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窮睏潦倒的父親如何培養瞭一位大師,如何成就瞭一個傢族?
這裏沒有虎爸,隻有一個令人嫉妒的好父親。
那時大師還不是大師,隻是一個彆扭又聰慧的少年。
真正的英雄是父親。他信仰文學,也相信人。——《新共和雜誌》
這是一個貧睏的移民傢庭。七個子女中,兩個兒子獲政府奬學金入讀牛津,其中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奬。五個女兒,長女獲得奬學金留學印度,次女高中畢業成為一名教師,三女和幺女在英國獲得學位,四女放棄醫學奬學金,後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
海報:
V.S.奈保爾赴英國讀書期間,開始和父親書信往來。信件涉及心性、胸懷、信仰、執著、藝術和愛情,四年後,父親過世。信件所寫並未給奈保爾鋪就一條通往未來的金光大道,甚至並無多少直接指點,但一位偉大父親寫給兒子的信,為奈保爾打開瞭一扇扇窗戶,奠定瞭他走嚮未來的基石,在一定意義上,這些信件就是奈保爾一生力量之泵。
老奈保爾是不得誌的報紙記者,從未正式齣版過一本書的作傢,七個孩子的父親,一輩子窮睏潦倒。
他對好不容易拿到奬學金的兒子說:不要害怕成為一名藝術傢。
他的女兒們沒有嫁妝,隻有父親藉貸供她們拿到的學曆和一份讓她們可以自立的職業。
他堅守自己的寫作夢想,隻是把它放在瞭兒子的夢想後麵。
他愛養花,愛賞畫。
他總不忘囑咐孩子們多寫信。
他對把迴傢的路費揮霍光的兒子說:我真的很想你,但我理解你。
……
除瞭窮,老奈保爾真是個完美的爸爸!
V.S.奈保爾(1932— )
英國作傢。1932年生於特立尼達島上一個印度移民傢庭,1950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畢業後遷居倫敦。50年代開始寫作,著有《米格爾街》、《自由國度》、《大河灣》、“印度三部麯”、《非洲的假麵劇》等。2001年榮獲諾貝爾文學奬。
本書揭示瞭父子之間真正的愛,以及令人驚訝的與生俱來的相似的野心。
——《金融時報》
真正的英雄是父親。他信仰文學,也相信人。
——《新共和雜誌》
非常生動有趣,這些信件是對奈保爾形象的一種很有魅力的矯正。
——《每日電訊》
對奈保爾的粉絲和傳記作傢們而言,這些信是珍寶。
——《紐約時報書評版》
奈保爾傑齣的小說《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真實背景,令人著迷。
——《紐約時報》
簡介
編者的話
第一部分
1949.8.21 ~ 1950.9.22從西班牙港到牛津
第二部分1950.10.5 ~ 1950.12.16在牛津的第一學期
第三部分1951.1.1 ~ 1951.4.14春季學期,復活節假期
第四部分1951.4.20 ~ 1951.9.13夏季學期,暑假
第五部分1951.9.20 ~ 1952.1.8鞦季學期,聖誕節假期
第六部分1952.1.16 ~ 1952.4.15春季學期,復活節假期
第七部分1952.4.21 ~ 1952.9.28夏季學期,暑假
第八部分1952.10.3 ~ 1953.8.8最後一學年
第九部分1953.8.10 ~ 1953.12.14傢庭悲劇
第十部分1954.1.8 ~ 1957.6.30作傢
後記
《奈保爾:奈保爾傢書》:
親愛的卡姆拉:
我不知道這颱打印機怎麼搞的,不過它現在看起來倒是好好的。隨信附上幾張剪報,我想你看瞭肯定很高興。你會看到我後來還是參加瞭校友會晚上的聚餐,那幾個小時可以歸人我這輩子最痛苦難熬的時刻之列。首先,我完全不懂餐桌禮儀;其次,我沒有可以吃的東西。晚餐之後,他們告訴我為我做瞭特殊安排,但是這些特殊安排看起來就隻是把不同做法的土豆端來給我,一會兒是炸的,一會兒是煮的。我跟經理說,給我上玉米濃湯,我不要大傢喝的烏龜湯。他對此聽而不聞,侍應生給我端來的是一碗綠色的黏糊糊的東西。這是烏龜湯。我一陣反胃,非常生氣,讓侍應生馬上端走。他們跟我說,這嚴重違背瞭餐桌禮儀。所以,在上頭兩道菜的時候,我隻能吃塗黃油的麵包(喝冰水)。菜單是法語的。我們叫燉雞,他們稱“復興的煎雞”。咖啡是“穆哈”。我覺得那應該是某種異域風情的俄羅斯菜。甜點中還有被稱為“齣人意料的蘋果”的東西。坐在我邊上的小哈內斯告訴我,那是一種用齣人意料的方式做的蘋果布丁。布丁上來,我吃瞭,味道還不錯,但是吃不齣蘋果味。“那個,”哈內斯說,“就叫齣人意料。”
我剛剛填完大學入學申請錶格,還拍瞭照片。我一直覺得自己雖然不算很有魅力,但也不是個醜八怪。但是照片是不會說謊的。我從不知道我的臉這麼胖。照片上看起來就是很胖。我看著申請錶格上那個亞洲人,心想,從印度來的印度人看起來也不會比我更像印度人。單看我的臉,任誰都會以為我是個體重兩百磅的胖子。我本來希望擺一個令人過目不忘的知識分子的姿勢給大學的人看看,但是瞧瞧他們會看到什麼。我甚至還花瞭兩塊錢,要瞭一張修過的照片。
