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穷困潦倒的父亲如何培养了一位大师,如何成就了一个家族?
这里没有虎爸,只有一个令人嫉妒的好父亲。
那时大师还不是大师,只是一个别扭又聪慧的少年。
真正的英雄是父亲。他信仰文学,也相信人。——《新共和杂志》
这是一个贫困的移民家庭。七个子女中,两个儿子获政府奖学金入读牛津,其中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五个女儿,长女获得奖学金留学印度,次女高中毕业成为一名教师,三女和幺女在英国获得学位,四女放弃医学奖学金,后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海报:
V.S.奈保尔赴英国读书期间,开始和父亲书信往来。信件涉及心性、胸怀、信仰、执着、艺术和爱情,四年后,父亲过世。信件所写并未给奈保尔铺就一条通往未来的金光大道,甚至并无多少直接指点,但一位伟大父亲写给儿子的信,为奈保尔打开了一扇扇窗户,奠定了他走向未来的基石,在一定意义上,这些信件就是奈保尔一生力量之泵。
老奈保尔是不得志的报纸记者,从未正式出版过一本书的作家,七个孩子的父亲,一辈子穷困潦倒。
他对好不容易拿到奖学金的儿子说:不要害怕成为一名艺术家。
他的女儿们没有嫁妆,只有父亲借贷供她们拿到的学历和一份让她们可以自立的职业。
他坚守自己的写作梦想,只是把它放在了儿子的梦想后面。
他爱养花,爱赏画。
他总不忘嘱咐孩子们多写信。
他对把回家的路费挥霍光的儿子说:我真的很想你,但我理解你。
……
除了穷,老奈保尔真是个完美的爸爸!
V.S.奈保尔(1932— )
英国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50年代开始写作,著有《米格尔街》、《自由国度》、《大河湾》、“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剧》等。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揭示了父子之间真正的爱,以及令人惊讶的与生俱来的相似的野心。
——《金融时报》
真正的英雄是父亲。他信仰文学,也相信人。
——《新共和杂志》
非常生动有趣,这些信件是对奈保尔形象的一种很有魅力的矫正。
——《每日电讯》
对奈保尔的粉丝和传记作家们而言,这些信是珍宝。
——《纽约时报书评版》
奈保尔杰出的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真实背景,令人着迷。
——《纽约时报》
简介
编者的话
第一部分
1949.8.21 ~ 1950.9.22从西班牙港到牛津
第二部分1950.10.5 ~ 1950.12.16在牛津的第一学期
第三部分1951.1.1 ~ 1951.4.14春季学期,复活节假期
第四部分1951.4.20 ~ 1951.9.13夏季学期,暑假
第五部分1951.9.20 ~ 1952.1.8秋季学期,圣诞节假期
第六部分1952.1.16 ~ 1952.4.15春季学期,复活节假期
第七部分1952.4.21 ~ 1952.9.28夏季学期,暑假
第八部分1952.10.3 ~ 1953.8.8最后一学年
第九部分1953.8.10 ~ 1953.12.14家庭悲剧
第十部分1954.1.8 ~ 1957.6.30作家
后记
《奈保尔:奈保尔家书》:
亲爱的卡姆拉:
我不知道这台打印机怎么搞的,不过它现在看起来倒是好好的。随信附上几张剪报,我想你看了肯定很高兴。你会看到我后来还是参加了校友会晚上的聚餐,那几个小时可以归人我这辈子最痛苦难熬的时刻之列。首先,我完全不懂餐桌礼仪;其次,我没有可以吃的东西。晚餐之后,他们告诉我为我做了特殊安排,但是这些特殊安排看起来就只是把不同做法的土豆端来给我,一会儿是炸的,一会儿是煮的。我跟经理说,给我上玉米浓汤,我不要大家喝的乌龟汤。他对此听而不闻,侍应生给我端来的是一碗绿色的黏糊糊的东西。这是乌龟汤。我一阵反胃,非常生气,让侍应生马上端走。他们跟我说,这严重违背了餐桌礼仪。所以,在上头两道菜的时候,我只能吃涂黄油的面包(喝冰水)。菜单是法语的。我们叫炖鸡,他们称“复兴的煎鸡”。咖啡是“穆哈”。我觉得那应该是某种异域风情的俄罗斯菜。甜点中还有被称为“出人意料的苹果”的东西。坐在我边上的小哈内斯告诉我,那是一种用出人意料的方式做的苹果布丁。布丁上来,我吃了,味道还不错,但是吃不出苹果味。“那个,”哈内斯说,“就叫出人意料。”
我刚刚填完大学入学申请表格,还拍了照片。我一直觉得自己虽然不算很有魅力,但也不是个丑八怪。但是照片是不会说谎的。我从不知道我的脸这么胖。照片上看起来就是很胖。我看着申请表格上那个亚洲人,心想,从印度来的印度人看起来也不会比我更像印度人。单看我的脸,任谁都会以为我是个体重两百磅的胖子。我本来希望摆一个令人过目不忘的知识分子的姿势给大学的人看看,但是瞧瞧他们会看到什么。我甚至还花了两块钱,要了一张修过的照片。
我挺好的。实际上我又开始看书了。我打算彻底理通十九世纪的小说,开始为明年做准备。我读了巴特勒的书;但觉得还不及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一半好。书的结构太笨拙,巴特勒太注重表现宗教冲突了。他太想证明他的遗传理论。我接着读了简·奥斯汀的小说。我可是久闻她的大名。我去图书馆借了《爱玛》。莫妮卡·狄更斯写的序,说这是奥斯汀最好的作品。老实说,这篇序比小说本身写得好。我觉得简·奥斯汀根本上是一个专为女性读者写作的作家。她若是生活在我们的时代,毫无疑问会成为女性报刊的领军作家。她的小说让我觉得无趣,尽是家长里短,女性读者会很喜欢。当然,辞藻很优美。但是作品本身,除了通篇说长道短外,雕饰过多,华而不实。
