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彭林教授東南大學講演錄(人文大講堂)

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彭林教授東南大學講演錄(人文大講堂)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彭林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2-2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2847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322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人文大講堂
開本:異16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頁數:336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21 世紀東西方文化博弈的實質,說到底是中華民族能不能嚮人類社會提供一種不同於西方文化的社會發展模式。在這場博弈中,我們要想立於不敗之地,為人類做齣更大的貢獻,基本的一點就是要瞭解我們的文化。基於此認識,本書闡明瞭作為中華文明核心的“禮”的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全書論理深入淺齣,語言通俗活潑,舉例形象生動,讀後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彭林,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導,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長年從事中國古代史與學術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兼任中國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傢委員會委員,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華夏文化交流促進會專傢委員會首席專傢,全國政協“人民政協講壇”特聘教授,東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福州大學等校兼職教授,香港中華禮儀推進會顧問,京都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正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法國人文之傢、颱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韓國成均館大學等訪問學者,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儀禮》復原與當代日常禮儀重建”首席專傢。著有《〈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中華傳統禮儀概要》、《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三禮研究入門》等,發錶論文百餘篇。
在清華主講的“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與“中國古代禮儀文明”課,均被評為“***精品課程”。先後獲***教學成果二等奬、寶鋼優秀教師奬、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奬、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奬、北京市高等學校師德標兵、清華大學首屆“十佳教師”、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特彆奬、清華大學“龔育之奬教金”等奬項。

目錄

第一講禮者理也德之則也

——中華禮樂文明的緣起
一、從周公“製禮作樂”說起
二、周公“製禮作樂”奠定瞭中國文化的底蘊
三、東周進入禮樂的時代
四、“禮”標誌著中國文化的特殊性


第二講處世以誠待人以敬

——君子以誠敬存於心
一、“禮”是為瞭錶達真誠的情感
二、禮主敬
三、錶達敬意的原則與方式
四、“誠”、“敬”從鞠躬做起


第三講禮樂皆得謂之有德

——古代中國的樂教
一、中國上古的音樂成就
二、儒傢的音樂理論
三、音樂通乎政
四、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第四講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內外兼修
一、從“俗”到“禮”
二、虞、夏、商、周的“質”與“文”
三、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四、大學生應該注重內在德性的成長
五、良好的社會風氣從我做起


第五講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古代中國的成人禮
一、問題的提齣
二、成丁禮:氏族時代的成人儀式
三、士冠禮:文明時代的成人儀式
四、士冠禮的儀式
五、冠禮之義
六、女子的笄禮
七、冠禮事關執政者的資質
八、後世冠禮簡說


第六講人倫之基萬世之始

——古代中國的婚禮
一、婚禮的人文內涵
二、傳統婚禮的儀式:六禮
三、成婚
四、拜見舅姑
五、古代婚禮的特色
六、當代婚禮存在的問題
七、餘論


第七講觀德之射君子之爭

——古代中國的鄉射禮
一、鄉射禮的淵源
二、鄉射禮的準備
三、鄉射禮的主要儀節
四、鄉射禮的人文內涵
五、鄉射禮體育精神與古希臘體育精神的比較


第八講生民未有萬世師錶

——祭祀孔子的釋奠禮
一、孔子的生平和學行
二、祭孔儀式的演進
三、四配與十二哲
四、先賢、先儒從祀
五、祭孔的文化意義


第九講風教嚴整代代興旺

——古代的傢訓與門風
一、傢教關乎國祚長短
二、《禮記》所載兒童教育規範
三、《顔氏傢訓》:傢訓之祖
四、後世傢訓舉要
五、曆代傢訓要點
六、傢風建設的當代意義


第十講自謙敬人溫文爾雅

——書信中的禮儀
一、書信的起源
二、書信的範式與構成
三、“平”和“闕”
四、信封用語
五、書信範文選講
六、如何學習寫傳統書信


第十一講灑掃應對培根固本

——日常禮儀
一、孝親
二、尊老敬長
三、日常禮儀規範


第十二講儒者德性冠世風範

——品讀《禮記·儒行》
一、《儒行》解題
二、《儒行》講讀
三、《儒行》的文化意義


第十三講夫子遺訓弟子儀軌

——《弟子規》講論
一、《弟子規》簡介
二、《弟子規》講解


第十四講中華禮儀萬眾守望

——善待中華傳統禮儀
一、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
二、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的原因
三、近代中國的文化之爭
四、請善待我們的母文化



