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是李濟先生哲嗣李光謨對其父親的一生的追憶文集
內容簡介
近代的學術工作大半都是集體的。每一件有益思想的發展,固然靠天纔的領悟和推動,更要緊的是集體閤作的實驗、找證據以及復勘。隻有在這類的氣氛中,現代學術纔有紮根生苗的希望。——李濟
李濟(1896-1979),著名考古學傢。清華學校畢業後留美,獲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歸國後曾任教於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後任中研院史語所考古組主任(晚年兼任所長多年)。李濟先生領導的田野工作,以西陰村、城子崖和殷墟之發掘zui為著名,其成果獲得全球學界的極大關注。
李濟先生是中國第yi個具有科學考古思想的人,也是第yi位享有世界聲譽的中國考古學者。他所主持領導的西陰村、城子崖和殷墟的發掘,奠定瞭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基礎。本書是李濟先生哲嗣李光謨的追憶文集,藉助大量照片、檔案和考訂文章,展現瞭父親豐富麯摺的治學生涯。
作者簡介
李光謨,(1926-2013),中國人民大學馬剋思列寜主義發展史研究所資深翻譯傢,著名考古學傢李濟之子。他是新中國第yi批成果豐碩的高水平資深專業外文工作者,主要從事俄文、德文翻譯工作。
目錄
初入清華
從一份自撰簡曆說起
水木清華之一
洋學堂裏的國文課——水木清華之二
仁友會——水木清華之三
留學美國
剋拉剋時期的幾篇手稿
徐誌摩和李濟之間的一些事
查爾斯河畔的三年
五百個埃及人頭骨
小白鼠的“水迷宮”
羅素與青年李濟
“卅餘年前”的學生論文
達剋特·李及其他——博士頭銜之一
留美時期的成績單
沒有醫學博士學位——博士頭銜之二
三次改行
迴國任教
八裏颱的“礦科教授”
西安講學之行
“洋蒼蠅”與楊貴妃
半噸煤的“功”
跟弗利爾藝術館打交道
“決定工作方嚮”的兩件事
重返清華
國學研究院的幾年——水木清華之四
晉南之旅和西陰村遺址的發現
大病一場的前後
國學院軼事幾則——水木清華之五
半個繭殼
憶《幽蘭》——業餘的愛好
一篇補白
加入史語所
走嚮中國阿卡迪米
“入夥”史語所
一份“見麵禮”
傅斯年的“狼狽為善”論
科學考古的時代背景
榆次車站的風波
一份通電和一封信
古物保存法的頒行
“民權保障同盟”北平分會
與共産黨人的接觸
考古組“十兄弟”
抗戰行旅
榮譽是怎樣得來的?
和王儲考古學傢的交往
抗戰時的流亡生活
“不舞之鶴”
要做一個footnoter
戰後日本行
學人之間
學人之間(一)
學人之間(二)
學人之間(三)
學人之間(四)——與郭沫若交往的片段
七位考古、曆史學傢的“閤作”
悼念光直(之一)
關於《李濟·張光直通信輯錄》——悼念光直之二
再給鬍先生留點地方
人文學者的科學情懷
“李濟氏扭角羚”
“道森氏·曉人”案的教訓
上瞭秦始皇一個大當
史學傢應追求的四個境界
騾車、驢馬和駱駝背上
洋神父的“代言”
李博士與“濟”博士——博士頭銜之三
H127坑的發掘
找網球的故事
對聯文化
從“踢正步”說開去
不畫句號的業績
由中博花甲壽想起的
始終未能忘情於體質人類學
發掘報告和研究成果的齣版
對安陽發掘的主要貢獻
《安陽》一書提要介紹
《李濟文集》編者的話
告彆
個人的藏書
五隻木雕猴子
珠海之行——三十年裏唯一的一次見麵
跟費慰梅談生平
颱大學生們的評說
長久的紀念——代後記
附錄
懷念李濟(1896—1979)張光直
從梁任公的傢書看中國近代
考古學的發軔李光謨
精彩書摘
《從清華園到史語所(修訂本)/碎金文叢3》:
在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一條名叫查爾斯的小河把波士頓和劍橋區隔瞭開來。位在劍橋這麵的河畔,就是著名學府哈佛大學的所在地。在這座世界馳名的學校裏,李濟度過瞭他留學生涯的後三年。
哈佛的人類學係設在一座紀念博物館——皮博迪博物館裏。這座六層樓的每一層都陳列著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科學陳列品,其中有專門的人類學部門的展廳。李濟在1920年暑期後入校時,發現自己不但是人類學研究所唯一的外國學生,而且是最早到校的唯一的研究生。作為一名新學生,他貪婪地吸吮著來自各方的知識養料。他認為自己在人類學上是一個初入門者,所以選瞭許多本來可以免修的一至三年級大學生聽的課。他除瞭聽虎藤教授的體質人類學、比較解剖學和史前考古學外,還聽過狄剋森教授的大洋洲民族與文化,神學院萊斯納教授的埃及考古學以及本係其他專業課;他還選過幾門哲學課,甚至還學過梵文。除此之外,他還跟隨麥獨孤教授(w.McDougall)做瞭一年的心理學實驗。
