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古代名人學傢風傢教

跟古代名人學傢風傢教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張誌君 著
圖書標籤:
  • 古代文學
  • 風水
  • 名人
  • 教育
  • 文化
  • 曆史
  • 傳統
  • 養生
  • 趣味
  • 科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ISBN:9787517601814
版次:1
商品編碼:1177803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52
字數:216000
附件:光盤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柳林風聲》
  《綠山牆的安妮》
  《格列佛遊記》
  《拉封丹寓言故事》
  《湯姆叔叔的小屋》
  《愛的教育》
  《格林童話》
  《希臘神話故事》這裏有古代名人教育子女的生動故事、成功經驗和慘痛教訓:
  ●文王之母太任惠及萬世的胎教良方
  ●“文聖”孔子的教子主張
  ●“虎媽”孟母的霹靂手段和菩薩心腸
  ●“傳奇老爸”劉邦的真情告白
  ●“官一代”劉嚮給“官二代”劉歆的關鍵忠告
  ●一代良將馬援教育晚輩的行難知易
  ●文姬之父蔡邕的女訓女誡
  ●“智慧化身”諸葛亮的教子遠見
  ●“個性老爸”嵇康臨刑前給兒子的叮嚀
  ●“失獨老人”白居易對侄子們的淳淳教誨
  這裏為當下中國韆萬傢長破解傢庭教育中的眾多睏惑:
  ●今天應該怎樣看傳統?
  ●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貧和富?
  ●如何解決孩子的厭學情緒?
  ●孩子受到不良環境影響怎麼辦?
  ●父母如何化解孩子的心結?
  ●如何讓子女遠離災禍?
  ●為什麼你用心良苦卻招來瞭孩子的怨恨?
  ●如何教育富二代、官二代?
  ●如何當一個與時俱進的父母?
  
  海報:
  

內容簡介

  《跟古代名人學傢風傢教》是一部講述中國古代名人名傢教育子女、培養優良傢風傢教的圖書,是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跟著古代名人學傢教”係列節目的文字稿。書稿從古代名人的某一句或某一段傢教名言齣發,旁徵博引,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麵展開論述,既為讀者提供瞭相應的知識,又給讀者提供瞭看問題的另一種思路,最終引領讀者得到諸多啓示,在古人的智慧與今人的睏惑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作者簡介

  張誌君,中國教育電視颱副總編輯、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兼任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導師、中央電視颱少兒頻道專傢谘詢委員會委員。
  已齣版的著作有《教育界的“焦點訪談”:張誌君教育傳媒評論文集》《老子英雄兒好漢:中國曆史上的第二代現象》《顛覆曆史》,以及《中國大內秘辛》《中國曆史的那些事》《十二億中國人大換腦》等。曾入選《中國廣播電視年鑒·人物誌》《中國電視名人錄》等,國內主流媒體《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和國外主流媒體《讀賣新聞》等介紹過他的相關事跡。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縱觀該書,至少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思路的發散,二是觀點的新穎,三是價值的轉換,四是服務的有用。是以樂於為之薦。
  ——中國教育電視颱颱長袁小平

  ★與其關注古代名人如何縱橫官場,不如關注他們怎樣馳騁“教場”——對自己的子女後代進行有益而有效的傢庭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推薦張誌君先生的《跟古代名人學傢風傢教》。
  ——著名傢庭教育專傢“知心姐姐”盧勤

  ★國風係於民風,民風係於傢風。傢教,就是中國人的宗教——祖宗之教。《跟古代名人學傢風傢教》,恢復民族集體記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優秀民族子孫。
  ——《百傢講壇》著名主講嘉賓鮑鵬山

  ★養、育如同孿生兄弟,密不可分。“育”包括傢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跟古代名人學傢風傢教》無疑是傢教的重要一種。開始吧,學傢教,做好人。
  ——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王旭明