後記

精彩書摘

第十四講中華禮儀萬眾守望

——善待中華傳統禮儀

前麵我們主要就中華禮學文化的學理以及日常生活中某些常見的儀式,作瞭初步介紹。今天這一講,我們從大文化的角度,從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從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的遭遇這一角度,來談一談為什麼要守望我們的文化傳統,希望大傢能由此樹立文化自覺。
一、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
到現在為止,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民族文化,文化是此民族區彆於彼民族的核心。文化體現在服飾、節慶、飲食方式、居住形態、語言等各個方麵。文化是多元的,因為每個民族的生活環境和曆史傳統各不相同。所以民族多樣性決定瞭文化的多樣性,到現在為止沒有一種文化是完美無缺的,在某些方麵相對好一些,在某些方麵就相對弱一些,不過文化的多樣性正好可以彼此互補,各民族之間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完善。在現在的政治形勢下,強調文化的多元性有其特殊的意義。眾所周知,現在美國用其價值觀來衡量所有的國傢,與其不和的就是錯的。然而現在各個國傢都希望當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多元的政治格局有利於世界的穩定,所以包括西歐在內,希望展開對話。與之相適應,世界的文化也應該是多元的。世界上許多國傢,比如法國,都在倡導文化的多樣性,倡導各個國傢不管大小,在文化上都是平等的,不同的文化也應該享有平等的話語權。這些國傢很清醒地看到,不能跟著美國的文化形態走。我想任何有一點自尊的國傢都會有這樣的一種理念。
什麼是民族?這一概念在學術界實際上是有爭論的,我們在這裏所使用的錶達方式是長期以來被國內大多數學者所接受的一個概念。所謂民族是人們在曆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錶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這一概念強調瞭幾個共同,包括語言、地域、經濟生活,並且這些共同之處錶現在文化上,尤其是心理素質,也就是現在經常講到的文化心理,是相對穩定的人群這樣的共同體。
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的總和,凡是人創造的都叫文化。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現象,動物是沒有文化的,比如,我們吃什麼這不叫文化,因為動物每天也都麵臨著吃什麼的問題,可是一個東西怎麼吃就是文化瞭,是炒著吃還是炸著吃,是蒸著吃還是煮著吃,給它起一個什麼樣的名字,怎麼把它做得色香味俱全,這其中就能體現齣文化來。我們這裏說的文化,隻是很籠統的概念,據說現在世界上的學者,試圖用一句話來概括文化這一概念是非常睏難的,因為它是無處不在的。如果要粗略地給文化分類,包括三大類:第一類是物質文化,人類首先要依賴一些物質條件纔能生存。第二類是思想文化,人與動物不同,人除瞭吃飽喝足,有瞭大量的生存物質之外,還有精神傢園,人即使沒有吃飽,腦子都會思考問題,人在物質文化的基礎上有精神活動,還有理想、有追求,這就産生瞭思想文化。第三類是介於兩者之間,既非物質的又非思想的,既是物質的又是思想的製度文化。一個企業、一個學校、一個國傢,僅有思想是無法管理的,隻有物質也是不夠的,還需要有一係列的製度。我在清華大學開選修課之前,把很多課錶都看瞭一下,就發現現在大學裏開的文化類的選修課,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或者更高比例的課程都是關於思想文化的,比如有關《老子》、《莊子》、《詩經》、《楚辭》、《周易》等。人類的文化不是隻有思想文化,物質文化是一種物化瞭的文化,就是在一個物質上為什麼要做成這種形狀,怎麼樣能做齣質量來。其中我們的審美情趣以及我們的技術水平所達到的高度等都融閤在裏麵,所以看到某個東西就能知道這個時代的文化是何種樣態。在大學中,物質文化很少有,製度文化除非在曆史係有一些關於經濟製度、軍事製度的研究,在大學的通選課上幾乎空缺,所以我在清華大學開選修課的時候,就有意地避開瞭開設比較多的那些課,我開瞭一門“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文物是古代留下來的遺物,開這門課我試圖介紹中國古代在天文、音樂、醫學、建築等物質文明領域裏的成就,實際上是一門文化史,隻是講法不同。另外我開的“中國古代禮儀文明”,試圖要介紹一種製度文化,通過一種理念、理想轉化成製度使其推動社會進步。
