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形针行动:
推荐理由1:首度披露大量机密信息,揭开“二战”后期美国大举招揽纳粹科学家的黑暗内幕,还原冷战军备竞赛与美国军事霸权地位由来的历史真相;
推荐理由2:揭晓美国“二战”后期轰动的科学家秘密科技计划;从击败法西斯的核心力量,到无视道德的恶魔庇护所,美国经历了怎样的黑暗历程?美国为谋求霸权而被出卖原则,道德和强国是否真的难以共存?
51区:
推荐理由1:网罗了高机密基地内的神秘活动,融入扣人心弦的叙述,内有之前从未对外正确破解的大量机密信息。
推荐理由2:作者采访了74位对这个秘密基地掌握一手材料的人,其中有32位曾经在51区生活和工作过,包括军事情报工作人员、科学家、飞行员以及工程师。
回形针行动:
首度披露大量机密信息
揭开“二战”后期美国大举招揽纳粹科学家的黑暗内幕
★“二战”期间,希特勒拥有十万吨生化武器,为何最终没有使用?
★ 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就已打破音速障碍?十万吨芥子气炮弹的存量更是盟军闻所未闻?
★ 波恩大学马桶里捞出的“奥森伯格”名单有何玄妙?为何说它决定了美苏战后的地位?
★ 从纳粹信徒到美国登月功臣,冯·布劳恩经历过怎样的历程?美国通过“回形针行动”,到底掌握了多少第三帝国的科技遗产?
“二战”后期的混乱岁月中,美国面临诸多艰难抉择,包括如何处理纳粹德国的科学家,他们正是昔日纳粹无坚不摧的战争武器背后的智囊团。一项长达数十年、旨在将希特勒麾下1600 多名科学家转移至美国的秘密计划就此展开,这就是“回形针行动”。
这些科学家大多被指控犯有战争罪,为美国效力后却在火箭技术、医疗以及太空科技领域取得令人尖叫的巨大成就!通过对数十位“回形针行动”参与者的亲属、同事以及前情报人员进行专访,并参阅大量政府新解密文件,作者梳理出21位著名德国科学家完整的人生轨迹。由此,一个被美国军方小心翼翼地守护了70 年的邪恶计划就此曝光!
51区:
亲历见证51区秘史的先驱之作
大量从未破解的机密信息
51区,是美国政府从未承认其存在的军事禁地。
很多人以为51区的命名出于随机,实际上它与1947年罗斯威尔坠毁飞碟的残骸有关。机舱内印着一行从未对外公开的文字,残骸旁还有几具畸形尸体,它们是外星人还是飞行员?安妮对此深入调查,竟然牵扯出第三种触目惊心的答案……
雅可布森走访74位拥有“按需知密”权的官员、军事情报人员、科学家、飞行员以及工程师等,首度披露51区秘史。
二战后,美苏大肆掠夺前纳粹科学家,为何德国工程师霍顿兄弟是关键猎物?
51区竟与古巴导弹危机有着极深的渊源?将二者联系起来的竟是领先时代40年、惊世骇俗的新型飞机?
1969年以前,每九架美军飞机就有一架被苏联米格战斗机击落,让美军闻风丧胆的米格-23缘何出现在51区的跑道上?
当51区附近的居民投诉,当地供水系统中出现核裂变的致命放射性物质,原子能委员会竟将其归咎于中国人?
21世纪的高空侦察成了无人机的天下,但技术的高速发展缘何又给五角大楼和中情局带来新的“有害问题”?
