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書中所記之三十人,在中國百年文化史上,分量可謂不輕。他們是吳稚輝、於右任、鬍適、林語堂、梁實鞦、王雲五、硃傢驊、吳國楨、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傢倫、董作賓、李濟、毛子水、王寵惠、顧維鈞、雷震、殷海光、黃君璧、溥心畬、張大韆、莊尚嚴、那誌良、許壽裳、颱靜農、顧正鞦、齊如山、錢穆、方東美。
1949年前後,他們去瞭颱灣,當屬颱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藝術等各領域建設的奠基人之列,推動瞭20世紀60年代“颱灣奇跡”的實現。他們把中華文化帶到颱灣,對中華文脈的延續,功不可沒。
他們生前未能再迴到大陸。作者多次赴颱,尋訪他們在颱灣留下的痕跡(故居、墓地、雕像、紀念館、工作之所等),以故址切入,廣參史料,展開他們在颱的生活和奮鬥,成功和痛苦。他們的故事,會讓後輩感受到祖國統一的希望。
颱灣是小地方,大文化,這個大文化就是中華文化,也是颱灣發展的內在動力。作者說,颱灣的文化格局,既要尊重小文化的現實,更應以曆史的長度來看待大文化的存在和影響,立意於此,視角積極。
著名史學傢張海鵬先生作序推薦。
內容簡介
《歸去來兮:那些去往颱灣的文化名傢》,1949年前後,大批知識精英隨國民黨到瞭颱灣,他們對颱灣各方麵的建設和中華文化的延續,功不可沒。2010年至今,作者多次赴颱,機緣巧閤地尋訪瞭他們其中三十人的故址。以故址切入,廣參史料,展開瞭三十位名傢在颱灣的奮鬥和悲喜,耐人追思。寫人記事的同時,作者的落腳點又在於強調颱灣的“小地方,大文化”,即中華文化與颱灣之間的相互作用,視角獨特而積極。
作者簡介
吳十洲,1953年生。南開大學曆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著有《兩周禮器製度研究》《乾隆一日》《紫禁城的黎明》《民國人物綽號雜譚》《百年齋號室名摭談》《倫敦誘惑――中國文化名人的西學情結》《尋找魯迅——從百草園到且介亭》等書。
精彩書評
作者提到,颱灣是小地方,大文化,這個大文化就是中華文化。指齣這一點很重要,“颱灣奇跡”的經濟神話的內在動力實際上是“大文化”的作用。2008年5月以後,颱灣的局麵有瞭新的積極的變化,兩岸關係也隨之齣現瞭新的積極的變化。本書中描述的許多人物故事,會使讀者清晰地看到祖國和平統一的希望。
——史學傢張海鵬
目錄
一 “國府”元老,歸骨田橫島
白頭青年,老蔣陪祀立銅像 —— 吳稚暉
北投梅庭,每日三韆字 —— 於右任
二 西學精英,文學碩彥,道不同亦相為謀
寜鳴而死,不默而生 —— 鬍適
青棗一枝傳佳話,掀起遊魂未瞭愁 —— 梁實鞦
陽明山上有書齋,性靈解脫寫文章 —— 林語堂
三 “戰犯名單”中的文人,落葉不歸根
人生如斯,好像一次壯遊 —— 王雲五
風雨孤舟,夜海飄搖 —— 硃傢驊
少年不同路,花枝幾迴顧 —— 吳國楨
四 幾多大學校長,幾多大學
知音一麯琴,男兒肝膽異鄉淚 —— 蔣夢麟
早開風氣,一代名師 —— 傅斯年
水木清華,教育原來在,春誦夏弦 —— 梅貽琦
巍巍乎高哉,讀書新潮詩音來 —— 羅傢倫
五 “中研院”舊部,典守國學
蔔問“貞人”,鑿破鴻濛 —— 董作賓
殷墟田野播火種,傳薪終成學脈 —— 李濟
博學通儒,新潮中整理國故 —— 毛子水
六 外交風雲激蕩,念故國傢園
全中國精通英文者“三個半”中的那“半個” —— 王寵惠
內圓外方,無愧民國第一外交傢 —— 顧維鈞
七 《自由中國》主腦,蔣傢王朝階下囚
鐵窗外,“堂堂小溪齣前村” —— 雷震
自由思想者,“五四的兒子” —— 殷海光
八 丹青宗師,幾度漂泊
瀑畔幽居映白雲 —— 黃君璧
流離半生,精神上從來未顛沛 —— 溥心畬
從“大風堂”到“摩耶精捨”,還是那個“袍哥” —— 張大韆
九 三船寶物,隔岸兩座故宮
故宮國寶兩岸各半,人在文物在 —— 莊尚嚴
漫漫南遷路,典守國寶七十年 —— 那誌良
十 魯迅餘脈,留葬小島
眷念老友不忍去,喋血颱島埋忠骨 —— 許壽裳
歇腳齋裏“一張封塵的敗琴” —— 颱靜農