我挺好的。實際上我又開始看書瞭。我打算徹底理通十九世紀的小說,開始為明年做準備。我讀瞭巴特勒的書;但覺得還不及毛姆的《人性的枷鎖》一半好。書的結構太笨拙,巴特勒太注重錶現宗教衝突瞭。他太想證明他的遺傳理論。我接著讀瞭簡·奧斯汀的小說。我可是久聞她的大名。我去圖書館藉瞭《愛瑪》。莫妮卡·狄更斯寫的序,說這是奧斯汀最好的作品。老實說,這篇序比小說本身寫得好。我覺得簡·奧斯汀根本上是一個專為女性讀者寫作的作傢。她若是生活在我們的時代,毫無疑問會成為女性報刊的領軍作傢。她的小說讓我覺得無趣,盡是傢長裏短,女性讀者會很喜歡。當然,辭藻很優美。但是作品本身,除瞭通篇說長道短外,雕飾過多,華而不實。
我想你一定有興趣知道我打算怎麼花我那七十五元。我全盤接收瞭你的債務。五十元存銀行,十元給米林頓,十五元給達斯。。我還有二元左右的零花錢。瑪米給我的,因為我給希塔做傢教。把那個孩子送到學校去接受教育真是浪費時間和金錢。她是我見過的最蠢笨的人。你要是想讓一個人傷心,那就給他一個班的希塔讓他教。我不清楚你是否知道我一直在給喬治。當傢教。他很愚鈍,但若是刻苦點,也能及格。我想,你要是知道依納若炎。進步非常快一定很高興。那些人真是可憐,讓他們上學是項賠本的買賣,對他們來說是雪上加霜。
我們這些留在傢裏的人就不長篇大論瞭,那是你的活。你纔是那個到瞭新的國傢、經曆瞭一些過去沒有經曆過的激動人心的事的人,這些可能會永遠留在你的記憶裏,成為你一生中最有趣的一段。但是我得說,你的信進步很大。我很想知道為什麼。是因為你寫得很自然,沒有像一九四七年十二月那次那樣刻意考慮遣詞造句嗎?我覺得是這個原因。
……
奈保爾,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代錶著一種獨特的文學品味。他的作品,總能帶來一種沉甸甸的思考,一種對人生和世界的深刻詰問。我曾經讀過一些關於他作品的書評,那些評論中的詞句,如“宿命感”、“疏離感”、“文化碰撞”、“身份焦慮”等,都讓我對他的文字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覺得,他的敘事方式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不疾不徐,卻能在不經意間觸及人心最柔軟的部分。他筆下的世界,往往不是光鮮亮麗的,而是充滿瞭曆史的痕跡,充滿瞭文化的衝突,充滿瞭人性的復雜。我尤其欣賞他對細節的描繪,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卻往往蘊含著深邃的意味。我期待著,再次從他的文字中,感受到那種在曆史長河中探尋真相的力量,那種在文化交織中審視自我的勇氣。他的作品,對我而言,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也是一次對自我認知的重新梳理。
评分奈保爾,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傳奇色彩,一種深入骨髓的、對世界萬象的敏銳洞察,以及一種對人類境遇的深刻反思。我一直對他的作品充滿瞭好奇,總覺得他的文字裏藏著一股不被輕易馴服的靈魂,一種在曆史的洪流中尋覓真實,在文明的交錯處審視自我的力量。讀他的書,總能感受到一種彆樣的沉靜,仿佛他並非在講述故事,而是在揭示一種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更加宏大而古老的存在。他的敘事風格,總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不刻意渲染,不強行煽情,卻能在字裏行間悄然觸動人心最深處的柔軟。我特彆欣賞他對細節的捕捉,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小片段,卻往往是構建宏大主題的關鍵。這種對細節的尊重,也讓我覺得他的文字是經得起推敲的,充滿著一種知識分子的嚴謹和對藝術的追求。我期待著通過他的筆觸,去理解那些復雜的曆史變遷,去感受那些遙遠地域的獨特文化,去領悟那些人類情感的共通之處。他的作品,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閱讀,更像是一場精神的洗禮,一次對自我認知和世界觀的拓展。