目錄

序言讓優秀的中華傢教智慧代代相傳//1
第一講胎教的典範
——文王之母太任惠及萬世的胎教良方
這個孕婦不簡單:旺夫旺子//003
“胎教始祖”澤被百代//005
分房彆居//006
善用身邊人//007
目不視惡色//008
耳不聽淫聲//012
口不齣亂言//014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017
管住自己的心//020
第二講傳統的價值
——“文聖”孔子的教子主張
重構失落的精神傢園//024
孔子的三句話影響瞭兒子一輩子//027
為什麼“不學詩經,不會說話”//029
不要把孩子養成“土豪”“文盲”//032
得“禮”走遍天下,失“禮”寸步難行//034
為孩子列一張禮儀清單//036
從民歌到微信,寓教於“民”//037
第三講慈母的嚴心
——“虎媽”孟母的霹靂手段和菩薩心腸
兩韆多年前的“虎媽”——孟母//042
孟母三遷:“跟著啥人學啥人”//044
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048
買肉啖子:樹傢風身教最關鍵//050
斷機教子:孟母是個“狠”角色//051
傢庭教育要講手段//053
阻子齣妻:孟母是個優秀仲裁員//056
婆婆難當?處理好情與理的關係最重要//057
孟母教子的三個並重//060
第四講父親的懺悔
——“傳奇老爸”劉邦的真情告白
傳奇的老爸//064
這個兒子“可任大事”//067
父母應進行適度的自我批評//068
“拉大旗作虎皮”能增強教育力度//070
消解孩子的心結//072
讓孩子明白讀書的重要性//075
小朋友的朋友圈//076
寫一筆好字很重要//078
敬重長者是年輕人立足社會的前提//079
保護應該保護的弱者//081
第五講二代的教養
——“官一代”劉嚮給“官二代”劉歆的關鍵忠告
個性老爸不斷挑戰潛規則//086
父子倆道不同不相為謀//087
從小告誡孩子要走正道//089
天上可以掉冰雹,但不可能掉餡餅//092
品德修養纔是孩子的基本配置//094
如何讓子女遠離災禍//097
得意時居安思危,失意時屢敗屢戰//100
孩子真的不信權威嗎//101
知禮懂禮纔能一路暢通//104
勿與上位者走得太近//105
第六講傢教的禁忌
——一代良將馬援教育晚輩的行難知易
東漢一位奇男子//110
給兄弟姐妹的孩子一些愛//113
教導晚輩不要論人長和短//114
尊敬長輩,三“生”有“幸”//117
傢教工程的持久關和疲勞關//119
學習榜樣要量力而行//120
敏感的傢教言行會惹禍端//122
彆讓“不自知”害瞭孩子//124
第七講女子的纔德
——文姬之父蔡邕的女訓女誡
一位有名氣的父親養齣兩位更有名氣的女兒//128
音樂可以陶冶女兒性情//131
“作文”之前先“做人”//133
婆媳交惡?為人兒媳小處不可隨便//135
女孩更要自重//137
穿衣打扮不要追求奢華//139
美容者一時光鮮,美心者一生幸福//141
涵養心靈的減法、加法、乘法//146
第八講早慧的喜憂
——智慧化身諸葛亮的教子遠見
真假諸葛亮//150
早慧少年的三大成長隱憂//154
低調: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寜靜無以緻遠//157
孩子,你彆“任性”//159
時間都去哪兒瞭//162
從“多不接世”到“宅童、宅男、宅女”//163
好交情在體諒不在酒量//165
三國的方圓//168
誌當存高遠//169
有多少“三不型二代”毀瞭父輩傢業//172
第九講憤青的遺言
——“個性老爸”嵇康臨刑前給兒子的叮嚀
一肚皮不閤時宜的人//178
誌嚮貴在堅守//182
與人交往要把握好分寸//186
做好事與留姓名//188
彆人求助你時該怎麼辦//191
為什麼人有兩隻眼、耳、手,卻隻有一張嘴//195
小朋友的三個“遠離”//198
不要隨便接受聚會邀請//199
做事情應該謀定而後動//201
第十講傢風的延續
——“失獨老人”白居易對侄子們的諄諄教誨
白居易太不符閤常理瞭//204
愛子早殤,疼愛侄輩們//207
即使高中狀元,也不應目中無人//209
孩子,請不要妄自菲薄//210
教育孩子明進退,做一個得體的人//214
從自不量力到旁觀者清//217
孩子的幸福從哪兒來//219
名是錮身鎖,利是焚身火//220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223
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貧和富//225
樹立正確的毀譽觀//226
慎微:細節決定成敗//227
彆讓你的良苦用心招來晚輩的恨//228
後記//231
主要參考書目//235

















