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克莱是近代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并对后世经验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是18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之一;
★ 帮助读者读懂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乔治·贝克莱:存在为什么就是被感知?
★ 以浅显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解读贝克莱的作品、哲学思想及其核心理念,详细介绍了《原理》和《对话》的主要论点、论证过程与理论,是一套适合普通读者了解哲学大家哲学思想的入门级读物。
★【哲学大师】全系精彩图书:一套适合普通读者了解哲学大家哲学思想的入门读物,《从贝克莱出发》是其中之一。
海报:
乔治·贝克莱(1685-1753)是西方思想史上重要且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贝克莱著名且极具争议性的哲学思想是其对物质存在的否定以及“唯心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仅仅是心灵中的概念集合。
【哲学大师】丛书共10册,每个分册都解读了一位知名哲学家,他们是所处时代的标杆,所处地域的哲学鼻祖!丛书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理念、主要作品和对时代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读者可以更轻松地了解这些有着非凡意义的哲学家,并读懂他们各自哲学问题的根源。
陈明瑶,博士,浙江工商大学英语教授,翻译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翻译研究与实践,曾主持和参与完成20余项省级、市校级科研项目,已在专业一级刊物和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多部,译著有《德伯维尔家的苔丝》等。
程甜(译者),口笔译工作者,浙江工商大学翻译专业口译方向硕士研究生,致力于口笔译工作实践与研究,奉行以使用者为导向,兼顾各方的翻译原则。
贝克莱生平简介
乔治·贝克莱1685年3月12日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西南方70英里外的基尔肯尼(Kilkenny),1753年2月14日卒于英国牛津(Oxford),终年67岁。乔治·贝克莱的父亲威廉(William)是英国移民,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且财力殷实,母亲名为伊丽莎白(Elisabeth),贝克莱是家中长子,有5个弟弟。贝克莱的童年在距基尔肯尼约10英里外的戴萨特城堡(Dysart Castle)度过,其后进入被誉为“爱尔兰的伊顿公学”(Etonof Ireland)的基尔肯尼学院(Kilkenny College)学习,随后又进入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Dublin)深造。1704年,年仅18岁的贝克莱获得本科学位后,校方为他预留了教职员(Fellow)的岗位,前提是他必须先取得英国圣公会(Anglican Church)的圣职。1707年,28岁的贝克莱在圣三一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并完成了他最著名的三本著作《视觉新论》(The New Theory of Vision)、《人类知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和《贝克莱哲学对话三篇》(Three Dialogues Between Hylas and Philonous)。1713年,贝克莱搬至伦敦并开始活跃于贵族文人的社交圈中,他的众多朋友中最有名的当属《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的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以及诗人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在之后的8年里,贝克莱曾两次前往欧洲大陆,第一次行程是在1713年至1714年间,彼得伯勒伯爵(Earl of Peterborough)为参加西西里岛(Sicily)国王的加冕礼前往欧洲大陆,贝克莱作为随行牧师先抵达法国,然后在意大利逗留了一段时间。第二次行程则是在1716年至1720年间,贝克莱作为导师带领一位爱尔兰主教之子完成其修业旅行(Grand Tour),这一次,贝克莱同样在意大利以及当时的威尼斯共和国(Republic of Venice)停留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每一次从欧洲大陆回到伦敦,贝克莱都会继续自己在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期望能够被君王授予仕途。
