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针灸学

临床针灸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能贵,符文彬 编
图书标签:
  • 针灸学
  • 中医
  • 临床医学
  • 传统医学
  • 经络
  • 穴位
  • 疼痛治疗
  • 康复医学
  • 医学教材
  • 养生保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521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21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广州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王省良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临床针灸学》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之一,内容分为五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史、现代研究进展及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上篇为经络腧穴,重点介绍经络的概念、循行、症候、主治概要和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等;中篇为刺灸技术,介绍针灸技术的发展及量效关系,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技术要点、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下篇详细论述了针灸临床诊治思维,各种病症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检査要点、治疗策略、治疗方案、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和预后;另外,在附录中选录了古代针灸歌赋,解释了古代体表部位名称,并融人针灸护理常规。《临床针灸学》以接近临床为导向,突出临床诊治思维,开拓学生的临床针灸思维和动手能力,注重操作规范、技术要点、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增加了有临床价值的特色针灸技术,引人针灸临床证据和研究成果,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

目录


丛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绪论1
上篇经络腧穴
第一章经络总论10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10
第二节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13
第三节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5
第二章喻穴总论18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18
第二节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19
第三节特定穴21
第四节腧八的疋位方法26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29
第一节十二经脉及其腧穴29
第二节奇经八脉80
第三节十五络脉88
第四节常用奇穴89
中篇剌灸技术
第四章:刺灸技术总论97
第一节针具的起源与发展97
第二节针刺技术的起源与发展99
第三节灸法的起源与发展101
第五章:刺灸技术操作的量学要素102
第一节针刺技术操作的量学要素102
第二节灸法的量学要素103
第六章:刺灸技术的宜忌104
第一节施术部位的宜忌104
第二节患者体质的宜忌104
第三节病情宜忌104
第四节时间的宜忌105
第七章:刺灸技术各论106
第一节毫针技术106
第二节《内经》刺法122
第三节灸类技术124
第四节温针灸技术135
第五节热敏灸技术135
第六节天灸技术137
第七节拔罐类技术139
第八节三棱针技术141
第九节皮肤针技术143
第十节皮内针技术144
第十一节电针技术146
第十二节穴位注射技术148
第十三节穴位激光照射技术149
第十四节火针技术150
第十五节头针技术152
第十六节耳针技术155
第十七节眼针技术160
第十八节腹针技术163
第十九节手针技术166
第二十节腕踝针技术169
第二十一节穴位埋线技术172
第二二十二节针挑技术173
第二十三节子午流注技术175
第二十四节针刺麻醉技术184
第二十五节醒脑开窍技术187
第二十六节靳三针技术189
第二十七节贺氏三通技术191
第二十八节平衡针技术193
第二十九节董氏奇穴技术197
第三十节浮针技术203
第三十一节针刀技术205
第三十二节脐针技术207
下篇针灸治疗
第八章针灸临床诊治思维210
第一节明确疾病的诊断210
第二节加强病症的评估210
第三节重视经脉辨证211
第四节明确针灸治疗策略213
第五节治疗方案的制订216
第六节整合针灸学与针灸临床220
第七节健康教育221
第九章治疗各论222
第一节急症222
第二节痛症254
第三节心脑病症305
第四节肺系病症343
第五节肝胆脾胃病症359
第六节肾膀胱病症382
第七节气血津液病症399
第八节皮肤外科病症410
第九节妇儿科病症444
第十节五官病症484
第十一节其他病症501
参考文献512
附一针灸歌赋选录516
附二古代人体部位图527
附三针灸科护理常规530