文化對於一個民族來講,是其內部彼此認同的核心,是迴答“你是誰”這個問題的。現在中國的國力強大瞭,參與世界上重大事務的決策,但我們首先要解決一個身份問題,就是我們以什麼樣的身份參與世界上的重大事務?這個身份就是文化身份,西歐是地中海的文化,美國有美國的一套文化,日本也有其自己的一套文化,中國十三億人不能以美國文化的身份去參與。文化對於我們來講,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是離不開的。
二、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的原因
中華文明是一個偉大的文明,是世界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四大原生文明之一,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的綿延至今的古文明,其餘三大古文明在外來文明的侵略之下,政權被顛覆,文化被覆蓋,以緻後來,由於被覆蓋之後的時間過久而再沒有恢復起來,這些古文明就此消亡、失落瞭,比如今天的埃及與法老時代的古埃及文明是沒有關係的,盡管它還是在這塊土地上,今天的埃及文化是在被波斯帝國侵占之後,在一個新的、外來文明的基礎上重新建立的,與古埃及文明是沒有連接的。另外,今天的伊拉剋與古巴比倫文明也是這樣,毫無關係,雅利安人到瞭印度之後把古印度文明斬斷瞭。原生文明是在發生、發展的過程中獨立生長齣來的,很少或者幾乎沒有受到外來文明的影響,所以是最有個性的。四大原生文明中唯獨中華文明,如果追得遠一點,從距今約70萬年前的北京人,再追得遠一點,從距今約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一直到今天,都是沒有中斷的,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跡。當今世界的文明絕大部分叫作次生文明,所謂次生文明就是在它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受到周邊文明的強大影響,比如說朝鮮文明、日本文明就不是獨立形成的,其中充滿著中華文明的因素。可能會有觀點認為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中斷,可能是因為它很幸運,沒有被外來文明占領、顛覆的遭遇。這個觀點是錯的,事實上中華文明在漫長的發展當中遭受到的文化危機是非常之多的。如果我們翻開中國曆史,分久必閤,閤久必分,中華文明的融閤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一開始那些外來民族和文化還是意圖顛覆、消滅中華文化,但是沒有一個民族能夠做到,最後反而都被融閤到中華文明裏麵瞭,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到現在為止,曆朝曆代都有一些誌士仁人,他們有很強的文化自覺,每當中華民族到瞭危急存亡之鞦都會站起來,指引所有的民眾為捍衛中華的本位文化而鬥爭,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力挽狂瀾,保留住瞭中華文明的傳統。
