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传习录》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张岱
★言心学者必能任事,阳明辈是也。大儒能用兵者,惟阳明一人而已。
——康有为
★王阳明的《传习录》是“中国人所必读的书”之一。
——钱穆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东乡平八郎(日本近代著名军事家)
★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三国时代曹操、诸葛亮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综合创建上毕竟未能俯视历史。身为文化大师而又善于领兵打仗的有谁呢?宋代的辛弃疾算得上一个,但总还不能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余秋雨
上卷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中卷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下卷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原文】
爱日:“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秋》一经,若无《左传》,恐亦难晓。”
先生日:“《春秋》必待《传》而后明,是歇后谜语矣。圣人何苦为此艰深隐晦之词?《左传》多是《鲁史》旧文,若《春秋》须此而后明,孔子何必削之?”
爱日:“伊川亦云:‘《传》是案,《经》是断。’如书弑某君,伐某国,若不明其事,恐亦难断。”
先生日:“伊川此言,恐亦是相沿世儒之说,未得圣人作经之意。如书‘弑君’,即弑君便是罪,何必更问其弑君之详?征伐当白天子出,书‘伐国’,即伐国便是罪,何必要问其伐国之详?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于存天理、去人欲之事,则尝言之。或因人请问,各随分量而说。亦不肯多道,恐人专求之言语。故日‘予欲无言’。若是一切纵人欲、灭天理的事,又安肯详以示人?是长乱导奸也。故孟子云:‘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此便是孔门家法。世儒只讲得一个伯者的学问,所以要知得许多阴谋诡计。纯是一片功利的心,与圣人作经的意思正相反,如何思量得通?”因叹日:“此非达天德者,未易与言此也!”又日:“孔子云:‘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孔子删《书》,于唐、虞、夏四五百年间,不过数篇。岂更无一事?而所述止此,圣人之意可知矣。圣人只是要删去繁文,后儒却只要添上。”
【注释】
①予欲无言:语出《论语》,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贡说,我不想说什么了。 ②《武成》:《尚书》中的篇名,记载周武王灭商后,与大臣商量如何治理商地的办法。
【译文】
徐爱说:“有些时候,著述是不能缺少的。比如《春秋》这本书,如果没有《左传》作解,人们大概也是难以读懂的。”
先生说:“《春秋》必须有《左传》才能明白,这样,《春秋》不就成为歇后谜语了。圣人做如此艰深隐晦的文章,又何苦来哉?《左传》大多是《鲁史》的原文,如果《春秋》要凭借《左传》才可读懂,那么,孔子删削它,又有何必要呢?”
徐爱说:“程颐先生也认为‘《传》是案,《经》是断。’比如,《春秋》上记载弑某君、伐某国,如果不知道事情的原委,大概也难以作出确切的判断。”
《传习录》是明朝一代宗师王阳明先生语录、书信的简集,相当于孔门中的《论语》,而“传习”这两个字则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王阳明(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释道各家学说,而且还能够统军作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阳明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据《年谱》记载,王阳明出生前,他的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于是他的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但是,王阳明到了5岁时还不会说话,这一下家里人可急坏了。有一天,一位高僧经过他的家乡时,正好看见王阳明,于是抚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思是说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他的祖父一听,这才恍然大悟,于是便给他改名为守仁。名字一改完,王阳明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多少带有点神话色彩,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幼年的王阳明并没有显示出过人的聪慧和才华。
但是,在祖父的教导下,王阳明的进步非常神速。10岁那年,他的父亲考中状元时,他随父亲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作诗咏金山寺。正当大家还在苦思冥想时,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吟完之后,四座无不惊叹,于是大家又让他作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又随口诵出: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便不难看出,小小年纪的王阳明,就已经表现出了非凡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11岁在京师念书时,王阳明向老师问道:“何谓第一等事?”老师回答:“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王阳明当即反驳:“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可见,王阳明的志向是多么的高远。但尽管这样,王阳明从少年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学习也不是十分用功,而且经常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同时博览各种兵法秘笈。回到家里,遇到宾客来访时,就用果核摆列阵法,与宾客玩起军事游戏。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28岁的王阳明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阳明是以文士授兵部主事的,觉得他很文弱,所以很看不起他。有一次,张忠竟当着全军的面,强令王阳明当众射箭,想让他出丑。王阳明再三推辞之后,终究拗不过张忠,只好挽弓搭箭,刷刷刷三箭,三发全中红心,引来了全军的欢呼,张忠则羞愧万分。
王阳明在担任兵部主事期间,因反对宦官刘瑾弄权,于1506年被廷杖四十,并被贬到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在前往龙场的途中,王阳明历尽波折,才逃脱了锦衣卫的追杀。来到龙场后,王阳明度过了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并在那里悟道。后来,刘瑾被诛,王阳明被重新起用,他先是调任庐陵县知事,当时任兵部尚书的王琼,看出王阳明有不世之才,将其荐举给朝廷,最终官至南赣巡抚。在任期间,王阳明上马治军,下马治民,集文武谋略于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后来,由于功高遭忌,只好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五月,广西境内发生战乱,朝廷于是再次起用王阳明,平定战乱后,王阳明又在南宁创办书院,建立思田学校。嘉靖八年(1528年),因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翌年初病逝于归途的江西南安舟中。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王阳明作为士大夫,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之人。一般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
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而王阳明的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传习录》、《大学问》等。其中以《传习录》最为典型。
《传习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阳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们整理编辑,后来又经过几次汇整增补,终于成为今日所流传的《传习录》。
