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鉴于中国社会政策本土化理论建设严重不足,本书以我国推进社会建设为时代背景,结合西方社会政策的理论、经验与中国实际,全面、系统、深入地讨论了中国社会政策改革创新涉及的理论问题。
围绕“中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创新”这一核心议题,本书着重探讨了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市场转型、社会代价与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改革创新的理论、价值基础,社会政策改革创新的目标模式,社会政策主体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环境的改革创新,社会政策改革创新中社会工作的参与,社会政策改革创新的城乡统筹问题等,并对中国社会政策发展历程做了整体反思与前瞻。
总体上,本书具有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空白的意义,对于中国社会政策理论建设与社会福利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李迎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博士。曾任国家MSW计划论证专家组副组长、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评估专家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系首任系主任。目前兼任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等多家国家级学会理事,系《社会建设》编委会副主任,《社会工作》执行编委,《中国民政》、《社会学》等十余家权威期刊编委,著有《转型时期的社会政策:问题与选择》、《当代中国社会政策》、《社会工作概论》、《为了亿万农民的生存安全》等多部专著和教材,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主持国家重要科研项目二十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多项。
目录
导论 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 /1
一、加快社会建设的意义/2
二、社会政策与广义社会建设/7
三、社会政策与狭义社会建设/11
四、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现状/15
五、国际社会政策新近趋势的启示/17
第一章 市场转型、社会代价与社会政策 /21
一、市场转型期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问题/21
二、市场、政府双重失灵引发的社会代价和弱势群体问题/30
三、市场经济下社会政策干预的必要性/44
四、市场经济下社会政策干预的限制/49
第二章 社会政策改革创新的理论基础 /53
一、引言/53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是中国社会政策改革创新的理论基础/54
三、借鉴西方社会福利理论的合理成分/67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应当与时俱进/89
五、结论/94
第三章 社会政策改革创新的价值基础 /95
一、影响中国社会政策确立的各种思想和理论/96
二、社会公平是社会政策改革创新的核心价值/103
三、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政策远未体现社会公平/112
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提法述评/119
第四章 社会政策改革创新的目标模式 /129
一、引言/129
二、“普惠型”社会福利体制是中国社会政策改革的目标/132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可行性/141
四、以“整合模式”推进“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144
五、实现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全面整合/147
六、加快中国社会政策范式的转型/153
七、结论与讨论/156
第五章 社会政策主体结构的改革创新 /159
一、关于国家、市场与社会在社会政策中关系的理论分析/159
二、我国社会政策实施中国家、市场与社会关系现状/173
三、西方国家处理三者关系的实践:经验与启示/188
四、三者关系在我国的发展取向/198
第六章 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 /203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政策的长效机制/203
二、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几个核心问题及机制解析/209
三、我国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现状与困境/216
四、完善中国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226
第七章 社会政策运行环境的改革创新 /234
一、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政策的改革创新/235
二、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政策的改革创新/248
三、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政策的改革创新/262
第八章 社会政策改革创新中社会工作的参与 /275
一、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关系/275
二、英国、美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285
三、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发展不足制约社会政策的改革创新/293
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与策略选择/301
第九章 社会政策改革创新的城乡统筹问题 /306
一、我国社会政策发展进入城乡统筹时代/306
二、社会政策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310
三、社会政策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的进展/313
四、农村社会政策发展不足及其成因/318
五、推进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发展/328
第十章 中国社会政策发展历程的反思与前瞻 /333
一、中国社会政策发展阶段的划分/334
二、“国家统揽型社会政策”的历史局限性(1949—1978年)/338
三、“市场主导型社会政策”的不足(1979—2002年)/341
四、迈向“国家主导型社会政策”:必要性与可行性/351
五、构建“国家主导型社会政策”任重道远/356
精彩书摘
导 论 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治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特别强调和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课题。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一般认为,“社会建设”是相较于经济、政治与文化建设而言的,它主要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解决社会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社会政策”意指国家或社会为了因应社会问题、提升成员福祉而做出的各种制度设计与安排,其宗旨与核心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人的自由与发展。二者的本质和精髓是趋同的,都涵盖了“公平、正义、和谐、自由、发展”的理念。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社会转型也已迈入“加速期”,各种社会矛盾愈发凸显,各类社会风险不可预期。在这样一种情势之下,探讨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对于落实党和政府推进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社会建设的意义
十六大之前,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也只是寓于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当中。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5年,胡锦涛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从此,“社会建设”一词频繁地出现于政治文件中。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后,社会建设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炙手可热的话题。
关于社会建设的内涵,2006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进行了深入阐述,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也提出,社会建设主要指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致力于改善民生,核心内容包括: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
