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南怀瑾》作者为吴江七都镇地方官员,在南怀瑾先生定居吴江期间,作者曾多次与南师交流想法,并主动向南师请益解惑。他眼中的南师是什么样子的?南师最后六年定居七都,创办太湖大学堂、教书育人、重修太庙,这期间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都在这里了!
南师晚年居住在苏州七都镇,本书是七都镇党委书记查旭东如实描述其与南师交集的岁月,记录南师晚年的言行教化。七都是太湖之滨的一个江南小镇,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文化大师南怀瑾先生的人生的最后六年定居于此,创办太湖大学堂,结庐授课、湖畔讲学,成就了一段人文佳话。全书共七章,囊括了査先生对南师授道解惑的教诲和日常生活的启迪的一些回忆。
查旭东,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党委书记,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兼职教授,南怀瑾先生在吴江时与其有较多交往。曾编著有《明月依旧:南怀瑾先生与太湖七都》一书,于2014年出版。
序
前言 南师与七都
一、魂归太湖
悼念词文
永远的缺憾
三梦南师
最后一份报告
二、文化太庙
南师的决定
南师与汝留根
老太庙和18亩地
意外的惊人之举
老太庙文化广场
七都孝贤
三、不老的老顽童
记忆力超凡
情人节的礼物
从“父母官”到“小老弟”
南师讲笑话
跌倒的学问
四、中国的南怀瑾
南南北赵
只买票不入场
南师评蒋介石
资助“潜伏”者
访日的故事
战败的奋起
佛门楹联
大家是怎样炼成的
五、传统文化的力量
当代孔子”的故事
中医药的价值
生日是“母难日”
汉字的魅力
风水相面之说
三家店
做一个“搬运工”
史学与文学哪个更可信
文化是千年的事业
学问与作人
英雄与圣人
专才与通才
书是要读的
南师的宇宙观、生命观
一件憾事
六、出世入世的教导
尹衍樑的一碗肉丝面
修一条人间的大道
缺水是个大问题
女性的教育
廿一世纪的不治之症
做可传承的事业
不能犯的“三个错”
谋一域与谋全局
南师的人情世故
会花钱才是本事
批评别人要加上自己
如何纠正领导的错
七、音容宛在,师道常存
无门无派无弟子
南师的“编辑”
最后一课
设立文保单位
两岸交流基地
老太庙文化广场落成
太湖国学讲坛
南公堤文化长廊
“庐墓”三年
重走南师路
后记
记忆力超凡
我初见南师,是2004年秋,太湖大学堂尚在建设,南师借七都的一个酒店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专题研讨会。那时的我,是一名随行的机关干部,对南师的认识也仅限于他的名字。此后虽又见过几次,但作为陪同人员,从未与南师单独交流过。
2010年8月,是我新调任七都后的第一次拜望。走近一号楼,见南师已经站在大门口等着了,我受宠若惊。后来得知,南师不轻易在一号楼会客,我得此礼遇,实在是南师出于对这“一方土地”和地方“父母官”的尊重。
宾主入座,南师习惯性地掏出香烟,递给我一支。出于礼貌,我推让了。南师却说:“我们是老朋友了,不用客气。你上次来不是抽烟的吗?”听闻此言,我吃了一惊。如果说我的身份背景,南师事先做了了解那是情理之中,但记得我抽烟这个小细节,却真真意料之外。况且上次见南师在三年前,我是末座的一位随从,当时觉得好玩,才接了南师递来的香烟抽过。事隔那么久,南师却记得。
我珍藏在案头的照片,就是那天拍的。按大学堂同仁所说,与南师单独坐着留影的已不太多见,还各自夹着香烟,就更显特别。此后与南师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单独合影却再不曾有过。正是这张独一无二的合照,成了我对南师念想的一个寄托。
说起南师超凡的记忆力,有一件事令我惭愧不已。
2012年5月4日晚,我陪同苏州市级机关某位领导去拜访南师,照例的吃饭聊天、赠书合影。当南师在一套《列子臆说》上题名时,我也提出要求,希望沾光:“南老师,见者有份,我也要一套。”南师答应了,却在低头签字的同时,淡淡地说道:
“我知道,你们有些人啊,拿了我的书去当摆设、撑门面,却从来也不看。”
南师声音不高,却明显带着批评的意味,似有所指。我当下无话,待回家站在书柜前,一套《列子臆说》跳入眼帘,打开扉页,蓦见南师的签名,落款时间是2011年秋。是的,这书我从来没看过!我呆坐在书桌前,羞愧万分,也又一次被南师超凡的记忆力折服。从此以后,我便认真地研读南师的书了。
当然,最凸显南师惊人记忆力的,是他在讲课、闲谈时展现出来的广博不可测的见闻学识。这也是得益于他从小在家塾里阅读和背诵的“童子功”吧。按南师的话说:“你们的书都摆在书架上了,而我的全印在脑子里”、“12岁以前是记忆的最佳年龄,我的大部分传统经典文字的记忆,是在这个年龄段完成的”。
……
初读此书,就被其磅礴的气势所折服。作者仿佛是一位站在历史长河之上,俯瞰万物的智者。他将宏大的历史画卷,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从古老的传说,到近代的风云变幻,他都能信手拈来,并赋予其独特的解读。他的笔触,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家的浪漫。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人物的情感,时代的脉搏,命运的跌宕,都描摹得栩栩如生。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都触动着我的心弦。那些波澜壮阔的事件,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他笔下变得清晰而富有条理。最令人称道的是,他能够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渺小悲歌巧妙地融合,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伟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些历史的尘埃,在他笔下重新闪耀出智慧的光芒,让我不禁思考,我们身处何方,又将走向何处。
