曾在這裏任職。1909年,洛剋菲勒又齣資防治黃熱病和鈎蟲病 。後來任教協和的第一位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John B.Grant),畢業後最 早參加的就是這場美國鈎蟲病防治運動。
所有的錢,必須是以“大規模的整體形式,而非零散的形式給齣去” ,“避免零打碎敲的捐款方式,避免在過於廣泛的範圍進行慈善活動”, 洛剋菲勒父子曾這麼闡述他們的慈善之道。錢要用在“關鍵拐點”。而什 麼是關鍵拐點呢?在他們看來,必須是:根除某種疾病的緻病因素,根除某 種不良社會現象的原因,或者播種一種“有生命力”的觀點,一種産生變 革的能量。基金會的資金必須用在“大規模的示範”,以便他人能復製, 最終得到傳承和延續。
當1910年轟動美國醫學界的“弗萊剋斯納(Eqexner)調查報告”說到, 在美國和加拿大共一百五十五所醫學院校中隻有六所好學校時,洛剋菲勒 基金會看到瞭“關鍵拐點”。自此,他們動用大筆金錢,投入極人的精力 ,緻力於建立新的醫學、護理、公共衛生學院,提高那些已存在的學校的 水平。 據美國《時代》周刊記載:從1913年5月開始的十年內,洛剋菲勒基金 會花費瞭近八韆萬美元,其中,超過一半的錢用於公共衛生和醫學教育。 而“最大的單筆禮物是給瞭北京協和醫學院”,截至那時,用於協和共計 一韆萬美元,比用於約翰斯·霍普金斯的七百萬美元還多得多。據1956年 統計,實際上,加上後來的投入,基金會為打造北京協和醫學院總計投入 四韆八百萬美元。
弗雷德裏剋·蓋茨(Fredrick Gates)就是建議洛剋菲勒把財富用來轉 做慈善的那個顧問。他一直對中國懷著濃厚的興趣,希望在這裏實施一項 計劃。他最初嚮洛剋菲勒提齣的建議是——在中國建一所大學。在那時的 西方人眼中,中國貧窮、落後、文盲很多,是“異教徒”之國,是疾疫流 行的“東亞病夫”之國。
洛剋菲勒在正式行動之前,總是先作精細調查。為在中國建一所大學 ,他前後三次派齣考察團來中國,分彆是1909年、1914年、1915年。 1909年派齣的“東方教育考察團”團員中包括芝加哥大學的兩位醫生。他 們突齣提到中國在醫學教育方麵的迫切需要,建議在北京成立一個自然科 學的教育機構。洛剋菲勒初步認為在中國的計劃不宜過大,宜限於醫學事 業。 1911年在美國成功進行的鈎蟲病防治,加上著名的Flexner於艮告的問 世,使得洛剋菲勒更加關注醫學、衛生、醫學教育。
1913年成立瞭洛剋菲勒基金會。一次會議上,董事會在《遠東的教育 及其他需求》的報告中說,“必須對遠東的教育采取行動,包括醫學教育 和建立好醫院。”兩個月後,專門對中國問題進行瞭討論,決定在中國的 項目首選醫學,投資中國的醫學教育,“漸進有序地在中國發展一個完善 的、有效的醫學係統”,並派考察團去中國進行更詳盡的考察。洛剋菲勒 在會上說:“基金會現在還是一個小孩,很年輕,沒什麼經驗。世界都是 它的試驗場……它準備在起步時隉慢發展,希望在不同的可行領域,先收 集所有能收集的信息,以便日後真決定去做時,明白可能麵對的問題,並 在我們所能得到的最佳建議下行動……我們對中國感興趣已經好幾年瞭。 ”敏銳的“石油大王”看到瞭“巾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齣現瞭機會,空 前絕後”。
1914年派往中國的考察團,考察範圍鎖定中國的醫學教育。考察團中 有哈佛醫學院內科教授、芝加哥大學校長、美國駐漢口總領事。這位美國 駐漢口總領事,名叫顧臨(Roger S.Greene),他此後的二十年時間都貢獻 給瞭洛氏駐華醫社與協和。
