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社会学研究者 卢汉龙是中外很少见到的接合社会学研究与社会管理需求的学者。他做研究:谨慎思考理论背景和布局,仔细挑选主题,精心设计问卷和指标,同时运用质与量的田野方法,兼顾中外学术考量,紧扣当前社会政策和管理议题需要。三十多年来,锲而不舍,埋头耕耘。欣见《补课集》,让学者、管理工作者和关心社会的读者,分享其成,实为应用社会学的典范与楷模。
内容简介
本书循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恢复社会学教学和研究以来的轨迹,记录和展示了该学科在理论补课和实践发展中的足迹。全书多方位地提供了中国社会学新探索以来的成果:从社会学如何走出历史阴影,确立起独立社会科学学科地位开始,用社会学的视野对中国当代社会变迁提供了独到的理论认识,同时通过一系列深入的社会调查来报告各种社会学议题的研究发现。作者特别关注草根社会从社区到社团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并提供了社会学研究如果应用于公共政策和社会治理,发挥思想智库作用的经验。
作者简介
卢汉龙,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曾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2001-2009),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94-2009),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3-2013),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2006-2013)。曾多次到欧美大学和研究机构做学术访问和开展合作研究。应邀担任英国社会学会《社会学》(Sociology)杂志国际编委,香港《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编委和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顾问。
精彩书评
★汉龙的《补课集:中国社会学新探》,是他用一生的学术道路和奋斗足迹完成的新作,从中可以品味出中国社会学家的坎坷和成就、智慧。他的作品反映了一代中国学人的探索追求,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的品格特征,那就是经世致用的文人担当,对大众民生的始终关注,“为了中国”的毕生情怀。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研究员
★卢汉龙是中外很少见到的接合社会学研究与社会管理需求的学者。他做研究;谨慎思考理论背景和布局,仔细挑选主题,精心设计问卷和指标,同时运用质与量的田野方法,兼顾中外学术考量,紧扣当前社会政策和管理议题需要。三十多年来,锲而不舍,埋头耕耘。欣见《补课集》,让学者、管理工作者和关心社会的渎者,分享其成,实为应用社会学的典范与楷模。
——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唐骝千讲座教授林南(Nan Lin)
★《补课集:中国社会学新探》是一本好书。在本书的著述星,卢汉龙老师教我们为什么要同时重视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方法——旨在为认识和研究具体社会现象服务。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谢宇(Yu Xie)教授
★卢汉龙的学术生涯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严谨的分析来探究中国社会变化的原动力。怀着求知的欲望和对广阔社会的深沉关切,卢教授不断地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作出奠基性的贡献。通过这本《补课集》的中国社会学新探索,当代读者乃至未来的学人们都能从这位学者的睿智和洞察力中获益匪浅。
——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学系戴慧思(Deborah Davis)教授
目录
自序............................................................................................................1
第一篇.理论方法篇——社会学的“基”与“本”...............1
1.1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其他社会学.........................................2
1.2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的科学..............................................9
1.3 中国人调查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尝试................................... 17
1.4 社会调查的科学性与程序性................................................ 20
1.5 调查问卷的意义界定............................................................ 24
1.6 论社会指标的基本问题........................................................ 32
1.7 论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建设.................................................... 47
1.8 迎接中国社会学的春天........................................................ 56
第二篇.基本认识篇——社会学视野看中国变迁................ 60
2.1 论城市居民社会地位的认同................................................ 61
2.2 单位制与住房商品化............................................................ 73
2.3 从“墙头经济”看中国产权文化....................................... 93
2.4 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三大转变.......................................... 109
2.5 消费文化与消费革命.......................................................... 136
2.6 关于社会结构理论的反思.................................................. 152
2.7 人力资本与阶层分化..........................................................173
2.8 全面“小康”与中国“中产”............................................181
2.9 转型社会研究.......................................................................196