精彩书摘

绪论
一、针灸学的概念、范畴和主要内容
针灸学(scienc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脆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阐明针灸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体系最具特色的学科之一。针灸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现已成为许多国家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具有自身特定的学术范畴。它以人为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的构建又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因而既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又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技术及针灸治疗。
二、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针灸学历史悠久。有关针灸起源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如古籍记载伏羲“尝百草而制九针'“黄帝咨访岐伯 针道生焉”等。针刺技术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即在“贬石”应用以后一个漫长的时期里产生。“贬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贬刺就成为刺法的萌芽时期。当人类进人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精制的石针,其后还产生了骨针、竹针。随着人类炼金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被称为“微针”的金属针具,并用这种微针治疗病痛,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刺法的发展。灸法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原始社会中生活在北方寒冷环境中的人们离不开烤火取暖,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温热对于腹部寒痛、胀满的治疗作用,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了灸法。据考证,先民们钻木取火或击石取火,往往用艾绒作为引火材料,这为艾灸技术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针法和灸法产生以后,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古代哲学思想及其他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以经络学说为核心理论框架,集理、法、方、穴、术为一体的针灸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大约在《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以前,主要以人们对针贬、火灸运用的实践经验而产生的个人对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关于经脉的原始记载,描述了十一脉的循行、证候及灸法治疗。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从战国到秦汉时期,以《内经》成书为标志。《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灵枢》又称为《针经》,全面阐述了针灸经络理论,记载了约160个常用穴位,并论述了较为详尽的针灸方法和临床应用,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在这一时期,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以阐明《内经》为要旨,其中关于奇经八脉和原气的论述,补充了《内经》的不足;同时,还提出了八会穴,并用五行学说对五输穴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针灸学理论体系。已佚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是这一时期有关腧穴的专著。东汉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创立了六经辨证,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许多针灸处方,主张针药并用,辨证论治。这些成就都丰富了针灸学的理论体系。
(三)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从魏晋时代至明代。魏晋时代的皇甫谧在魏甘露间(公元256~260年),将《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择其精要,编撰成《针灸甲乙经》,按脏腑、气血、经络、腧穴、刺灸法及对各科病症的针灸治疗进行了归纳和论述,共收录349个腧穴的名称、定位,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针灸专著。如晋代葛洪撰《肘后备急方》,收载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大大地推动了灸法的临床应用。隋唐时代,甄权著有《针方》、《针经钞》和《明堂人形图》(均佚)。唐政府在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组织甄权等对针灸学文献进行了整理校订。孙思邈所撰《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书中广泛收集了前代针灸医家的经验和个人体会,并绘制了“明堂三人图”,把人体正面、侧面及背面的十二经脉用五种颜色标出,奇经八脉用绿色表明,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已佚),他还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王焘的《外台秘要》和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收录了大量的灸治经验。可以看出,两晋和唐朝期间灸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代是国家针灸教育体系形成的开端,唐初时针灸已成为专门的学科。唐太医署负责医学的教育,分设4个医学专业和1个药学专业,针灸是医学专业之一,设“针博士一名,针助教一名,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为针灸学的规范教育奠定了基础。
宋金元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明,针灸专著明显增多。针灸机构和教育体系更为完善,并在课程上确立了《素问》、《灵枢》、《难经》和《针灸甲乙经》为必修课。北宋的王惟一,在政府支持下,对腧穴进行了重新考订,确立了354个经穴,于公元1026年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雕印刻碑,由政府颁布;其后他还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供针灸教学和考试使用,这对针灸学教具地发展做了开拓性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针灸学向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南宋王执中在其著作《针灸资生经》中收集了许多民间的临床经验,他善于灸术和运用压痛点诊断和治疗疾病。窦材所著《扁鹊心书》极力推崇灸法,提出每灸数十至百壮。金代何若愚创立的子午流注针法,提倡按时取穴法,建立了针灸时间医学。马丹阳善用“天星十二穴”,窦汉卿擅用“八脉交会穴”,其所著《标幽赋》成为后世针灸歌赋名篇。元代的滑寿在蒙古族翰林学士忽泰必烈所撰《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已佚)基础上,对经脉的循行及其相关的腧穴进行考订,著《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为后世研究经络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明代针灸学的发展达到高潮,出现了许多学术流派和争鸣。具体表现为对前代针灸文献进行了汇总整理;创立了丰富的针刺手法,在单式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20多种复式针刺手法;对于没有归经的穴位进行归纳而形成“奇穴”。灸法方面出现艾卷灸法,成为其后“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的基础。此期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陈会的《神应经》、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汪机的《针灸问对》、张介宾的《类经图翼》、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等。《针灸大全》对针刺手法进行了收集和评述;《针灸问对》则对针灸学术问题设立了80多条问答,是一部学术争鸣的著作。《针灸大成》是在杨继洲家传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汇编历代诸家针灸学术观点和实践经验编撰而成,可谓是继《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文献。