我想你一定有兴趣知道我打算怎么花我那七十五元。我全盘接收了你的债务。五十元存银行,十元给米林顿,十五元给达斯。。我还有二元左右的零花钱。玛米给我的,因为我给希塔做家教。把那个孩子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真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她是我见过的最蠢笨的人。你要是想让一个人伤心,那就给他一个班的希塔让他教。我不清楚你是否知道我一直在给乔治。当家教。他很愚钝,但若是刻苦点,也能及格。我想,你要是知道依纳若炎。进步非常快一定很高兴。那些人真是可怜,让他们上学是项赔本的买卖,对他们来说是雪上加霜。
我们这些留在家里的人就不长篇大论了,那是你的活。你才是那个到了新的国家、经历了一些过去没有经历过的激动人心的事的人,这些可能会永远留在你的记忆里,成为你一生中最有趣的一段。但是我得说,你的信进步很大。我很想知道为什么。是因为你写得很自然,没有像一九四七年十二月那次那样刻意考虑遣词造句吗?我觉得是这个原因。
……
奈保尔,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学品味。他的作品,总能带来一种沉甸甸的思考,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诘问。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他作品的书评,那些评论中的词句,如“宿命感”、“疏离感”、“文化碰撞”、“身份焦虑”等,都让我对他的文字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他的叙事方式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不疾不徐,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他笔下的世界,往往不是光鲜亮丽的,而是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充满了文化的冲突,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描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却往往蕴含着深邃的意味。我期待着,再次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那种在历史长河中探寻真相的力量,那种在文化交织中审视自我的勇气。他的作品,对我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也是一次对自我认知的重新梳理。
评分对于奈保尔,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近感,尽管我可能还没有深入阅读过他所有的作品。他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印记,一种对世界深刻观察的信号。我常常会在一些文学讨论中,听到关于他作品的赞誉,那些关于他如何捕捉历史细节,如何描绘文化冲突,如何剖析个体身份的论述,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理解,他的文字并非那种轻松易读的消遣读物,而是一种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像是在解剖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又像是在描绘一张错综复杂的人性地图。我期待着,能够再次走进他的文字世界,去感受那种在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智慧,去体验那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存在的挣扎与超越。他的作品,对我而言,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探索,一次对自我认知和世界观的拓展。
评分对于奈保尔,我一直抱有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态度。他的名字,似乎就与某种严肃的文学探讨,与对人类文明的深层审视紧密相连。我记得有一次,在偶然翻阅一本文学评论集时,看到了一段关于他作品的解读,那段话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对他的创作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种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对身份认同的困惑,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人存在的挣扎,都是非常引人入胜的主题。我觉得,他的文字就像一面棱镜,能够折射出世界的多彩与复杂,也能映照出人类内心深处的迷茫与坚韧。我特别欣赏那种不带偏见的观察,以及对现实的冷静剖析,仿佛他站在高处,以一种超越凡俗的视角,审视着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我期待着,通过他的作品,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更能触碰到不同文化之间那种难以言说的张力,从而获得一种更宏观、更具洞察力的认知。