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7
和于丹一起,从孔子的简约朴素中,领略社会人格的自我实现、以身践行。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也就是说,它告诉我们修养身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的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它总是用朴素的话去点明那个至高的真理。
那么,智慧在人心里是怎么酝酿起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每个人都有向学的心愿,可各人的学习质量不同。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她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趣品人生》《于丹:重温zui美古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于丹字解人生》及《有梦不觉人生寒》,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仅外文版销量已近40万册。
不负初心
孝敬之道
智慧之道
学习之道
诚信之道
治世之道
忠恕之道
仁爱之道
附录:
本色于丹
《论语》原文
出版缘起
总序 不负初心
自2006年国庆长假在百家讲坛讲完《论语心得》之后,2007年春节讲了《庄子心得》,2008年国庆讲了《论语感悟》。荏苒流光,再回首时,世界和人心都有了许多变化;而自万古观之,还是恒久不变的东西更多。
我的家也还是原来的模样。阳光灿烂的周末早晨,带着女儿一起读《论语》,我们俩坐在沙发上,姥姥在餐桌边翻着报纸,祖孙三代,一壶淡茶。女儿抱着一个洗旧了颜色的绒毛鸭子,书架在鸭子头顶,童声朗朗。一瞬间,我清晰地看见当初讲《论语》备课时,这个簇新的绒毛鸭子也放在这个沙发上,不满一岁的女儿粉嘟嘟地坐在玩具堆里,和鸭子差不多大小,我常常开玩笑地对客人们说“会动的那个是我女儿”。
“妈妈,我能问你一个深奥的问题吗?”
我从恍神儿中被拉回来:“什么问题?”
“这个世界公平吗?”
“不公平,孩子。”
“那,孔子的时候就教人日三省乎己,治国导之以德,为什么到今天还有好人受冤枉?报纸电视上还有那么多不公平?”
这真的是一个深奥的问题。
中国的今天不够公平,全人类的今天也不够公平,为了谋求最大公平的努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大家都在寻找一种共同的公约默契,也都在本土寻求着各自的制度出路,问道自己的先贤,从自己的文化基因里探寻着这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核心价值。孔子和庄子连始皇帝统一中国都不曾见到,他们更不知道互联网和众筹,但他们仍然是千古风尘之前,站在文明肇始之缘的那个坐标,他们的言语里藏着了我们价值基因的秘密。尽管,孔子简约到述而不作,庄子汪洋恣肆到无端崖之辞,简与繁,殊途而同归。
“妈妈,那你说为什么孔子今天还能帮到我们?”女儿去给姥姥送了杯茶,从餐桌边端回一盘姥姥刚切的水果。
“孔子肯定不能像百度作业帮那样帮到你直接的答案,他帮我们的是认清楚一些根本问题。”
“什么才是根本的问题?”
“你觉得《论语》里什么是根本问题呀?”
孩子想了想,清亮地背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为什么一个从小去教堂的西方孩子长大的惊叹词会是“Oh,my God”!而一个中国孩子绊个趔趄都会本能地喊“哎呀我的妈呀”!中国传统家族中的信任几乎等于西方宗教中恒久的神——我搂着孩子的小肩膀,看着笑眯眯的老妈妈,满心感慨。
约定俗成的表现,大多来自文化基因。中国文化中强大的伦理性价值,也许就是我们今天安顿于仓皇万变中的不变之本。农耕时代的中国人,始终有份乡土中的默契:即使不识文断字,也得通情达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门风不正就会败家。从贵胄到平民,长幼有序,图的是个家和万事兴。
“妈妈,那咱们平时还说'我的天呐',这又为什么呀?”
“中国人的'天'可不是简单的sky,这里有天道,有天时,人也得守着天良。想想老子怎么说人跟天地的关系来着?”
女儿会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作为一个城里长大的孩子,她见过的庄稼还不如园林绿地多。
“妈妈那你给我讲讲老子和庄子”。
“这个太难了,再长大点儿咱们讲吧。”
“不难!妈妈你看大鹏鸟和蓬间雀的对话、还有庖丁解牛的故事我都知道!”