第三篇.调研报告篇——来自社会的经验研究..................205
3.1 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研究..................................................205
3.2 上海市民生活质量报告......................................................237
3.3 角色压力与精神健康..........................................................273
3.4 上海解放前移民研究..........................................................292
3.5 中年人的家庭与职业..........................................................305
3.6 收入差距与社会不平等......................................................330
3.7 就业市场和中国市场化转变..............................................335
3.8 企业的社会角色与捐赠行为..............................................350
第四篇.草根社会篇——从“社区”到“社团”的发展....371
4.1 社区组织与基层政权..........................................................372
4.2 单位与社区...........................................................................380
4.3 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387
4.4 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分析..................................................402
4.5 民间组织与社会治理..........................................................420
4.6 社会组织的发展与能力建设..............................................431
第五篇.公共治理篇——社会学研究的应用.......................450
5.1 管理城市就是管理发展......................................................450
5.2 加强应对老龄化...................................................................474
5.3 提高人大制度的“公民性”................................................ 477
5.4 城市旧区改造中的社会机制.............................................. 481
5.5 社会政策转型研究.............................................................. 489
5.6 社会管理创新....................................................................... 502
5.7 法治管理的社会基础.......................................................... 523
5.8 实现政府的现代化转型...................................................... 533
5.9 基层社会的治理结构.......................................................... 543
Contents
Preface .....................................................................................................................1Part 1: Sociology Theory and Methodology ...............................................1
1.1 Marxist Sociology and Other Theories.................................................2
1.2 Re-exploring the Holistic Approach to Studying the Society.............9
1.3 The First Attempt of Chinese to Survey Their Own Society............... 17
1.4 The Scientific Procedure for Survey Research ..................................20
1.5 Defining the Measurement of Survey Questionnares........................24
1.6 Examing Social Indicators...................................................................32
1.7 Examining the Intellectual Environmnet for Building Sociology Theory in China..................................................................47
1.8 Embracing the Spring Blossom for China’s Sociology.....................56
Part 2: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Society ................................60
2.1 The Study on Urban Residents Social Status.....................................61
2.2 The“Danwei”System and Real Estate Commercialization.............73
2.3 “Wall Economy”and Collective Socialism.......................................93
2.4 Three Major Transitions in China’s Socialism Experiment .............. 109
2.5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and Consumer Revolution ....................136
2.6 Reflections on China’s Social Structure Theory..............................152
2.7Human Capital and China’s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city.......................................................................173