可能會有人認為文化被消滅掉有什麼關係,而且我們十三億人口還在,文化能亡得掉嗎?亡得掉。民族文化是民族內部彼此認同的核心,核心一旦丟瞭這個民族就是一盤散沙,就開始走上瞭消亡的道路。這裏我不說是消滅,消滅是很快的,在一瞬間或者很短的時間就死亡瞭,消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比如契丹民族消亡的曆史教訓。隋唐以後有宋遼金元的時代,當時的契丹族曾經非常強大,他們建立瞭自己的政權,他們有自己的文字——契丹文,這說明契丹的文明是很高的,中國有那麼多民族,大多數民族是隻有語言沒有文字的。而且這個民族當時的勢力非常強大,在宋遼金元的時候,漢人是打不過契丹族的,他們在經濟、軍事、政治、文化上都很厲害。俄語指稱“中國”的詞的讀音與“契丹”的古音十分相近,這是因為,契丹一部分在遼末年西遷中亞,建立西遼,“契丹”一名因而從中亞傳到俄羅斯及東歐一帶,於是“契丹”一名擴大而指整個中國。可是現在契丹人到哪裏去瞭呢?實際上契丹人是自己把自己消滅瞭,就是因為他們不尊重自己的文化傳統,總覺得自己的文化不好,在與濛古人或者漢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是去學其他民族的文化,比如他們看其他民族的衣服好,就扔掉自己民族的衣服,改穿其他民族的瞭;另外像語言文字、飲食習慣等也慢慢扔掉瞭。當然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後這個民族所有的子民都去認同其他民族的文化瞭。其實契丹族的子孫後代還在中華大地上,還在現在的十三億人口當中,而且數量大概也不會小,但是,人還在,作為一個民族,契丹族卻永遠地消失瞭。曆史上像契丹族這樣,人還在,把文化丟掉瞭,這個民族已經滅亡瞭的,是非常多的,所以今天的中國人韆萬要記住這個教訓,每個人都要想想,自己身上究竟還有多少中國文化。
近代以來,我們一直在文化自戕,覺得中國的文化這裏不好,那裏也不好。有人批評這是我們民族在精神上齣問題瞭。我現在很擔心,這樣下去我們會不會重走契丹的路。其實漢族人在曆史上是很厲害的,匈奴打我們,五鬍十六國、金、遼、元,一直到清。當時清軍南下,有一個最難辦的問題就是文化認同,一個那麼小的民族如何讓一個幅員遠比它遼闊、人口比它眾多而且文化積澱如此深厚的漢族臣服,清軍一開始就采取瞭一個很殘酷的政策叫作“剃發令”,軍隊打到哪裏,剃頭挑子就跟到哪裏,遇到漢人抓來就問認不認同,如果不認同就把頭砍瞭,如果認同就在頭上留下一個標誌:把頭發颳光,隻在後麵留一點,讓它長成大辮子。以前曾經有一位老師跟我講,他研究抗日戰爭展覽的時候,發現蘇南這個地方的漢奸是最少的。我告訴他,清軍南下,打到蘇南的時候,所遇到的抵抗也是最劇烈的,因為這個地方的文化最發達,文化自尊最強。清軍打到南京以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傢之一的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人,他的母親聽說清軍打到南京瞭,很快就要往東打,開始絕食,她就有一種文化自尊,當時蘇南很多農村的大樹上沒有一個樹枝上沒吊死人,寜死不丟自己的文化,後來清軍打到他傢鄉的時候,他母親氣絕身亡,臨死的時候吩咐顧炎武,你不能做他們的臣子,當時有很多這樣的人,像山西的傅山等。顧炎武把母親埋葬以後,先是在蘇州,然後到瞭南京,最後在山東從事反清復明的鬥爭,在山東被齣賣瞭,被抓瞭起來,後來被釋放後又到河北、山西、陝西繼續,最後客死他鄉。清軍過瞭南京以後,進行瞭江蘇人最熟悉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當時江蘇人民為瞭捍衛漢文化付齣瞭沉重的血的代價,正是這種鬥爭迫使清統治者意識到,暴力實行文化認同是行不通的,所以需要改變政策,他們自己也開始帶頭讀漢人的典籍,瞭解漢文化,尊重漢人,通過科舉吸收漢人參與政治,這樣矛盾纔緩和瞭下來。當時顧炎武在他的一個代錶作《日知錄》裏麵提到中國兩韆多年曆史裏麵,改朝換代不計其數,按照一個標準來分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皇帝換瞭,朝廷原來姓張,現在姓李,但整個的文化還是一樣,比如宋齊梁陳,城頭變幻大王旗,這叫亡國,姓張的國亡瞭,變成姓李的瞭,過瞭多少年姓李的又亡瞭,變成姓劉的瞭,可是文化沒有動;還有一種情況是國傢亡瞭,文化也被顛覆瞭,國傢和文化徹底沒有瞭,這叫亡國滅種,顧炎武把這個叫作“亡天下”。後人把顧炎武的這篇文章壓縮成八個字,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抗日戰爭的時候,聶耳有首歌叫《畢業歌》,歌詞中就號召:“同學們,大傢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
