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陆军讲武堂将帅录

东北陆军讲武堂将帅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予欢 著
图书标签:
  • 东北军
  • 陆军讲武堂
  • 将帅
  • 军事人物
  • 历史
  • 民国史
  • 东北历史
  • 人物传记
  • 军事教育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
ISBN:97875462224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201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12
字数:401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专门研究东北陆军讲武堂与东北军历史人物的图书,对研究中国近现军事历史及东北军人物,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东北陆军讲武堂将帅录》是“中国著名军校将帅传记书系”的第六部书,收录了中国20世纪初以来不同历史时期被任命少将以上军衔,或于其他领域卓有建树的4000多名军事统帅、杰出将领和军界名人的生平传记及广泛收集而来的1000多幅照片,全书总计400余万字,搜集、整理和研究这部分人的成长历程和来龙去脉为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学习中国近现代军事史提供了翔实可靠、便于查阅的人物资料工具书。

作者简介

陈予欢,致力于近现代中国军事历史人物传记资料整理研究论著三十年,已出版“近现代中国著名军校将帅传记书系”“黄埔军校研究学术论著书系”“现代中国政党名人传记书系”“岭南军史名人传记书系”四大书系作品逾两千万字。

精彩书摘

  王文采(1908-1944)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九期步兵科毕业。别字雅彬,奉天法库人。早年投效奉军,1928年11月东北军缩编时为编余军官,因具有中学或高小文化程度而未曾入过正式军官学校训练,遂于1928年12月保送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九期学习,在沈阳城东三嘴子营房(东大营)受训,1930年5月毕业。王文采,字雅彬(1902-1944)毕业时28岁,第一总队第一队中尉,家住奉天法库县黑驼子。1929年(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为辽宁省(辽河流域安宁)。“九·一八”事变后跟随丁超司令抗击日军,由中尉升为旅长。溃败后隐居二台子村,1944年患肺炎病故于法库县二台子。祖父王化生有三子(王文采、王文达、王文昶)三女(王周氏、王余氏、王文珍)。次女(二姑)王余氏的丈夫余某是国民军军长之子,1932年余骗走众亲友说有要事单独跟岳父商谈,乘祖父不备用刀刺死祖父后开车逃之夭夭。说祖父私通土匪(祖父曾被土匪绑架过,给他们买了几条枪)。父亲是长子,卖掉几十亩地,多次到北平状告余某,余家有权有势官司败诉。这样,一个小地主家庭破产了。弟兄三人分家,父亲二间半草房、约60亩地;二叔王文达二间半草房还有西厢房三间、60亩地;老叔王文昶东厢房五间、60亩地。祖父王化生与杨宇霆(字邻葛)同是法库县秀才,二人为挚友。杨东渡日本留学陆军学校,回国后效力东北大帅张作霖,任参谋长陆军中将,是张作霖高参。经祖父推荐,父亲给杨宇霆作贴身侍卫。1928年6月4日奉天(沈阳)发生“皇姑屯”事件,日本人东官铁男在皇姑屯站用炸药炸死张作霖。后来少帅张学良上任,蒋介石任命张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由于杨宇霆是元老视张学良为晚辈,居功自傲、盛气凌人。张口就是“小六子”“你不懂”“你是孩子”,视张为阿斗,不听张指挥。张夫人于凤至不满地对张说:“你张学良哪里像东北主人,杨宇霆才是东北主人。老将常荫槐也是精明强干的人,恃才傲物也不尊重张学良。张学良20岁就领兵打仗,尊称少帅。一呼百应,最忌讳的是别人瞧不起他。因此对自命为东北诸葛亮的杨宇霆很恼火。日本人趁机挑拨离间,造谣说:“皇姑屯炸车案是杨宇霆、常荫槐密谋推翻张作霖的行动。”蒋介石对杨也一直耿耿于怀心存不满,这些更促使张学良决心除掉杨、常。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常荫槐逼张学良签署成立东北铁路公署,张学良不满,说要请示南京政府。张推托说:“先回家吃晚饭吧。”张命令警务处长高记毅率6名卫士暗藏在老虎厅附近。父亲王文采随杨宇霆吃过晚饭后来到老虎厅,父亲被拒门外并缴枪。杨、常坐在沙发上等待张学良开会,突然高处长率6名卫队,对杨、常宣布:“奉长官命令,你们二人阻挠国家统一,不服从领导,将你们处死立即执行。当夜杨、常二人陈尸老虎厅。张学良事后觉得这样处置父亲手下功臣感到有愧,在床上哭泣不语。张对王家桢说:“咱们可得好好干了,否则那太对不起邻葛、翰襄于地下了。"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东北陆军讲武堂将帅录》无关的图书简介,侧重于详细描述其内容,力求自然流畅,不带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风雅宋韵:士大夫的日常与文心》 图书简介 引言:雅致与日常的交织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亦非聚焦于庙堂之上的权谋角力,而是将笔触缓缓移入北宋那个充满文化张力与生活美学的时代——宋代。我们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去探寻那些在史书中留下名字,却常被我们简单标签化的群体:士大夫。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腻描摹,辅以对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独特精神风貌的深入剖析,我们试图重构一个有温度、有细节的“雅致宋韵”。全书共分六辑,逾五十万字,旨在展现一个丰满立体的宋代士人生活画卷。 第一辑:翰墨丹青间的风雅 这一辑聚焦于士大夫的艺术生活。