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们目前熟知的勋伯格的大部分著作,如《和声学》和《作曲基本原理》等,都是教科书类型的实用性书籍。要想从理论的高度,完整准确地了解勋伯格关于音乐思想的论述,则非《音乐思想及其表现中的逻辑、技巧和艺术》一书莫属。除了理论问题之外,勋伯格还在这本书中论述了作曲技术中所有的重要手法。这些从各个角度直接谈论作曲技术的文字我们很少从其他伟大的作曲家那里听到。举例来说,关于连接部分,勋伯格指出,当两个材料进行连接时,它们之间相似的部分越少,连接的难度就越大;而相似的部分越多,则连接的必要性就越低。关于连接部分的处理,勋伯格详细归纳出连接的类型、过程、手法、作用、不同的阶段等。有些建议则非常具体,例如如何用淡化的手法来稀释主题中具有特点的部分,然后逐渐引入没有明显特征的音型材料,如琶音或音阶等,以达到连接的目的。
内页插图
目录
中文版序
引用资料来源的缩写
编者前言
鸣谢
评注
勋伯格的艺术观
勋伯格的前言
音乐思想
可理解性和一致性
形式理论
和声的建构功能
结论
音乐思想及其表现中的逻辑、技巧和艺术
序言和概述
序言
书名页
思想的表现原则
本书的安排
思想的深刻性及其作为一种标准的现实结果
音乐思想及其表现中的逻辑、技巧和艺术
思想
音乐思想
思想
作品对位艺术中的思想及其表现
构建原则
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原则
一致性
音乐一致性的原则
形式要素
作品的各个部分
部分
形式要素
乐句
形式
基本型
动机
形式与乐句的区别
动机的特征
表述
稳定形式
松散(松散组织)形式
主题
旋律
声音作为一种形式因素
节奏
节奏
节奏分类
强调和非强调
形式过程
(形式过程)
表现(A)和表现功能B
变化,变奏,变形,变体
变奏的种类
“新元素”在变化重复中的一致性
镜像形式
结束
终止
终止式节奏
连接的种类
连接技巧
浓缩
分解,淡化
最小时值音的倾向
音阶的结构功能与分解和弦
波形进行
对比(对比主题)
偏离主要思想与回归
主要思想
次要思想
主要声部和次要(伴奏)声部的形式
发展部
模进
加强
重复是否具有加强作用?
声部(独立)
引子
准备
一致性的非音乐手段
幻想曲
所有形式的描述
其它
表演和形式
演奏和形式
渐快和渐慢的感觉
放松
对称
重复的起源
基本原则
流行音乐和旋律
和声
和声的构建功能
附录
需要检索的关键词
关键词
术语索引
附录1 对于《思想》Gedanke手稿的介绍
附录2 手稿No.10的内容,按其原顺序排列
附录3 在评论中出现的未出版的《思想》Gedanke德文原文手稿
注释
参考书目
谱例索引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前言/序言
勋伯格(AmoldSchoenberg,1874-1951),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西方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并留下了很多重要的理论著作。这些已经发表的书和文章涉及了作曲技术、和声、对位、曲式等各个方面,然而这仍然不能代表他音乐思想的全貌。勋伯格曾计划要把他的音乐思想完整地阐述出来。他对此思考了多年,并在1934-1936年间集中进行了《音乐思想及其表现中的逻辑、技巧和艺术》(TheMusicIdeaandtheLogic,Technique,an,dArtofItsPresen,tation)一书的写作。但这个工作直到他逝世仍然没有完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幸运的是,勋伯格留下了这部书的笔记和手稿。这些笔记和手稿在经过翻译、整理、分类和编辑之后,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
编辑出版《音乐思想及其表现中的逻辑、技巧和艺术》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勋伯格手稿中有些部分是德文,有些部分是英文;有些问题的阐述清晰而完整,有些只是随手记下的一些想法,而更多的是一些片段性的写作。如果要出版,就要把这些材料按时间排序,按主题分类,把德文部分翻译成英文,改正一些明显的笔误,撰写必要的评注,最后把它们符合逻辑地编排在一起。