《传习录》是在王阳明生前及死后陆续编录和刊行的。明正德十三年(1517年)八月,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即今本之上卷;嘉靖三年(1524年)十月,门人南大吉又命其弟校刻《续刻传习录》于绍兴,分上下两册,增加部分即今本之中卷;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门人钱德洪在其同年曾才汉先刊刻于荆州的《遗言》的基础上进行删定,于宁国水西精舍刊刻为《传习续录》,此即今本之下卷。次年,钱德洪统前三次刊行再付黄梅尹张君刻于蕲(湖北蕲春)之崇正书院,分上、中、下三卷。至此,该书始成规模,并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传习录》包涵了王阳明全部的哲学体系及其基本主张,是研究修习阳明心学的基本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它不但影响中国几百年,而且享誉海外,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都被作为精神的范本,可见此书的价值和魅力。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作者毫不掩饰地展现了自己在求道过程中的困惑、挣扎与最终的豁然开朗,这种坦诚让人倍感亲切。 它的语言风格是一种极其成熟的口语化表达,没有生硬的术语,也没有刻意的雕琢,就是最自然的交流状态。 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人生哲思,它们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从日常琐事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 比如作者对“用心”的诠释,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在很多事情上都只是“动手”而没有“用心”。 整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却又处处暗含着精妙的关联,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网,每一个点都在支撑着整体的意义。 读这本书时,我感觉自己仿佛有了一个随时可以请教的良师益友,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引导和启发,让你自己找到通往真理的路。 这种体验非常积极向上,它激发了我探索内心深处的强烈愿望。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其蕴含的智慧足以跨越时代,值得每一位寻求内心宁静和自我提升的读者反复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是令人佩服,遣词造句之间都透露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读起来就好像在品味一壶上好的陈年老茶,回味悠长。 故事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人性的微妙之处,把那些隐藏在日常行为背后的复杂思想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比较深刻的哲学问题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深度,他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去领悟。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比直接灌输道理要有效得多。书中关于自我修养和处世哲学的探讨,对我当下的困惑提供了很多启发性的视角。 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人”的指南,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在节奏的把控上,张弛有度,该深入探讨时便层层递进,该轻松叙事时又娓娓道来,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 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的心境变得更加开阔,对世界的看法也更加包容和审慎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古朴的美感,但又丝毫不显晦涩难懂,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最深奥的道理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人物内心挣扎和成长的片段,那些描写极其细腻,让人感同身受,仿佛作者就是那个经历者。 比如书中关于“反思”的部分,作者提出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方法论,这些方法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可以立刻在生活中实践起来的“小窍门”。 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如何更平和地面对外界的纷扰。 它的结构设计也很巧妙,每一章似乎都在前一章的基础上有所推进和深化,读起来很有层次感,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 整体而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愉悦且富有成效的,它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更是切实地影响了我的行为模式。 我向很多朋友推荐了这本书,大家都反馈说受益匪浅,认为它是一部值得珍藏的经典。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沉静而有力量的,它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的书籍,而是专注于表达最本质的真理。 作者的叙事节奏很慢,但这种慢不是拖沓,而是一种有意的沉淀,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每一个观点。 我觉得这本书最宝贵的一点在于,它倡导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而不是表面的修饰。 书中对“学习”和“实践”的论述尤其深刻,它打破了我过去对知识的片面理解,让我明白真正的学问在于实践和检验。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窗外发呆,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问题,这种互动性是我很少在其他书中体验到的。 它的文字像山间的清泉,清澈见底,却蕴含着强大的穿透力。 很多情节的设置都带着一种宿命感和必然性,让人不得不信服作者的逻辑。 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重新梳理了一遍,对很多固有的偏见都有了修正。 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佳作,浮躁的时候读可能领悟不深,但一旦沉浸其中,收获将是巨大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封面上那种古朴又深邃的感觉吸引住了。 刚翻开几页,我就感觉自己好像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仿佛能听到作者在耳边娓娓道来,那种感觉非常真实。 内容上,它不像一般的说教书,而是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小故事来阐述道理,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比如其中有一段讲到“知行合一”,我一开始觉得是个很空泛的词,但作者通过一个具体的人物事例,把这个道理讲得透彻明白,让我对这句话有了全新的理解。 我很喜欢作者那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舒服,心里也跟着平静下来。 另外,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都很有讲究,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便是对于不常读书的人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阅读障碍。 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和你促膝长谈,分享他的人生感悟,而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灌输。 读完之后,我的内心确实被触动了,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也给了我很多前行的勇气。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凑单用品。。。。
评分名家大作,精彩绝伦,不忍释卷,值得一读!
评分。。。。。。。。。。。。
评分很好的书,物流快,包装好,无破损
评分书不错,抓紧时间看吧
评分相信京东品质,忠实客户,几乎所有物品都在这里买,从没失望过。
评分有原文、有注释、有译文,印刷质量好,博大精深,震古烁今!
评分慕名而买,希望能够有所收获,书质量不错
评分物有所值,值得购买。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