宋代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高峰,而这种美学深深植根于士大夫的日常消遣之中。我们详细考察了宋代文人对“雅集”的痴迷——从临溪赋诗到围炉品茗。书中不仅介绍了苏轼、米芾等大家在书法、绘画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我们着墨于他们如何将这些艺术活动融入生活,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例如,我们详细考证了宋代“点茶”的完整流程,并非简单的饮茶,而是一场融合了器具、技法与社交礼仪的“斗茶”。我们通过对宋人笔记的梳理,还原了士大夫们在书斋中如何配置香品、品鉴古董的场景。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构成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区别于前代的独特气质。我们呈现的不是艺术家的孤高,而是生活美学家的日常实践。 第二辑:园林与居所:空间的哲学 士大夫对居住环境的讲究,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具象化。本辑深入探究了宋代私家园林的发展及其与士大夫精神追求的内在联系。我们分析了宋代园林设计中“师法自然”的理念如何渗透到一草一木的选择上,以及漏窗、曲径等设计元素如何服务于观者心境的转换。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书房的布置。在中国古代,书房不仅仅是藏书之所,更是士人“安顿性灵”的关键空间。从文房四宝的陈设,到屏风上所挂画作的寓意,无不体现着主人的学识与情操。本书特别描绘了几处著名士大夫宅邸的布局,试图让读者在文字中“步入”那个时代的雅致居所。 第三辑:仕途的进退与心境的安放 宋代文官政治的高度发达,使得士大夫群体在政治生态中占据核心地位。然而,与唐代相比,宋代的政治环境更加微妙。本辑旨在探讨士大夫如何在“外朝”的政治风波与内心的“隐逸”情怀之间寻求平衡。 我们选取了多位代表人物——如因政见不同而屡遭贬谪的欧阳修,以及坚持道义而抗争的范仲淹——分析他们面对仕途坎坷时的应对策略。书中并非简单复述其政治功绩,而是侧重于记录他们被贬外地后的生活状态。他们如何在荒僻之地,依旧保持着读书、著述、会友的习惯,体现了宋代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成熟心态。 第四辑:饮食的艺术:餐桌上的文化符号 与前代相比,宋代的饮食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士大夫阶层是这一变革的推动者和受益者。本辑详细梳理了宋代士人对食材的精挑细选和对烹饪技艺的不断创新。 书中收录并解析了宋代食谱中的部分经典菜式,例如“炒”这种烹饪技法的普及,以及对时令食材的极致追求。我们探讨了士大夫如何通过宴饮来维系社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在私宴中如何通过食物来体现文化修养。例如,宴席上的一道菜,可能暗含着对某位古代贤者的追思,或是在借物言志。 第五辑:友朋之谊:圈层构建与精神共鸣 宋代士人极度重视精神层面的交友。本书的这一部分将重点放在了士大夫之间的“交游圈”上。他们之间的交往,往往超越了简单的政治联盟,更基于共同的审美趣味和对儒家理想的追求。 我们详细考察了“唱和酬答”的文学风气,分析了书信往来中蕴含的深层情感与学问交流。从“过从甚密”的政治集团,到因共同爱好而结成的松散文学社团,本书描绘了宋代文人如何通过这些互动网络,构建起一个既能相互支持、又能相互砥砺的文化共同体。 第六辑:学问的传承与内省 最后,本书回归到士大夫的根本——学问与修身。宋代理学的发展,标志着士人将内省和对“天理”的探求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辑梳理了宋代注疏经典的学风,强调了宋儒如何将经典解读与个体道德实践紧密结合。 我们探讨了宋代士人对于“格物致知”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慎独”的功夫。书中通过对宋人日记、家训的引用,展现了他们如何在繁杂的俗务中,保持对自我道德标准的坚守,以及他们对后世子孙在学问和品行上的殷切期望。 结语:超越时间的回响 《风雅宋韵:士大夫的日常与文心》试图唤醒读者对一个逝去时代的温情记忆。它所展现的,不是冰冷的史实罗列,而是那些有血有肉的文化生命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用艺术、生活和思想,构建起一个精致而坚韧的精神家园。通过这些凡人琐事,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伟大文明在日常细节中的璀璨光芒。 ---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史料的扎实程度令人称奇。很多地方的细节,即便是研究近代史的同行,可能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考证的原始资料,这里都被清晰地引用和梳理出来了。比如对某些关键战役的兵力部署和战术细节的描述,作者似乎是下了苦功去挖掘那些尘封的档案。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极具说服力,不只是空泛的赞美或批判,而是建立在确凿证据之上的客观梳理。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将帅录》超越了一般的通俗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严肃的军事史学术参考书。当然,这种详实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对于不熟悉那个时代军事术语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但对于真正想深入了解东北陆军发展脉络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座宝库,值得反复研读和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史学价值。