这本书的编辑工作是由勋伯格研究领域里两位著名专家帕特丽夏·卡朋特(Pa-triciaCarpenter)和塞弗琳·奈芙(SeverineNeff)历时十余年(1923-2000)完成的。卡朋特1942年至1949年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跟随勋伯格学习,毕业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她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勋伯格音乐理论课程,并撰写研究勋伯格音乐的文章。在勋伯格音乐理论及音乐思想传播方面,卡朋特是一个关键性人物。卡朋特最有成就的学生是塞弗琳·奈芙。奈芙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又先后在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而卡朋特是她硕士和博士论文的评阅人。奈芙1983年开始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从此与卡朋特成为同事和挚友,两人并于次年开始了《音乐思想及其表现中的逻辑、技巧和艺术》的编辑工作。奈芙目前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教授,当今勋伯格研究领域里最重要的人物。她编辑的诺顿出版社总谱研究系列中的勋伯格第二弦乐四重奏,以及由她撰写和编辑的勋伯格文章和书籍是勋伯格研究领域里的重要文献。
我们目前熟知的勋伯格的大部分著作,如《和声学》和《作曲基本原理》等,都是教科书类型的实用性书籍。要想从理论的高度,完整准确地了解勋伯格关于音乐思想的论述,则非《音乐思想及其表现中的逻辑、技巧和艺术》一书莫属。除了理论问题之外,勋伯格还在这本书中论述了作曲技术中所有的重要手法。这些从各个角度直接谈论作曲技术的文字我们很少从其他伟大的作曲家那里听到。举例来说,关于连接部分,勋伯格指出,当两个材料进行连接时,它们之间相似的部分越少,连接的难度就越大;而相似的部分越多,则连接的必要性就越低。关于连接部分的处理,勋伯格详细归纳出连接的类型、过程、手法、作用、不同的阶段等。有些建议则非常具体,例如如何用淡化的手法来稀释主题中具有特点的部分,然后逐渐引入没有明显特征的音型材料,如琶音或音阶等,以达到连接的目的。
本书中译版的出版,是我国音乐理论研究领域里一个重要的事件。这一方面当然是由于本书内容的重要性。在另一方面,它显示出我国在西方音乐理论研究方面,对作曲家和理论家手稿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这也是我们研究深度的一个标志。
这本书虽然经过了编辑和整理,但它仍然是勋伯格未完成的笔记和手稿,因此也具有手稿的一切特点,即叙述的跳跃性和片段性等。然而也正因为是手稿,它呈现给我们的就不只是结论,还包括勋伯格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论证问题的方法。勋伯格的《音乐思想及其表现中的逻辑、技巧和艺术》是作曲理论方面最有价值的一部论著,它是公认的了解勋伯格音乐思想最重要的文献。这些笔记和手稿闪烁着勋伯格音乐思想中最深邃的光芒。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音乐思想及其表现中的逻辑、技巧和艺术》的书籍的详细简介,该简介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实际内容。 --- 书籍简介:《建筑的隐喻:从结构到空间体验的演变》 导论:重塑我们理解建筑的方式 《建筑的隐喻:从结构到空间体验的演变》并非一本关于建筑史的编年史,也不是一本技术手册。它是一场深入的哲学探索,旨在揭示“建筑”这一概念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如何从纯粹的物质构建转变为一种复杂的、多维度的感知经验和文化载体。本书将建筑视为一种隐喻——一种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社会结构和精神追求视觉化、实体化的媒介。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建筑的真正意义并非只存在于其砖石的堆砌或结构的稳定性,而是在于它如何通过空间、光线、材料和时间的序列,引导和塑造居住者、使用者乃至旁观者的内在体验和认知结构。我们将考察建筑如何反映并同时重塑我们的世界观,探讨那些构成建筑艺术的深层逻辑和非物质要素。 第一部分:结构与意义的交织——从“支撑”到“叙事” 本部分着眼于建筑的物质基础,但超越了单纯的工程学范畴,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意义生成场域中进行考察。 1. 力的几何学与象征:超越承载的结构 传统上,结构是解决力学问题的手段。然而,从古希腊神庙的柱式到哥特式大教堂的飞扶壁,结构本身便开始“说话”。本书将分析结构如何从一种纯粹的功能需求,演变为一种社会地位、权力结构或宗教信仰的视觉表达。例如,拱券的引入不仅仅是跨越空间的解决方案,更是对“向上”和“无限”这一概念的物质捕捉。我们将探讨那些结构语言清晰、形式简洁的现代主义作品,以及那些故意模糊结构边界,使之融入环境或成为纯粹美学对象的例子。结构不再仅仅是“支撑”,而是“叙事”的开端。 