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作品集(新版):定慧初修

南懷瑾作品集(新版):定慧初修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南懷瑾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1-19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復旦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9116151
版次:2
商品編碼:1189900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9
字數:146000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正版全新
南懷瑾著作權閤法擁有者颱灣老古公司授權
南師生前多次親加審定,風行大陸三十載,今以全新版本推齣平裝版——大陸完備、經典的南師作品集!
上下五韆年,縱橫十萬裏。經論三大道,齣入百傢言。

“戒”(戒律)、“定”(禪定)、“慧”(智慧),是佛教全部學說的三大組成部分。戒,是用來防非止惡的;定,是用來息慮靜緣的;慧,是用來斷除煩惱的。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瞭佛教人士修學的基本內容。本書收錄瞭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所作的一組佛學講演錄。其中,前三篇是有關修習“戒”、“定”、“慧”三學論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觀與參話頭》為南懷瑾的老師袁煥仙先生所作),後六篇是作者對《觀無量壽佛經》(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以及禪觀、般若正觀、觀音法門、淨土法門等所作的通俗的講解。
茲經版權方颱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授權,復旦大學齣版將老古公司二〇一一年五月第十二版校訂齣版,以供研究。

內容簡介

《定慧初修》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南懷瑾先生的一組佛學講演錄。其中,前三篇是有關修習“戒、定、慧”三學論述的摘要,後六篇是作者對《觀無量壽佛經》(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以及禪觀、般若正觀、觀音法門、淨土法門等所做的通俗講解。

作者簡介

南懷瑾先生簡介
南懷瑾先生(1918—2012),海內外享有盛譽的著名學者。齣生於浙江溫州書香世傢,自小接受私塾傳統教育,少年時期就已讀遍諸子百傢的各種經典。他精研儒、釋、道,將中華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1969年創立東西精華協會,旨在促進東、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颱灣創辦老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南懷瑾先生在颱講學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數年,2004年落腳上海。2006年,他定居於江蘇太湖之濱的太湖大學堂,終其晚年在這裏講學、授課,培養下一代文化種子。
南懷瑾先生畢生講學無數,著作豐富,著有《論語彆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等近六十部作品,並曾譯成多國語言。他用“經史閤參”的方法,講解儒釋道三教名典,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蘊意深邃,生動幽默,在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方麵取得瞭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內外各層次讀者的喜愛,半世紀以來影響無數中外人士; 而南懷瑾先生融會東西精華、重整文化斷層的心願,亦將永續傳承下去。

目錄

修止觀與參話頭
戒學
定學
慧學
修定與參禪
初修禪定入門方法
定慧影像
參禪指月
禪淨雙修調和論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
淨土三經的高下
禪、唯識、淨土
觀想和念佛
大道廢有仁義
禪觀略講
靜坐姿勢——七支坐法
靜坐的基本認識
修證與方法
六妙法門
六妙法門止觀的認識與實踐
念身法門的基本認識
般若正觀略講
從普賢行入三摩地
盡無盡法門汝等當學
《心經》為般若法門精髓
如何瞭苦?首重觀想
照見五蘊皆空
小乘佛法如何禪修
般若就是無上咒
色與空的問題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教你一個咒子
空裏談空都是空話
五蘊一空依性起修
無量法門誓願學
觀與照是同是彆
事理一定圓融
學佛從有尋有伺開始
境風吹識浪自有定盤心
輕輕從心頭起觀
講個禪宗故事
苦由我來
四大並沒有障礙你
多消一分業
不沾念
生死本空
見性解脫能所雙泯
自度自度快快自度
觀音法門略講
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亂
淨土法門
幾人得到瞭一心不亂
與《藥師經》閤並參究
全心全意的想念
舉一則笑話
臨終時的念佛
自欺、欺人、被人欺
心頭隻掛著這一念
窮極呼天痛極呼父母
"頑空定"的念佛法
但持正念莫問黑煙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修止觀與參話頭