无疑,51区已经变成一个举世瞩目的符号。经由此书,严守60年的国家机密就此炸开……
安妮·雅各布森(Annie Jacobsen)
★《洛杉矶时报》特约编辑
★ 全球知名的调查记者
★ 全美最畅销图书《51 区》作者
1989 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希腊语专业,女子冰球队队长。在大学期间,曾与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以及保罗·奥斯特合著出书。
她曾为《国民评论》和《达拉斯晨报》工作,在洛杉矶时报网站上开设“幕后故事”专栏。在《纽约时报》《外交政策》《每日电讯报》《上海日报》上都刊登有关于她的报道。她参与ABC、CNN 等在内的广播、电视节目,多达600 余个。
《纽约时报书评》
深刻描写了“回形针行动”招募的前纳粹科学家及其美国同伴的人生轨迹……雅各布森熟练地将书中无数的德国人、美国人和其他牵涉其中的人物关系及情节走向梳理得一清二楚……她用极其娴熟的文笔讲述了美国和英国政府在德国战败后搜罗纳粹科学家及其研究成果的故事,本书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科克斯书评》
纵观全书,作者对那些道德败坏、表里不一和隐瞒欺骗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描述,但也为我们刻画了一些高尚体面的人物和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奇爱博士(美国著名喜剧片《奇爱博士》主角。——译者注)是如何来到美国,并在美国走向人生高峰?你会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出版人周刊》
《回形针行动》内容广泛翔实,或许是雅各布森迄今为止杰出的作品……雅各布森令人信服地向读者展示了行动的来龙去脉,并恰到好处地再现了那段令美国政府进退维谷的历史……雅各布森讲述的故事中充满了伪善、谎言和欺骗,探索了一段为人所遗忘的历史。
《波士顿环球报》
安妮·雅各布森的《回形针行动》,首次曝光了那场工程浩大的行动。于是我们有机会看到这本书,一本乍读之下就令人恐惧、无法自拔的书;一本提供了大量真实资料,并就国家荣誉和安全提出严肃问题的书……这本书是调查性报道和历史类作品中的扛鼎之作。
《纽约客》杂志
《回形针行动》是一本黑暗的游侠历险小说……雅各布森令人信服地指出,为美国政府工作的前纳粹科学家,最后被洗脑成为顽固的冷战分子。
《今日美国》
这是一部重磅、宏伟的作品……雅各布森用纪实类作品的武器——真凭实据,带领我们探索书中的问题。她直击内幕,让我们很大限度地了解“回形针行动”如何与恶魔交易。你很难把目光从这书本上挪开。
《纽约邮报》
雅各布森运用了新解密文件、法院证词记录和家族档案,为我们完美地描绘了那场历史行动的真实场景。
《达拉斯晨报》
一段扣人心弦、让人深感不安的历史,一个讲述美国为谋求霸权而出卖原则的故事……雅各布森为我们描述了许多生动的瞬间……《回形针行动》在冷战类文学书籍中赢得了自己的地位,再次证明道德和强权难以共存的事实。
《书单》杂志
一本引人入胜又令人深感不安的作品,它向人们提出了那个“手段和目的”的问题。
《图书馆杂志》
毛骨悚然、扣人心弦的全方位宏大叙述……雅各布森的新书令人肃然起敬,它揭开了“二战”后期美国招揽德国纳粹科学家的黑暗内幕,还原了太空竞赛与成就战后美国霸权地位的历史真相。强烈推荐给喜欢“二战”历史、间谍故事、政府机密以及冷战的读者。
亚历克斯·克肖 《野战团:从西西里海滩到达豪集中营500 天征战》作者
安妮·雅各布森的《回形针行动》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实性作品,向读者展示了美国政府如何把数量多到令人咋舌的杰出纳粹科学家收为己用。这是一项清楚而精彩的研究。
朱克奇 深圳卫视《决胜制高点》节目主持人
“回形针行动”帮助美国赢得了“二战”重要的战利品之一:纳粹科学家。而《回形针行动》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仅讲述了引人入胜却又令人惊讶的真实故事,也给我们展现了美国的行事方式。
《纽约时报》
《51区》必将掀起轩然大波!它并非科幻小说,而是一部真实的揭秘性作品。雅可布森女士呈现了有关51区的隐秘历史,众多强有力的事实……对被列为高机密的空中谍战世界,她展开的深入研究震惊世界。作者在其研究中投注的大量心血,使得本书极具阅读价值。
斯莱特·瑞秋·拉里莫尔
这是关于60年来,在CIA、美国军队以及“原子能委员会”隐秘操纵下的51区的叙述,记录了政府的秘密项目,并同时记录了策划执行者的轶事。
《军事前哨站》节目策划人、第二炮兵退役教官、军事评论员 宋忠平
51区的神秘就在于它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天马行空而又极具前瞻性;或许在这里能找到人类未来的阶梯。“罗斯威尔事件”让51区浮出视线但仍旧神秘莫测,这个基地有无“绿色小矮人”不得而知,但很多尖端军事技术从此处诞生。