2.8 An“All Around Xiaokang”Society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Middle Class ........................................................................181
2.9 The Study of Social Transition .........................................................196
Part 3: Reports from the Society: Social Indicators and Quality of Life....................................................................................205
3.1 Exploring the Structure Model for Social Indicators and Quality of Life....................................................................................205
3.2 Social Reports from Individuals .......................................................237
3.3 Social Roles and Mental Health........................................................273
3.4 Studying Shanghai Immigrants Before the New China ..................292
3.5 The“Transitional”Generation in Market Transformation................ 305
3.6 Citizens Report:Income Gap and Social Inequality.......................330
3.7 The Formation of Labor Market and Changes in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335
3.8 Property Rights Reform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350
Part 4: Grassroots Development: From Community to Associations ........................................................................................371
4.1 The Rebuilding of Community Associations and Grassroots Governance......................................................................372
4.2 “Danwei”and Community:The Reorganization of Social Life in Urban China ...........................................................................380
4.3 Building a Community Culture under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387
4.4 The Governance Model of Chinese Urban Communities ...............402
4.5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Governance ..................................420
4.6 Building Capacity for China’s Social Organizations ......................431
Part 5: Social Policy and Public Governance..........................................450
5.1 Governing a City is Governing Its Development ............................450
5.2 Increasing Social Reserves for an Aging Society............................474
5.3 Enhancing“Civic Chateristics”for th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477
5.4 The Role of Social Mechanism in Renovating Old Cities ..............481
5.5 Social Policy in Transition:From Eliminating Inequality to Essential Elements in Productivity ...................................................489
5.6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in Social Governanc Innovations..........502
5.7 The Role of Law Needs to be Based on a Civil Society .................523
5.8 Modernizaing the Government, Promoting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of the Governance System............................................533
5.9 The Reform of Grassroot Governance Needs to Begin from Community Reengineering................................................................543
精彩书摘
《补课集:中国社会学新探》:
我认为,社会学和历史唯物上义的关系问题并不都是由于研究对象的交叉所引起的。这里有着更深刻的理论问题-一如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科学的伦理和社会科学的阶级性问题等,也有着更广泛的实际问题一如各国社会政治状况、社会学研究的智力条件等,这些都是值得长期加以讨论的。而围绕着它们之间对象交叉的问题,关键似乎还是在于这种交叉是否足以妨碍它们对同一研究对象各自相对独立地作出学术贡献的问题。