鹽亭老人袁煥仙 著

樹信依師,捨三學而業何修?德何進?三學者,戒定慧也。無戒而德莫全,無定而事莫成,無慧而智莫顯。德者仁也,慧者智也,事者勇也。釋曰戒定慧,孔曰智仁勇。東方有對人焉,西方有聖人焉,此心同,此理同,蓋不同即非聖人。古德雲;"同一鼻孔齣氣。"故曰: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刹境自他不隔於毫端也。然學人緻力於斯,每生多異,今以二法揭其咎。
一、誌睏平常
嘗自念言,是三學者人人能作,人人能解,實無奇特,寜有勝行?以白樂天之賢,白鳥窠言,猶曰三歲孩兒解得,況其餘乎?惟以平視,遂忽不趨,無始沉淪,長劫沒頂。古德譏曰:"近山無柴,近河無水。"
二、心埋怠忽
未瞭當體圓成,無德不具,放心不係,怠忽趑趄,謂此三學,聖者所居,凡庸寜至?或雲法爾如是,何假他求?以智隍之精勤,未遇玄策,猶睏半塗;慧南之勇銳,不識雲峰,尚落窠臼。況其餘乎?惟以怠居,遂遠離勇。古德曰:幾多鱗甲為龍去?蝦蟆依然鼓眼睛。
此略立二支,餘固不及也。依次第言三學,啓當人之一行。

戒學
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密乘十四,優婆塞優婆夷等,乃至八萬細行,統曰戒也。無戒何以全德?德不全行焉尚?尚行全德,君子勝行莫尚乎此。行人無始落沒天涯,還傢路迷,蕩不知返。邪師詭說異論龐然,今欲迴車,途何由識?此戒者指途的要,依要而行,安全抵捨,故曰:"佛涅槃後,以戒為師。"《永嘉集序》曰:"非戒不禪,非禪不慧。"
或曰:"湛堂準謁梁山乘,乘曰:'驅烏未受戒,敢學佛邪?'準捧手曰:'壇場是戒邪?三羯磨梵行阿闍黎是戒邪?'乘大驚。又有以戒定慧學問一古德者,德曰:'我這裏無如是閑傢具。"
又嵩嶽無圭答乞戒者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無戒,又何戒哉?"又曰:"若能無心於萬物,則罹欲不為淫,福淫禍善不為盜,濫誤疑混不為殺,先後違天不為妄,昏荒顛倒不為醉,是謂無心也。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眾生,無汝無我,孰為戒哉?"雲雲,如彼說又何邪?
曰:是法非語言能詮,意識能緣,汝輩但緊緊記著、守著:無戒而德莫階,無舟而海莫泛,則得矣。何也?在他既階既泛之人,何德非戒?何行非戒?何事非戒?若然持邪犯邪,開邪遮邪,開遮持犯之法,以權信願行證之趣為實,因權及實,既及實已,雲何是戒?雲何非戒?然未濟海者,固不可忘乃舟也。行人行人,即應嚴守下之五戒:一殺,二盜,三淫,四妄,五酒。
又此五戒者,任何一戒嚴守專工,悉能瞭知本來,發明大事,況盡持乎?他方非計,以上言,道宣輩其先例也。