回形针行动
第一部分 战争与武器 1
第二部分 科技与道德 79
第三部分 冷 战 171
第四部分 脱缰野马 249
第五部分 自我毁灭 339
51区
第1 章 勇闯51 区 1
第2 章 “ 世界争霸战”真实上演 27
第3 章 瞒天过海 53
第4 章 破解谜中谜 81
第5 章 鬼城复活 105
第6 章 终结猫鼠游戏 139
第7 章 核战一触即发 173
第8 章 侵犯中国假想敌 199
第9 章 血染高空 215
回形针行动
“阿尔索斯行动”
1944 年11 月23 日,法国东北部城市斯特拉斯堡遭到了猛烈攻击,这座遍布鹅卵石街衢的中世纪古城顿时陷入一片混乱。虽然数日前法国第二装甲师将德国人逐出市区,但现在却难以抵挡敌军强大的攻势。德国的迫击炮弹在大街上轰隆作响,美国的战斗机从城市上空呼啸而过。
在市中心克莱伯河畔的一所豪华寓所里,粒子物理学家塞缪尔·古德斯密特在一队荷枪实弹的美军士兵的护卫下,正坐在轮椅上翻看文件。这所寓所的主人是病毒专家尤金·哈根博士,据闻他是纳粹秘密生物武器项目的主要开发者。显然哈根在几天前仓皇逃离这所公寓,壁炉架上还散落着装有希特勒照片的相框,壁橱的暗格遗落了许多重要文件。
几个小时以来,古德斯密特与他的两名同事——细菌战专家比尔·库洛马迪和弗雷德·沃多恩伯格一直在翻阅哈根博士的文件。从手上现有的资料来看,他们估计要通宵达旦地审读了。由于斯特拉斯堡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停电,古德斯密特和他的同事只能燃起蜡烛。
塞缪尔·古德斯密特所率领的小组与沙场上将士们发动的战争迥然不同。古德斯密特是一项代号为“阿尔索斯行动”的科技主管。“阿尔索斯行动”是“曼哈顿计划”(美国陆军部于1942 年6 月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译者注)的分支,其目的是深入敌后,以确定第三帝国是否可能对盟军发动核(Atomic)、生物(Biology)和化学(Chemical)战,即“阿尔索斯行动”突击队所称的“ABC 战”。
由于具有非凡才华,塞缪尔·古德斯密特成为这项行动科技主管的理想人选。他生于荷兰,能讲一口流利的荷兰语和德语。23 岁那年,他就界定了电子自旋的概念,从此在物理学界声名鹊起。两年后,他在莱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教书。“二战”期间,古德斯密特在麻省理工学院一间政府资助的实验室里从事武器开发工作,开始对核、生物和化学战的秘密领域产生独特而深刻的认识。也正因如此,今天他才会坐在安乐椅上,在摇曳的烛光下迅速翻阅尤金·哈根遗落的文件。
古德斯密特的小组俘获了希特勒手下4 名顶尖核物理科学家,并从他们口中探知,纳粹德国的原子弹项目以失败而告终。这条意外获得的情报着实让“阿尔索斯行动”突击队松了一口气。于是,他们将重心转向第三帝国的生物武器项目。据传闻,纳粹德国曾在这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古德斯密特和“阿尔索斯行动”突击队的特工获悉,斯特拉斯堡大学是第三帝国的生物战研究基地。该校已有400 年的历史,一度是法国学术界的翘楚。1941 年被赫尔曼·戈林掌管的科学机构帝国研究工作委员会接管后,斯特拉斯堡大学被打造成为纳粹科学的示范机构。学校的大多数教授均被纳粹党徒或海因里希·希姆莱手下的党卫军所替代。
这是11 月一个不平静的夜晚,古德斯密特决定,他的团队将临时住在哈根教授的寓所,并且一鼓作气读完所有文件。于是,“阿尔索斯行动”突击队的成员将机枪放在一旁,在餐桌旁坐下来,用配给的军粮作晚餐,随后开始打牌度过漫漫长夜。古德斯密特和生物武器专家比尔·库洛马迪以及沃多恩伯格坐在哈根教授的安乐椅上,开始埋头工作,浏览手中的文件。夜幕降临后,天上飘起了雪花,天色愈发昏暗起来。
几个小时过去了。
随后,古德斯密特和同事沃多恩伯格灵光一闪,几乎“同时喊出声来”。古德斯密特还记得,“当时我们发现的文件,就像突然为我们打开了发现秘密的大门”。在哈根教授的寓所里,“对于内行来说,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信件,其实字里行间仿佛隐藏着一座秘密信息的宝库”。古
德斯密特无需进行破译,因为文件上根本没有“机密”字样。“它们只不过是同事之间的日常闲谈……普普通通的备忘录而已。”古德斯密特回忆道。当然,纳粹分子绝对想不到美国科学家会发现这些备忘录,他们的计划是使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统治延续千秋万代。
“在你送来的100 名囚犯中,”哈根在给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同事、解剖学家奥古斯特·希尔特博士的信中写道,“有18 人在运送途中死亡,只有12 人的身体条件适合进行实验。因此请你再为我运送100 名年龄在20 ~ 40 岁、身体健康、体格像士兵那般强壮的囚犯过来。希特勒万岁。教授E. 哈根博士。”这封信的落款时间是1943 年8 月。
