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北大熏齣來的評論》:北大新聞學子時評佳作,北大精神的另一種傳承。鬍舒立、阿憶聯名推薦。
作者曹林是《中國青年報》編委、知名時事評論員,在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連續5年講授新聞評論課程,深受學生歡迎。
全書由“學生優秀評論精選”“課堂觀點交鋒”“校園評論”“社會熱點評論”“在北大的旁聽生們”“評論考試佳作”等組成,全麵呈現齣北大新聞學子的評論素養和北大新聞實務教學的成果。可以為國內新聞評論課程提供一種新的示範。
內容簡介
北大的新聞教育、校園講座、圖書館、社團活動、教授言行、公共討論、未名論壇……會把身在其中的新聞學子熏齣一種識彆性很強的北大氣質,使他們筆下的新聞評論,角度獨到而不刻意標新立異,邏輯清楚卻又帶著情感溫度。
《北大熏齣來的評論》主編曹林已連續五年受邀在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講授新聞評論課,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每一年都有多名學生齣色的評論作品發錶於各大媒體,已逐漸在新聞評論界形成一定的口碑。本書即為北大新聞學子齣色的新聞評論文章結集,從社會熱點關注到校園生活評論,展示瞭他們在關切社會議題的過程中保持並完善自身的獨立人格,亦為北大新聞教育在改進新聞實務教學的新嘗試與成果。
作者簡介
曹林,《中國青年報》編委、知名時事評論員。多次獲“中國新聞奬”。近年一直緻力於新聞評論教學,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座講授新聞評論課程,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業界導師、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兼職教授。給多個部委和地方政府做過媒介素養和輿論引導的培訓,課程很受學員歡迎。
王昱,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曾在《中國青年報》《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日報》等媒體發錶多篇新聞消息、特稿、雜談。酷愛時評寫作,以“有溫度,有鋒芒”自期,願做一直不畢業的評論學員。
目錄
序一 徐 泓
序二 陸紹陽
前言 激發錶達衝動,剋製正義激情——我在北大這樣講新聞評論 曹 林
第一編 首節評論課之後的“評論”
突破心理障礙,避免帶毒運行 俞 超
喜歡新鮮卻又不嘩眾取寵的觀點 張 瑤
我和“求穩心態”的戰鬥 李 菡
評論課驅動瞭很有挑釁的討論 肖異菲
擺脫慣性思維和盲目的正義感 陳 希
雙重現實中,邏輯何用 李佳凝
彆在“他們”的經驗中與“你”的大學漸行漸遠 趙 琳
為什麼我不愛看評論? 夏 坤
對已知的“真相”保持警惕 吳蕙予
評論鬍言二三事 甘蘭蕙子
七嘴八舌:寫在首節評論課之後
第二編 學生優秀評論精選
程曼祺專輯
拿“及格”拯救你,我的藝術熱忱
你看雲時熱切,你看我時眼盲
少一些會外照顧,多一些會上尊重
被忘記的雷鋒,被記起的宣傳
“方韓”大戰,在變為事實的雄辯裏狂歡
拒絕的不僅是香蕉,倒掉的不僅是芒果
奶茶的味道是二鍋頭
人們為什麼會同情貪得少的官員
爆與不爆,相信已在那裏
“騷”與“擾”的三個戰區
公益不要潔癖,慈善不唯聖人
炒作“傳統文化”需求何在
評論寫作經驗:做一塊有價值的拼圖
馮慧文專輯
大學必修政治課,請教我如何做好公民
誰的文化?誰的勝利?
過早職業化的大學生你們等一等
兩會不是地方形象宣傳的舞颱
朋友圈為何盛産“知識性謠言”
“985”和“211”的問題不在存廢而在標準
評論寫作經驗:當我學寫評論時,我在想什麼?
瀋佳妮專輯
老師,您不是來教書的
大學生離兩會有多遠?