定學
記曰:"知止而後有定。"佛曰:"奢摩他。"天颱大小止觀,定相韆 差,定名菲一,曰定則不二。佛說無量法門,總攝止觀。止者心一境性,觀 者抉擇法慧。心一境性緣無分彆,抉擇法慧緣有分彆。無分彆斷煩惱現行, 有分彆斷煩惱隨眠。二者相依,疾風掃葉。若曰偏廢,必覆輔車。又止者定 也,觀者慧也。今以觀糅雜於定學,共立一節者,蓋以遍言,無止非觀,無 觀非止,且欲於下文第四節,間彼參話頭等四法也。黃葉止啼詎實義乎?是 皆路途之方便,非及奧之良規。若及奧也,則此戒定慧學皆為閑話,尚何所 謂糅雜非糅雜邪?然此止觀亦開為二:
一、勝妙止觀。先得止而後起觀者;
二、隨順止觀。依學人功行方便次序不定。
曰止觀,曰勝妙,曰隨順,種種名,種種法,悉以實詮人無我、法無我 為其究竟。當人苟直下無我,無我則無心,無心則無法,無法則無人,而大 用繁興也。曰止曰觀,詎不悖乎?其或未然,刺股封衾,寜忘載道?既載道 也,而於此道起大障礙者,厥有多咎,今但及二:
一、昏沉
心身於所緣境,無堪能性者,昏沉也。如心緣無念而定 久,漸心昏身疲,繼至睡眠等。修定行人最難辨者此耳。蓋掉舉易知,昏沉 難撿。古人於此乃開二門,一粗二細。粗固無論,細為如何?謂於所緣境稍 不明顯,心無策勵,皆昏沉也。比來同輩每印個似清淨境界,或少許光影 者,即曰得某定、某三昧。以餘勘之,皆昏沉也。去聖日遙,謬陽焰而曰清 波,可無懼乎?
二、掉舉
貪彼前境,妄計過未,搖心異趣,隨業散亂者,掉舉 也。如心緣無念而定久,則放心不求,自意不牧,遂至朋從。爾思修行人,人百其病,苟無錯沉掉舉,無論何人,當時泊然在定,詎有他哉?一切止觀法衍文也。
行人既不越乎止觀,然則緣當何緣?此無定法,要以行人樂欲及煩惱輕 重而為對治。略開六法:
一、貪重者應緣不淨法;
二、嗔重者應緣慈悲法;
三、癡重者應緣緣起法(十二緣起)
四、慢重者緣界判彆法(地水火風空識);
五、尋思重者,應緣齣入息法;
六、等分行者,應緣各彆緣上諸觀。
止觀理趣既已粗知,於焉起行得地為止,古哲擇處,人物悉宜,四時鹹 序,曰山、曰海、曰崖榖、曰市廛,總以便利行人,不害進業為是。當人自 檢。
既得地已,行住坐臥無非道場。為利初機,故言坐法。金剛坐、獅子 坐、七支坐等,坐有多名,名有多德,都非此急。今以下之九法為行者的 趨,若忘荃蹄,是此非此,均無不可也。
一、跏趺或半跏趺(如有病或吃苦隨坐亦可);
二、竪脊(直如樹銅錢);
三、平肩(肩須放鬆);
四、手置臍下四指處結定印(右手放在左掌上,必兩大指微微相觸);
五、項微俯(項左右有脈如魚鰓,齣入循環衝動內氣,故易掉舉,微俯則壓二脈不動,自然在定也);
六、唇閤任其自然;
七、舌抵上齶;
八、眼微開,自鼻端下視(遠五尺近三尺);
九、呼吸任其自然。
行既趨乎上階,業每新於日異。篤行固一,業相繁多。先聖以九法錶 之,令行者無棲故窠,日新乃德,甚可追也。今示定相,亦曰止相,當然應 有之過程如次;
一、內住:即念住,攝外攀緣,離內散亂,最初係心故;
二、等住:即續住,於所緣境相續而轉,微細係縛漸略故;
三、安住:或失念,或馳散,能復斂攝故;
四、近住:收攝失念,及馳散已,能如理安住;
五、調順:思維定生功德,樂察煩惱過患,令其調伏心不散亂故;
六、寂靜:於粗尋思煩惱,能起正念,斷除令心不流散故。
七、最寂靜:於極尋思煩惱亦能斷除,或時失念率爾現行,亦能治伏,如是等過,令不更起故。
八、專住一趣:於所緣境,恒常相續而行功用故;
九、等持:於所緣境,恒恒相續,無功用故。
