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者日记:纳粹德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生活

绝望者日记:纳粹德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弗里德里希·莱克 著
图书标签:
  • 纳粹德国
  • 二战史
  • 社会生活
  • 政治史
  • 历史研究
  • 德国历史
  • 口述历史
  • 个人经历
  • 历史档案
  • 战争年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211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924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1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少见,太少见了,极不寻常,谁也想不到会那么有说服力,无需评论,你可以直接引用……你一定要读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表现出来的勇气是惊人的,作者是个德国人,你根本想象不出会有这么好的德国人。
  弗里德里希·莱克似乎不太可能去反对纳粹。他不仅保守,还顽固地反对变革,在社会上扮演一个有土地绅士的角色,对民主制度极度不满,彻底地拒绝现代世界。但对莱克来说,纳粹是散发着野蛮人气味的残忍好战分子,是难以驱赶走的笼罩在德国人民头上的魔咒。他感到有必要用笔记录下了纳粹统治下的腐败。他*终写出来的东西,与其说是日记,不如说是德国在1936至1944年间的一系列惊人的快镜拍摄。我们从中能看到纳粹在权力巅峰时的情景,在失败前的胡乱杀人的癫狂,以及纳粹以人民的名义所进行的各种滑稽的表演。我们还看到作者错过一次射杀希特勒的机会。这本迷人的书,不仅是汉娜·阿伦特说的“一份有关希特勒时代*重要的文件,”而且还是一个高尚的人在与邪恶的世界做正义的斗争中留下的感人遗嘱。
  这本书读起来令人惊叹,因为骂人能达到如此高的艺术程度是罕见的,并且还能把仇恨包裹在一种悲剧的庄严之下。
  汉娜·阿伦特评价,这是“一份有关希特勒时代*重要的文件”
  这是来自第三帝国内部的一份反纳粹文件
  这是一位持文化悲观主义的“绝望”者的日记
  它不是莱克的绝望,而是德国的绝望
  黑暗时代,一个心怀良知和自由信念的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社会良知。

内容简介

  本书原本是来自第三帝国内部的一份反纳粹的文件,最初由斯图加特的一家不知名的小出版社于1947年在德国出版发行的。不久之后,这家出版社便停止了商业运作。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到了1964年,有一家报社,刊登了一系列名为“被遗忘的书籍”的文章,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1966年出版了纸皮书,还出现了几种不同语言版本。该书的英语版本在1970年出版。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日记;作者没有按时间次序写事件,而是包括了作者的思想、反省、故事、回忆。记录开始于1936年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死亡,终止于莱克死前一个月。

作者简介

  [德]弗里德里希·莱克(Friedrich Reck,1884-1945),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马祖里(Masuria),他的父亲是一位保守派政治家、家境富裕、有土地。最初,他根据父亲的意愿去当兵,但随后离开了军队去学习医学。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被裁定不再适合从军,不过他此时已经是一位戏剧评论家和游记作家。在此后的数十年里,他成为了慕尼黑社交圈的名人,这要归功于他的几部出名的历史小说和大众娱乐作品,比如《高悬在蒙特卡罗上空的炸弹》这部畅销的喜剧短篇小说,后来还被拍成电影,并且有名角出演。1944年10月,他被捕了,但这仅是第一次;同年的12月,盖世太保又把他拘留起来;1945年1月,他来到了达豪集中营。不久之后,他死在这所集中营里。

目录

1936 年5 月 斯宾格勒死了 001
1936 年7 月 兴登堡的迂腐 006
1936 年8 月11 日 希特勒印象 011
1937 年5 月 喧哗与躁动的柏林 022
1937 年9 月9 日 理性与自由的终结 036
1937 年9 月9 日 纳粹“革命分子” 046
1938 年3 月20 日 奥地利,绥靖与冷漠 052
1938 年7 月 财产危机 058
……