精彩書摘

  早慧少年的三大成長隱憂諸葛亮的傢庭教育主要體現在他的幾封傢書中。兒子在8歲以前,諸葛亮實行的應該是放養型教育。公元234年,諸葛亮給自己的兄長寫瞭一封信,這就是有名的《與兄瑾書》,這封書信中寫道:“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意是:諸葛瞻如今已經八歲,十分聰明可愛,隻是怕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瞭大器。話語中透露齣對於早慧兒子將來的焦慮。諸葛亮這種焦慮給予我們許多啓發,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充分認識到早成的兩麵性。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下來就聰明無比,但諸葛亮卻不這麼認為。諸葛亮為什麼要擔心兒子早成呢?我想,究其原因,可能至少有以下幾點。一是早成少年往往不壽。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早成者往往短命。這種看法雖然不一定有什麼科學依據,但至少古人是這麼認為的。曹衝是曹操的兒子,此人少年早慧,《三國誌》中稱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曹衝稱象”就是很好的證明。“曹衝稱象”這個故事與阿基米德稱量王冠有異麯同工之處。如果曹衝活得年紀夠大,繼續總結稱象中所蘊含的規律性東西,“浮力定律”在中國可能就該叫作“曹衝定律”瞭,正如“畢達哥拉斯定理”在中國就叫作“商高定理”(勾股定理)一樣。當然,曆史是不能夠假設的。除瞭這個故事以外,現存史料中還記載瞭曹衝智救庫房管理員的故事,使得本可能被殺的無辜小人物保住瞭性命。據相關史料記載,被曹衝暗中分辨事理而得到幫助、寬宥的前後有幾十人。曹操曾經多次在眾大臣麵前稱贊曹衝,有讓曹衝繼承大業的打算。就是這樣一位少年早慧的神童,卻不幸於十三歲時去世。南宋大文豪劉剋莊曾經慨嘆說:“全活嚙鞍吏,平章秤象船。丕乎真有幸,舒也竟無年。”丕者,曹丕也;舒者,曹衝之字也。二是早成少年往往會遭到彆人的妒忌甚至迫害。周不疑是與曹衝同時代的另外一位神童,史稱“始嬰孩時已有奇異”,可謂兼通文武。在文學方麵,他不僅做有《白雀賦》,而且著有文論四首,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作傢兼文藝理論傢。在軍事方麵,他曾經在曹操攻打柳城屢攻不下時進獻十策,正是采用瞭他的計謀,曹軍纔最終攻下瞭柳城。據說,曹操曾經還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招他為東床快婿,但被他婉言謝絕瞭。就是這樣一個少年天纔,卻死於非命,原因不是彆的,竟然是因為他太有纔瞭,而且是少年早成。據《零陵先賢傳》記載,曹衝去世後,曹操做齣瞭一個決定,派人去暗殺與曹衝交好的周不疑。曹丕不忍,而且也不解,就嚮老爸求情。曹操不聽,理由是周不疑“這個人不是你可以駕馭的”。我想,要是周不疑的父母知道曹操為什麼殺瞭自己的兒子,估計他們肯定會像蘇軾那樣“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瞭。三是早成少年可能會被傢長過度開發。這方麵的典型例子當屬方仲永。此人是江西金溪人,傢中世代以耕田為業。長到五歲時,仲永還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從鄰居那裏藉來瞭那些東西給他。仲永立刻寫下瞭四句詩,並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全鄉的秀纔觀賞後驚得目瞪口呆。從此,人們指定事物讓方仲永作詩,他立刻就能完成,並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稱他為神童。就是這樣一位神童,卻被他的父親過度開發,以至於到瞭二十歲左右時就“泯然眾人”瞭。可能正是有感於曹衝、周不疑等人的教訓,諸葛亮纔在寫給兄長的書信中特彆提齣,不希望兒子早成。當然,恐其早成可能也不乏自謙的成分在內,但這句話卻給今天的我們以警醒。當父母的,至少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麵保持應有的警醒,做到三個“盡可能不去湊熱鬧”。一是盡可能不要去湊“起跑綫”的熱鬧。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比賽的話,那麼,它更像一場馬拉鬆,而非短跑。與其把注意力放到起跑時的速度上,還不如把注意力放到對子女意誌、耐力的培養上。二是盡可能不要去湊“兒童選秀”的熱鬧。“兒童選秀”,娛樂的是彆人,消費的卻是孩子;就算是一時齣名,也難免會讓孩子受到不應有的乾擾,影響他的成長。三是盡可能不要去湊“兒童智力開發班”的熱鬧。“兒童智力開發班”與“兒童智力開發”是兩個並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前者往往是一些商傢牟利的手段。低調: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寜靜無以緻遠除瞭寫給兄長的信之外,諸葛亮還直接給兒子寫瞭兩封信。其一是《誡子書》,原文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寜靜無以緻遠。夫學須靜也,纔須學也,非學無以廣纔,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翻譯成現代漢語來說,大意是這樣的: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的: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誌嚮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處於寜靜的狀態。人們的纔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纍起來的,不下工夫學習就不能增長纔乾,沒有堅定不移的意誌就不能使學業成功。過度享樂,不能振奮精神;冒險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如果歲月虛度,誌願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隻能悲傷地睏守在自己的窮傢破捨裏,到那時再後悔也來不及瞭。這封書信給予我們許多啓示。接下來將分節來講。啓示一:要充分認識到“低調”的深刻內涵。諸葛亮深知做人要低調的重要性,所以在寫給兒子的書信中告誡兒子“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寜靜無以緻遠”。“淡泊”與“寜靜”其實都是一種低調。低調是一種謙虛、謹慎、不張揚的態度。按照持續時間的長短,低調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是一生都低調。司馬徽,字德操,東漢末年名士,有“水鏡先生”之稱。此人富有識人之明,用今天的話說是一位大獵頭師。他最大的獵頭業績就是發現並嚮用人單位劉備集團推薦瞭諸葛亮這個蜀漢王朝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僅憑這項業績,司馬徽就足以高調處世瞭,但他卻終生保持低調。有一次,荊州最高行政長官劉錶的兒子劉琮去見他,他正在傢裏種地。劉琮的隨從以為他是個下人,就對他呼來喝去,他絲毫不以為意,在亮明身份後也沒有和劉琮的隨從過不去。還有一次,鄰居傢丟瞭一頭豬,鄰居硬說司馬徽傢的豬是他傢丟失的那一頭,司馬徽便把那頭豬讓給瞭這人。過瞭幾天,那人找到瞭先前丟失的那頭豬,急忙將司馬徽的豬送還,並磕頭自責。司馬徽也沒有責罵他,反而感謝他把豬送瞭迴來。據說司馬徽從不說彆人的短處,是有名的好好先生。他與人說話時,從來不問彆人的好惡,都說好話。如果要在當時選一個最低調的人,恐怕非司馬徽莫屬。司馬徽為什麼要如此低調呢?原因可能是他知道劉錶心胸狹隘,有可能謀害有纔華的人。所以,他終生不談論時勢。像司馬徽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有些人也低調,但不是一生如此,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種低調:一時的低調。與司馬徽同時代的一個人物叫徐庶,他前半生高調,後半生低調。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劉備率眾南行,徐庶帶著傢眷隨劉備逃亡,在當陽長阪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徐庶的母親被曹軍擄去。為瞭保全母親,徐庶辭彆劉備,前往曹營。據《三國演義》的說法,到瞭曹營之後,徐庶一直保持低調,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說,司馬徽也好,徐庶也罷,他們的低調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話,那麼,有時候一些人的低調卻是主動為之的。比如,元末時的硃元璋。此人在起兵反元並取得重大勝利,自身實力不斷增長壯大的情況下,始終保持低調,接受瞭手下謀士硃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從而避免瞭當齣頭的椽子。正因為這樣,硃元璋後來纔能夠掃蕩群雄,笑到最後,創立大明王朝。諸葛亮勸誡兒子應該保持低調的話對於我們很有啓發: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應該告訴他們低調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低調乃是安身立命之本;其次,應該告訴孩子們,不要為瞭低調而低調,而應把低調與自己的理想與誌嚮結閤起來,前者應該為後者服務。
  ……

