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东西方历史如此不同?想知道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开出民主宪政之路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又有什么内在的困惑与张力?思想史名家张灏教授以“幽暗意识”反照中国历史和文化,为您解说中西方历史差异的思想文化根源。
张灏教授以“幽暗意识”为线索贯穿东西方思想史,深入到东西方制度背后的思想源流,为我们梳理出一条从传统到现代的明晰线索,通过幽暗意识正反两面辨析儒家文化传统的合理与不足。作者认为,西方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种对人性之恶警醒的“幽暗意识”,所以,才慢慢孕育了西方的民主传统,而中国的儒教虽然也有这方面的洞察,但其怀抱的是“乐观的人性论”,所以才诉诸于“圣贤之治”。《幽暗意识与时代探索》为张灏教授的重要文章精选,文字流畅,说理清晰,深入浅出。
《幽暗意识和时代探索》为“世界华文大家经典”丛书中的一种。“世界华文大家经典”丛书汇集了*世界华文学术、文学、艺术大家的经典著作,既有大家的作品精选集,也有新完成的专著。以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展现当今华文世界的历史、文学、艺术的*新气象。所选的作者都是文化界*一流的人物,在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具有广泛的读者群。
张灏,1936年生,原籍安徽省滁县,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著有《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时代的探索》等。
张灏教授学识渊博,著述宏富,其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更卓然成家。张教授除了致力教研,对思想学术有精辟的分析和独特的见解外,并且对时代有强烈的感受,对文化有深厚的负担,对中国传统有深刻的反思,对家国民族的命运有*大的关切和浓烈的同情。心存文化学术,关怀家国时代,可说是海外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
在西方文化反照下看中国的传统,张教授有精彩的比较,也有深刻的反省和崭新的体会。作者对文化的深情和其谏诤的风骨,在本书中清楚可见。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元生
代序 心存文化学术,关怀家国时代 梁元生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
超越意识与幽暗意识——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之再认与反省
幽暗意识的形成与反思
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政教关系
世界人文传统中的轴心时代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
一个划时代的政治运动——再认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
重访五四:论五四思想的两歧性
转型时代中国乌托邦主义的兴起
殷海光先生的理想主义道路
不论是在西方或者非西方,一般人对自由主义常常有这样一个印象:自由主义是相信人性是善的,是可以变得完美无缺的;它对整个世界的未来,人类的前途,是充满着无限的乐观和信心的。总而言之,在普通人的心目中,自由主义是近代西方人文思想所孕育出的一种理想主义。
这种印象的形成,并非偶然。因为18世纪以来,西方自由主义深受启蒙运动的乐观精神的影响。但不可忽略的是,自由主义还有另外一个思想层面。在理想上,它保持着自由主义传统的一些基本原则,因此,它珍视人类的个人尊严,坚信自由与人权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但它同时也正视人的罪恶性和堕落性,从而对人性的了解蕴有极深的幽暗意识。因此这种自由主义对人类的未来是抱持着希望的,但这希望并不流于无限的乐观和自信。它是一种充满了“戒慎恐惧”的希望。这种把对人类的希望和幽暗意识结合起来的自由主义,并不代表西方自由主义的全貌,但从今天看来,却是最有意义,最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一面。这篇文章就是要把西方自由主义的这一面和幽暗意识之间的关系作一些整理和介绍,在作者所见到有关此问题的英文书籍中,尚无有系统的专著,因此幽暗意识与西方民主传统之间的关系,在欧美学术界,也是一个亟待厘清的问题。同时以此为借镜,希望对传统儒家的人性论和政治思想作一些厘清和反省。
首先我得对幽暗意识在观念上作一些交代。所谓幽暗意识是发自对人性中与宇宙中与始俱来的种种黑暗势力的正视和省悟:因为这些黑暗势力根深蒂固,这个世界才有缺陷,才不能圆满,而人的生命才有种种的丑恶,种种的遗憾。
这种对人生和宇宙中阴暗面的正视,并不代表价值上的认可。实际上,这种幽暗意识是以强烈的道德感为出发点的,惟其是从道德感出发,才能反映出黑暗势力之为“黑暗”,之为“缺陷”。因此它和中外文化传统中各种形形色色的现实主义,如中国的法家,西方思想家如马基雅弗利(Machiavelli)与霍布斯(Thomas Hobbes)等人的学说,在精神上是迥异其趣的,同时它也和西方现代的功利主义和道德唯我论(ethical egoism)有着很大的不同。后者在价值上接受人的私欲和私利,而以此为前提去考虑个人与社会的问题,而幽暗意识却在价值上否定人的私利和私欲,然后在这个前提上求其防堵,求其疏导,求其化弥。因此它对现实人生,现实社会常常含有批判的和反省的精神。
……
儒家思想,尤其是宋明儒学,是含有幽暗意识这一层面的。所以要这样强调,主要是为了纠正一个很流行的错误观念,那就是儒家思想一味地乐观,对于生命的缺陷和人世的遗憾全无感受和警觉。但是这种强调并不就是对儒家与基督教在这方面不同之处的忽视。前面说过,两者表现幽暗意识的方式和蕴含的强弱很有不同。基督教是作正面的透视与直接的彰显,而儒家的主流,除了晚明一段时期外,大致而言是间接的映衬与侧面的影射。而这种表现的不同,也说明了二者之间另一基本的歧异,如前所说,基督教,因为相信人之罪恶性是根深柢固的,因此不认为人有体现至善之可能;而儒家的幽暗意识,在这一点上始终没有淹没它基本的乐观精神。不论成德的过程是多么的艰难,人仍有体现至善,变成完人之可能。