大學生要減少“圓滑”之氣
精明的反對者
拒絕“作秀”,歡迎“錶演”
評論寫作經驗:評論是反映個人修行程度的鏡子
張東蘭專輯
分數、真知,哪個纔是學生的命根
盲目追逐頭條的年代,頭條意義在何方
走齣圈子方可放下成見
質疑壹基金善款走嚮切莫陷入陰謀論
評論寫作經驗:以平和的心態寫新聞評論
盧南峰專輯
北大哪個主席盜竊:關於“兩個故事”的故事
復旦學生公開信和那個麵目模糊的媒體人
教授、女學生、無良媒體與新聞反轉劇
招生大戰中的幾個對手
評論寫作經驗:知識分子與新聞評論
王昱專輯
不是讀書無用,而是你無用
毒舌們跪舔的是醜陋電視文化的痔瘡
我特愛學習,但就是不愛上課
彆說你有拖延癥,你就是又懶又Low
研究生真是任導師宰割的小綿羊嗎?
彆用鄙夷春晚來自我標榜
莫讓段子吞沒瞭理智之聲
“最大份炒飯”映照齣扭麯的“申吉”觀
評論寫作經驗:評論沒有捷徑可走
陳楚漢專輯
你的女神追不到
體教部的光輝要照耀你,你敢不接受?——也談打卡製
選擇一種生活就等於放棄另一種生活
僞 善
評論寫作經驗:讀書的目的就是讀書
第三編 課堂觀點交鋒
為何“北大總挨罵”
談北大精神,不要張口就是蔡元培 王潤茜
動輒挨罵是北大的另一種榮譽 程曼祺
錯誤的批評北大也得聽著 劉 猛
也談“周其鳳離任”
周其鳳是不是個好校長 陳楚漢
在周其鳳退場後,我將如何記憶 董海明
對北大校長的無端抨擊毫無意義 曾藝馨
“ 兼容並包”不是北大的金鍾罩 王 星
討論“中國夢”
大學裏的“中國夢”:請不要強迫我“成功” 黃子健
“ 同一個夢想”隻是奢望 羅 蔓
“ 90後”的我,竟聽到夢破碎的聲音 董海明
不要放棄你曾擁有的“中國夢” 劉 鴿
我的“中國夢”?不,是你的“中國夢” 陳楚漢
要圓“中國夢”,請先醒過來 裴苒迪
“北大學生不讀書”?
藉書的少瞭未必就是壞事 田維希
我承認我讀書少,但並不以此為榮 盧南峰
我知道自己讀書少,你可彆騙我 裴苒迪
每一個人都不應該背上閱讀數量的枷鎖 孫曦萌
警惕自我感動的學習方式 何 敏
第四編 校園評論
“撕逼”讀研為哪般 柏小林
“師生互相討好”是種什麼病 李嘉佳
拖延癥的作業戰爭 鄧 筱
新聞專業的圍城之內 楊文軼
為什麼要讀“無用”的人文社科? 俞 超
對性又愛又懼的中國大學生們 硃垚穎
如果可以,我希望女生節在6月2號! 夏 坤
大學青年,彆讓你的朋友圈透著股“官僚氣” 王 琪
不是讀書無用,而是有用的標準太狹隘 夏 坤
我為什麼不喜歡“微信課程群” 王文超
你以為他們真愚蠢到認為讀書無用瞭嗎? 熊成帥
我們大多數人都活在彆人的期待中 王 嫻
勿讓一句“大四狗”成為大四生的避風港 陳彥蓉
大學生與社交媒體:一場最孤獨的狂歡 李 菡
大學的講壇誰做主? 羅 蔓
彆讓大學成瞭“特權追求”的演練場 黃子健
華麗的世界,單調的夢想 楊 柳
彆讓寫作業變成“碼字”大戰 趙勤勤
熱鬧的辯論賽,失落的辯論魂 裴苒迪
哈佛的通識教育不能盲目地拿來 王文浩
我的大學誰做主? 林宬希
第五編 社會熱點評論
離去或是駐足,都是對自由的追求 宋子節
解構很普遍,惡搞有底綫 王文浩
“ 網上免費閱讀”對讀者並非利好 硃婉婷
駁曹林:我為什麼不願談新聞理想 李遠朝
坐等新聞反轉的我們既不冷漠也不無恥 盛倩玉
全民八卦中的道德高地 張卓雅
高音炮vs. 廣場舞:以“直”報怨纔是正道 張 瑤
《 歸來》之後,曆史的捲軸會緩緩打開? 張卓雅
生活不能大爆炸需要閤理解釋 張卓雅
評價大學生的另一種可能 張卓雅
彆讓火爆的親子節目灼傷脆弱的童心 李 菡
巧閤很少,悲劇太多 孫曦萌
死人為何屢上頭條? 鄭深宇
不要讓死亡成為詩人的信仰 岩田文繪
寫給鍵盤俠 徐 芃
為什麼流行語會讓人反感? 李嘉佳
馬來西亞媒體如何報道客機失聯 張以柔
比眾口紛紜可怕百倍的是眾口一聲 陳楚漢
沒有您的授權,我不能代錶您 王潤茜
公民意識不要“三月來,四月走” 黃子健
大學生為什麼會有兩會冷漠癥 羅 蔓
第六編 在北大的旁聽生們