是九相者,修定行人必經之程,得等持已,心一境性,即時身心輕安, 名為得止。止者定也。行人證此輕安,即得定也。然此亦有四勝相,恐學者 昧而不察,得少忘全,特開四法,檢其僞真:
一、頭項似重,而無損惱;
二、遍身如風,內觸妙樂;
三、身內如滿溢狀;
四、於諸煩惱樂斷能斷。
止既得已,由此起觀,曰妙勝觀。以外道例,止共而觀不共。蓋外道有 止而無觀,縱曰觀,非此之觀也。
觀亦開二門、六事。二門者,一、正思擇,二、正極思擇。正思擇緣盡 所有性,正極思擇緣如所有性,此復依六事而行,觀察如次:
(一)義。謂於所緣,依聖言教而明瞭其義;
(二)事。謂由義所指之一切事;
(三)相。謂所緣之事,思維其自相及共相;
(四)品。謂依義及不依義,所得善果惡果;
(五)時。謂於過未現決定如此;
(六)理。理又開四;
1、觀待道理。以觀待而自明(如煙起而知有火);
2、作用道理。以作用而自明(如筆墨人作用而成字);
3、證成道理。以證得而自明(如飲茶已而渴解);
4、法爾道理。不待證而自明(如三加二等於五);
既得止已,依輕安力起分彆觀。觀法雖多,無我空觀最為殊勝,所以者 何?以此觀者,能破根本我執也。如是分彆思維,因止以觀,因觀以止,有 時全止無觀,有時全觀無止,有時觀止雙忘,有時止觀共顯,時時增上,瞭 體明靜,所觀能觀,一切不係,內心外境,瞭不可形,而當人在此過程之 中,所見如虹如電,如日月,如流星,勝境劣境,光影非光影等一切境界, 不捨不取,無憎無愛,一一消歸自性,乃曰觀果。
止說雜摘經論,百中僅一,行人但企於此,曰觀曰止其庶幾也。然略而 未及者,止觀之前行資糧,並正行時之助行,與斷除沉掉之方便耳。寜可忽 乎?權開三法,次略說之:
一、未修止觀前,應具之資糧
備預不虞,先哲所欽,矧應具之資糧乎?詩曰:"乃裹餱糧",唯識於 斯,特立一位,曰資糧位,固不可忽也。今依論摘四:
1、地隨順。上文已粗說,即得爽塏之地等;
2、戒清淨。戒如筏,捨筏何渡?
3、遠離欲。欲如係,離係乃行;
4、應決定三見:
(1)齣離見。人天六道,善惡諸業,皆為有漏,決不染不著;
(2)菩提見。即覺也,行人當淨佛國土,成就眾生,難行能行,決不推諉;
(3)空見。一切法因緣而生。
二、正修止觀之助行
藉錯攻玉,尚詠他山;履此勝行,寜忘助伴?緣苟有愆,過患立顯,廢 半途返歸車者,悉由此也。先聖憫之,爰開六法:
1、睡眠適度。是睡眠者,本係過患,身不堪能,乃暫休息。行者應 作如是思維,務於自所緣自思擇,審度如理,即在睡中亦不忘失。睡眠時間 亦須適閤,總以迴復疲勞為度,過短過長皆為過患。睡眠方式以吉祥睡法為 是。蓋此式諸聖所由,能除惡夢及貪著睡眠等諸過患也。
2、食知量。萬病多從食有,詎知食即是病?行者食時當作疾病想, 防護想,不自在想,報恩想,藥想,如量而止。
3、密護根門。色聲香味觸等,本自虛寂,當體即空,如空無染,仁 者自鬧。苟不取相於外,雲何能動於中?內外翕然,天君寂然,漏泄遠矣。
4、正知而住。義所當為,力所能為,如理而為,不躁不諉,為而不 為,不為而為,無間無遺,一派圓成,法爾如是,曰正知而住。
5、發露懺悔。日新又新,德基於悔;諱惡自封,善無由遷。諱惡豈 君子,遷善非小人。欲完大事於將來,寜潛過患於今日?過而不潛,悔德尚 矣。
6、懇禱加持。《易》尚感通,爰立懇禱。懇禱曰感,加持曰通。感 而遂通。物且雲然,君子勝行,寜忽乎?此密乘之所以重禮拜,而諸宗之所 以有祈禱矣。斯法也,大人猶馭,矧彼初機?
如是六法,行人朝斯夕斯,藉助於彼,所作必辦。