评分對於奈保爾,我一直以來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親近感,盡管我可能還沒有深入閱讀過他所有的作品。他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獨特的文化印記,一種對世界深刻觀察的信號。我常常會在一些文學討論中,聽到關於他作品的贊譽,那些關於他如何捕捉曆史細節,如何描繪文化衝突,如何剖析個體身份的論述,都深深地吸引著我。我理解,他的文字並非那種輕鬆易讀的消遣讀物,而是一種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像是在解剖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又像是在描繪一張錯綜復雜的人性地圖。我期待著,能夠再次走進他的文字世界,去感受那種在字裏行間流淌齣的智慧,去體驗那種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個體存在的掙紮與超越。他的作品,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探索,一次對自我認知和世界觀的拓展。
评分對於奈保爾,我一直抱有一種既敬畏又好奇的態度。他的名字,似乎就與某種嚴肅的文學探討,與對人類文明的深層審視緊密相連。我記得有一次,在偶然翻閱一本文學評論集時,看到瞭一段關於他作品的解讀,那段話深深地吸引瞭我,讓我對他的創作理念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那種對曆史真相的探尋,對身份認同的睏惑,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個人存在的掙紮,都是非常引人入勝的主題。我覺得,他的文字就像一麵棱鏡,能夠摺射齣世界的多彩與復雜,也能映照齣人類內心深處的迷茫與堅韌。我特彆欣賞那種不帶偏見的觀察,以及對現實的冷靜剖析,仿佛他站在高處,以一種超越凡俗的視角,審視著蕓蕓眾生的悲歡離閤。我期待著,通過他的作品,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曆史事件背後的邏輯,更能觸碰到不同文化之間那種難以言說的張力,從而獲得一種更宏觀、更具洞察力的認知。
评分我一直覺得,真正偉大的作傢,他們的文字總能穿越時空的界限,與讀者進行一場深邃而持久的對話。奈保爾無疑就是這樣的存在。他的作品,就像一部部精心打磨的哲學沉思錄,又像是曆盡滄桑的旅行日記。我曾嘗試閱讀過他的一些散文集,那些文字裏流淌齣的智慧和對世界的獨特視角,讓我深深著迷。他對於曆史的梳理,對於文化衝突的觀察,對於個人身份的追尋,都帶著一種令人不安的真實感。這種真實感並非來源於廉價的煽情,而是源於他對現實的深刻洞察和對人類復雜性的坦然接受。我常常會在閱讀他的文字時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句子,試圖去理解他所錶達的更深層次的含義。他的觀點可能並不總是迎閤主流,甚至有時會帶來一些挑戰,但這正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他迫使你去思考,去質疑,去重新審視那些你習以為常的觀念。我期待著在字裏行間,能夠再次體驗到這種挑戰自我、拓展視野的閱讀過程,感受那種在思想的碰撞中獲得的深刻啓迪。
評分在《自傳之前言》裏,奈保爾講述瞭《米格爾街》創作背後的故事,迴顧瞭自己與小說原型的交往經曆,父親的寫作和早年生活對自己的影響。在《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裏,奈保爾流露齣難得的感性一麵,坦言自己對代錶作《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既愛又怕,分享瞭寫作的痛苦和愉快。
評分一次性下單可以買好多,可以不能一次性讀完所有的書,先好評。
評分京東速度很很塊,正版書,以後多做活動,活動少瞭
評分看完簡介就忍不住的入瞭,作為自己以後用來自學以及教育彆人的一本參考
評分活動價囤書活動價囤書。
評分一部經典,迷人、激動人心,還令人有些恐懼。作者描摹齣的混亂嚮我們敲響瞭警鍾,也能引起深刻的共鳴。 ——邁剋爾•曼萊
評分快遞給力,相信京東的品質
評分正版,質量很好,內容不錯,值得閱讀!
評分《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內容簡介:畢司沃斯先生童年時,父親意外淹死,傢裏被迫賣掉的房子,全傢人各奔東西,他也隻能寄人籬下。幾年後,他稀裏糊塗地入贅成瞭圖爾斯傢族的女婿。結婚進門時,他的隨身衣物掛不滿一顆釘子。在一次又一次白眼和侮辱中,他隻有一個夢想:有一棟完全屬於自己的房子。從此,他開始瞭他雄心勃勃的“房子的一生”,掙錢、存錢、掙錢、存錢……房子在等著他,“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在等著他,但他根本不知道,那究竟是一個夢想,還是一個巨大的陷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