前言/序言

  后记(Richard J. Evans)
  弗里德里希·莱克(Friedrich Reck)的《绝望者日记》,是来自第三帝国内部的一份反纳粹的文件,极为有力,极为动人,但不好归类。这份文件最初由斯图加特的一家不知名的小出版社于1947年在德国出版发行的。不久之后,这家出版社便停止了商业运作。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到了1964年,有一家报社,刊登了一系列名为“被遗忘的书籍”的文章,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是相当大的注意。1966年出版了纸皮书,还有了几种语言版本。该书的英语版本在1970年出版,印了2000册,最后一章中原先被删节的部分又恢复了。这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日记;作者没有按时间次序写事件;而是包括了作者的思想、反省、故事、回忆。记录开始于1936年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死亡,终止于莱克死前一个月。
  在希特勒的独裁统治下写这样的文字是有风险的。1937年9月9日,莱克记录了他的朋友警告他有危险,因为盖世太保袭击了一个熟人的家。“出于我内心的需要,”他写道,“我必须漠视警告,继续写我的日记,目的是写出一部纳粹时期的文化史。……”后来,他用一个铁皮盒子把手稿藏在自家的田里,并把最后几页藏在干草棚中。到了战争最后几周,他的日记手稿才被从埋藏的地方挖出来,传给后人。但那几页藏在干草棚中的手稿被老鼠啃了。他的妻子把日记给了他的朋友科特·特辛(Curt Thesing),他是一位大众文学作家,翻译了亨利·福特的自传,并为一家名叫维特的出版社工作过几年。她请他为她的丈夫出版这本日记。特辛尽全力转录(大部分日记是打字,文稿有缺页,这意味着最后一章不全)。书名取自莱克跟特辛谈话中提及的名字:《绝望者日记》——不是莱克的绝望,而是德国的绝望。
  这本日记之所以如此的非凡,是因为它猛烈地、公开地表达了对希特勒和纳粹的深刻仇恨。像其他保守派一样,作者视那位纳粹领袖是个庸俗的煽动家,他的统治,根源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引发的一场欧洲历史上的大灾难(1937年9月9日的日记)。莱克从一开始就不妥协地在几乎所有方面反对希特勒的独裁统治,这点与其他反对希特勒的人不一样,因为这些人或多或少都受希特勒的影响,甚至支持希特勒对犹太人的仇视,比如那些策划在1944刺杀希特勒且不幸失败的人。虽然莱克是个保守派,但不反对犹太人。他与许多犹太人保持友谊,比如他在1930年与犹太数学家利奥·佩鲁茨(Leo Perutz)关系很好,直到佩鲁茨1938年移民为止。在纳粹统治下,与犹太人交朋友是危险的。他的秘书伊拉玛·格拉泽(Irama Glaser)就是一个犹太人,在1933年4月死去(可能是自杀),他深情地描述了自己对她的秘书能力的依赖。
  莱克像斯宾格勒那样持有文化悲观主义,认为魏玛共和国毫无希望,因为太唯物、太僵化,破坏了德国良好的道德标准,腐蚀了社会结构和权威,对来自美国的低俗流行文化不加以拒绝。1925年,他写了一本讽刺美国商业文化的小说《美国式的结算》。他称自己在1933年出版的另一本小说《禽兽案例:机器的命运》为“德国第一次向美国主义宣战”。不过,在1933年,希特勒高调发动“德国革命”,其目的就是为了赶走美国主义,这正好应验斯宾格勒提出的历史循环的观点。如果莱克能想到这点,他会有所醒悟的。纳粹刚夺取权力才几个月,莱克就意识到将会发生什么:确实,第三帝国比魏玛共和国还要坏。莱克看到,纳粹是非理性的大规模爆发,他知道德国因此会遭受灾难。另一方面,莱克不像大部分保守分子那样怀念1914年前俾斯麦和德皇统治下的和平、繁荣、秩序、稳定,而是能清楚地看到,纳粹主义的根基是德意志帝国领袖的傲慢、贪婪、不负责任,这点可以从他在1943年2月的日记中看出来。然而,只有极少数保守分子会把前德皇威廉二世描绘成为一个自命不凡的小丑,这点可以从莱克1941年9月的日记中看出来。日记对“普鲁士在德国南部和奥地利的行径”进行了旁敲侧击;1937年5月,正当许多反希特勒的德国保守分子希望普鲁士主义复辟的时候,莱克出语惊人,谴责等于是在“推动普鲁士主义”。在他死后才出版发行的小册子《白蚁的灭亡》中,他把纳粹德国比喻为没有思想、完全丧失责任感的白蚁堆,他甚至批评说“普鲁士病毒将会与被害死的病体一道下地狱。”
  ……