在科学史上,不同的学科以同一研究客体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本属屡见不鲜的。比如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医学等都以人的生命有机体为研究对象;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都以人的心智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具体社会科学中研究社会整体现象的还有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这些都是可以信手拈来的科学研究中不同学科对象交叉的例子。所不同的只是它们各自所研究的目的、角度、方法以及理论所涉的范围和深度有所不同罢了。
我们也可以试以对照一下社会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如上一些方面的不同之处。
就科学的属性而论,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体系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表述,本身就具有科学的品格,但从根本上说它是属于哲学科学的范畴,而社会学则应属于一般社会科学范畴。就研究的目的而论,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整体的研究主要在于求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一般规律,在于解决世界观问题,是要在社会领域里完成对旧哲学变革的任务。社会学对社会整体研究的目的在于求取现实社会形态各种要素的组成及其具体发展的规律,其理论在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是要为推动现实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加强社会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就研究角度而论,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从逻辑方面来研究社会整体的历史过程,它把社会整体的存在和发展理解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循序渐进的交替。社会学则可以说是从历史(现实)方面来研究社会整体的逻辑过程,它主要是从个人和社会的现实关系和社会各种功能共同发挥作用方面来研究社会生活的全部多样性。
就研究方法而论,历史唯物主义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科学的抽象思维,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进行高度的概括和综合。社会学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经验的具体研究,对人类社会的现存科学事实进行具体的演绎和解释。
由于科学的属性,科学研究的目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它们获得对社会整体认识的理论范围、深度和作用也有所不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①它的解释“首先具有方法论的意义”②。社会学研究所得到的认识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各种社会关系体系和各种社会生活领域里社会经济形态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所以前者的理论范围更广,深度更大,对后者起着指导作用,而后者则为前者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素材。
……
前言/序言
我是在1980 年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暨地方社科院向社会招收社会科学人员的考试后,被录用到上海社会科学院社
会学研究所工作的。本书是我专业从事社会学研究30 余年来的主要
研究成果选编。
本书取名《补课集》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来自中国社会学
本身。众所周知,中国社会学是在1952 年全国高等院校系科调整时
被粗暴取消的。当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就是社
会学。继而又在1957 年的整风反右运动中,无情地把一些主张或
继续在进行社会学相关研究的学者打击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
子。社会学被认定是资产阶级的伪科学,从此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
了20 余年。“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以后,全国拨乱反正,百废待
兴。1979 年3 月,邓小平在听取有关意见后指出:“我不认为政治
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
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这就是社会
科学界传为佳话的“补课论”。它开启了我国思想理论界和社会科
学研究领域改革和开放的大门。社会学从此在中国进入了新的探索
时期。
第二层意思来自我本人,我是在抗战胜利后出生,属于战后领头“婴儿潮”的那一代。1963 年高中毕业后,我没有机会上大学,成为
当时所称的“社会青年”。在那个年代,我们这些向往高等教育而不
成的一族,往往自嘲是在“家里蹲”大学学习。这个“家里蹲”的发
音颇具“洋味”,也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里自嘲或是隐喻着对真知的
渴求和对自由的向往。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家里也蹲不成了,我被“报名”分配到上海郊区的农场工作,一晃就是八年,由于生性好学,开渠垦荒之余,倒是名副其实地“耕读”不止。直到1974 年被“上调”回城,进上海市住宅建设公司工作。1977 年我终于开始可圆“校园”梦,那时我同时报名进了业余工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和同济大学(工业民用建筑系)的函授部学习,如饥似渴地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但人却已过而立之年,学的也是工科。
正是邓小平关于“补课”的指示给了我直接从事专业社会学研究的机会。1979 年邓小平发出“补课”指示时,我国恢复高考以后的第一批学生刚进校门,而且即使是等几年后他们毕业了,那时候我们的高校里也没有“社会学”这种邓小平说要“补课”的系科设置。所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地方社会科学院研究系统抱着民间自有高手,“发现和罗致专门人才,充实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想法,经报国务院批准直接从社会上招收研究人员。这无疑给了我们这些“草根”之辈提供了一个华丽转身的难得机会。