考察團用四個月時間,訪問瞭中國十幾個城市的醫學校和八十八傢醫 院,最後總結成一份名為《中國的醫學》的報告。這份報告,至今仍是西 方人寫成的中國醫學教育的寶貴史料。《中國的醫學》共十個章節,包括 :中國衛生現狀、中國本土醫學和手術、西方醫學在中國、傳教運動的醫 學教育標準、用中文還是英文教學、解剖和屍檢、中國政府對西方醫學的 態度、中國人對西方醫學的態度、相關建議及預算。
在報告中描述的中國醫學教育水平很低。所有醫學校的師資水平和教 學設備都很差,學生的預科教育不足,用中文教學有很大局限。即使是當 時的教會醫學校,也大都是1900年前後新辦,外國教員的專業知識跟不上 時代。
……
“協和”這兩個字 1921年,當小洛剋菲勒登上“亞洲快綫”輪船時,《紐約時報》說“ 他去瞭中國”。同行的還有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校長韋爾奇,他在六年前就造訪過中國,為瞭一個建造“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計劃。
這一行人登上“亞洲快綫”後,引起瞭眾人的注目。在小洛剋菲勒的六隻行李箱中,有一大箱全是書,其中一本是描寫亞洲的《中國、日本和韓國》。韋爾奇則在輪船上被邀請做演講,他的題目是《中國的醫學教育》。乘客們被他的熱情打動,特彆是講到現代科學的價值、西方醫學如何助力中國文明、又如何適應中國需要而改良。但這些問題對已為“北京協和醫院”準備瞭七年的洛剋菲勒基金會來說,再熟悉不過。
他們乘瞭一個多月的輪船,到達中國。站在離天安門不遠的飯店陽颱上,他們往東北望去,在王府井和東單之問,有一組中國宮殿式建築,綠色琉璃瓦,漢白玉圍欄,畫棟雕梁。那片在清朝豫王府舊址之上、琉璃瓦之下的世界,就是即將創建的協和醫學王國,老百姓傳聞中的“油王府” 。
協和的“誌在世界一流”,並非今天大學運動中的空洞口號。她用瞭差不多十年的時間,讓世界知道協和。1923年,美國《時代》周刊迴顧洛剋菲勒基金會成立以來的十年之路。除瞭驚人的撥款數字,就是它在發展中不斷鎖定的中心主題:為全人類的健康。而聳立在這個主題兩旁,是兩大偉績:一個在美國,是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另一個則在中國,是 PuMc——北京協和醫學院。40年代,湯佩鬆在清華大學創辦農學院時提齣的目標是:“清華農學院應當辦成中國農學界的PuMc。”1951年,新政府接管協和時指示:“協和醫院在亞洲乃至全世界都很有名望,我們一定要把她辦好,辦不好影響不好。” 協和的成長,充滿瞭醫學和醫學之外的傳奇故事。
這所學校開風氣之先,成為中國第一所招收女生的醫學院校,有瞭中國真正的護士學校;這裏的一位來自加拿大的解剖學教授,根據周口店的一塊牙齒化石,確定齣一個獨特的人種——“北京人”,兩年後在周口店挖齣的第一塊“北京人”頭蓋骨,轟動瞭全世界;一位n1浦愛德的美國女人,來協和醫院創建瞭“社會服務部”,關心病人齣院後的社會鏈接,賦予醫學以溫情,許多燕京大學社會學係的畢業生來此求職;一位叫蘭安生的美國教授來到協和,給學生們講“一盎司的預防,勝過一磅的治療”。
他和中國人喝酒交朋友,帶著協和學生走齣醫院,走進鬍同,關注更多百姓的健康。日後他的一位學生受到感召,畢業後去瞭農村,在定縣創造瞭中國“赤腳醫生”的雛形。
這所學校的辦學,也成瞭獨特的“協和現象”。曾經的巨大投入,在實施“淘汰製”、“寬進嚴齣”之後,隻有極少數的産齣。而這每年平均十六位畢業生的“極少數産齣”,後來卻成就瞭中國醫學界的大半精華,他們每一位都撐起瞭中國半個世紀的醫學世界。在校園裏和醫院裏,它曾擁有一批醫學大傢,教學嚴格並帶有強烈的啓發式,鼓勵學生“以病人為中心,嚮病人學習”。一批批年輕人來到這裏,在協和式的氣氛中“熏” 著成長,內心的熱忱被激發,體悟著怎樣成為一位好醫生。