51区
第2章
“世界争霸战”真实上演
导语:“火星人入侵地球,星际大战一触即发”“见血封喉的死光、杀戮成性的外星人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你还认为这是广播剧,或者科幻小说描述的场景吗?从20 世纪40 年代开始,当美苏以各种手段争夺德国科学家、争相进行核试验、研发原子弹时,一场真正的世界争霸战正在以科学的名义拉开序幕……
4.不是科学幻想,而是科学真相
利亚时代科幻小说《世界争霸战》(The War of the Worlds )改编的故事后,整个新泽西州陷入了一场巨大的恐慌之中。很多正在收听这个直播节目的人们相信,火星人即将从新泽西州入侵地球,并且美国将会有大量人员伤亡。
“女士们、先生们,”节目主持人说道,“现在我们暂停播放舞曲,插播一则特别新闻。”他告诉听众,一颗巨大的、熊熊燃烧的陨石在新泽西州首府特伦顿以北22 英里处格罗弗磨坊(Grover’s Mill )地区的一座农场中坠落。
饰演卡尔·菲利普斯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弗兰克·雷迪克宣称当时自己正在事发地点,并且立刻进行了现场报道:“这个物体看起来不太像陨石,”菲利普斯声音颤抖地说,“而更像一个巨大的圆筒,它的金属外壳肯定来自外星!”很快,这起事件就从无伤大雅发展到了恶意作俑,菲利普斯开始惊声尖叫:“女士们、先生们,这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可怕的事情!有人从空筒的盖子里爬了出来!”菲利普斯接着描绘道,“这些外星生命开始扭曲着自己的身躯,钻出了坠毁的飞行器。他们的个头像熊一样高大,而四肢是像蛇一样的触角。”“树林着火了。”菲利普斯高喊。“仓库被付之一炬,停车场上汽车的油箱也燃起了冲天火光。”收音机旁的人们只听到一片哀嚎,紧接着便是万籁俱寂。显然,那名记者已经死于非命。接着,一名自称是内政部长的男子语调沉重地打断了这次直播。“美国同胞们,”他宣布,“我无意掩饰,当前局势的紧急程度已经危及全国。”数十人在此次事件中丧生,其中包括新泽西州的警务人员。美国军方已经开始采取行动。纽约市接到了全体疏散的命令。星际大战一触即发。
尽管这档晚8 点的广播节目从一开始就发表了一则简短的声明,表示该故事是根据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小说改编的一部科幻作品,但还是有不计其数的美国民众相信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许多听众在收听过程中纷纷打来电话,以确认这则消息的真实性,结果却获悉其他电台全部中断了自己的节目,并且开始追踪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对火星人入侵事件的独家现场报道。成千上万的听众打电话到广播电台和警察局,使得电话交换台一度陷入瘫痪。各大医院也说,因为情绪失控和震惊过度而入院的人数也在持续攀升。虽然新泽西州警察局通过内部通讯系统发布了一份电传,指出该广播剧的内容“纯属虚构”,但是人们的恐慌情绪已经超出了当地执法部门的控制范围。在纽约州和新泽西州,人们开着满载货物的车辆竞相逃亡。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世界末日的前奏。
次日清晨,《纽约时报》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广播剧以假乱真,诸听众一片恐慌”的报道。全国上下关于“人民流离失所、教堂人满为患、交通严重堵塞、通讯信号中断”的报道纷至沓来。整个晚上,从哈莱姆到圣迭戈的教堂里,人们纷纷祈祷上帝的救赎。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共有12 500 篇新闻报道对广播剧《世界争霸战》进行了讨论。联邦通信委员会也对此事展开了调查。但鉴于对言论自由的尊重,最终决定不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进行任何处罚。联邦通信委员会没有权利“决定广播节目应该说什么和不应该说什么”,T.A.M. 克雷文委员解释说,“公众也不希望看到一个奴颜婢膝的广播电台。”