十一 幾個舞颱,彆樣的戲
一樣青衣彆樣嬌 —— 顧正鞦
隔山隔水,還是梅派的皮黃 —— 齊如山
十二 新儒傢,繼絕學在颱灣
素書樓裏,六經皆史 —— 錢穆
寫瓶有寄,傳燈不絕 —— 方東美
前言/序言
吳十洲教授新著成稿,我得先睹為快。
1949年前後,伴隨著百萬國民黨黨政軍人敗退颱灣,大陸數萬技術精英到瞭颱灣,依靠美援,以計劃方式,走市場經濟的道路,終使颱灣經濟迅速發展,為落後國傢和地區的經濟成長提供瞭寶貴的經驗。這是20世紀60年代末颱灣經濟起飛的重要原因。颱灣經濟為什麼在20世紀60年代末起飛,有多種因素,有國際原因,也有海峽兩岸關係的原因,可以寫多本書來加以分析。颱灣用贖買方式進行土改,大量美元援助,美國發動越南戰爭使颱灣成為越戰的後方,蔣經國推動多個“四年經建計劃”,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建立廣泛的國際商業聯係,都是基本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一大批從大陸來的知識分子,在其中起瞭不可替代的作用。
書中記述瞭1949年前後從大陸去颱灣的一批知識分子(包括一批知識分子齣身的官員)在颱灣的生活,作者在颱灣搜訪逸聞,又廣參史書,為讀者勾畫瞭這批知識分子在颱灣的奮鬥,他們在颱灣的成功和痛苦。這批儒傢知識分子為把中華文化推廣到颱灣,起瞭很重要的作用。當然到颱灣的知識分子,不僅限於儒傢知識分子,還有很多受過歐風美雨熏陶的中華文人,他們在那時的世界局勢下,對推進颱灣的現代化建設也起瞭重要作用。
十洲的書上說,傅斯年與顧頡剛同是鬍適的大弟子,傅多偏官僚文人,避共如避匪,準備好瞭“傢夥”遇上共軍就自殺,顧頡剛屬純文人一類,想跟上逃亡的囯軍,結果是沒有盤纏。梁實鞦是跟來的自由派詩人。
他提到瞭,颱灣是小地方,大文化,這個大文化就是中華文化。指齣這一點很重要,“颱灣奇跡”的經濟神話的內在動力實際上是“大文化”的作用,如果沒有“大文化”的背景,這樣的事情就難以發生。
他以實地的考察為先導,把來颱的文人分成12撥,其中一個“中央研究院”,一個故宮博物院,一批著名大學校長,都是中國大陸的文化精華。
颱灣自古就與大陸有著緊密的聯係。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明確告訴對方,颱灣是中國的土地;荷蘭人與在颱灣的日本人發生爭執,也明確告訴日本人,颱灣是中國的土地。1683年,大清康熙皇帝用武力收復颱灣,正式把孤懸海外的颱灣收入版圖。康熙收復颱灣,實際上是從南明勢力手裏收復颱灣,是中國統一進程的一部分。甲午戰爭失敗,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颱灣割讓給日本長達五十年,因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颱灣光復,迴歸祖國懷抱。自此以後,颱灣齣現“獨立”的聲音。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颱灣實際上存在統派和“獨派”兩大傾嚮和兩大政治勢力。可以說,維係統派的文化觀念就是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文化。颱灣“獨派”知識分子說颱灣自古就是一個國傢,是完全站不住的,是沒有任何史料支持的。我近年曾著文辨析過這一點。
2008年5月以後,颱灣的局麵有瞭新的積極的變化,兩岸關係也隨之齣現瞭新的積極的變化。當前海峽兩岸的良性互動關係,正在嚮著兩岸一傢親的方嚮發展。本書中描述的許多人物故事,會使讀者清晰地看到祖國和平統一的希望。
十洲的書原名中用瞭“民國名士”的說法,我反復思考,用“名士”二字是否妥當。“名士”一詞古已有之,名士之人,今天已很難尋覓。我想,所謂名士,多指佯狂、狷介之士,與世有大爭,爭而不得,則與世無爭,砭清激濁,不同流閤汙,魏晉“竹林七賢”之黨,世以“名士”名之。魏晉以下,蠅營狗苟,乾青雲而直上的讀書人,比比皆是,求名士而不可得也。名士與清流,名雖近,而意旨不同。我們看晚清清流大臣,哪一個不是冠冕袞袞,哪一個與權力保持距離呢?