现在回想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暨地方社会科学院系统向社会招收社会科学院人员的举动确实具有历史性象征意义。那时的中国没有广告,这条“招考”消息,是由新华社发布,刊登在人民日报(1979 年12 月4 日)头版上。它至少说明了中国掌管意识形态理论部门开启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创新的先河。他们求贤若渴,打破框框用市场化的方式来选取人才。这在当时毫无人才自由流动概念,调动工作难比登天的岁月里,无疑具有相当划时代的意义。我从小念书成绩文理皆优,受家庭和中国学人传统的影响,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在“家里蹲”和“耕读”期间,除博览“杂书”以外,所能自学的就是数学和英语两项。我当时选择报考从事社会学专业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对社会学最朴素的理解,希望用科学的理性来研究社会问题,同时也还冲着报考这个学科要加试数学和统计。这对于我来说是显示个人理工“才力”优势的选项。当年报考时还要审核应试资格,招聘处要求每个报考者提交一篇专业论文和用英文撰写的文章。我提交的论文是《论我国城市住房问题》,这和我当时在住宅公司工作有关,比较容易接触和收集到相关的数据资料。另外我以“我所了解的社会学”为题,洋洋洒洒写了一篇3 页纸的英文文章。这样得以“同等学历”的资格进入试场,并以高分得到录用。
记得入行十年后的1990 年,我应邀到香港参加第一次华人社会指标研究的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新华社香港分社专门设宴招待我们两岸三地的学者。和我同桌的有香港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黄绍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刘兆佳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主任李明堃教授以及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应用社会科学所的萧新煌研究员等。席间寒暄之下得知,我们五人原来都是战后出生的同龄人,倍感亲切。但我也看到,他们个个都是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留学英美,取得社会学博士学位科班出身的“海归”学人,一想到我和他们同龄但经历全然不同,现在却可以共处一室,坐而论道,真有万分唏嘘之感。这全赖大陆恢复了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以及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补课,数十年的学术鸿沟才得以有机会开始抹平。这本《补课集》,可以说是记录了我从业30 余年来,在参与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消除学术差距中所垒下的土方与垫石。
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以后,我开始在自我补课中参与学科的“补课”。1981 年初,我有机会参加全国人口统计的培训课程。这是由联合国开发署和高教部合作在河北大学举办的教程。培训班由美国学者墨登斯教授主讲,全球各路专家参与。这个培训班让我们系统地学习了人口与社会研究教程。不久,我被院里派到上海市第三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工作。1982 年开展的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是我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联合国给予了直接指导和技术支持。人口普查确实是社会调查的大学校,我在全程参与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接着,我又参加了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社会科学统计教程的暑期培训班。比较全面地掌握了调查统计的数学原理和分析技术。
上海社会科学院是我国恢复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后最早组建社会学研究所的机构。当时由院顾问、著名的社会学者李剑华教授领衔,特聘了一批还健在的老社会学家:包括原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社会学系主任应成一教授,原金陵大学统计学专家范定九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言心哲教授、陈誉教授等。社科院也从社会上将一些解放初期原社会学系毕业的同仁,吸收“归队”到社会学所从事研究工作,其中有沪江大学毕业的黄彩英老师(负责所的行政管理)和金陵大学毕业的薛素珍老师(负责所的科研工作)等。这样像我这样没有科班背景的新手,有了不错的“补课”环境。我接受的第一项正式的研究工作就是参加李剑华、范定九教授主编的《简明社会学词典》的编纂通稿工作,这让我有机会比较全面地收集和梳理所能得到的中英文和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社会学著述的学理资料。这无疑是一个鸡汤“速补”的学习机会。该辞书成为我国社会学恢复以来的第一本系统介绍中西社会学概念的作品,我也在补课学步中得以受益。
本书的出版记录了我补课探求的脚印,通过这些脚印,读者也可以大致寻踪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所走过的路径,同时相信它也能从一个侧面提供了社会学对中国30 多年来的发展和变迁的学理认识。所以可以说,这是中国恢复社会学教学和研究30 余年来新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全书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的篇章。分别涉及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社会学对中国社会的基本认识,来自社会调查的各种理论发现的报告,对中国草根社会从社区到社团的发展研究,以及有关社会在公共治理方面的研究等。各篇目文章基本上按照发表的年代前后排序,篇首写有短短的导读,好比是自己的读书札记,方便读者了解这个领域在补课与学步中的意义。
在整理编纂本书的过程中,每一块石子和脚印都令我想起不少需要感谢的人。首先想到的是美国布莱洛克(H. Blalock )教授,他是极负盛名的社会统计学家,1984 年来访中国时所里安排我负责接待。也许是在迎来送往中他对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回国后,他寄给我他所在的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生院的介绍信息和申请就读的表格,同时又寄来两大包社会学和统计学方面的理论书本,令我十分惊喜和万分的感动。这些书大部分是布莱洛克教授自己用过的教本,书上还有他的签名和不少批注。阅读这些书籍继续发挥了我“家里蹲”和“耕读”的能力,使我对当代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调查数理统计的方法运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要感谢美国杜克大学的林南教授。他是为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立下了开拓性汗马功劳的华裔美国学者。1985 年他率团考察中国社会学发展时来到我院,薛素珍老师把我介绍给他认识。当时在他的推动下,他所在的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已和南开大学合作培养博士学位的社会学人才。1987 年,他和我所合作在上海开展关于社会指标和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目的在于研究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迁。这个合作项目使我有幸第一次到美国在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访问。这次访问不但是做合作研究,同时也可以旁听社会学课程。1988 年5 月我访问结束回国前,林南教授推荐我参加了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组织的中国学者交流学习团的活动,使我对美国的社会民情有了更深切的了解。1991—1992 年间,林南教授又邀请我到他任所长的杜克大学亚太研究所客座访问和合作研究。他介绍我认识了许多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包括彼得·布劳(Peter M. Blau)、白威廉(William L. Parish)、默怀霆(Martin K. Whyte)、魏昂德(Andrew G. Walder)等。在和他们的交往与合作中,我均受教良多。1994 年我担任上海社