1938 年的《世界争霸战》节目导致举国上下人们的恐惧感日渐增长。2 周之前,阿道夫·希特勒的铁骑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欧洲的安全前景变得扑朔迷离。对于处在大萧条时期的大多数美国民众来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雷达、喷气引擎和微波等新发明层出不穷,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在很大程度上,科技将会影响这场迫在眉睫的战争。1938 年,见血封喉的死光(美国作家斯蒂芬·金恐怖小说《死光》中虚构的一种恐怖残忍的生物——译者注)和杀戮成性的火星人也许只是科幻小说中才会出现的场景,但这一场景却与人们对遭到强敌入侵和灭顶之灾的担忧不谋而合。人们往往害怕他人突然偷袭,而这正是希特勒此前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日本随后在珍珠港玩弄的鬼蜮伎俩。首次在二战战场上使用的武器,包括火箭筒、无人机和原子弹,都似乎在威尔斯的小说中见过。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形式,从而使过去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共造成了5 000 万人死亡。
从《世界争霸战》在电波中传出的那一刻起,这部广播剧就开始对美国军方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接下来的1 个月里,虽然要经过严格审查,还是有大量“军中听众”就这一话题对美联社记者谈起了自己的看法。“最让军中听众感到震撼的是,这部广播剧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情感效应,”这位军官告诉记者,“成千上万的官兵相信,一场真正的侵略战争已经拉开序幕。因此,他们表现出了实战当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症状,比如恐惧、惊慌、坚定、绝望、勇敢、激动或者听天由命等等。”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战争中,政府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与无线电台进行密切合作。”然而,有一点这些军官们全都只字未提。
实际上,最让战略家和决策者们感到担心的是,区区一个广播节目竟然可以如此轻而易举地颠倒是非、混淆视听。对于这起纯属子虚乌有的风波,美国采取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整个局势乱作一团。这种控制民众的做法闻所未闻,但现在却成了无可辩驳的事实。让政府官员感到震惊的是,一个广播节目竟然可以对人们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不仅是美国,阿道夫·希特勒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柏林的一次讲话中提到了美国民众对于广播剧《世界争霸战》作出的失控反应,指出这正是“民主制度腐朽没落的证据”。事后人们还发现,斯大林也曾关注此事。对于这部科幻广播剧造成的巨大影响,罗斯福总统的高级科学顾问万尼瓦尔·布什也不禁感到忧心忡忡。后来,他曾经告诉自己在卡耐基学院的同事W. 卡梅隆·福布斯,正是公众惊慌失措的情绪为他敲响了警钟。3 个月后,广播中再次传出令人不安的消息,不过这一次不是科学幻想,而是科学真相。
1939 年1 月26 日,卡耐基学院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准备对外界公布核裂变这一重大发现。当发言人宣布2 名德裔科学家成功地分裂了原子时,不少与会的物理学家立刻跑到了屋外。这一发现既意义深远,又极具毁灭性。如果科学家能够分裂一个原子,那么他们一定能够制造一系列分裂原子的连锁反应,从而释放巨大的能量。
推荐序1
回形针行动——纳粹科学家助美赢冷战
法国《费加罗报》(Le Figaro)5 月26 日发表一篇题为《回形针行动:美国与魔鬼签署的协约》的文章,作者为皮卡尔·莫兰。文章中称,最近出版的一本书揭秘了美国在“二战”后接纳数百名纳粹学者的细节。书中介绍的是V-1 和V-2 火箭之父沃纳·冯·布劳恩以及另外1 600 名知识分子如何帮助美国赢得冷战。
曾是纳粹精英
1945 年春,在行将就木的第三帝国核心地带图林根州茂密的森林里,一些大胆的人仍在进行一场巨大的冒险行动。这里的劳工仍在组装最后一批曾令伦敦和安特卫普居民胆战心惊的V-2 火箭。然而,就在图林根州著名的诺德豪森制造厂里,平均每4 分钟就有一人死去。在这里总共有6 万人死亡,其中大约有两万人死于饥饿或党卫军看守之手。
这座可怕工厂的负责人早就逃之夭夭。这个人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沃纳·冯·布劳恩,他是V-1 和V-2 火箭的发明者,也是未来美国航天局太空计划的负责人。1969 年,正是他领导研制的“土星”号巨型火箭将第一艘载人登月飞船送上月球。这位航天工程师、党卫军上校带着那些最敏感的秘密材料逃跑了。