1721年至1724年间,在等待仕途的同时,贝克莱回到了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成为一名高级研究员并积极投身于学术研究之中,随后,贝克莱被任命为德里的学监(Dean of Derry)(德里位于今北爱尔兰自治区北部),虽是虚衔,贝克莱依旧任职了近10年。1724年至1728年间,贝克莱将该职位转托他人后回到伦敦,为自己的“百慕大计划”寻求资助,因为他感到上帝召唤他在百慕大岛上建立一所神学院,专门教育与训练印第安原住民和在北美庄园从事农业生产的英国移民后裔,使他们成为传教士。1728年年初,贝克莱迎娶了爱尔兰下议院前议员之女安妮·福斯特(Anne Foster),随后搬往北美的罗德岛新港(Newport,Rhode Island)继续自己的百慕大计划(离开英国前,贝克莱已获得英国政府以及诸多私人的资助承诺)。在北美,贝克莱并非饱食终日干等英国政府兑现承诺,而是马不停蹄地撰写了《阿尔西弗龙》(Alciphron),生养了两个孩子,在当地的教会传道并在哈佛和耶鲁推动早期北美大学的筹备与发展事业(位于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有一个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了呼应贝克莱描绘百慕大计划的一首诗的开头:“帝国的铁蹄,铮铮向西”)。
1731年,贝克莱回到英国了解到英政府不打算兑现资助承诺,万般无奈之下,贝克莱只能放弃了百慕大计划。回归伦敦上流社会之后,贝克莱再次期望获得仕途。1734年,他如愿以偿地成了爱尔兰南岸上距科克市(Cork)10英里外的克洛因镇(Cloyne)的主教。对待这一次的神职,贝克莱亲力亲为,不仅关心辖区内穷人的福祉,还牵挂着全爱尔兰经济政治困局。他建立了一片农场,在妻子的管理下为百余名工人提供了工作,鼓励富人多穿国产服装,从而代替进口时装,在经济萧条时期提供人道救济,并且在缺乏内科医生的情况下亲自照料病人,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贝克莱提倡使用“松油水”治疗所有疾病。贝克莱在克洛因时出版的《西里斯》(Siris)中记载了“松油水”的化学成分分析以及生产方法,正因为这本书,“松油水”成了非常流行的保健饮品,甚至连权威医学书籍都认为其“饮之无害”。
1752年,贝克莱举家从克洛因搬回英国,定居在牛津市以便于管教正在上大学的儿子乔治(George),虽然小乔治养马、雇佣仆人,花销巨大,但贝克莱却也乐意埋单。次年,贝克莱在牛津市安然离世,据报道,贝克莱离世时,他的女儿正在家庭聚会上读《圣经》,贝克莱讲解点评。根据遗嘱,他的葬礼在数日后举行,遗体安葬在牛津市基督教会学院的小教堂内。他总共有7个孩子,其中有3子夭折,另一子威廉是贝克莱最喜爱的孩子,也未能成年,只有一子(即乔治)育有后代。
贝克莱的主要著作以及作品间的关联
贝克莱30岁前就创作了数本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对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仍然吸引着许多读者。
1710年,年仅25岁的贝克莱出版了他的巨作《人类知识原理》。其实早在一年之前他的《视觉新论》就开创了感知哲学的新篇章。1713年,贝克莱28岁时出版的《贝克莱哲学对话三篇》则是他所有作品中最通俗易懂,也是文学性最强的一本书。
《人类知识原理》以及《贝克莱哲学对话三篇》是目前人们研究贝克莱哲学最重要的资源,本书将聚焦这两本著作的主要内容并讨论两书的关联。在此之前,读者朋友们须要认识到,贝克莱不仅仅是哲学家,更是一位涉猎百家的博学大师。他的研究兴趣有些与哲学直接相关,有些则超越了哲学。数学、神学、经济学和科学都是他擅长的领域,这反映在他主题丰富、跨度巨大的论文、单页和书籍中。此外,本书还将介绍一部分他的其他著作以及这些著作与《原理》《对话》之间的联系。
《关于人类知识原理的论述》(1710)本书是贝克莱最全面、学术性最强的哲学著作,现今一般称为《人类知识原理》,以下简称《原理》。在书中,贝克莱提出理由反驳了诸多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哲学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人类认知的范围与方式)以及形而上学(现实的终极本质)理论。
贝克莱将《原理》全书的正文标为“第一章”,并在书信和笔记中暗示自己本意撰写更多章节深入探讨第一章中涉及的话题。例如,1729年贝克莱在写给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的信中提到《原理》第二章的手稿在数年前的意大利之行中遗失了。而幸存至今的除了“第一章”之外还有对《原理》原本应有的各个章节的介绍,《原理》迄今为止的各个版本都将“第一章”与该介绍收编入册。
贝克莱在《原理》一书的介绍中预告此书将通过指出主流哲学理论中观点立场与论证过程中的谬误以驳倒这些理论,然后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其中,贝克莱尤其反对“抽象概念”(abstractidea),这一点将会在本书的第四章中做详细介绍。
天主教教士尼古拉斯·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年8月6日出生于法国巴黎,他以拥护勒内·笛卡儿(Rene Descartes)的哲学为人所知,马勒伯朗士本人就是一位哲学家,但他对17世纪思潮的贡献却常被人忽视。据传言称,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谋杀了马勒伯朗士—不是指思想流派或是象征意义的取而代之,而是确确实实的杀害,抑或是说导致了后者的死亡。在许多自传(尤其是在较早的传记)中,乔治·贝克莱于1713年在巴黎拜访了马勒伯朗士,贝克莱本人虽然否认,但仍有传闻称贝克莱与马勒伯朗士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导致马勒伯朗士的呼吸系统疾病急剧恶化,并在两天后夺走了他的生命。事实上,马勒伯朗士卒于1715年,距离他们见面都已经两年之久,所以贝克莱并没有“谋杀”马勒伯朗士。