自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后,学术界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社会建设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郑杭生认为,一方面,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指整个社会的建设和管理,即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思想文化子系统和社会生活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狭义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着重指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子系统并列的社会子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另一方面,区分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只具有相对意义,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广义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当然要靠各个子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来支撑,其中已经包括狭义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内容。同样,狭义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如果没有整个社会的建设和管理作为自己的大环境,没有其他各子系统的配合,也很难孤军建设成为和谐的子系统,很难实行有效的管理。
李培林和陈光金认为,社会建设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在每一个时期,社会建设工作都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重点工作领域。从宏观上看,当前中国社会建设最重要的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民生建设、社会安全建设和社会管理模式建设,它们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社会建设的内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结合当下实际,可以认为,广义的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即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思想和环境等各个层面的内容;狭义的社会建设,即除经济、政治和文化之外的社会生活领域的建设,其核心内容是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致力于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调节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教育公平等。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更多是指狭义的社会建设。
时代发展与国情变化是加快社会建设的主要驱动力。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日新月异,国情持续变化。我们已经开始从单纯的强调经济增长乃至GDP至上、效率至上的时代,向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文明、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科学发展的时代转变;从不同群体或阶层利益分割的时代,向城乡居民普遍受惠的时代转变;从共同贫穷时代并经历追求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代,向全体国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时代转变;从以解决低层次温饱问题为目标的时代,向民生问题全面升级并要求获得全面改善的时代转变;从依靠低劳动成本优势的时代,向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并持续提升、维持国家竞争力的时代转变。实现上述这些变化或趋势,目前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障碍,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由此提出了加快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
首先,加快社会建设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2010年第二季度,我国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警觉的是,贫富差距在持续加大,自2000年以始,我国基尼系数就越过0.4的警戒线,2003年至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是0.485,2006年是0.487,2007年是0.484,2008年是0.491,2009年是0.490,2010年是0.481,2011年是0.477,2012年是0.474(见图1—1)。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杜思韦特在其《增长的困惑》一书中曾说,各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其结果是少数人变富,而许多人变穷,最后导致社会不仅没有发展,反而面临灾难。为了恢复健康的经济和社会功能,我们必须把一种由对金钱的热爱所驱动的社会转变成热爱生活的社会。因此,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必须强化社会功能,加强社会建设,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模式。
其次,加快社会建设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社会发展总体形势良好,社会秩序稳定团结,人民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反贫困政策成效显著,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城乡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但是,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诸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不仅如此,我国社会结构还在进一步分化,社会流动速度在加快,社会风险在加速积累。不同社会阶层的民生问题已经在持续发展进步中全面升级,城乡居民跨过温饱阶段并进入小康生活阶段后,已经不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收入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要求社会公正,追求共建、共享、共富和安全保障、自由、平等、体面、尊严的高质量生活。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协调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发展当中产生的社会问题。
再次,加快社会建设是实现中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迫切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宗旨决定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的现实使命,共同富裕、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矛盾和问题。比如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干群矛盾尖锐,上访事件层出不穷,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房价持续走高、物价上涨过快、非法拆迁时有发生等。这些不和谐因素严重影响着我们党的公信力,更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乘势而上,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社会建设、重点关注民生是我们党在现阶段面临的重大任务。
最后,加快社会建设是实现人民生活全面小康的迫切需要。2008年和2010年我们分别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弘扬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广大志愿者投身其中,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形成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奥运精神;上海世博会倡导“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旋律,以创新为动力,建设绿色城市,构筑美好家园。两大盛会之后,“人文”、“低碳”、“环保”、“绿色”、“安全”、“公益”等理念也愈发为公众所接纳。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与上述理念相悖的现象: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堪忧、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公共设施不健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收入分配不合理、公益意识淡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等。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各种社会服务,满足人民新的需求。
前言/序言
中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创新(社会学前沿论丛)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