2. 丈量人性:尺度的伦理学 建筑的尺度是连接人类身体与无垠世界的桥梁。本书将深入探讨“人尺”(Man-scale)的概念。从维特鲁威的人体比例到勒·柯布西耶的模度系统(Modulor),尺度一直是建筑师试图量化和优化人类经验的工具。然而,我们也必须警惕,过分依赖量化可能扼杀空间的情感共鸣。本部分将对比那些通过宏伟尺度来彰显神性或国家力量的作品(如纪念碑),与那些通过细微尺度来营造亲密感和私密性的居住空间。尺度不仅是物理量,更是一种伦理选择:我们选择用多大的空间来容纳人类的尊严? 3. 材料的“记忆”与“触感” 材料的选择绝非随机。混凝土、木材、玻璃、钢材——每种材料都携带着其自身的历史、生产过程和感官属性。本书摒弃了对材料“天然美德”的浪漫化想象,转而关注材料在特定文化和技术背景下的“语境”。我们将讨论材料的纹理如何影响我们对空间边界的感知,以及材料的耐久性如何暗示着建筑对时间的态度。例如,为什么在某些文化中,木材象征着短暂与生命力,而在另一些文化中,石材则代表着永恒与不变?材料的“触感”(Haptic Quality)——即使是视觉上的触感——也是构建空间体验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二部分:空间的操作与心智的建构——从“地方”到“氛围”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空间本身,探讨建筑如何通过组织和编排,影响我们的移动、停留、观看和感受。 4. 路径的编排与流动的仪式 空间体验是一个时间性的过程,它依赖于我们如何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本书将研究建筑师如何精心设计动线(Circulation)以达到特定的效果。在巴洛克式的宫殿中,路径是层层递进、充满揭示感的;而在现代主义的开放平面中,路径是自由选择、平等的。我们将分析“入口”作为一种过渡仪式的重要性,以及“庭院”作为私密与公共、室内与室外的缓冲区的空间意义。流动的仪式化,是建筑师对人类行为进行引导的最微妙手法之一。 5. 光线的雕塑与阴影的哲学 如果说结构是骨骼,那么光线就是赋予建筑生命的血液。本书将深入探究自然光和人造光如何被用来塑造体积、界定层次和传达情绪。光线不再仅仅是照明工具,而是“雕塑媒介”。我们将考察安藤忠雄对冥想式光线的运用,以及路易斯·康如何利用光线的“质量”来区分功能和精神空间。阴影,作为光的缺席,同样具有强大的构建作用——它是深度、神秘感和边界感的来源。没有阴影的纯粹照明,往往意味着平庸和缺乏层次。 6. “地方感”的失落与重构 “地方感”(Genius Loci)是理解特定地点独特性的关键。然而,在全球化和标准化的浪潮下,许多建筑似乎失去了其根植的土壤。本书探讨了当代建筑师如何在拥抱普遍性的同时,试图重新锚定建筑于特定的地理、气候和历史文脉之中。地方感不仅仅是复制当地的符号,而是在于理解和转译那些构成该地“氛围”(Atmosphere)的非物质元素。我们将分析建筑如何通过对气候的反应、对景观的取景、以及对当地手工艺传统的致敬,来重新建立与“此地”的深度连接。 第三部分:艺术的边缘——体验、感知与未完成的意义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本质,及其与观者的关系。 7. 建筑的“不确定性”与多义性 与音乐或文学不同,建筑是永恒存在的实体,但其意义却是流动的。本书主张,一个伟大的建筑不应是封闭的、完成的陈述,而应该是一个“邀请”——一个邀请使用者去完成它的意义。我们将考察那些故意留下“空白”或“未完成”的建筑语汇(如露台、未铺装的地面、或模糊的界限),这些留白允许居住者、时间、气候和文化变迁来共同“书写”建筑的最终含义。这种不确定性是建筑艺术生命力的关键。 8. 建筑作为“感知训练”的场域 本书认为,建筑的最高功能之一是充当一种“感知训练的工具”。它迫使我们慢下来,去注意细微的差别:空气湿度的变化、声音在不同材料上的反射、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时视觉焦点的转移。这种对感官世界的细致校准,是对现代生活碎片化注意力的有效反拨。建筑通过其精心的设计,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冥想,使我们能够重新校准我们与物理世界的互动模式。 结论:未被言说的结构 《建筑的隐喻》最终引导读者超越对建筑形式的视觉赞叹或功能评判,进入对其存在本质的沉思。它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去“阅读”我们被包围的物质环境——不是作为背景,而是作为一种复杂的、充满意图的语言。本书旨在揭示,在坚固的墙体和清晰的线条之下,潜藏着人类对秩序、美、归属感和超越性的永恒追求的深刻隐喻。 --- (字数统计:约 155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