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外文对照) [Mendelssohn Bartholdy]

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外文对照) [Mendelssohn Barthold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教育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门德尔松
  • 无词歌
  • 钢琴曲
  • 古典音乐
  • 艺术歌曲
  • 中外文对照
  • 音乐
  • 德奥音乐
  • 浪漫主义
  • 选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683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756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Mendelssohn Bartholdy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5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门德尔松无词歌用来指那种在伴奏声部的衬托下,旋律进行得像歌唱似的钢琴独奏曲。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

内容简介

无词歌用来指那种在伴奏声部的衬托下,旋律进行得像歌唱似的钢琴独奏曲。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门德尔松一生总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至1845年间。

作者简介

李曦微:1968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专业。1973-1979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1979-1982在上海音乐学院从谭冰若教授学外国音乐史并获硕士学位。1983-85任教于北京广播学院。1985-1986调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曾任《中国音乐学》编委。1986-1991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师从民族音乐学大师恩克提亚,J. H. Kwabena Nktia, 修毕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的所有博士课程并通过博士资格试,成为博士侯选人,但是没有最终完成论文。厦门大学客席教授。

目录

前言
演奏评注
Vorwort
Hinweise zur Interpretation
Preface
Notes on Interpretation
影印页
六首无词歌

第一集 附录
无词歌
早期版本
六首无词歌
六首无词歌
六首无词歌

第四集 附录
无词歌
六首无词歌

第五集 附录
无词歌
六首无词歌
六首无词歌

第八集 附录
无词歌

附录 独立的无作品编号无词歌
版本评注

前言/序言



上海世纪音乐教育文化传播公司斥巨资为我国音乐界隆重引进维也纳原始出版社出版的一批伟大作曲家——J.S.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等的钢琴乐谱,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维也纳原始出版社向来以出版最具权威性的依据作曲家手稿及第一次出版(俗称“原版”)的版本而著称。这种“净版本”(或称“原始版本”),即URTEXT,对每个细节做出详细而殷实的考证,对多种有据可查的最初来源进行比较分析,以最接近作曲家原始意图为其追求目标。因此, “维也纳原始版本”在世界音乐界享有盛誉,业已成为一切严肃的音乐学家、乐器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研究音乐作品本来面貌的最可靠的出发点。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是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中起巨大影响的作曲家,他们的钢琴作品被出版过不计其数的不同版本,由此造成的混乱也最严重。 J.S.巴赫基本上不在手稿上注明任何演奏指示,通常无速度标志、无强弱记号、无表情术语、无连跳记号(articulation)、无踏板记号,仅有几个例外。现在通行的巴赫版本,如车尔尼版、穆杰里尼版、布索尼版、齐洛季版,加注大量演奏记号,其中有些可给以启示,但亦有大量不合理之处,甚至违背巴赫原意,有着许多过于浪漫、与风格不符的解释;极少数的有“修改”巴赫原作,对音符进行“增删”之举。对莫扎特的注释常有改动音符、改动术语、增添过多强弱记号的现象。充斥我国市场的某种版本(韦森伯格注释)公然多处“修改”莫扎特原作,连旋律、音区都被“改”了。这种以讹传讹只能使错误信息广为传播。在出版史上,对贝多芬的任意窜改是最严重、最普遍的,造成的混乱也最大。有的版本把自己的注释混同在贝多芬的原作之中,使人真伪难辨;有的改动贝多芬强弱记号、分句连线的位置,使音乐句法和性质发生异变;有的更公然去掉贝多芬原注,添加自己的注解,也有增删音符的。在踏板记号上,问题尤其严重。过多的踏板记号严重损害了贝多芬音乐的清晰音响。至于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其版本遭遇更为“悲惨”。一方面,肖邦本人常为同首作品写出两个甚至三个手稿版本,其中有不少重大差异;另一方面,热爱肖邦的注释者甚多,他们也常常将一己之见强加给肖邦。广为流传的著名钢琴大师柯托版、帕德莱茨基版也不例外。诚然,在这些版本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不少十分“私人化”的注释亦难免给人以误导。鉴于以上版本混乱之严重情况,“净版”或曰“原始版”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对任何想以钢琴为事业,任何想贴近作曲家原作真实面貌,任何想对上述几位大师作品做出切合实际判断的音乐家,都必须以拥有“净版本”作为他们的首选。因为这是他们的学术依靠,这是他们从事演奏和研究的出发点。“净版本”可以使他们免去许多误解,避免大量由于误传信息所引起的歧解。所以,我在此呼吁,每个学习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等杰出的钢琴音乐的人,都应当拥有一套放在你们面前的“维也纳原始版”。