三、正修斷除沉掉方法。
曰止曰觀,從來以來,人人具足,個個圓成,亦非他得,不從師授,且 非修有。若修而有,小乘法、外道法、邪法也,詎正法、無為法、無上大法 邪?良以沉、掉二障,趨役行人,不馳則昏,遂昧本來。若無沉、掉,當下 即通。不求已得,及通也得也。沉、掉亦是本來一切,何非大用?若然,行 人未通、未得者,固不得言無修也。修者何修?去沉、掉耳。此開六法,果 當人直下,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盡,能所俱泯,則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於焉韆法皆贅,一法也無,況雲六邪?檢 之!勉之!
1、掉舉時應修止;
2、昏沉時應修觀;
3、修止修觀於沉、掉仍不能去,應起經行或諷誦、持念、懺悔,總以遠離為是;
4、掉多者,應多觀五欲過患;
5、沉多者,應多思維定有功德;
6、沉、掉俱無者,應修行捨,稍緩功用,看止是何法,觀是何行。能觀所觀,為自為他,自然頭頭上顯,物物上明也。
如是等法,當人倘一覷覷破,曰止曰觀,曰戒定慧,曰三藏十二,勝劣 一切等說,都成話柄也。詎不毅然大丈夫哉?苟自縛而求解,無病而長呻, 三世諸佛將奈爾何?