历史深处的微光:一个欧洲小镇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日常与变迁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虚构小镇——“埃尔斯特维尔”(Elsterwiel)——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社会结构、文化风貌以及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细微演变。我们摒弃宏大的政治叙事,聚焦于历史洪流下个体的经验和环境的塑造力,试图重构一个失落时代的物质文化和社会心理图景。 埃尔斯特维尔坐落在莱茵河支流附近,拥有悠久的传统手工业基础,城镇的兴衰与整个欧洲的经济脉搏紧密相连。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从帝制黄昏到经济大萧条边缘的社会肌理。 第一部分:暮色下的传统与现代的撞击(1900-1914) 本章以详实的档案和私人信件为基础,描绘了二十世纪初,小镇在传统农耕与新兴工业化之间的张力。我们审视了镇上的主要产业——纺织厂与地方性酿酒业的经营状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工人的阶级意识和家庭结构。 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结构与性别角色: 详细考察了镇上富裕资产阶级家庭与工人阶级家庭在教育、财产继承以及女性角色定义上的显著差异。通过对地方教会记录和婚姻诉讼的分析,展示了传统道德观念如何在工业化带来的流动性面前受到侵蚀。 公共空间与社交网络: 埃尔斯特维尔的咖啡馆、集市广场以及镇议会构成了公共生活的核心。本书详细描绘了这些空间中的权力博弈——地方官员、教士、工会代表和商贾之间的微妙平衡。咖啡馆不仅是商业洽谈的场所,也是政治流言的发源地。 早期教育与民族认同的萌芽: 分析了帝国时期对公立学校课程的严格控制,以及地方方言与标准语之间的冲突。我们通过解读学生日记,探讨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年轻一代对“祖国”概念的初步理解是如何被塑造的。 第二部分:创伤与重塑:战时生活与战后幻灭(1914-1923)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埃尔斯特维尔的影响是深远且隐秘的。本章不再关注前线的战斗,而是细致入微地记录了后方社会是如何被战争机器重塑的。 资源的重新分配与日常的匮乏: 通过对战争物资征用记录和地方配给票据的研究,展现了食物、燃料和燃料短缺如何改变了家庭的烹饪习惯和取暖方式。饥饿如何转化为日常的焦虑,并加剧了阶级间的摩擦。 女性角色的临时转变: 随着大量男性应征入伍,女性被迫进入工厂和农田,承担起过去由男性主导的体力劳动。本书探讨了这种临时性的解放如何与战后对女性“回归家庭”的社会期待发生冲突。 战后遗留的心理创伤: 重点分析了归乡士兵,特别是那些身体或精神受创的个体,在重建社会关系中面临的困难。镇上的退伍军人互助协会如何成为一个复杂的、既提供支持又暗含排斥的社会结构。我们考察了镇上对“战时英雄”和“逃兵”截然不同的叙事处理。 第三部分:魏玛共和国的喧嚣与脆弱的繁荣(1924-1929) 在相对稳定的“黄金二十年代”,埃尔斯特维尔经历了短暂的文化复兴和经济回暖。然而,这种繁荣建立在不稳定的国际信贷之上,并伴随着深刻的文化断裂。 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尝试: 镇上首次引进了电影院,并举办了小型爵士乐演奏会。这些新文化元素是如何被不同年龄层和阶层接受或抵制的?我们通过当地报纸的评论和文化社团的章程,揭示了对“堕落艺术”的恐惧与对新事物的渴望之间的拉扯。 政治光谱的极化初现: 尽管地方政治依然由温和的中间派主导,但极端思潮开始通过秘密的小型集会渗透进来。本章通过分析选举传单、酒吧里的辩论记录,以及警方对几次小型骚乱的干预报告,展示了镇级社会如何成为国家政治斗争的缩影。 债务与投机: 随着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地方商业也开始模仿大都市的金融操作。我们追踪了几户本地富裕家庭如何因投资失误或过度信贷,在表面光鲜下积累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第四部分:经济衰退的阴影与日常的韧性(1930-1933)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全球经济大萧条对这个地方社会结构造成的系统性冲击,以及在危机面前,普通人表现出的适应与挣扎。 失业的社会形态学: 失业不再是季节性的,而是成为一种结构性的常态。我们记录了失业者如何利用公共救济站、家庭互助网络,以及黑市交易来维持生计。失业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种身份的剥夺。 社会互助与边界的收紧: 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邻里间的互助达到了顶峰,但同时,对于“局外人”的排斥也变得更加明显。镇上的外来移民和流动工人是第一批被牺牲的对象。 希望与绝望的交织: 在经济绝望蔓延之时,社会对激进政治解决方案的接受度急剧上升。我们分析了镇上不同群体对“强有力领导”的渴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这股渴望如何为随后的剧变铺设了心理基础。这不是关于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而是关于“面包”和“秩序”的日常诉求如何转化为政治选择。 总结 《历史深处的微光》通过对埃尔斯特维尔的细致考察,旨在提供一个去中心化的历史视角。它证明了历史的重量不在于帝国的更迭,而在于那些被时间磨平的、关于生存、爱、恐惧与希望的日常痕迹。本书是一部关于“在夹缝中生活”的社会编年史,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欧洲小镇如何在剧变的时代中,以其独特的韧性与妥协,艰难地走过了二十世纪初的动荡岁月。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语言风格上看,这本书的行文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精确性,尤其在描述那些日常物质生活的细节时,你会发现作者对周围环境有着异乎寻常的敏锐。比如对食物短缺时配给票据的描述,对特定类型服装在不同场合下的象征意义的解读,甚至是某个特定时期流行歌曲歌词中潜藏的“潜台词”的捕捉,都体现出一种高度的观察力。这种对微观世界的关注,反而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真实的社会全景图。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重量往往不是由那些著名的雕像和纪念碑承载的,而是深嵌于无数次平凡的交易、一次匆忙的对话、乃至一次对窗外天气的简单感叹之中。这种“小中见大”的写作范式,使得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僵硬的年代标记,而是一系列鲜活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瞬间堆叠而成,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感,又不失文学的鲜活感。