“步步精緻”的大學生活 何 敏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課堂上的師生 王瀟雨
中國大學生提問少是僞問題 完顔文豪
民族主義是實現“中國夢”的最大的睏惑 李昇煥
會講一個好故事勝過65張證書 葉丹艷
抵製杜汶澤?不要傷及無辜 張大鵬
傳統閱讀式微,閱讀如何保質 王佳寜
韓劇為什麼走在咱們前麵 肖異菲
驕傲地說“我是新疆人”需要勇氣 張卓雅
評論帶給我心性的培養與思考力的鍛煉 張卓雅
第七編 評論考試佳作
新聞評論考題
齣題意圖
彆讓高考狀元變成學生的無期徒刑 徐 芃
誰是最後一個並不重要 申玉哲
何“最”之有? 岩田文繪
彆把狀元不當學生看 楊文軼
新聞寫作講求文筆的時代已經終結瞭? 盧南峰
何言狀元不成纔 趙 琳
前言/序言
這是一本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的評論作品集,收入的131 篇文章,均選自2012—2016 五屆新聞評論課的作業。
我在北大也是教新聞實務課的。本書的作者們,有的我教過,我認識;有的沒教過,不認識。但無論熟悉還是陌生,入選此書的評論,從破題、論述、邏輯、錶達,還有一掃八股腔的清新文風,都讓我對文章的作者們重新打量,充滿瞭颳目相看的驚喜。
教這門課的老師是《中國青年報》編委曹林,學院外聘的業界兼職導師。他精心挑選、精心編輯的這本學生作品集,也是他在北大任教四年,教學成果直觀、係統、集中的呈現。
從教學成果反觀曹林老師的新聞教學,我以為,曹林老師把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與之配套的先進教學方法,帶進瞭北大新聞評論課堂, 打破瞭傳統的定勢,改造瞭以往的氣場。
先進的教學理念,是指曹林老師對大學教師功能的再認識。他從授課的第一天開始,就非常明確地說:“我教評論的一個核心工作,就是以各種方式點燃學生的錶達激情。”他始終堅持“一個評論教員最重要的素養是能把學生的錶達潛能激發齣來”。
“點燃、激發”,對教師功能這個新的定位所帶來的變化,直接反映在曹林老師活躍的課堂上,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精彩的腦力激蕩。而深度的影響,則通過一個學期16 次、32 節課,日積月纍,潛移默化,使學生們從“學好”的被動狀態,轉化為“好學”的主動狀態。他們不再追求什麼標準答案,“好奇心、好發問、好思考”的潛能被挖掘齣來,於是一種獨立學習的能力油然而生。
“點燃、激發”,對教師功能這個新的解讀,其實更接近瞭教學的本質。教育學傢馬爾瓦·柯林斯曾說過,教學的本質是用一個思想點燃另一個思想。我也願意用自己在大學執教15 年的切身感受,呼應一下曹林老師:高校的教育不是要培養學生去適應傳統的世界,不是首先著眼於實用性,甚至也不是首先要去傳播知識和技能,而是要去喚醒學生內心的力量,幫助他們的生命自由地成長。
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書可以視作曹林老師為改進北大新聞實務教學,交上的一份齣色的答捲。
因此,從對學生作品的欣賞,進入到對新聞實務教學改革的探索, 應是本書更有價值的題中之義。
——徐泓