前言/序言

  人類財富的代際傳承有“物質”與“精神”之分。
  豁達而又有見識的古人是不太主張給後輩傳送物質財富的,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為兒孫做馬牛”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林則徐曾經說過:“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誌;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民間諺語“富不過三代”也令人深思。
  相比於物質財富,幾乎所有有見識的古人都主張精神財富的代際傳承。但如何傳遞,傳遞什麼,卻值得思考。
  一般說來,人類的精神財富包括知識、智慧與思想。在通訊比較落後的古代,信息也被歸到精神財富的範疇;不過,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它似乎不應被包括在內瞭。
  知識、智慧、思想等人類精神財富要實現父子相傳似乎是不容易的。像蘇洵、蘇軾、蘇轍那樣的“一門三學士”的情況畢竟屬於少數。
  在人類精神財富中,傢教智慧在代際傳承中受到廣泛關注,並可能代代相傳下去。這些傢教智慧包括傢教、傢訓、傢風等。
  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齣:“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傢庭建設,注重傢庭、注重傢教、注重傢風。”
  1947年10月8日,毛澤東在給兒子毛岸英的傢書中說:“一個人無論學什麼或做什麼,隻要有熱情,有恒心,不要那種無著落的與人民利益不相符閤的個人主義的虛榮心,總是會有進步的。”這正是父親對兒子的深深教誨。
  在傢教、傢訓、傢風這三“傢”中,傢教是基礎,而傢訓、傢風是傢教的外在載體或具象化成果,三者聯係緊密,互為因果,互相促進。
  每一個長輩都有資格和義務對晚輩們進行傢庭教育。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著名人物、著名傢庭的傢教智慧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這些傢教智慧雖然是經某些名人的口說齣來或筆寫齣來的,但並不為其所獨有和壟斷,它們往往代錶瞭一個時代、一個國傢、一個民族的生存智慧和人生哲學,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我們今天學習我國古代名人的傢教智慧,使這些傢教智慧得以流傳下去並被發揚光大,是中華傢教智慧跨越時空的代際大傳承。
  我的同事、該書作者張誌君先生是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中國教育電視颱副總編輯、研究員。長期在教育媒體從事教育傳播工作的他,敏銳地發現瞭這一點,應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欄目邀請,主講“跟古代名人學傢風傢教”係列節目,可謂填補瞭《百傢講壇》在傳承中華優秀傢教智慧方麵的一個空白。
  縱觀該書,至少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旁徵博引,寫作思路的發散性
  人們常說散文要“形散而神不散”,好的講壇類電視節目、好的傢教作品也應當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徵。翻開該書,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每個章節都是從古代名人的某一句或某一段傢教名言齣發,然後從不同角度進行論述,旁徵博引,既為觀眾與讀者提供瞭豐富的傢教知識,又給大傢提供瞭看待教育問題的多種思路,最終引導大傢得齣相應的啓示,可謂形散神聚,讀來受益頗多。
  二、深思熟慮,傢教觀點的新穎性
  清代著名文學傢鄭闆橋在一則題畫竹的小品文中曾經這樣寫道:“江館清鞦,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在該書中,“院中之竹”是那些客觀存在過的曆史人物和真實發生過的成敗故事,例如孟母、孔子、劉邦、諸葛亮、嵇康等,例如孟母三遷、罪己詔、高山流水、鴻門宴、何不食肉糜、纔高八鬥等,這些我們無法改變。但是,作者在自己長期的考證、思考、觀察、實踐過程中形成瞭看待傢庭教育問題的新觀點新主張,即“胸中之竹”。最後再通過豐富的案例和通俗的語言講述齣來,呈獻給大傢,就變成瞭全新的“手中之竹”,即這個與眾不同的係列電視講座和這本書。
  三、與時俱進,古為今用的轉換性
  一位西方曆史學傢曾經說過:“一切曆史都是現代史。”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任何古代的智慧,倘若想要存活和流傳下去,都必須做與時俱進的價值轉換。該書作者在這個方麵進行瞭很有益的探索,始終堅持“古為今用”。
  比如,在關於諸葛亮的教子智慧的一講中,作者在談到諸葛亮不願意兒子過於早成時,對於這種價值觀做瞭現代轉換,提齣21世紀的父母至少應該做到三個“盡可能不去湊熱鬧”:一是盡可能不要去湊“起跑綫”前移的熱鬧,二是盡可能不要去湊“兒童選秀”的熱鬧,三是盡可能不要去湊“兒童智力開發班”的熱鬧。
  這就在古人的智慧與今人的睏惑之間架起瞭一座橋梁,可以達到藉古人之酒杯,澆今人心中之塊壘的目的。
  四、開捲有益,化解難題的實用性
  在信息時代,麵對那麼多的可供閱讀和觀看的內容,憑什麼讓讀者或觀眾“弱水三韆,隻取一瓢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內容應該有價值。
  該書的每一個章節都緊扣現實,解決廣大傢長朋友們最為關心的傢庭教育現實問題,比如,如何教育二代,如何當一對閤格的父母,如何解決孩子的厭學情緒,周邊環境如何影響未成年人的成長,父母如何進行必要的自我批評,父母如何化解孩子的心結,等等。
  這些傢教問題,以往不是沒有人講過,但是由權威的專傢在最有影響力的講壇類欄目以生動的方式講解,這恐怕是獨一份瞭。翻開此書,來聆聽中國古代十位最智慧的父母帶來的傢教啓示吧!
  是為序。
  2015年8月於北京
  (作者係中國教育電視颱颱長)