(四)针灸学术的低谷期
清代至民国时期,因当时医者多重药轻针,针灸学开始走向低谷,尤其是清代统治者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为理由,于公元1822年令太医院停止使用针灸,并废除了针灸科。随着西方列强在各地设立教会医院和西医学院(校),中医学受到进一步地排斥和歧视。此时期著作虽多,但创新较少。代表性针灸著作有吴谦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廖润鸿的《针灸集成》及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尽管受到排挤,针灸依然在民间得到广泛的应用。以承淡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有识之士,创办针灸学社,培养针灸人才,为保护和发扬针灸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家制订了发展中医的政策,中医针灸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1955年4月15日毛主席派汪东兴到杭州看望针灸专家朱琏并传达指示:“针灸是中医里面的精华之精华,要好好地推广、研究。”同日毛主席对话朱琏时还指出“针灸不是土东西,针灸是科学的,将来世界各国都要用它”。此后,《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院校、中医医院和研究机构,针灸学成为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针灸科是必设的科室。20世纪80年代初期,各中医院校先后建立了针灸系,并逐渐开展了针灸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形成了针灸学教学、医疗、科研的完整体系。随着针灸事业的蓬勃发展,针灸学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50年代前期,主要是整理针灸学文献,观察针灸适应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诠释针灸学的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针灸学者深人地研究古代针灸文献,进行针灸临床疗效总结,并开展了实验研究,揭示针灸的基本作用;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开展了针刺麻醉的研究与实践。20世纪70年代以来,应用神经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声、光、电、磁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针灸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深人的研究,对于针灸治病机理和镇痛原理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少学者也对针刺手法开展了一定研究。针灸治疗病种也不断扩大,最近有学者通过现代针灸文献研究,发现针灸治疗病症达461种,并将针灸病谱划分为四个等级,这对于科学划分针灸适应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06年,国家科技部对针灸学研究给予大力支持,设立了973计划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针灸专项,针灸适宜病症研究等一批针灸项目获得资助,这将有力地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
三、针灸的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
数千年来,针灸医学不仅对我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世界各国人民解除病痛作出一定的贡献,并逐渐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大约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被传到朝鲜、日本。公元693年,朝鲜在新罗王朝时设置针博士教授针生;公元562年我国赠日本钦明天皇《针经》,同年吴人知聪携《明堂图》、《针灸甲乙经》等医书赴日,其后日本多次派人来我国学医,公元702年日本颁布大宝律令,仿唐朝的医学教育制度,开始设置针灸专业,至今日本还开设针灸学院,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流传至今。随着中外文化地交流,针灸也被传到东南亚和印度大陆,公元6世纪华佗治病方术由宋人介绍给印度北部的乌场国;14世纪针灸师邹庚到越南为诸侯治病。针灸传播到欧洲开始于17世纪,法国成为欧洲传播针灸学术的主要国家。1671年,法国在哈尔文的《中医秘典》出版后,针灸开始用于临床,其后针灸从事者在法国、德国、英国及美国等欧美国家逐渐增多。
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灸学术的对外交流和传播进一步扩大。美国、德国、英国等都兴起了针灸热,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针灸纳人了医疗保险体系。为适应针灸医学的国际化发展要求,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成立了多个针灸国际培训中心,为许多国家培养了针灸人才。目前在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中医针灸医疗机构,尤其在日本、朝鲜、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国家成立了中医学院或针灸学术和研究机构。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荐43种病应用针灸治疗。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生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举行了针刺疗法听证会并明确指出,起源于中国的针刺疗法对许多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作用确切而副作用极小,可以广泛应用。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又列出了106种针灸适应证。2006年10月,由WHO西太区主办的“针灸腧穴定位国际标准”会议,对人体十四经361个穴位制订了国际标准。2010年,WHO启动了中医学疾病分类代码编制工作,第一次将传统医学纳人世界主流医学范畴,这对于针灸学在世界范围的普及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针灸学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和世界医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四、针灸现代研究进展
(一)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石,针灸学的现代研究最早主要围绕经络展开的,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循经感传、经脉脏腑相关(体表与内脏相关)、经脉的理化特性、体表与体表相关等方面对“经络实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循经感传的研究人体穴位受到刺激“得气”后,受试者经常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并沿古典经脉路线传导,被称为循经感传。根据对我国健康人群的大规模普查,循经感传出现率为12%~24%。
“循经感传”具有以下特点:
感传路线:在四肢部与古典经络循行路线相对一致,躯干部和头面部变异较大。
感传速度:

前言/序言


《经络探秘:人体能量的奥秘与调控》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一本讲解具体针灸技法的操作手册,而是深入探索人体经络系统这一古老而精深的理论体系。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回溯经络学说的起源,追寻其在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史中的演进脉络。通过详尽的阐述,本书旨在揭示经络并非仅仅是抽象的理论模型,而是人体功能活动、气血运行以及疾病传变的物质基础。 我们将首先从哲学与宇宙观的宏大视角切入,探讨经络学说与“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层联系。理解经络,必须先理解其所根植的哲学土壤。本书将逐一剖析这些哲学概念在经络学说中的体现,例如,经络如何被视为“气”在体内的运行通道,阴阳如何在经络的循行与功能上体现出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五行理论如何与脏腑经络的对应关系构建起一个有机的整体。 随后,本书将详细梳理经络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经脉、络脉、经筋、经别、奇经八脉等不同层面的组织结构。我们将清晰地阐释每一类经络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在人体内的作用。例如,十二正经作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其与脏腑的表里关系将得到深入的解读;而奇经八脉则以其独特的循行和功能,在协调十二正经、调节人体整体平衡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辅以精美的图示,力求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经络的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的立体网络。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聚焦于经络的功能及其在维护人体健康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深入探讨经络如何调控气血的运行,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如消化吸收、呼吸代谢、免疫防御等。本书将详细分析气血运行不畅或失衡时,可能引发的各种病理变化,并从经络失调的角度来解释这些变化。例如,某条经络的郁滞如何影响其所循行部位的血液循环,导致局部疼痛或功能障碍;或者某条经络的虚衰如何削弱相关脏腑的功能,进而影响全身的气血平衡。 本书还将着重阐述经络与脏腑的密切关系。通过经络系统,脏腑的功能得以相互联系、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将详细讲解各条经络与相应脏腑的配属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如何通过气血相互滋养、相互影响。理解脏腑与经络的相互依存关系,是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关键。 此外,本书将从另一个重要的维度——病理传变,来解析经络系统的功能。当人体发生疾病时,病邪的侵犯与传变往往会沿着经络的途径进行。本书将详细阐述疾病在经络系统中的传变规律,例如“表里传”、“子母传”、“循经传”等,从而帮助读者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这种对病理传变的深入理解,为认识和诊断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除了理论的阐述,本书还将探讨经络在人体自我调节与修复机制中的作用。人体的生命活动并非被动地接受外界影响,而是一个主动的、动态的平衡过程。经络系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信息传导”和“能量调控”角色,它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启动相应的生理反应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我们将从现代科学的视角,尝试解读经络在这些复杂生理过程中的作用,例如,经络与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等现代医学概念的潜在联系。 本书并非单纯的知识堆砌,而是力求通过严谨的逻辑、清晰的论证,以及丰富的历史文献考证,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系统、富有深度的经络学说认知框架。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读者不再将经络视为神秘不可测的概念,而是理解其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运行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人体健康、生命科学以及中国传统医学感兴趣的读者。包括但不限于: 对中医养生理论有浓厚兴趣的普通大众,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人体经络的奥秘。 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感兴趣,希望看到其在具体科学理论中的应用。 医学研究者,特别是对中医理论进行科学化、现代化探索的人士。 健康管理师、理疗师、保健从业者等,希望在理论层面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对历史文化有研究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了解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本书特色: 理论深度与广度并重: 既深入剖析经络学说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内涵,又广泛涵盖了经络系统的构成、功能、病理传变等多个维度。 历史脉络清晰: 追溯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发展,展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让读者了解其历史厚重感。 体系化构建: 逻辑严谨,层层递进,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经络学说知识体系。 力求科学解读: 在尊重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尝试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解读经络的生理功能,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图文并茂(设想): (在此不展开具体图示描述,但可理解为包含精美插图以助理解)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专业术语,力求用清晰、流畅的语言将复杂的理论传达给读者。 本书的价值: 通过阅读《经络探秘:人体能量的奥秘与调控》,您将: 深刻理解人体的内在运行机制: 了解气血是如何在体内流动的,以及这种流动如何影响您的身体健康。 掌握健康维护的东方智慧: 认识到经络系统在维持人体平衡、预防疾病方面的关键作用。 建立全新的健康观: 从整体、动态的视角看待身体的健康与疾病,超越对症治疗的局限。 拓展思维边界: 体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医学理论的完美融合,感受东方智慧的魅力。 为进一步的健康探索奠定坚实基础: 无论是中医养生,还是其他健康管理领域,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理论支持。 本书是一次关于人体内部奥秘的深度探索,一次关于生命能量流动的哲学之旅,一次关于东方智慧的现代解读。它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健康认知的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想提的一点是,这本书在“穴位图谱”方面的呈现非常专业和细致。每一个穴位都有清晰的解剖定位图,标注了骨性标志、肌肉层次以及附近重要的神经和血管,这对于保证针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而且,书中可能还会提供一些“特殊穴位”的讲解,比如“经验穴”、“特效穴”,以及一些“定位困难穴位”的简便取穴法。我一直觉得,穴位的准确掌握是针灸的基础,如果定位不准,不仅疗效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引发意外。因此,我对书中关于穴位图谱的详细讲解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非常赞赏这本书在“辩证论治”方面的系统性阐述。书中不仅仅是列举病症和治疗方案,而是强调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分型,然后根据不同的证型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头痛”这一常见病,书中并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针灸处方,而是详细分析了风寒、风热、痰湿、肝阳上亢等不同证型,并为每种证型提供了相应的经络、穴位和手法。这种精细的辨证方法,让我认识到针灸治疗的灵活性和个体化差异。我也注意到书中可能还包含了“病症的辩证分析”、“脉象、舌象与证型的关系”等内容,这些都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对于提升临床诊断能力至关重要。我对书中可能存在的“常用腧穴的主治范围”、“配穴原则”等章节也充满了好奇,相信这些内容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选择和组合穴位,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其对针灸理论的讲解方式,它并没有枯燥地堆砌那些深奥难懂的古代医书原文,而是用一种非常现代、易于理解的语言来阐释复杂的概念。例如,在讲解经络学说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引用《灵枢》中的原文,而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经络的循行路线、重要穴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清晰地展示出来。每一个穴位的讲解都包含其定位、主治、操作方法,甚至还有可能出现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可以说是非常详细和周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取穴”这一环节的深入探讨,作者强调了“辨证取穴”和“随证取穴”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取穴技巧和原则,这对于临床实践来说至关重要。我一直觉得,针穴的选择是针灸治疗成功的关键,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它不仅教我“在哪里找穴”,更教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找穴”,以及“如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取穴”。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让我对针灸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整体色调沉稳大气,采用了经典的医学书籍配色,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印象。标题“临床针灸学”的字体设计也颇具匠心,既有传统中医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感。在书脊的设计上,它也很显眼,即使在众多的医学书籍中,也能一眼被注意到。我当初购买它,很大程度上是被它专业的封面所吸引,它传递出的信息是:这是一本严肃、深入探讨针灸临床实践的书籍。拿到手中,纸张的触感也很好,厚实而富有质感,印刷清晰,排版合理,翻阅起来非常舒适。整体而言,这本书从外在给人的感觉就非常棒,它没有那些花哨的设计,一切都恰到好处,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这种对细节的追求,让我对书中内容的质量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针灸疗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在实际应用中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在浏览各大图书平台时,这本书的封面和标题立刻吸引了我,它精准地定位了“临床”二字,这正是我想寻找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我能在实践中直接应用的知识和技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还会仔细留意这本书的作者信息,一个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或学者撰写的书籍,其内容往往更具实用价值和权威性。从初次接触到这本书,我就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随时准备传授他宝贵的临床智慧。