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伟大的作家,他们的文字总能穿越时空的界限,与读者进行一场深邃而持久的对话。奈保尔无疑就是这样的存在。他的作品,就像一部部精心打磨的哲学沉思录,又像是历尽沧桑的旅行日记。我曾尝试阅读过他的一些散文集,那些文字里流淌出的智慧和对世界的独特视角,让我深深着迷。他对于历史的梳理,对于文化冲突的观察,对于个人身份的追寻,都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并非来源于廉价的煽情,而是源于他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复杂性的坦然接受。我常常会在阅读他的文字时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句子,试图去理解他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他的观点可能并不总是迎合主流,甚至有时会带来一些挑战,但这正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他迫使你去思考,去质疑,去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观念。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够再次体验到这种挑战自我、拓展视野的阅读过程,感受那种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的深刻启迪。
评分奈保尔,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传奇色彩,一种深入骨髓的、对世界万象的敏锐洞察,以及一种对人类境遇的深刻反思。我一直对他的作品充满了好奇,总觉得他的文字里藏着一股不被轻易驯服的灵魂,一种在历史的洪流中寻觅真实,在文明的交错处审视自我的力量。读他的书,总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沉静,仿佛他并非在讲述故事,而是在揭示一种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更加宏大而古老的存在。他的叙事风格,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不刻意渲染,不强行煽情,却能在字里行间悄然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柔软。我特别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小片段,却往往是构建宏大主题的关键。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也让我觉得他的文字是经得起推敲的,充满着一种知识分子的严谨和对艺术的追求。我期待着通过他的笔触,去理解那些复杂的历史变迁,去感受那些遥远地域的独特文化,去领悟那些人类情感的共通之处。他的作品,对我而言,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一次对自我认知和世界观的拓展。
评分《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内容简介:毕司沃斯先生童年时,父亲意外淹死,家里被迫卖掉的房子,全家人各奔东西,他也只能寄人篱下。几年后,他稀里糊涂地入赘成了图尔斯家族的女婿。结婚进门时,他的随身衣物挂不满一颗钉子。在一次又一次白眼和侮辱中,他只有一个梦想:有一栋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从此,他开始了他雄心勃勃的“房子的一生”,挣钱、存钱、挣钱、存钱……房子在等着他,“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在等着他,但他根本不知道,那究竟是一个梦想,还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评分不要脸的京东!不让买就明说!干嘛黑号?我们买东西没有付款吗?我的账号现在就是黑账号!把我黑了,第三方,自营图书券都不能领!不能货到付款!不能代付!为什么?求解答!
评分书是好书,慢慢翻阅 提升自己。静下心来多学习一点
评分我不敢下苦功琢磨自己,怕终于知道自己并非珠玉;然而心中又存着一丝希冀,便又不肯甘心与瓦砾为伍。
评分《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是一本自传性质的随笔集。收录名篇《阅读与写作》《自传之前言》《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两个世界》等。和《蛤蟆的油》一样,这本书讲述了普通人走向人生巅峰、成为大师之前的往事。作者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
评分书出了点问题 找客服解决了
评分还没看,京东活动买的,希望好看!!支持京东多搞活动
评分最近还蛮喜欢研究跟佛教有关的东西的,所以就买了这本书。书到的很快,是从北京发的货,保存的也很好,在京东上打折的时候买的价格也特别的合适,推荐大家买哦
评分还没有读,不过相较于《傅雷家书》,也许这样一个普通、贫穷又具有文学梦的记者父亲,更令人动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