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后,林南教授又和我所合作,在上海举办了一次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全国培训班。聘请中美学者,包括台湾“中央研究院”章英华教授和刚从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到北京大学任职的马戎教授前来授课。这次培训班活动对提升国内的社会学研究能力
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我也要感谢林南教授的得意门生边燕杰教授。我到纽约奥本尼访
问时,他还是林南教授的在读博士生。当年就是他负责到火车站来接
我,并送我到下榻的美国房东家里。他手把手地教我使用WPS 办公
语言系统和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他毕业后任职于美国明尼
苏达大学社会学系,并邀请我在那所号称美国最大的独立校园的学
校访问了半年。我们不但合作进行研究、撰写论文和编译书籍,更
让我亲身领略到了小学地理教本上令人神往的密西西比河上游的寒冬
风采。
我要感谢现在在布朗大学任职的约翰·罗根(John Logan )教授。
我们从合作研究中国的单位、社区和住房开始,深入开展中国城市化
发展的研究。1999 年我们成功合作在上海召开国际社会学协会都市与
区域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R21-ISA )的年会。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国际盛会,集聚了来自全球120 余名城市各类研究的专家到席,讨
论“中国的城市化:面向21 世纪的发展议题”。随后,罗根教授又和
我们商议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中国都市研究国际网络中心。
在他的带领下,网络中心设置基金项目,资助青年学者开展小型课题
研究,在不同地点轮流开展国际理论讨论会,把中国城市研究成为跨
国界、跨学科、跨机构、跨世代的共同领域。2013 年他又专门邀请我
到布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做讲学访问,受益匪浅。
我要感谢耶鲁大学社会学系戴慧思教授(Deborah Davis),她是
从大学毕业开始就关心和喜爱中国的社会学家,也是中美建交以后第
一批进入大陆开展社会学田野调查研究的学者。1995 年她获得富布莱特基金资助来我院作研究,从此和我们研究所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并特邀为研究员。她热心扶持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尤其是关心年轻学者的培养。她多次利用耶鲁大学和各种国际学术资源,组织由耶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及复旦大学的青年学者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工作坊的考察活动。她深厚的学识积累、敏锐精当的学术观点以及娴熟的调查研究技巧,都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与教益。通过各种学术会议和交流合作,我们用消费视角来认识中国的变迁和发展趋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要感谢康内尔大学的倪伟德教授(Victor Nee),我们从1994 年开始就保持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共同切磋研究学问。倪教授告诉我,他出生在中国,当时做军医的父亲正离家在抗战前线,得到他出生消息时也正好得到了日本人投降的消息。父亲高兴地在电话里对他母亲说:“那就叫Victor (即英文“胜利”)吧!”他4 岁随父母离开中国大陆,辗转来到美国。他从小没有接受过中文教育,而是被培养成哈佛大学的高才生。他在1972 年就曾来过中国,当时被称为是来自美国的“红卫兵”,受到过极大的礼遇。他们一行数人还曾得到特别允许,到上海国棉十七厂用“问卷”访问干部和工人,并准备用这样的“调查资料”来撰写他的博士论文。他的传奇经历和中国经验使他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有特别的兴趣与感觉。他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的“市场化转型理论”引起国际学术界极大的关注与讨论,至今影响尚在。但是他反复跟我强调自己不是研究中国的专家,而是一名社会学者。他研究的是市场化、资本家精神和现代化转型的问题,他所感兴趣的是经济社会学的理论问题。当别人对他的市场化转型理论提出质疑时,他经常拿我的生涯转变作为例子,认为是市场化改革的力量让一位草根学人冒了出来并有所作为。他相信,市场化同样也给了许许多多普通的中国人带来了改变与发展的机会。
我当然更要感谢陪伴我一路走来的全国各地的同行专家和同道的业内人士,他们和我一起探索与见证了中国社会学发展新探索的历史。我特别也要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对我的知遇之恩,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工作的舞台。感谢我们的老院长张仲礼先生,他早年在美国做的学问也正是和社会学有关,他对中国绅士的研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经典,本身就是20 世纪50 年代以后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贡献。
1979 年以来,中国社会学和改革开放同行,是中国发展回归理性和常态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有幸恰逢其盛,参与其事,今不涩拙作之草野粗鄙,将多年所作,择其要者,汇成一集,供读者批评指正。在社会学的补课过程中,社会是一个真正的大课堂,从社会学界的理论名家到社会上普普通通的受访者都曾是我的老师。最后我也要感谢我的学生陆文荣全程帮助我收集和整理文稿,以他作为后生读者的领悟,为我提供有价值的取舍意见。归根结底,本书真正的价值或许在于为后来者寻踪中国社会学足迹引路,并能得到后生们的喜爱与实实在在的利用。
不尽之言,当在书中,是为序。
2016 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