是啊,我们从小都知道的故事,要用一生去参悟,越成长,越觉得参不透。写完《庄子心得》这八年间,看过多少蜗牛犄角里利益的厮杀纷争,听过多少蓬间麻雀对世相的议论,也看过了多少缄默不语的大鹏襟怀,始知摸索人间世的规则,比认清一头牛的骨骼肌理难得太多。
唯有敬畏。以一生的时光浸润在文化川流中,愿年华渐长,可以渐次接近文而化之的境界。
《周易》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化育世道人心之“文”,也许才是中国文明生生不息真正的意义所在。
一代大儒汤一介先生,即使在恶疾缠身的最后时光里,也一刻都没有停下为“返本开新”的文化理想做努力。卷帙浩繁的《儒藏》,心血累积,一点点呈现出了有序的模样。汤先生在晚期一次住院化疗前夜,研墨拂纸,写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交给乐先生郑重转我,我以此作为先生殷殷托付。我所见到的汤先生辞世前最后一段录像,就是沉静坚定地又一次诵读了宋儒张载的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返本问道,可以探寻孔子与庄子的精神气象,远在悠悠千古之前。倘若我们后辈子孙真从他们的身上领悟了智慧,那是先贤文化血脉的传承。倘若我们偏执一端,一味忽略着甚至批判着他们,他们也依旧站在文明的滥觞之缘,不改缄默微笑。而开新宏愿,还靠更多愿意文而化之的天地之心。
流光无痕,人心有信。孔子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份民族文化的初心一直还在,两千多年的浮沉,经历过太多坎坷困顿,但基因就是基因,但凡对这个民族文化有信有爱的后辈子孙,总还是能从孔子庄子的传世箴言中触摸到一团真气,从往昔中清晰辨识出中华文明的未来。
孝敬之道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种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养身心的道理,并且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日常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就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了自己对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要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好,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这个人是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有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以安其身,内在得以安其心,可能每一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作“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叫作“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可以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去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心安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作“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作孝啊?”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吗?”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
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长辈有吃有喝。但是,这样做竟然可以算“孝”吗?
子游问孝,子夏问孝,老师都铺陈了一些大家普遍认为是“孝”的行迹:去好好地做事,养着父母,有什么好吃好喝的让父母先吃先喝,有什么劳顿自己先担当,这些行为大家都认为是孝了。但是,孔子都要反问一句:这些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这些真是孝吗?
孔子的反问令人深思。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
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们总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智慧之道
《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
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
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
我们今天该如何获得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
《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
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
《论语》总是用最朴素的话去点明那个至高的真理。
樊迟在问老师什么是“知”(智)的时候,老师就说了两个字,叫作“知人”(《论语?颜渊》)。也就是说,如果你懂得天体物理,懂得生物化学,或许你都不是拥有大智慧,你只是拥有了知识;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
在一个充满迷茫的世界里,真正深沉的智慧就是我们能够沉静下来,面对每一个人以及他背后的历史,能够顺着他心灵上每一条隐秘的纹路走进他内心深处的那些欢喜和忧伤,那些心灵的愿望。
学生再问老师,知人以后要做什么呢?看来樊迟还是不能理解老师的意思。
老师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就是这样十个字,说明我们知人以后要干什么。“举直”,是把那些正直的、有才能的、善良的、符合社会核心价值的人,提拔上来,给他们一个好的空间。“错”是把他们安置在一个位置上。放在哪儿呢?放在“枉”者的上面。“枉”就是那些不正直的、不那么高尚的人。
也就是说,让贤达的、善良的人,让这些符合核心价值的人,在那些不怎么善良的、有一己之私的人之上。这是一个标准。
“能使枉者直”,这个标准更温暖。也就是说,人性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我们不能说某一个人他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大善人,也不能说某一个人他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歹毒小人。其实,人性中的各种元素在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温度、不同的环境中,或善或恶,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都会有所释放。
什么叫作“能使枉者直”呢?就是说,一个人他也许表现出来的不是那么高尚,也许他在做法上有一些促狭,甚至有一些卑鄙,但是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当你了解人心的时候,你有没有一种力量,让一个不那么高尚的人,也就是心思可能有很多弯弯绕的人,让他起码在跟你合作的这一段时间里表现得正直坦荡一点?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这就叫“能使枉者直”。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凭运气抓了一手好牌,而在于你抓了一手坏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际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侥幸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于你遇到有些不能称为君子的人,当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为从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对他的体谅、包容,而让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为什么要知人呢?孔子说,就是这样一个目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知人”呢?孔子说,你看一个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这话什么意思呢?