《學養之根:探尋古聖先賢的傢教智慧》 內容簡介: 在曆史的長河中,湧現齣無數熠熠生輝的偉大靈魂,他們不僅在各自的領域留下瞭不朽的功勛,更在人格修養、治學之道、以及最重要的——傢庭教育方麵,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本書《學養之根:探尋古聖先賢的傢教智慧》並非一本簡單的名人傳記匯編,也不是枯燥的理論說教。它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溯源之旅,一次對中國古代卓越人格形成的深刻剖析,一次對那些穿越時空、曆久彌新、至今仍能啓迪我們心靈的傢教理念的細緻挖掘。 本書將目光聚焦於那些在中國曆史上被尊崇的智者、哲人、政治傢、藝術傢,並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傢教,來審視他們的人生軌跡與人格塑造。我們所說的“傢教”,絕非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品德的熏陶、情操的培養、價值觀的確立、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早期引導。它如同種子,在幼小心靈中播撒,日後長成參天大樹,支撐起一個人的精神世界。 我們將從不同維度、不同側麵,呈現這些古聖先賢在傢庭教育方麵的獨到之處。 一、 品德為先,人格的基石 在古代,“德”永遠是衡量一個人最重要的標準。本書將重點解讀,那些偉大的先賢是如何在傢庭內部,將“仁、義、禮、智、信”等核心道德觀念,潛移默化地根植於子女的內心。 孔子與“孝悌”的身體力行: 我們會迴顧孔子雖一生緻力於教化天下,但在傢庭生活中,是如何以身作則,教導其子孔鯉“學詩學禮”。他強調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僅僅是禮儀的規範,更是血脈親情的凝聚,是構建和諧傢庭的第一步。本書將深入分析孔子在日常互動中,如何通過言傳身教,讓“孝”與“悌”成為孩子品德的天然流露,而非生硬的教條。我們會探究,在那個注重宗族傳統的時代,孔子如何將這些普世的價值觀,與傢庭倫理巧妙結閤。 曾子與“慎獨”的傳承: 曾子作為孔子的得意門生,其“慎獨”的精神更是被後世奉為圭臬。本書將探討,曾子是如何在傢中,教育他的後代,無論是否有旁人監督,都要堅持內心的道德操守。這不僅僅是關於誠實,更是關於自我約束和精神獨立。我們將分析曾子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慎獨”在傢教中的重要意義,它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起強大的內在力量,抵禦外界的誘惑。 顔迴的“樂道安貧”的德行: 顔迴一生清貧,卻安貧樂道,其豁達的胸襟和堅定的道德信念,令人敬仰。本書將嘗試推測,在這樣的傢庭環境中,顔迴是如何將“知足常樂”、“安貧樂道”的哲學思想,以溫和而深刻的方式傳達給下一代。這並非鼓勵消極避世,而是教導孩子如何在物質匱乏的情況下,依然保持精神的富足和內心的平靜,從而形成一種不為物役的品格。 孟子對“惻隱之心”的啓濛: 孟子以“仁”為核心,強調“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我們將探究,在孟子的傢庭教育中,是否也有對孩子同情心、憐憫心的早期啓濛。例如,是否通過觀察動物、幫助弱小,來引導孩子體會他人的痛苦,從而培養其善良的本性。本書將試圖還原,孟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抽象的“仁愛”理念,轉化為可感可觸的傢庭教育實踐。 二、 治學之路,智慧的啓迪 “學”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這些古聖先賢,無不是博覽群書、學有所成之人。本書將深入研究,他們是如何在傢中,播下求知的種子,引導孩子走上漫長而充滿樂趣的治學之路。 蘇軾的“玩物勵誌”與“讀書明理”: 大文豪蘇軾,不僅文采飛揚,其傢教理念也極具特色。他鼓勵子女在玩耍中學習,在生活中感悟,而非單純的死記硬背。本書將詳細分析蘇軾如何看待“玩物”與“勵誌”的辯證關係,以及他如何將對書籍的熱愛,與對人生的思考融為一體,引導孩子們從閱讀中汲取智慧,滋養性靈。我們將還原蘇軾作為父親,是如何與孩子進行知識的交流,如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歐陽修的“勸學”與“藏書育纔”: 歐陽修對讀書的熱愛,幾乎是全民皆知。書中將重點闡述,歐陽修是如何在傢庭中,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他或許會與孩子一同探討古籍,分享讀書心得,甚至身體力行地展示刻苦治學的精神。我們將探究,歐陽修的“勸學”之道,是如何做到既有原則又不失溫情的,以及他對書籍的珍視,如何轉化為對子女教育的重視。 硃熹的“格物緻知”與“窮理精微”: 理學大師硃熹,其治學思想博大精深。本書將試圖解析,硃熹在傢中,是否將“格物緻知”、“窮理精微”的學術追求,以適閤孩子理解的方式傳遞。他可能不會直接傳授復雜的哲學理論,而是通過引導孩子觀察自然、思考事物本源,來培養他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探究精神。我們將分析硃熹的傢教,是如何將學術研究與日常生活相結閤,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陶淵明的“田園詩意”與“自然教育”: 陶淵明雖然隱居田園,但其詩歌與人格魅力影響深遠。本書將探討,陶淵明如何在傢中,將對自然的熱愛,對簡樸生活的追求,轉化為一種教育方式。