评分

这部《东北陆军讲武堂将帅录》的价值,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仅是关于军事指挥官的传记集合,更是一幅描绘特定时期军事教育体系如何塑造国家命运的宏大图景。从讲武堂的课程设置,到学员间的竞争与合作,再到毕业后在不同派系中的发展轨迹,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让我明白了,一个军事人才的培养体系是如何运转的,以及这个体系对后续的军事走向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展示了教育与实践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一群人的命运和他们所能影响的时代走向。这本书无疑是研究近代军事教育史和区域军事史的必备参考,其系统性和洞察力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相较于流行的快节奏历史读物,显得更为内敛和沉静。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需要静下心来品读的“慢书”。我发现自己很难在通勤路上快速翻完一章,往往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茶,才能真正进入作者构建的历史场景中。它的语言是克制的,叙述是线性的,没有太多戏剧化的渲染,这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对于寻求快速猎奇或刺激的读者来说,或许会觉得节奏稍慢,但对于钟情于历史深度挖掘的读者,这种平实而有力的叙述方式,恰恰是保证信息纯粹和思想深度的关键。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也因此回报以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东北陆军讲武堂将帅录》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从封面的字体选择到排版的疏密有致,都透露着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扉页上的那枚复刻印章,虽然只是一个小的装饰,却仿佛把我一下子拉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史料汇编,没想到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颇有章法。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人物生平,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军事思潮,让每一个“将帅”的形象都立体饱满起来。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坐在一个老兵的面前,听他娓娓道来那些波澜壮阔的往事,既有铁血沙场的豪情,又不乏对历史必然性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近代中国军事人才培养的独特视角,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一代军人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对“人”的刻画,而不是单纯地关注“事”。它没有将那些将领塑造成脸谱化的英雄,而是着墨于他们从普通学员到军事主官的心路历程。有些人的早年经历充满了挣扎与抉择,他们如何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做出影响一生的选择,如何在军事理念上与时俱进,这些都描绘得入木三分。读到一些人物因为理念不合而产生的矛盾,或者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罕见的人性光辉,我常常会陷入沉思。这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由几个超人推动,而是无数有着复杂思想和情感的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这些微妙的情感层次和性格侧面,使得原本冰冷的履历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军人的脉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