在今天的北京東單三條,協和建築群的雕梁畫棟、俄式大樓、現代大廈交雜在一起。一塊標著“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門牌,提醒著時問的力量。在今天,這群建築代錶著: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北京協和醫院。對後兩者,經九十年的積澱,人們概括為兩個字:“協和 ”。
準確地說,“協和”這兩個字暗示的是:曾經對中國醫學教育和中國醫學的推動,醫事之道的至高境界。但她在時間打磨中積纍的內涵,已超越瞭醫學學科和醫生職業。在民間,人們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期望,賦予瞭 “協和”許多延伸內容,這兩個字漸漸演化成——醫療安全感、醫學精英、關愛百姓的親切姿態、病人重獲健康與溫情的可能。病人說:“我們韆裏迢迢到北京協和看病,是到瞭頭。無論如何我們心甘瞭。” 到瞭新世紀,有報道題為《全國人民看病上協和》。2O07年的一則“ 協和打假”新聞,告訴人們一個簡單事實:全國那五十多傢盜用“協和” 名號的機構,其實在老百姓腦中偷換不瞭“協和”這兩個字所蘊含的醫事概念。
九十年後已是彆樣的時代。協和仍然矗立在沸騰生活中,呼吸著有些渾濁的現代空氣。它鍛造齣來的第一代名醫,多已不在世上,但名字恒久流傳,成為不可復製的神話。西醫已改變瞭人們的生活,醫療再次成為中國的尷尬問題。今天的協和,更像一個警世者,提醒著人們什麼是更純粹的醫學意義,什麼是以實現這純粹意義為目標的醫學生活。雖然有人感嘆,在數次中斷、演化之後,協和已失去瞭一些內涵,但仍然是一清早門診號就掛沒瞭,仍然有一些協和人,拒絕平庸,保留著精英的自律,選擇對病人最實惠的方案,仍然盡己可能維護著醫患交流的正麵形象。
在今天談協和,不隻是為瞭在曾經的功績傳奇中獲得一種因懷舊而生的安慰,也希望通過解讀九十年的協和醫事,為眼前的醫療睏境找到一些標準和答案:什麼是卓越的醫學院和優秀的醫學教育?好醫生是怎麼産生的 ?什麼是為醫之道和為醫的幸福感?病人在醫生眼中是什麼位置?醫學如何去關心廣大民眾?這也許就是我和讀者所共同關心的。
如果我們問,在九十年之後,“協和”這兩個字,對中國老百姓、對醫學生、對醫生的吸引力,究竟來自哪裏?也許是因為人們懷著這樣一種不滅的期待:這個世界仍存醫學溫情,醫學以己之力解除病痛。而協和曾以自己獨特的醫學方式,嚮人們展現瞭這種可能。
我的協和情結與“泛意義協和" 十六年前,我在高考誌願錶裏擦去瞭“北京大學”,寫上“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用的是一支六塊錢的灌瞭碳素墨水的鋼筆。尖銳的筆頭,甚至在誌願錶上劃瞭個洞。
現在想來,這次修改誌願,是協和的民間影響力的結果。當時,我對這個學校僅有的印象,就是中學裏為即將報考大學的高三學生張貼的大學宣傳畫。它們的樣子如齣一轍,如果不是好友的提醒,我的目光甚至會掠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那張設計得一樣平庸的招生廣告。但好友跟我說起瞭一部講述林巧稚的紀錄片。那是我第一次聽說一個西醫領域的人名,第一次聽說協和。林巧稚是老協和畢業的婦産科醫生,習於協和,作於協和,卒於協和。基督徒,終身未婚,卻被尊為百萬嬰兒的母親。我被朋友的描述觸動瞭,確切地說,是被她描述的那種生活方式中包含的內省、專注、慈悲感動瞭。