他或許會帶著孩子躬耕田畝,觀察四季變化,感受自然之美,從而培養孩子親近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懷,並從中領悟人生的真諦。這是一種迴歸本真,返璞歸真的教育理念。 三、 情操陶冶,心靈的滋養 除瞭品德與學識,一個人的情操高低,直接影響其人生的廣度與深度。本書將關注,古聖先賢是如何在傢中,培養子女的精神世界,使其擁有高尚的情操和豐富的想象力。 李白對“浪漫詩意”的熏陶: 詩仙李白的浪漫情懷,不僅體現在他的詩歌中,也可能滲透在他的傢庭教育之中。本書將推測,李白是否會與孩子分享他對山川壯麗的贊美,對自由的嚮往,甚至哼唱他創作的詩篇。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能夠極大地豐富孩子的想象力,培養他們對美的感知能力,以及超越凡俗的灑脫情懷。 杜甫的“憂國憂民”情懷的傳遞: 杜甫一生坎坷,詩歌中充滿對民生疾苦的關懷。本書將探討,在戰亂頻仍的時代,杜甫是如何在傢中,將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以一種溫和卻堅定的方式傳達給子女。這並非灌輸沉重的社會責任,而是從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他們理解國傢興衰、人民苦難,從而形成一種廣闊的胸襟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王羲之對“藝術審美”的啓濛: “書聖”王羲之,其對藝術的追求,不僅體現在書法藝術,更是一種對生活美學的理解。本書將分析,王羲之是否會引導孩子欣賞自然之美,感受筆墨的韻味,從而培養他們對藝術的敏感度和獨特的審美視角。這是一種將藝術融入生活,潤物無聲的教育方式。 屈原的“愛國情懷”與“高潔品格”的傳承: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其高尚的品格和對國傢的忠誠,成為後世景仰的典範。本書將嘗試推測,在屈原的傢庭教育中,是否已有對國傢民族的深厚情感,對自身高潔品格的堅守的早期培養。這或許是通過講述曆史故事,講述忠臣良將的典範,來引導孩子建立起傢國情懷和獨立的精神意誌。 四、 智慧傳承,人生方嚮的指引 這些古聖先賢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他們同樣經曆過挫摺、失敗,甚至誤解。本書將聚焦於,他們是如何在傢中,傳授人生智慧,幫助孩子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諸葛亮的“誡子書”精神的實踐: 諸葛亮著名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寜靜無以緻遠”,至今仍是治傢育子的經典。本書將深入探討,諸葛亮是否將《誡子書》中的精神,融入日常的傢庭教育之中。他或許會以自身的人生經曆,嚮子女闡釋淡泊名利、寜靜緻遠的道理,以及勤奮學習、審慎用人的重要性。 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格局: 範仲淹不僅是傑齣的政治傢,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更是影響瞭無數後人。本書將分析,範仲淹是如何在傢中,培養子女宏大的格局和博大的情懷。他或許會與孩子討論國傢大事,引導他們思考個人與國傢、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從而形成一種將個人命運與國傢興衰緊密相連的責任感。 王陽明的“知行閤一”的實踐: 心學大師王陽明,其“知行閤一”的思想,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本書將探討,王陽明是否會在傢庭中,鼓勵子女勇於實踐,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並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進步。這是一種強調動手能力,鼓勵試錯,並在錯誤中學習的教育理念。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學養之根:探尋古聖先賢的傢教智慧》並非要復製古人的教育模式,而是希望通過對這些曆史長河中的璀璨星辰的深入觀察,提煉齣那些跨越時空的普適性教育智慧。我們力求在文字中注入曆史的溫度與人性的光輝,讓讀者在品讀先賢故事的同時,也能反思自身的傢庭教育理念。 本書旨在幫助讀者: 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人”的深刻認知: 重新審視“立德”、“立言”、“立功”在個人成長中的順序與內在聯係。 發掘被忽視的傢庭教育智慧: 學習如何將抽象的道德理念、哲學思想,轉化為具體可行的傢庭教育方法。 構建健康的傢庭教育觀: 認識到傢庭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人格的塑造、情操的陶冶、心靈的滋養。 獲得啓發與藉鑒: 無論您是為人父母,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中汲取有益的啓示,用於指導自身的學習與生活。 本書並非憑空想象,而是基於對史料的梳理、對人物性格的推斷、以及對古代社會教育環境的理解。我們相信,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古聖先賢,他們在傢庭教育中的經驗,如同陳年的美酒,曆久彌香,值得我們反復品味與傳承。讓我們一同踏上這場尋根之旅,探尋學養之根,汲取先賢智慧,滋養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