这一传闻为贝克莱的人生增添了谈资,然而,这仅仅是属于贝克莱的众多真假掺杂的逸事之一。另一件值得一提的趣事是贝克莱本科期间为了探索濒死体验而与朋友托马斯·孔塔里尼(Thomas Contarini)轮流自缢,贝克莱先行上阵,但因为没有及时向朋友发出事先约定的停止信号而昏厥。醒来后的贝克莱第一件抱怨的事情是领子起了褶(他的原话是“天啊,孔塔里尼,你把我的领结压皱了”)。第一本关于贝克莱的传记将贝克莱略显夸张地描述成校园里的小丑、众人嘲笑的对象,举个例子,贝克莱常以各种工具敲打自己的脑袋,打趣似的证明“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物质”。贝克莱的奇闻趣事还有曾计划在离大陆600海里外的百慕大岛上建立一所学院;提出可以绑架印第安土著居民的小孩来填充学院人口;提倡使用松油水(一种植物分泌物与水的混合物—译注)来治疗所有疾病;拒绝在戴假发前用面粉防汗—因为爱尔兰的穷人还需要用面粉做成食物充饥;在1752年照顾巨人症患者科尼利厄斯(Cornelius)长达一个月的时间。
简言之,从前许多人容易陷入将乔治·贝克莱视为蠢货的草率偏见;时至今日,同样有许多人在初识贝克莱的哲学思想时将其认定为无稽之谈。他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客观物质,桌椅等不过是心灵中的概念的集合,除了思维,什么都不存在,而上帝用完美的方式将每一个人的感官经验整合起来组成同一个“虚拟现实”。人们常认为这些理论的分量轻于鸿毛,且无异于天方夜谭,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习惯相去甚远,因而完全不必将贝克莱的哲学思想当一回事。所幸如今的哲学教师们终于不再对贝克莱持有上述偏见,但他们依然认为贝克莱的观点禁不住推敲,并将贝克莱的哲学理论用作训练新生分析与反驳能力的入门级材料。本书中,笔者将试证贝克莱看似光怪陆离的哲学思想并非无本之木,也远非大众所误解的那样可以轻易驳倒。在论证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些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审视并思考贝克莱的哲学观点。接下来在本章中将会简短但尽可能全面地介绍贝克莱一生的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著作,以及著作与相应时期经历之间的关联,最后讨论该如何去理解像贝克莱这样的哲学家。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跳转到第二章(讨论贝克莱在哲学传统中的地位以及对贝克莱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家)。
对于《从贝克莱出发》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一部关于某个领域内思想火花的起源和传播的著作。贝克莱,无论是作为一个人名还是地名,都可能代表着某种前沿的理念、创新的思维或是独特的视角。因此,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某个学科(例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是科学研究)的早期发展,或者某项重大理论的孕育和演变过程,而“贝克莱”就是那个关键的起点。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清晰且富有逻辑性的方式,梳理出复杂的思想脉络,展示出那些伟大的思想是如何诞生、发展并最终影响后世的。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那些看似深奥的理论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考,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我们今天的认知。它或许能让我们看到,每一个伟大的成就,都源于一个敢于出发的起点,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这本书也许能激发我们对知识的渴求,鼓励我们去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思想起源,去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深层逻辑。
评分《从贝克莱出发》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启程”感,暗示着一段探索的开始,一个新篇章的开启。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是一部充满故事性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或许描绘了某个人或一群人在某个特殊时期,以贝克莱作为他们的起点,踏上了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程。这可能是一段地理上的迁徙,也可能是一段思想上的跋涉。