诗意与思辨的交织: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的群星闪耀 本选集旨在勾勒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的广袤图景,聚焦于其发展脉络、核心思潮与代表性作家的独特贡献。这一时期,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工业革命的洪流以及民族主义的兴起,文学不再仅仅是贵族阶层的雅事,而是成为了反映时代精神、探究人类灵魂深处的强大载体。 第一部分:浪漫主义的余晖与现实主义的勃兴(约1800-1850年) 十九世纪伊始,欧洲大陆仍沉浸在对古典主义的超越与对个体情感的颂扬之中。浪漫主义思潮的最后辉煌与早期的现实主义倾向在此阶段相互激荡。 1. 德意志精神的深度挖掘: 在德语文学领域,尽管歌德和席勒的古典主义已臻圆满,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并未停止。这一时期,德意志思想家们深入探讨了“德国的灵魂”与民族性。例如,对民间文学、神话传说的重新发掘,体现了对纯粹、本真精神的追寻。作家们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为后来的现实主义积累了观察的视角。诗歌领域,对自然景象的主观投射达到了新的高度,风景不再是客观描摹的对象,而是心灵状态的外化。对“永恒女性”(Das Ewig-Weibliche)的哲学思考,贯穿于对爱情、信仰和救赎的探寻之中。 2. 法国:从讽刺到社会剖析: 法国文学在这一阶段经历了从对拿破仑时代的怀旧(如司汤达对英雄主义的审视)到对新兴资产阶级道德虚伪的深刻揭露。早期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批判性,叙事结构日趋复杂化,注重对人物内心矛盾的细致描摹。小说家们开始将笔触伸向社会底层和中产阶级的日常琐事,强调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对历史变迁中个体命运的关注,成为叙事的核心驱动力。 3. 英国的维多利亚之声: 英国文坛在维多利亚时代初期,致力于在道德责任感与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之间寻求平衡。早期的作品展现出对家庭伦理的重视,但其下潜的暗流是对工业化带来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隐晦关注。文学家们通过大量的书信体或日记体的穿插,使得叙事更具私人化和私密性,引导读者进入人物精神迷宫。 第二部分:现实主义的成熟与自然主义的萌芽(约1850-1880年) 中叶的欧洲,社会矛盾激化,中产阶级的崛起带来了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文学开始以一种近乎科学的态度审视人与社会的关系。 1. 浮华背后的真相:巴尔扎克的遗产与福楼拜的“冷眼”: 法国现实主义的顶峰标志着对主观情感的极大克制。作家们致力于构建一个“自洽的”小说世界,其中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是经过考证的真实映照。叙事者力求“隐形”,让事件本身说话。对官僚体系的运作、金钱在社会交往中的核心地位的描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致。人物性格的塑造强调宿命感,即人物是其阶级、职业和环境的必然产物。 2. 俄国的道德拷问: 俄国文学在这一时期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精神深度与哲学思辨。作家们不再满足于描绘社会表象,而是直接深入到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信仰、自由意志、罪与罚、以及苦难的意义。作品中充斥着对“何为人”的永恒追问,叙事中对人物内心独白的运用,开创了现代文学对意识流的早期探索。人物的内心挣扎常常与宏大的社会背景形成强烈的张力。 3. 叙事技巧的革新: 现实主义的成熟也带来了叙事视角的多元化。小说开始尝试多重叙事者,甚至让情节通过不同人物的眼睛被反复解读,揭示了“客观真实”的相对性。对白的设计更加讲究地域性、阶级性,成为刻画人物身份的重要工具。 第三部分:从批判到象征的过渡(约1880年以后) 世纪末的欧洲,科学决定论(如达尔文主义、实证主义)的影响加深,文学开始对过度理性的描绘产生疲倦感,转而探索更深层的、潜意识的领域,为现代主义的来临做好了铺垫。 1. 对环境决定论的深化(自然主义): 在这一阶段,部分作家试图将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观点引入小说创作,强调遗传基因和恶劣环境对人的不可抗拒的支配力。笔触变得更加大胆和直接,对社会阴暗面,如贫困、疾病和堕落的描绘,旨在暴露社会体制的结构性缺陷,其风格趋向于冷峻和非道德化。 2. 转向内在的风景:象征主义的兴起: 作为对过度写实的反应,文学开始回归对暗示、音乐性与潜意识的重视。作家们不再直接命名情感,而是通过象征符号、意象的并置来传达某种“不可言说”的氛围。诗歌中的音韵和节奏被提升到与意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梦境、幻觉和模糊状态的探索,预示着文学主体性的转移——从外部世界转向个体感知。 3. 音乐性与心灵的共鸣: 在纯器乐领域,对情感的表达日益依赖于结构、对位与和声的张力来体现心灵的起伏。这种对结构形式的极致追求与文学中对潜意识意象的精雕细琢,在精神上是相互呼应的,它们共同指向一种超越日常语言的、更深层次的艺术交流。 本选集通过对这些不同维度、不同国别的文学现象的细致梳理与比较,旨在展现十九世纪欧洲思想与艺术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其为后世现代文学奠定的坚实基础。读者将得以领略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如何用文字丈量社会变迁、剖析人性幽微,并最终构建起一座跨越民族与语言的艺术高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让我非常惊喜。每一首无词歌都配有清晰的乐谱,音符的间距恰到好处,印刷清晰,非常适合我这样需要反复对照练习的读者。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乐谱,更像是一部精美的艺术品。封面设计典雅大方,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每次翻开这本书,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音乐和读者的尊重。我想,对于很多音乐爱好者来说,拥有一本这样精美的乐谱,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外文对照)》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笔购书投资。它不仅是一本实用的乐谱,更是一本能够滋养心灵的读物。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门德尔松音乐,或者想要提升自己音乐鉴赏能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必不可少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书中的更多宝藏,相信它会陪伴我度过更多美好的音乐时光。