李濟在此期間,還聽過研究院教務長柴斯教授開的希臘考古學的課半年。柴斯教授結閤實物教學,激發李濟對考古學的很大興趣,對他産生瞭不小的啓發作用。
以上列舉的種種知識,都是寶貴的,而且並非年年可以聽到的,但更令李濟感到彌足珍貴的,是在這三年裏體會到的做學問的境界。他的體會有這樣幾點:首先,學問內容本身所涉及的,並非離日常生活很遠的事;凡能用感官接觸到的,都可成為知識的來源;糞土或珍珠,在學問上並無先天的分彆。其次,做學問的方法論誠然緊要,但方法也隻是常識的推演,絕非與常識相矛盾的;它在各種學術上並無基本的差異,隻有運用的不同。最後,最深切和有興味的是:隻有用人類學的方法去研究中國文化的發展及若乾曆史現象,纔能得到(就中國學術發展現階段而言的)有意義的結果。
在哈佛的第一年,李濟是作為瞭解人類學的一般情況而度過的。這期間,他的興趣逐漸有瞭寄托,也發現瞭要做的博士論文的大緻範圍,完全沒有那種叫花子丟掉蛇的感覺瞭(見本書《三次改行》篇)。在第二、第三年中,他的大部分時間是花在收集材料和寫論文上。他的論文寫作過程大緻分以下這樣幾段:
一開始,他的論文題目還沒最後確定,隻是想從學到的人體測量方法人手,在波士頓、劍橋一帶的留學生和華僑中收集些體質人類學方麵的材料。他測量瞭總數一百一十一個人,獲得的數據自然不少。(但他認為這跟“四萬萬中國人”相比,真是“大題小作”瞭。)接著,他把這批材料跟手頭能查到的截至當時的所有發錶過的中國人體質測量材料閤在一起做瞭分析,寫成一篇討論中國人體質的論文。
接著,李濟又想到做一個關於曆史上中國與夷狄的區分的研究。他想到的是用民族學的方法,於是利用瞭薩姆納(J.B.Sumner)的關於“我群”和“你群”的區分來研究中國曆史上的這個關係。李濟在哈佛的大圖書館內找到瞭一部《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其中收有全國各地城牆的建築記錄(包括廢棄的記錄)。他花瞭幾個月的時間把所有這些材料整理齣來,做瞭分期的歸類、分區的界限、地名的演變、地望的確定、誌書的糾謬、時代的考訂等各方麵的工作。此外,李濟還從史籍中宗譜記錄所載的中國人姓氏,歸納齣瞭十大姓氏的地望和源流。最後,形成為一個題目——“我群的演變”(Evolution of the We—Group)。
指導老師狄剋森先生對這兩部分很加贊譽,認為從方法和結果上看都沒有多少可以批評的。但李濟感到不能光靠這兩篇文章就交捲;尤其是,說瞭“我群”,還有“你群”(You—Group)怎麼交代呢?這時,關於整個中國民族是怎樣形成的問題,已凸現在他的眼前。
李濟又從傳教士的一些有關現代中國少數民族的分布情況的著錄入手(這是當時所僅見的較為“科學”的記載瞭),嚮上推尋這些少數民族的沿革。這種研究法第一次使李濟感到,好些曆史問題可以用現代社會問題去印證。在論文中李濟隻在討論“你群”時使用瞭這個方法,他的著眼點是想把“你群”的演變與“我群”的演變連貫起來。
最後,在論文完成前,他特彆注意到中國民族的遷徙問題。李濟從江統的《徙戎論》中獲得許多有關中國民族移動的重要資料。他結閤著城牆興廢和人口增減的各種研究,得齣瞭如下的扼要結論:
漢民族在曆史上的兩次南遷,構成漢代以後中國的民族與文化演變的兩件最可注意的事實:一是永嘉時期的大遷徙,二是靖康時期的大遷徙。演變的最後結果,形成瞭中國(本土)境內的五大族係,構成現代的“中國人”(指民國初年“中國本土”十八行省境內而言)。這五大族係是:黃帝後裔(體質特徵為圓頭窄鼻);通古斯群(長頭窄鼻);藏緬語群(長頭寬鼻);孟一高棉語群(圓頭寬鼻);撣語群。曆史上的發展趨勢是,通古斯群日漸占有黃帝後裔的地盤,而黃帝後裔日漸占有另外三個群的地盤。除此之外,還有三個次要的成分:匈奴族係、濛古族係、矮人族係。
……
從清華園到史語所(修訂本)/碎金文叢3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
一代中國考古大傢的心路曆程。一部簡明中國考古學史。
評分
☆☆☆☆☆
碎金文叢、涵芬書坊兩個係列的書內不錯,值得推薦。
評分
☆☆☆☆☆
還沒看呢。現在買書不是問題,看書纔是問題。
評分
☆☆☆☆☆
這是一本彆具一格的好書
評分
☆☆☆☆☆
碎金文叢,開捲有益。。本書是李濟先生哲嗣李光謨對其父親的一生的追憶文集
評分
☆☆☆☆☆
這本書非常值得你擁有!
評分
☆☆☆☆☆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
☆☆☆☆☆
值得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