重要的是,儒家在这一点上的乐观精神影响了它的政治思想的一个基本方向。因为原始儒家从一开始便坚持一个信念:既然人有体现至善,成圣成贤的可能,政治权力就应该交在已经体现至善的圣贤手里。让德性与智慧来指导和驾驭政治权力。这就是所谓的“圣王”和“德治”思想,这就是先秦儒家解决政治问题的基本途径。
两千年来,儒家的政治思想就顺着这个基本观念的方向去发展,因此它整个精神是贯注在如何培养那指导政治的德性。四书,便是儒家思想在这方面的好注脚,而一部《大学》,对这思想尤其有提纲挈领的展示。众所周知,《大学》这本书是环绕三纲领、八德目而展开的,我们不妨把这三纲领、八德目看做儒家思想的一个基本模式。大致而言,这个模式是由两个观点所构成:第一,人可由成德而臻至善。第二,成德的人领导与推动政治以建造一个和谐的社会。而贯串这两个观点的是一个基本信念:政治权力可由内在德性的培养去转化,而非由外在制度的建立去防范。很显然的,对政治权力的看法,儒家和基督教是有着起足点的不同的!
总而言之,圣王的理想,《大学》的模式,都是儒家乐观精神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幽暗意识在儒家传统里所受到的限制。必须指出的是:这些理想和模式是中国传统定型和定向的一个重要关键。由它们对传统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为何开不出民主宪政的一部分症结。
这本书的封皮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深邃的暗色调,配合上若隐若现的文字,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期待着一场思想的盛宴。当我沉浸在作者构建的世界里时,我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迷雾缭绕的森林,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但又吸引着我继续向前探索。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挣扎、迷茫、以及对未知的渴望,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评分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它的封面设计,结果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作者的文笔非常老道,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笔下的世界,既有现实的投影,又有超脱的想象。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探讨的议题具有现实意义,又包含着超越时代的普适性。这是一本能够陪伴我走过很长一段路的书。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著作。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具张力的叙事框架,将抽象的哲学思考融入到生动的情节之中。我常常会被故事情节中的某个细节深深打动,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角色之间的微妙互动,都仿佛在我的内心深处引起了共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知识,更在于它能够触及灵魂,引发我们对自身存在、对社会本质的深刻反思。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对话。我常常会在某个章节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观点,思考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这些问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紧密联系着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那些我们或许不曾留意,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现象和思潮。作者的洞察力令人惊叹,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丝剥茧,找到核心的矛盾与张力,并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很多自己习以为常的观念,也激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评分我非常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宏大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并非急于给出定论,而是引导读者一同去感受、去思考、去辨析。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论述,并非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和深刻的比喻,变得鲜活而易于理解。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在广袤知识海洋中航行的旅人,而这本书,则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前方的岛屿和远方的地平线。
评分京东购书,优惠很多,叠券更有优惠,物美价廉,方便快捷,好评!
评分很好很满意,活动价实惠。。。
评分张灏的幽暗意识作品之一,可以读读,张灏先生是有名的历史学家。
评分论文集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好书可是不错不来我这买
评分这个好看 包装不错
评分读好书,慢生活,珍惜拥有。
评分有的纸质好,有的不好,有的翻译好,有的不好。良莠不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