评分

作为一名音乐初学者,我最头疼的就是理解音乐术语和背景知识。而这本《门德尔松无词歌》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在乐谱的旁边,会穿插一些关于歌曲创作背景、情感解读的注解,虽然不是长篇大论,但寥寥几笔,却能让我对这首乐曲有更深的理解。比如,有些乐句的表达,通过注解我才明白原来是模仿了某种自然景象,或者承载了作曲家某种特定的心情。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我学得轻松而有效,一点都没有学习的压力感。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当我在琴键上弹奏着那些优美的旋律时,目光偶尔瞥向书页上的德文和中文,仿佛能听到门德尔松亲自在耳边低语,讲述着每一段旋律背后的故事。这种跨越语言和时代的连接,是其他任何音乐书籍都无法给予我的。这本书让我觉得,音乐不再是冰冷的音符,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情感表达,而我,也成为了这情感交流的参与者。

评分

这本《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外文对照)》真的是太棒了!我一直对古典音乐充满好奇,但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入门途径,很多乐谱要么全外文,要么没有注解,让我望而却步。直到我发现了这本书,简直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首先,中外文对照的设计就解决了我的大问题。看着原文的德文,再对照着流畅的中文译文,不仅能理解歌词的含义,更能体会到门德尔松创作时可能蕴含的情感和故事。那种感觉就像是穿越了时空,与作曲家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而且,译文的质量也非常高,字斟句酌,充满了文学的美感,读起来一点都不生涩,反而让人沉醉其中。

评分

正版,man'yi

评分

可以

评分

正版图书

评分

价格略微高,但是正版,无可挑剔,非常好。

评分

正版,man'yi

评分

正版的书籍 京东就是好

评分

价格略微高,但是正版,无可挑剔,非常好。

评分

价格略微高,但是正版,无可挑剔,非常好。

评分

正版,man'yi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