十洲書中列舉三十人,蓋皆知名之士,哪一個可指為名士呢?可謂難矣。照我看,文士則有之,名士則難求。有一個人,倒是有點名士味道,可惜書中沒有介紹此人。此人謂誰?敝同鄉、漢川人王作榮是。他曾在聯閤國擔任處長,頗有纔氣,蔣經國召他迴颱,可能有要職任命。在颱北候任期間,他不甘寂寞,在報紙上著文批評蔣經國的“治國”理政,不是一篇,而是幾篇,蔣經國沒有接受這樣的批評的雅量,他的候任終於落空。王氏懷抱“建國”之纔,打算在颱灣的現代化建設上多所獻替,也終於落空。他雖然參與瞭某個“四年經建計劃”,還是有誌難伸、鬱鬱不得誌。他在迴憶錄中說過一句名言:“蔣經國不用我,不是我個人的損失,而是‘國傢’的損失。”我看瞭此話,覺得有點名士味道。他是李登輝加入國民黨的介紹人,在李登輝任上當瞭“監察院”院長,也是一個大官。李登輝顯現瞭“颱獨”麵目,便與李氏反目絕交,公開著文,屢以中華大義責李氏。我曾到他府上拜訪,用傢鄉話嚮他問好,他一下就聽齣來瞭,與我暢談甚歡。他已答應我改日采訪,談談他的經建計劃。可惜時不我與,隔年他便去世瞭,享年92歲。
還有一個湖北黃陂人鬍鞦原,在大陸時期主持過《中央日報》筆政,講過馬剋思主義、唯物史觀。到颱灣後,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颱北主持《中華雜誌》,傳播中華文化,主張民族主義。他的身邊團結起一批主張中國統一的朋友。鬍鞦原在20世紀90年代初,當“颱獨”勢力開始成形時,他成為颱灣統派組織“中國統一聯盟”的發起人兼主席。他們用中華文化反擊“颱獨”輿論,在颱灣起瞭重要作用。
我在這裏謹嚮作者建議,將“名士”改為“文士”似乎好些。文士大體可以與知識分子畫等號,名士則不一定可以畫這樣的等號。這三十人中,有一些是高官,有的是重要的學官,還有不少學者、教授、藝術傢、詩人、曆史學傢,都是術有專攻的人。把這些人稱為“名士”,似乎與他們的活動本質不大相符。在我看來,這批人之所以到颱灣,與他們的反共、恐共心態有關係。就像傅斯年那樣“避共如避匪”,這是他們的共同特徵。政治上堅決反共的人不說,一些恐共的人,是害怕共産黨把他們的身傢性命——儒學傳統破壞瞭。所以有些人到瞭颱灣,又成瞭自由主義者,對老蔣的統治很不滿,很失望。《自由中國》的那批人就是如此,雷震、殷海光是如此,鬍鞦原、李敖是如此,就是鬍適,也未嘗不是如此。顧頡剛、陳寅恪、陳垣諸人,對共産黨不一定有很多同情的瞭解,但是反共、恐共情節並不深厚,他們都留在大陸瞭
文士或者名士,都隻是一種學術探討。究竟如何題簽,當然是本書作者的權利,我本是不該置喙的。
張海鵬
2015年6月24日
於北京東廠鬍同一號
歸去來兮:那些去往颱灣的文化名傢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