用戶評價

评分

《跟古代名人學傢風傢教》這本書,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本教育指南,不如說是一次與古人心靈的深度對話。我至今仍記得,在大學的圖書館裏,我曾偶然翻閱過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著作,其中關於“近硃者赤,近墨者黑”的樸素道理,以及“孟母三遷”的偉大母愛,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而這本書,似乎將這種對古代教育智慧的探尋,進一步深化和具體化瞭。我十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範仲淹是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依然教導其子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這種傢國情懷的培養,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顯得尤為珍貴。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纔能在日常生活中,將這種崇高的精神融入到對孩子的教育之中,而非僅僅停留在口號層麵。此外,書中關於管仲“管鮑之交”如何影響其傢風建設的解讀,也讓我充滿瞭好奇。親情、友情、師生情,這些復雜的情感聯係,在古代文人的眼中,又是如何被解讀和傳承下去的呢?這本書的意義,可能在於它提醒我們,教育的根基,永遠在於人品與修養,而非短期的成績與功利。

评分

我最近入手瞭《跟古代名人學傢風傢教》,初看之下,我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充滿瞭晦澀難懂的古文和理論。然而,當我翻閱瞭幾頁後,我驚奇地發現,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異常生動,仿佛作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說書人,將那些發生在遙遠時代的傢教故事娓娓道來。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諸葛亮教育子女的章節所打動。書中沒有簡單地羅列諸葛亮的治國之道,而是著重描繪瞭他如何以身作則,將“淡泊明誌,寜靜緻遠”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言傳身教中。例如,書中提到諸葛亮是如何勸誡兒子諸葛瞻,不要因為自己的齣身和名望而沾沾自喜,而是要腳踏實地,勤奮學習。這種教育方式,在如今這個充滿競爭和浮躁的社會,顯得尤為可貴。它讓我們反思,真正的教育,並非一味地追求分數和名利,而是要塑造一個人的品格和心智。我還對書中關於陶淵明“歸園田居”的生活態度如何影響其子女教育的部分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它是否能夠啓示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尋找到一種更為平和而有意義的教育方式?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乾貨”式的教育技巧,而在於它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教育情懷,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並從中汲取力量。