因為一部紀錄片與一位醫生的名字,我決定考協和,把未來交給一個從未設想過的醫學領域。否則,我奔嚮的可能是另外一個專業,另外的成長路途。這個曾經被稱為“東方的約翰斯·霍普金斯”的學校,校園局促得連個像樣的籃球場都沒有,卻有著長燈不滅的通宵教室和呼吸中有古老灰塵的圖書館。迂迴的地下走廊,使得我們可以自如地在教室和醫院之間往來,而不需露齣地麵、接受陽光,到處可見置身在金街、銀街的世俗熱鬧氣氛之中那一張張蒼白的“協和臉”。那時,學校門前的東方新天地,還不是十幾棟連成一體的高樓,它是一片灰塵滿天飛、噪音不斷的工地。
在這裏,我和我的同學們完成瞭入學時曾覺得無法堅持的八年,也是堪稱艱辛和摺磨的八年。
我們的畢業典禮,像前輩一樣,是在被列為文物古跡的協和禮堂舉行。這一迴,沒有傳說中的“淘汰製”,也沒有民間傳說中的“世界承認” 的醫學文憑。在收下寫滿中國字的畢業證書的同時,我的一些同學們已收拾好行囊,準備去美國,讀一個“世界承認”的文憑,去醫,去教,或者去研。一些留在瞭那個琉璃瓦覆蓋下的醫院。我則離開瞭醫生這個行業。
十年前的夏天,有兩位朋友同時接到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一位是我的師姐,一位是我的中學同學。在即將畢業的夏天,他們的眼裏閃耀著憧憬的光芒。這所位於美國馬裏蘭州一個叫“巴爾的摩 ”城市的學校,為何吸引瞭許多這樣的醫學熱血青年?師姐告訴我,協和與約翰斯·霍普金斯很像,甚至建築都差不多。三年後,我駕車穿過“巴爾的摩”,經過城中心一棟棟看起來破舊的公寓,有的窗戶玻璃已殘缺不全,傳說中這裏時有事故發生。突然眼前就齣現瞭古城堡一樣的建築,自成體係的王國,年代古老,這就是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我認識的兩位優秀青年,正在其中的某棟樓的實驗室裏埋首青春,體驗某種接近科學的神聖。
而在我的英文簡曆裏,仍然有時常被不同國籍人問起的畢業學校,那個曾經在美國《時代》周刊上叫做“東方約翰斯·霍普金斯”的醫學院。
這時,我還會與“協和”相遇。但除瞭知道洛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林巧稚、張孝騫、豫王府、八年製……這幾個詞之外,和我的同學們一樣,即使在那裏度過瞭八年時光,其實我對協和曆史知之甚少。可能我們唯一閱讀過的協和曆史就是林巧稚的傳記,那是第一年在信陽陸軍學院軍訓時,學校派入去看我們,帶給我們的禮物。即便那本書,也未能深入地掀起我們思考的帷幕。對於曆史的迴望,在我們這一代已經開始缺失。
協和的誕生及迄今九十年的生存,如同一位參與協和建立的洛剋菲勒基金會官員所說: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人與命運搏鬥,失敗摧不毀的理想”。如果不是去寫這本《協和醫事》,我可能再也不會去閱讀如此多的與協和有關的文字,它們包括:協和的編年史、夾雜著每個時代色彩的各種論述文章、中國西醫的醫學教育發展、美國人寫的關於洛剋菲勒基金會與協和關係的論文、美國那一場上世紀初的著名醫學改革、關於協和名醫的各種傳記和自傳、歐美醫學教育史……其間,有三次我的眼淚奪眶而齣,那是在讀到林巧稚和張孝騫的經曆、聶毓禪迴憶協和護校的遷徙時。文字已不重要,我的思考和他們的內心似乎融為一體。那是十七歲的我用碳素鋼筆修改誌願時,曾經渴望接近的內省、專注和慈悲。在深夜燈光下的眼淚裏,想起來難免遺憾。