评分一册书,读罢掩卷,心头万千思绪翻涌,久久不能平息。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我从未真正窥见过的世界。不是那种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也不是那些陈陈相因、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相反,他沉潜于生活的细微之处,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瞬间,那些深藏于日常的点滴,一一挖掘出来,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力。我仿佛跟随他的文字,走过江南的水乡,听闻远古的钟声,嗅到泥土的芬芳。那种宁静,那种深邃,那种穿越时空的共鸣,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安宁。书中描绘的人物,他们或隐或现,或喜或悲,却都带着一种真实的力量,让人忍不住去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每一个场景的营造,都如同精心绘制的山水画,墨色浓淡,虚实相生,令人回味无穷。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翻开此书,沉浸其中,仿佛与作者一同经历了那些平凡而又不凡的岁月。那些关于人生、关于哲思、关于人文的片段,如同暗夜里的星辰,点点滴滴,却汇聚成璀璨的星河,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与智慧的对话。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品读的书。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无穷的深意。他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但正是这种质朴,让他的思想更加触动人心。他探讨的是那些关于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如何面对顺境与逆境,如何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意义。他分享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的智慧,是经历岁月沉淀后的人生感悟。我常常在书中找到共鸣,那些曾经困扰我的迷茫,在他的文字中得到了释怀。他用一种温和而包容的姿态,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发掘生命的可能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他用他的智慧与经验,为我指点迷津。他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外界的认可,而是源于内心的坚定与平和。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与热爱。
评分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他没有拘泥于古老的教条,而是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一种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方式呈现出来。他仿佛一位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那些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用充满智慧的语言,解读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经典,将其中的道理融会贯通,化为生活中的实践。我曾以为自己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原来那些古老的智慧,并非束之高阁,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引导读者去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去感受其蕴含的深刻哲理。书中不乏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的独到见解,这些见解都源于他对传统的深入挖掘与创新。他让我明白,传统文化并非陈旧的包袱,而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宝贵财富。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认同与自豪。
评分这本作品,与其说是一部读物,不如说是一次心智的探索之旅。作者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洞察力,剥离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象,直抵事物本质的核心。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思考的境界,让智慧在字里行间悄然生长。我曾以为自己对某些道理了然于胸,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只是在浅滩徘徊。他所展现的,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一种连接古今的哲学。文字间流淌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它不咄咄逼人,却能悄无声息地改变你的认知。仿佛在一场静默的辩论中,他用温和而坚定的论据,一点点地瓦解我固有的观念,构建起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书中不乏令人拍案叫绝的妙语,但更让我震撼的是那些润物无声的感悟,那些仿佛从生命最深处涌出的体悟。我时常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句子,试图捕捉其背后的深意。每一次的重读,都有新的发现,新的启发。这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
评分可以从作者写南师的点滴,看出南公怀瑾先生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和尊敬的伟人。
评分好,真不错,与南师有关的书很不错。
评分南怀瑾先生的书每本都是值得多看几遍的,也是值得珍藏的书。活动购买,非常划算。全五星
评分京东很快,东西很好,快递小哥辛苦了!
评分南怀瑾先生的书籍,无论是不是立即看,先买来,有空翻阅很方便。
评分了解南怀瑾的辅助性著作。
评分剛收到,應該挺好
评分很好的,价格实惠,非常不错。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