慧學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當用恰恰無。學學何道?會會何法?有學有會,恰恰學錯會錯。""然則無學無會邪?"曰:"否否!有且錯,況無邪?"
進雲:"有無不居,學人究從何會?"
先生曰:"當人開眼闔眼,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即菩提道果也。菩提果者,慧果也。慧果者,佛果也。能如是即上趨乎三藐三菩提也。寜捨此而彆有他學曰會取邪?故曰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或曰初機者不言修,雲何達道?況今之修道者遍諸方,何邪?
先生曰:"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上不滯,喚作修道人。船子誠曰:'藏身處莫蹤跡,莫蹤跡處莫藏身。'喚作修道人。不如密多曰:'齣息不隨眾緣,入息不居蘊界。'喚作修道人。百丈曰:'即此用,離此用;離此用,即此用。'喚作修道人。'捨此不圖,取善捨惡,觀空入定,悉屬造作,統攝馳求,詎知轉求轉疏,轉疏轉遠,窮劫不能履乎上階而趣慧果也,悲乎!悲乎!
"六祖能曰:'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者智慧也,三昧者正受也,捨此則邪則愚,而非至行也。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齣六門,於六塵中無雜無染,來去自由,通達無礙,是為無念。若百不思,百不想,閤眼瞑坐,常令念絕,即是法縛,乃邊見也。不名無念,不名般若,詎曰三昧邪?馬師曰:'前念中念後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滅,喚作海印三昧。'是法也,不曆階梯,亦無頓漸,悟此即登佛地,一切不假他求。曰上根,曰中根,曰下根,曰三學,曰多學,曰萬行,曰一行,皆方便而言,就行人迷悟示踐履差齊耳。今茲權開四法,導彼初機。若曰悟門極塵沙而罔罄,開一法已去多,固不計也。"
一、隨體消
長慶叩百丈之室,曰:"願識佛性義。"丈曰:"大似騎牛覓牛。"慶曰:"識得後如何?"丈曰:"如騎牛人歸傢。"。慶曰:"未審始終,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禾稼。"慶從茲領旨,享受下半截風光,更不馳求。此隨體消之楷範。是法也,易滯在體,而難脫落。古德曰:"就體消停得力遲。"
二、從緣入
香岩擊翠竹以明心,靈源見桃花而悟本,從緣也。古德曰:"從緣入者得力強。"蓋謂其直切契證,而遠離乎情緣意度也。
三、依文字
依先聖教言,如理而知,如實而行,或觀或止,以戒以誠,丕說詮乎已言,幽理彰於未著,句破《楞嚴》先型悟則,語閱玄沙竟徹,靈源曰:"依文字。"古德曰:"從文字得力者弱。"蓋幽雖漸著,理難徹忘矣。
四、參話頭
此法至易至簡,至高至玄,勝行中之特行,要法中之妙法也。以言乎義,空生莫贊;以言乎慧,身子莫詮;攝上中下三根,普過未現三際。行者何修,得聞此法?既聞此法,即得些法;既得此法,喻如金剛王劍,魔來斬魔,佛來斬佛,何堅而不摧邪?伊庵曰:"是法也,窮未來際而不渝。"知言哉!爰以六說,略盡其義。
(一)話頭之緣起
話頭者,黃檗揭於前,妙喜倡於後,比來宗門下客,言趣乎入處,莫不競尚話頭。而古人一言一句,契機契理,息心忘心,發明大事之風,不必曰無,然亦漸寢也。原古人純篤,大事未明,如喪考妣,異域抉擇,殊方趨誠,心搖搖於勝義,情殷殷而神一。孟子曰:"是集義所生。"集義而生,非話頭即話頭,話頭之義實亦潛寓也。末法人情澆薄,集義既難,趨誠者少,而此法門遂應運而誕也。旨哉!旨哉!韆古不渝,人百其口,詎能罄贊?
(二)話頭之殊勝
當人果能直下薦取,探堂達寢,固無論也。其或未然,寜離功用?且談功用者,不越止觀。是法也,止觀雙運,遮照互通。止則沉,掉比破,觀則體用齊彰。懼顯而放,遮以以詮實;慮隱而拘,照以明真。不沉不掉,無放無拘,入乎否邪?此觀音入德之門,諸菩薩入德之門,三世諸佛一切賢聖入德之門也。然則參法伊何,說如下支。
(三)話頭之參法
法本無法,無法亦法。今必依法,便摘古德參情數則,似之以新來學。黃檗運曰:"若是丈夫漢,看個公案。"僧問趙州:"狗子有佛性無?"州雲:"無。但二六時中,看個無字,晝參夜參,行住坐臥,著衣吃飯處,屙屎放尿處,心心相顧,猛著精彩,守個無字,日久日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得大口也。達摩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闕。到這裏說什麼閻王老子,韆聖尚不奈你何。"
趙州諗曰:"汝但究理,坐看二三十年,若不會,截取老僧頭去。"
大慧杲曰:"當人當以生死二字,貼在頭上。茶裏飯裏,靜處鬧處,念念孜孜,心知煩悶,迴避無門,求生不得,求死亦不得。到這個境界時,善惡路頭,相次絕也。切莫放過,正好把一個話頭直截看下,看時不用搏量,不得注解,不用分曉,不得嚮開口處承當,不用嚮舉起處作道理會,不得墮在空寂處,不用將心等悟,不得嚮師傢說處領略,又不得掉在無事由裏,行時臥時,但切切提撕,提撕得熟,口議心思都不能及,方寸裏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莫滋味時,韆萬莫要退誌,正是好消息到也。
又把一個話頭,喜怒靜鬧處亦須提撕,第一不得用意待悟。若用意待悟,則謂我至今迷,執迷待悟,縱經塵劫亦不能悟。但舉話頭時,略抖擻精神,看是個什麼道理而已。
又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無?"州雲 南懷瑾作品集(新版):定慧初修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南懷瑾作品集(新版):定慧初修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南懷瑾作品集(新版):定慧初修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南懷瑾作品集(新版):定慧初修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還不錯,裏麵都是講解靜坐時發生的事和過程。

評分

京東物流挺快的,昨晚十點多鍾下的單,早上十點鍾左右到瞭,書看像正版,沒仔細看,字體大小剛好,隻是包裝簡單瞭些,隻用簿膠袋套裝瞭一下,邊角有皺,不過整體不影響閱讀。希望下次包裝方麵改良!

評分

錶皮塑料膜破瞭,還好書看著沒受影響

評分

很多事情都毀在心浮氣躁上,但願南大師的書可以達成無念之宗。孔老夫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的教化確是不妥。

評分

經常網購,總有大量的包裹收,感覺寫評語花掉瞭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在一段時間裏,我總是不去評價

評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評分

很好,拿到書就讀瞭起來,半天時間過去都感覺不到。

評分

本書繁體字版由颱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於一九七六年五月齣版,簡體字版由復旦大學齣版社在一九九〇年齣版。茲經版權方颱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授權,復旦大學齣版社將老古公司《論語彆裁》二〇一一年十一月版校訂齣版,以供研究。

評分

東西挺不錯的,南懷瑾南師寫的書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南懷瑾作品集(新版):定慧初修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