评分

初读之下,我被其叙事节奏的跳跃性深深吸引住了。它不像传统传记那样线性铺陈,而是更像是一本日记的碎片集合,充满了突兀的观察和情绪的急转弯。你可能上一页还在描述邻里间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产生的紧张气氛,下一页笔锋一转,就深入探讨了某种官方意识形态在家庭内部是如何被潜移默化地渗透和执行的。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恰恰精准地捕捉了极权统治下人们精神状态的常态:无序、焦虑,以及对未来前景的模糊感。作者似乎故意避免了提供清晰的因果链条,而是将大量的“未完成的句子”和“未竟的思考”留给读者去自行填补和消化。这种处理手法,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主动参与性,使得每一次阅读体验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解读色彩。我甚至多次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重建那种被信息碎片化轰炸的混乱感,这无疑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叙事技巧,避免了说教,而是通过重现“经验本身”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评分

阅读完此书后,我的情绪久久无法平复,这可能源于它所散发出的那种强烈的“时间错位感”。它不是简单地描述一个已经结束的时代,而是通过精确的细节和真实的感受,让那个时空的幽灵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迫使当代读者不得不去审视我们自身所处的环境与那个时代的微妙联系。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史料的丰富性或分析的深刻性,更在于它在情感层面带来的巨大冲击——那种对于自由、尊严以及“说真话的权利”的全新、且带着沉重代价的理解。我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一种强烈的敬意,不仅是对作者记录历史的勇气,更是对所有在巨大历史洪流中,努力保有自我尊严和复杂人性的个体所致以的敬意。它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与脆弱性,让人反思良久,受益匪浅。

评分

我对作者在刻画人物心理深度的处理方式感到尤为敬佩,这并非仅仅是记录“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人们如何感受”以及“他们为何做出那样的选择”。在那种极端的社会压力下,道德的界限变得极其模糊,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一系列艰难的妥协和自我欺骗。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脸谱化,无论是那些积极拥护体制的人,还是那些试图保持沉默和中立的“中间派”,作者都给予了复杂的人性剖析。我看到一些人物为了保护家人而不得不采取的违心行为,那种深刻的自我厌恶与外部压力之间的撕扯,写得入木三分,让人读来感到一阵阵的寒意。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系统性的恐怖面前,即便是最基本的良知,也可能被磨损成一个需要被精心隐藏的奢侈品。这种对“人性灰色地带”的细腻描摹,超越了简单的历史批判,进入了哲学层面的反思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种沉郁而厚重的气息,那种略带粗糙的纸张质感,配合着深沉的色调,仿佛能让人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已经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尘埃。我尤其欣赏封面字体选择的风格,它既有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刻板的、带有某种宣传口号般的力量感,但又在细节处流露出一种摇摇欲坠的脆弱,像极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内在的矛盾。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摩挲着书页的边缘,想象着那些文字背后的作者,他们是如何在那样一个高压、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小心翼翼地记录下日常生活的点滴。这种物质性的触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遥远的历史书,而是在无意中发现了一份尘封已久的、带着温度的私人手稿。坦白说,许多历史著作往往过于聚焦宏大的叙事和高层决策,使得“普通人”的生存细节被边缘化,而这本书的物理呈现,却首先就在提醒读者:这里记录的,是具体的、可触摸的生活脉络,是冰冷历史缝隙中闪烁的微光。

评分

推荐购买的好书,很经典

评分

京东物流超赞!很愉快的一次购物哦!

评分

太划算了!!京东威武!

评分

如果不是盗版书我把它一页页扯来吃了......

评分

收到,还不错

评分

如果不是盗版书我把它一页页扯来吃了......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推荐购买的好书,很经典

评分

不错不错很好很好主要是便宜反正也不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