作為對新聞事件的評述,新聞評論很少有長篇宏論,多是短小精悍的韆字文,就事論理,直抒胸臆。它的作用不容小覷,能夠影響小環境,也可以引導社會輿論,但要當好“晴雨錶”和“導航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既要有長期的文化熏陶,又要有紮實的寫作基本功。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自建院起,一直聘請來自業界的優秀評論員擔任新聞評論課的主講教師。最近四年,我們聘請的是《中國青年報》編委曹林老師擔任評論課的主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曹老師著力培養同學們的評論思維以及聯係實際的能力,激發同學們的錶達熱情。除瞭布置日常的作業以外,在每次課上,曹老師還會留齣20 分鍾左右的時間,讓同學們討論新近發生的社會熱點問題,鼓勵同學們積極錶達自己的看法,針砭時弊、明辨是非。每節課上,他還會指定一名學生嚮大傢介紹最近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評論作品,或者談問題,或者談寫作技巧,或者談自己的學習心得。曹老師堅持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麵是為瞭讓學生更多地關注時事和評論,看看彆人怎麼寫,學會鑒賞好的評論; 另一方麵是為瞭提升學生的錶達能力,讓同學們掌握快速、清晰、流利地錶達觀點的技巧,畢竟,反應迅速是一名優秀評論員基本的素質。更重要的是,曹老師認為寫好評論不隻是為瞭讓同學們獲得一項職業技能,而是讓他們在關切社會議題的過程中保持並完善獨立人格,增強“ 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綜閤能力。
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每年都有多名學生的評論作品發錶於各大媒體。現在,這些課程作業被曹老師整理成集,即將正式齣版,書名就叫《北大熏齣來的評論》,這無疑是北大新聞評論課上結齣的一顆飽滿的果實。同學們從關注事件到形成態度,從感性認知到理性判斷,可以看齣,同學們看待問題的方式、解析問題的能力正在迅速地提高。同時, 也體現齣瞭專業的、充滿熱忱的新聞評論教育對於大學生評論寫作的實質性幫助。
梁啓超先生曾經在《〈國風報〉敘例 》一文中,強調輿論之健全必須基於五個“根本”,分彆是“常識”“真誠”“直道”“公心”和“節製”。作為一個有著27 年辦報經驗的老報人,梁啓超提齣的一些新聞理念至今仍然具有藉鑒作用。
梁啓超首先提及的就是“常識”二字,我也覺得尊重常識是評論寫作的起點。常識是什麼?對一個評論工作者來說,它不光是指知識和學養,常識是要懷抱著為公眾利益著想之心願;是在論道說理時不被激憤和褊狹裹挾,自始至終秉持理性的原則;更是一種不麯意奉迎的直言相告。不人雲亦雲的觀點、精闢的論述不是憑空得來的,須靠學識的悉心纍積,而學識源於常識,這一點又恰恰容易被人忽視,以至於在常識問題上齣錯,貽笑大方。也不排除有的寫作者是明知故犯,下筆時違背常理,不顧常情,這樣的作品恐怕很難得人心。
“真誠”是評論者應有的態度。寫評論看上去是在進行一種對社會現實的理性論述,實際上也是與他人分享和討論觀點的交流行為。很多評論作者總抱著說服人的意願寫作,就容易居高臨下,甚至強詞奪理, 這反而會事與願違,如果換一種方式進行對話,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解比說服更重要,當你提筆寫作時,試著理解各種行為,設身處地迴到當時的語境,寫齣來的文章可能更容易引起共鳴。
“直言”是評論的利器。邵飄萍先生認為,“報紙精神的錶現,全寄於評論的好壞”。報格齣自評論,評論拷問人心,從中可以讓人深切感受到一個評論者的勇氣和擔當。評論的價值就在於其麵對真相、尋求真理時,不藏著,不掖著,不以犬儒之態沉默,不在權力麵前噤若寒蟬。
新聞評論或許改變不瞭時代大船的航嚮,但它一定是對這個時代訴說的、一種彌足珍貴的提醒;評論可能無法扭轉時代的風氣,但它至少可以留下一個寫作者不願意隨波逐流的清朗的身影。
——陸紹陽
北大熏齣來的評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