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的笔触,刻画出那些人物的鲜活形象,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成长,以及他们在旅途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这本书的魅力或许在于它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们对那些平凡中的伟大产生共鸣,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读者勇敢地迈出自己的第一步,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它可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渴望,也可能是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评分《从贝克莱出发》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充满学术和思辨的联想。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是一部深入探讨某个哲学思想流派、某个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或是某个社会运动的起源的书籍。贝克莱,作为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名字,很可能代表着某个思想的萌芽之地,或者是一个关键人物的思想发源地。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浅出地剖析其思想体系的构成,追溯其历史渊源,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这本书可能不会充斥着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其魅力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深刻的思考,理解那些构成我们现代世界基石的思想。它也许会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是如何在某个特定时空下,由某个特定的人或群体所孕育,并最终改变了世界的走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智识上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们在跟随作者的思考过程中,拓展我们认知的边界,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对那些塑造人类文明的思想脉络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对于《从贝克莱出发》这本书,我首先联想到的是它可能蕴含着一种独特的视角,一种从特定地点或特定思想出发,去理解更广阔世界的尝试。贝克莱,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学术、创新和自由的精神气息。因此,我猜测这本书可能在探讨某种思想体系的起源,或者追踪某个概念的演变过程,而贝克莱就像是那个孕育之地。它也许会深入剖析某个历史事件的根源,或者揭示某种文化现象的萌芽,而这些追溯的起点都指向“贝克莱”。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让读者在跟随作者的思路时,能够逐步理解那些复杂的关联。我希望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叙述,而是能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触及到那些支撑起万物运行的逻辑和规律。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事物发展的脉络,看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许,它还能启发我们思考,如何从自己的“贝克莱”出发,去探索和理解更广阔的领域,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从贝克莱出发》给我一种很强的空间感和时间感,仿佛是要开启一段旅程。读这本书之前,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发现的画面。我期待着作者能带着我,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贝克莱这座城市,或是更宏大的意义上的“贝克莱”,去探索那些隐藏的角落、不为人知的故事。也许它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书籍,记录了作者在人生某个关键节点,以贝克莱为起点,如何审视自我、重塑价值观,最终走向新的方向。又或许,它是一部关于某个特定领域(比如艺术、科学、哲学)的探索,贝克莱作为某种灵感源泉或是思想孕育之地,作者在这里汲取养分,然后向更广阔的世界发散。我设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会是细腻且富有感染力的,能够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思考。它应该不只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引发我的共鸣,让我停下来思考,甚至激发出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我喜欢那种能够触及灵魂、拓宽视野的书,而《从贝克莱出发》的书名恰恰给了我这样的期待。它像是打开一扇门,门后是未知却又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