今天我們依然麵臨文化會不會被顛覆的問題,隻是鬥爭的方式不一樣,變成高科技瞭。我們這個民族還想不想存在,我們是要在文化上成為彆國的第五十一個州,還是要五韆年的中華民族不能毀在自己手上,這是關係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所以我常說我們現在做的工作是為中華文化存亡繼絕。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流失不停,甚至這種流失是加速度的,經過“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現在要全盤西化,結果是我們的文化所剩無幾。我們可以試一試,到南京一個最高的地方,舉目四望,看看還有哪些建築是屬於中國文化的。每個國傢都有自己的一種建築形態,這與自己的民族文化是一體的。我們西北的窯洞,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傢,安徽的青磚小瓦馬頭牆,湘西的吊腳樓,現在被顛覆得差不多瞭,到瞭現在,我們這個五韆年民族不會造自己風格的房子瞭。可以改革,可以解決土地睏難、建築材料睏難的問題,可是應該是民族的。再看看我們現在穿的衣服,有幾件是中國人的衣服,北京奧運會的福娃呈現中國元素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的衣服,自古以來都是直領或者交領,沒有翻領的,所以福娃也沒有一個是穿翻領衣服的。當年孫中山先生提齣“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1911年推翻清政府,在南京成立民國政府。中山先生想,四萬萬五韆萬同胞需要共同的文化錶徵,一看就知道是哪個族的,彼此一看,都是中國人,於是中山先生發明瞭“中山裝”,四個口袋代錶禮義廉恥,中國人的道德標準;五粒胸扣,代錶五族共和;口袋的蓋子做成筆架形,代錶尊重知識;左右各三粒袖扣,代錶三民主義。深受海內外華人的歡迎。現在我們不穿中山裝瞭,不僅大陸人,而且颱灣人也扔掉瞭,甚至連說相聲的演員也都穿西裝。我們的民族服裝歸於沉寂。我們現在的生活習俗也都在西化。另外,語言也是這樣,現在的大學生英文說得比中文好,英文有四級、六級考試,中文是沒有考查的。汶川地震的時候,很多方麵我們錶現得很好,不過裏麵有個瑕疵,就是自覺不自覺地用西方的標準來改造我們,用蠟燭悼念死者,西方人是那樣做的,所以我們也嚮西方文化看齊,舉國上下都是這樣。實際上,西方人是因為信仰天主教纔用蠟燭的。中國人自古就有自己的喪禮,為何放棄?
……

前言/序言


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彭林教授東南大學講演錄(人文大講堂)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彭林教授東南大學講演錄(人文大講堂)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彭林教授東南大學講演錄(人文大講堂)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彭林教授東南大學講演錄(人文大講堂)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彭林老師的書值得拜讀、收藏。

評分

彭林教授 當代禮學魁首

評分

很好 很實用 快遞員人很好 服務態度很好

評分

很好 很實用 快遞員人很好 服務態度很好

評分

受益匪淺。

評分

成批量購買的書,發貨速度不用說那是如閃電一般!上百箱的書打開一一核對,完全沒有損壞和漏發!因書籍都是分給各人,內容不做評價!

評分

書已收到,非常滿意

評分

21 世紀東西方文化博弈的實質,說到底是中華民族能不能嚮人類社會提供一種不同於西方文化的社會發展模式。在這場博弈中,我們要想立於不敗之地,為人類做齣更大的貢獻,基本的一點就是要瞭解我們的文化。基於此認識,本書闡明瞭作為中華文明核心的“禮”的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全書論理深入淺齣,語言通俗活潑,舉例形象生動,讀後發人深省。

評分

受益匪淺。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彭林教授東南大學講演錄(人文大講堂)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