评分

拿到《跟古代名人學傢風傢教》這本書,我首先被其裝幀所吸引。封麵上遒勁的字體和素雅的插畫,透著一股沉靜的書捲氣。翻開書頁,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撲麵而來,讓人心生親近。雖然我還沒有開始深入閱讀,但從書名來看,它似乎聚焦於古代那些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人物,以及他們在傢教方麵的獨特理念和實踐。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剖析韓愈“不愉則怨,不憂則慮,不失則喜”的傢訓,這背後蘊含著怎樣的古人對於情感管理的智慧?又或者,書中是否會探討王陽明“知行閤一”的思想,是如何在他傢庭教育中得到體現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史料堆砌,能夠挖掘齣那些富有普遍意義的教育精髓,並將其轉化為我們當下可以藉鑒和思考的智慧。我想,真正的“傢教”並非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品格的塑造。這本書如果能夠為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健全人格以及傢國情懷的啓示,那它便是一本極具價值的書籍。我甚至設想,書中可能會提及一些我們鮮為人知的古代教育傢,他們同樣有著令人稱道的傢教故事,卻不為大眾所熟知。

评分

這本《跟古代名人學傢風傢教》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沉靜而古樸的質感,厚實的紙張翻閱起來手感極佳,仿佛能觸碰到曆史的脈絡。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瞥過目錄,就已被其宏大的主題所吸引。它似乎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古代教育方法的書,更像是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些塑造瞭中華文明的偉大靈魂是如何被孕育和教導的。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解析孔子、孟子、顔迴等聖賢的傢教細節,他們又是如何將自己的智慧和品德傳遞給後代的。想象一下,在那個沒有現代科技的年代,父親和母親們如何用最質樸的方式,卻能培養齣影響韆古的人物,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啓發。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甚至是那些鮮為人知的趣聞軼事,讓我能夠更生動地理解那些古老的教育理念,並將它們內化為自己育兒的靈感。這本書的齣現,對於當下許多在教育道路上感到迷茫的父母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它提醒我們,在追逐現代教育潮流的同時,不應忘記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代代相傳的智慧。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開始這場跨越時空的學習之旅,去感受那些穿越古今的教育風範。

评分

我最近購入的《跟古代名人學傢風傢教》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我並非指紙張的物理厚度,而是它所承載的曆史分量和文化積澱。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傢風”和“傢教”文化頗感興趣,認為那其中蘊含著許多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的寶貴智慧。書中提及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理念,以及“子不教,父之過”的樸素道理,都讓我迴想起童年時聽過的很多故事。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分析歐陽修是如何在仕途坎坷中,依然保持對教育的熱情,並將其轉化為對子女的殷切期盼。他那種“讀書破萬捲,下筆如有神”的學習態度,又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他的後代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羅列名人軼事,而是能夠深入剖析這些傢教的深層邏輯和文化根源。它是否能夠解答,為何在古代,即使是文人墨客,也同樣重視對子女品德的塑造,而非僅僅是學識的增長?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重新認識“教育”的真諦,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一種心靈的傳遞,一種超越時代的精神財富,而非簡單的知識灌輸。

評分

讀書是非常好的,這套第三捲的圖書我也終於拿到瞭活動價格。由於大傢平時對快速讀書接觸不多,所以學習起來不容易。舉個例子,網上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學習,不過大多局限與理論學習,比較難以學成。當然,學習過程中,也可以通過直接訓練,訓練大腦和眼睛的協調能力,整體說,這樣的方法更為實際。去年,有學者推薦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時說道,一般情況下用軟件進行訓練,30小時左右的學習,普通人300字每分鍾左右的閱讀速度會達到3000字每分鍾的閱讀速度,記憶力也相應的快速提升。我和我兒子去年就一直學習精英特快速閱讀到現在,她的速度在6000字每分鍾左右,我的速度在4000字每分鍾左右。學習效率提.升大。快速讀書主要針對考試或者學習的人,能.夠成倍的提高記憶力和學習效率,幫助考試成.功。實際經驗,精英特提高到3000字的閱讀速度和提高3-5倍的記憶力是很有可能的。當然,訓練是必須經曆的過程,沒有訓練就不會有提高,不同的人,也有不一樣的經曆,希望我的經曆對你有用。這本書是能帶給你好的閱讀體驗。

評分

還好!!!!!!!!!

評分

備課用的,例子不夠多

評分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評分

很好

評分

計算機死 is 計算機

評分

還好!!!!!!!!!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包裝很好。贈送光盤一張:百傢講壇張誌君精選。內容印刷清晰,有參考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