现在,冯·布劳恩可以高枕无忧了。他清楚,眼下正在构建的世界新秩序中,他的发明对于“二战”的战胜方来说极其重要。在此期间,与他一样,许许多多的纳粹科学家、医生、神经科专家、化学家、生物学家以及细菌学家纷纷销毁那些可能证明自己昔日暴行的证据,并最终在“二战”结束后这个混乱的时代得以洗白自己的身份。这些人就是曾将半个世界拖进战争泥潭的法西斯政权的信徒,这些人本来都应被送上军事法庭就地审判,甚至可能被送交给行刑队。
秘密送至美国
正如不久前安妮·雅各布森在美国出版的《回形针行动》一书中所记述的那样,等待冯·布劳恩以及其他人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命运:他们被秘密地运送到美国——为了能赢得与苏联的冷战,美国已经决心采取这种可能会损害到国家名声的行动。
对于这场最初被称作“多云行动”、之后更名为“回形针行动”的政府计划,人们大致是有所了解的。《纽约时报》、爱因斯坦、埃莉诺·罗斯福以及美国五角大楼和国务院的许多官员早已指出此举对美国这个民主榜样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
围绕“回形针行动”,逐渐形成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政治和军事集团。这本书作者安妮·雅各布森对1998 年克林顿总统签署《纳粹战争罪行解密法》后所解密的材料进行了详细研究,从而厘清这一计划所涉及的全部范围、纳粹信徒所犯罪行的细节以及美国在“二战”后所展开的骗局。她对于这种“史无前例、违反道德以及本身十分危险的”国家虚伪行径提出批评,而《波士顿环球报》的戴维·施里布曼也认为这种虚伪的行径“动摇了我们的民主以及国家荣耀的根基”。
过去一笔勾销
在这1 600 名被美国所收留的知识分子中,该书的作者详细梳理了其中21 人的完整人生轨迹。他们中有8 位曾在希特勒、希姆莱或戈林等纳粹头目身边做事;15 人是纳粹分子,10 人是党卫军成员。雅各布森在翻阅档案时发现的第一件事便是这些人对于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出乎意料的沉着。在尽心尽力为希特勒服务多年后,他们都能够带着微笑去投降,其中有些人因为自己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受到很高的礼遇。
所有这些走出监狱的科学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张前往美国的单程票以及将自己的过去被一笔勾销的承诺。有一张照片让人看了感到不快:纽伦堡审判的被告奥托·安布罗斯博士居然一脸微笑地等着盟军法官的判决。奥托·安布罗斯是塔崩毒气的发明者之一,曾任奥斯维辛实验室的主任。在约翰·麦克洛伊上校的干预下,他得以在正式宣判之前被释放,并开始为美国的格雷斯公司、美国能源部以及欧洲一些私营企业工作。
若非后来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下令允许将相关信息予以公开,美国社会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这些在美军的允许下归顺的前纳粹分子所带来的好处:果汁和奶油的杀菌技术、不容易下滑的女性裤袜、耳温计、战斗机飞行员的抗荷服……这些都得归功于58 位归顺到美国空军的纳粹科学家。
推荐序2
回形针行动——美国科技崛起的终极力量
宋忠平
资深军事评论员
喜欢军史探秘的朋友可以读一下安妮·雅各布森的《回形针行动:“二战”后期美国招揽纳粹科学家的绝密计划》。借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契机,雅各布森为读者揭秘了“二战”后期那段不为人知的隐秘历史。
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无人不知,堪称20 世纪最伟大的月球探测计划。宇航员驾着“阿波罗XI 号”宇宙飞船飞入太空,承载着全人类的梦想踏上了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的那句“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投身航天事业。
这些宇航员敢于探索未知的领域固然勇气可嘉,但甚少有人关注美国登月计划背后的航天科学家以及航空生理学家。当然,美国政府也在极力粉饰与隐藏这些科学家的真实身份,这也是安妮·雅各布森撰写本书的最初原因:力图还原真相、修正那段被人为扭曲的历史。
美国军方以“防苏”为名,开始了“二战”后期掠夺“战利品”的强盗行为——“回形针行动”就此浮出水面。借此行动之名,美国军方将大批纳粹科学家强行“招募”到美国。
他们是希特勒政权的科技精英人士,其中既有火箭专家,又有专门从事种族灭绝的“死亡医生”。正是这些“死亡医生”的所作所为令第三帝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并酿成了20 世纪最惨无人道的暴行。