“视其所以”,从一开始你要看到他为什么这么做。看他做一件事不在于他在做什么,而在于他的动机是什么。
中间“观其所由”,你要看他做事的经过和他使用的方法又是什么。
最终是“察其所安”,一个人做一件事,什么叫结束或者没结束?不在于一件事情物理过程的终结,而在于他的心在这个结果上终于安顿了吗?有些事情完了,但人心仍然不安,意犹未尽,他还要做;有些事情没有完,但是有人可以说,雪夜访戴,我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我到了朋友门前,我可以不敲门就走,因为我的心已经安了。
所以看一个人做事,不要看事情的发展过程,而要看他心理上的安顿。这就是给我们一个起点,“视其所以”;再给我们一个过程,“观其所由”;最后给我们一个终点,“察其所安”。那么就会“人焉廋哉”,人还往什么地方去藏起来呢?“廋”,就是藏匿的意思。
当你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的分析,你说这个人还怎么能藏起自己的真实面目呢?这个人的心你就弄明白了。
学习之道
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纷纭复杂,很多无用、无效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头脑、耳目。我们静心想一想,这些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吗?
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学习了,但未必有效率,学到的东西也未必都对我们有价值,未必都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要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习?学到的东西又怎样才能跟我们的生命融合起来呢?
我们提到过,《论语》里面有很多智慧,那么,智慧在人心里是怎么酝酿起来的?
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每个人都有向学的心愿,可各人的学习质量不同。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孔子不是一个空想主义者。他曾经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天天在那儿冥想,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处,你还不如好好去学。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概念都是一字之别,人有雄心是好事,要有野心就不大好了;人有理想没有错,但仅仅停留在空想的话,那也就是一场梦而已。怎样能够达到一个可行的理想之境?
一个人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可行之境。
在学习的时候,学问须化入内心,不然每天在真正的学问之外打转转,那也是不行的。所以孔子还说过:“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有时候一帮人在一起,群居终日,看着挺热闹,可能也能学点东西,但是你觉得大家老说不到点子上,言不及义,然后这些人还“好行小慧”,就是耍小聪明,卖弄小技巧。这些都不是一种大格局。孔子说,这些人就太难教导了。你要想让他们的生命境界再提升、再开阔,能够有很高的层次,那也真是难事。
我们经常说到一个词,就是说某人有“局限”,比如说他工作方法有“局限”,思维方式有“局限”。何谓“局限”?局限局限,是因为格局太小,所以为其所限。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差别非常大。
如果你想达到一个开阔的生命境界,那你首先要问问自己,我的生命格局到底有多大?
学过下围棋的人就有一种感觉,一开始是老师一个棋子粘在那里,你一个棋子贴上去,最后你只能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拣零头。好老师就会教学生,先不要去学这样的一目一目的计算方式,而是要在整个棋盘上学会布局。局布大了,一块失掉,别的地方还可以做活。
一个人的生命也是一样,要看在多大的格局上展开。
一个人精通一门小技艺不是难事,但是他终其一生,可能得到的只是树木,而不是森林,只是棋盘的一角,而不是全局。
难道人多,老在一起说、议,就一定有大智慧吗?有时候,一个人如果不自省,总在那儿议论,可能议论的东西完全是无用信息,是浪费精力。
大家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雄辩家,也是一个哲学家。有人去找他学演讲的技巧。这人说:“我的底子很好。”从进门之后他就滔滔不绝。他说:“你看我之所以有勇气到你这儿来,就因为我天生有语言才能,我思维敏捷,我知道哪些事情,我的底子有多好……”
苏格拉底看看他,说:“你得交双份学费了。”他说:“为什么啊?”苏格拉底说:“我在教会你怎么使用舌头之前得先教你怎么管住舌头。”
你以为一个人滔滔不绝就一定意味着有智慧吗?孔子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一个人从道上刚听见传言,转身在路上就开始跟别人说,飞短流长,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伪信息就是这么传播开的。孔子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所需要的作风。
有一个故事说得好。有一位哲人,素来沉默 于丹《论语》感悟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于丹《论语》感悟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于丹《论语》感悟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读读书,学学习,谈谈情,说说爱,装装逼!
评分买了好几本慢慢看,还是很喜欢于丹老师的书的
评分昨天下单,今天就到了,每本书都有覆膜包装,非常好。
评分活动价太实惠了,还没看,屯着以后慢慢看。
评分已经习惯了在京东自营购物,质量相对来说比较有保障,物流配送速度也给力,希望今后能多搞些活动。
评分书包装得很有韵味,每一个章节都有名人的画,还有一些重点句子,排班很用心,慢慢品味
评分还没仔细看,翻了一下,觉得不错。学点中国古典文学还是很有必要的
评分非常满意,活动价非常划算
评分一直在京东购物!商品服务物流都很满意!京东值得信赖!
于丹《论语》感悟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