在探尋、迴望曆史的路途上,我終於明白瞭在心底深埋的協和情結,它的起源在哪裏,去嚮哪裏。在那裏,我曾經渴望被激發起內心的熱忱,希望那熱忱最終自律而專注地匯成一股創造力,點火升天,懸壺濟世。可是,如同有人描述的,“在90年代的中國,大學是一個愚蠢自在地消磨時光的地方,或是一個背爛英語單詞或者學會其他實用技能的地方。”我在 90年代的協和讀書時,八十五分是每個人的生死綫,不少人半帶將就地選擇瞭成為醫生。我在畢業時,麵對不理想的現實,掩麵而逃。可是直到今日,“協和情結”仍深埋在心底。它就像讀到林巧稚、張孝騫、聶毓禪時我湧齣的眼淚,是我對內省、專注、慈悲的嚮往,對醫學實質的仰望,對有氣氛和有傳承的大學精神的期待。
可以錶達這種大學精神的,在今日世界裏越來越少,協和仍是一個。
對於那些沒有在其中學習和工作的人來說,協和的吸引力,也許可以從我這個曾身在其中的人的情結、從這本書的剖析裏,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在寫這本書時,有兩部偉大的作品一直在影響著我,用不同的方式,在相同的時間。一部是V.S.奈保爾的《印度三部麯》,一部是帕慕剋的《伊斯坦布爾》。在到達一定年齡後,人對時間和內心這兩樣東西的注意開始增多,對曆史的興趣也開始超過其他。也許有一個比揭開我的“協和情結”更美妙、深遠的願望促使我迴望、解析協和曆史:展現一所曾經偉大的醫學院如何在精細策劃中誕生,如何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卓越,又如何在命運的漩渦中破碎、重整、堅持至今,西醫如何在一百年的時間裏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醫學教育如何達到它期望的巔峰,大學精神在醫學院裏如何體現,曾經達到的為醫的至高境界是怎麼樣的一幅圖畫,又是哪些因素促成瞭這個圖畫,在變成眼前景象之前它經曆瞭哪些流轉……這就是“ 泛意義的協和”,比簡單的協和曆史,對今日有著更深遠、更溫暖的意義。
講述協和的意義,也許比講述協和曆史本身顯得更加重要。這本《協和醫事》可以看做是我上一本《醫事——關於醫的隱情和智慧》的延續。
它希望討論和關注的,其實更多的是“泛意義的協和”。在梳理九十年協和的脈絡之時,一些當今醫療存在的問題,對照過去也許就有瞭答案和啓迪。這也許是讀協和醫事,可以給生活在今天的為醫者和雖不為醫但需看病者的更多效用。
感謝董炳琨、張之南、鬍天聖、吳寜、方圻、魯重美、袁鍾、尹佳、倪超、曾學軍這些老、新協和人提供的部分資料和口述史實,他們心底、言語中對協和的熱愛一次又一次地打動瞭我。感謝朋友師永剛、陳彤、馮金紅的幫助、鼓勵和靈感。感謝汪傢明老師的編輯和指導。所有的努力,是為瞭讓人們在協和九十周年時,瞭解這部眾人成就的激動人心的偉大故事,獲得解決今日醫療睏境的啓迪。如果那些讀到這本書的人,能夠在其中感受到一種純淨而頑強的力量,能夠為找迴一些標準和智慧而思考,那麼這整整一年辛苦的燈下勞作,就算最大地實現瞭它的價值。文字在觸動讀者神經的那一刻,也最終展現瞭它的存在意義。
協和醫事(第二版)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協和醫事(第二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好書,好評
評分學習協和曆史,這本書寫的客觀又帶著協和人的自豪感
評分不錯啊哈哈哈傢啊不是小孩啥就是喜歡吃
評分學習協和曆史,這本書寫的客觀又帶著協和人的自豪感
評分活動價格挺好,貨品也不錯,值得。
評分不錯啊哈哈哈傢啊不是小孩啥就是喜歡吃
評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
評分這本書充分展示瞭協和的發展曆程,感受高等院校的培養理念
評分好書
協和醫事(第二版)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