1944 年,当盟军终于踏入希特勒的柏林时,欧洲大陆的每一块瓦砾都在燃烧。一队队的美国科技专家和军方人士也开始大肆“洗劫”纳粹科学家曾经工作过的公寓。无论是生物武器、化学武器还是太空项目的资料,有多少拿多少,毫不客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战后美国之所以能够在这些领域独占鳌头,全赖于劫掠到了这些宝贵的科学资料。
虽然有许多德国科学家是集中营医学谋杀实验的罪魁祸首,并且面临严重的战争罪指控,甚至还有几人曾被推上纽伦堡审判的被告席,但对于美国来说,这些事似乎都不值一提,大可忽略不计。西奥多·本津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纽伦堡被告人名单中,他的名字“被”神秘地消失了。
而后在美国陆军的监管之下,本津格度过了漫长的职业生涯,生活既优越又舒适。他发明了耳温计,一生都在对“熵”进行科学研究。这难道能算是逃过“世纪审判”后的自我救赎吗?也不尽然!
安妮·雅各布森查阅了如山的文件,通过艰辛的调查取证之后,以深刻的笔触写就了这部重磅作品。其中的大部分文件都是根据美国《信息自由法案》向政府提出申请而获得的。书中首次披露了许多历史细节,珍贵且值得玩味。
《回形针行动》是雅各布森对美国政府的控诉,直击战后其“强国梦”的阴暗面。她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政府狭隘的道德观。为了完成独霸世界的目标,长久以来,美国政府都在精心掩盖近千名纳粹技术专家犯下的滔天罪行,并使其成为许多美国公司工资花名册中的专职人员。
美国人很早之前就已经知道,沃纳·冯·布劳恩是美国太空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但他是一名纳粹分子、纳粹军官,也是制造“纳粹奇迹武器”V-1、V-2 火箭的灵魂人物。“二战”期间,德军就是利用这种武器疯狂轰炸大不列颠及北欧各大城市。虽然这些火箭打击精度十分有限,但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恐慌和人员伤亡。然而,冯·布劳恩在效忠美国之后,不仅成为美国载人登月计划的灵魂人物,还成为了NASA 的摇滚明星,并与沃尔特·迪士尼公司合作,声誉卓著。
第三帝国的科学家们在战后堂而皇之地登上美国的海岸,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但雅各布森的调查使更多的科学家名字浮出水面,也揭露了他们犯下的更多纳粹恶行,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回形针行动”表里不一、欺世盗名的本质。
接近大屠杀的真相已然困难重重,我们不得不借助威廉·斯泰伦的小说《苏菲的选择》或《辛德勒的名单》等纪实性作品来回顾那段历史。而评价“回形针行动”的善恶,更是难上加难。
如果没有纳粹科学家的才智,美国还会成为称雄世界的强国吗?其科学技术及医学发展会达到今天的高度吗?绝对有可能,因为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就在制造原子弹的竞赛中击败了希特勒。因此,那么精心粉饰这些纳粹科学家的血腥过去、为他们提供庇护之处,与起诉控告他们的罪行相比,美国政府是否付出了不必要的惨重代价?这一点确实值得推敲。雅各布森的《回形针行动》用终极武器——真凭实据,带领我们探索了那段隐秘黑暗的历史。她直击“回形针行动”美国与魔鬼做交易的内幕,读来着实令人欲罢不能。
如果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那么雅各布森却让我们重新审视:在这段历史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或许,仍有机会“还原真相”才是最大的幸事吧!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
评分还不错 内容比较详尽 有一定的参考价 值就是纸张不怎么样
评分文笔流畅,让人一读起来就放不下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一直想了解二战后美国的回形针行动,这本书可以拿来作为参考资料。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一直想了解二战后美国的回形针行动,这本书可以拿来作为参考资料。
评分不错,内容很丰富,很详细,送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还不错 内容比较详尽 有一定的参考价 值就是纸张不怎么样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一直想了解二战后美国的回形针行动,这本书可以拿来作为参考资料。
评分还不错 内容比较详尽 有一定的参考价 值就是纸张不怎么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