评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介绍针灸疗法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养生保健”和“预防医学”方面的内容。我看到书中有一部分可能在探讨如何通过针灸来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与当前“治未病”的医学理念不谋而合,也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例如,书中可能还会介绍一些针对不同体质人群的针灸保健方法,比如“春季养肝”、“夏季祛湿”、“秋季润肺”、“冬季补肾”等,这些都非常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也很想知道,书中对于“针灸与情志调理”、“针灸与饮食起居”等方面的结合是否有所提及,因为我认为健康是一个整体,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调理。

评分

在我打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时,就被它严谨的学术风格所折服。序言部分言简意赅,直击主题,清晰地阐述了本书的编写目的和预期达到的效果,让我立刻明白这是一本面向临床实践的书籍,而非泛泛而谈的理论介绍。作者在序言中对针灸学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分析,也展现了他对整个领域的深刻洞察。紧接着的目录结构清晰明了,将庞杂的针灸知识系统地划分成各个章节,每一章的标题都精准地概括了其内容,让我能够迅速找到我感兴趣或者需要学习的部分。例如,在“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这一章节下,又细分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个科室的常见病,并且在每个病症下,又进一步列出了具体的辨证论治、选穴配穴、操作手法等细节。这种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案例分析部分尤其期待,因为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际案例来巩固和深化理解。我相信,通过阅读真实的病例,我能更好地理解针灸治疗的原理和应用,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临床技能。

评分

这本书的“常见病症针灸治疗”章节,内容之详尽,令我印象深刻。从感冒、咳嗽、胃痛等内科常见病,到腰腿痛、颈椎病等骨伤科疾病,再到痛经、不孕不育等妇科常见问题,几乎涵盖了日常临床中绝大多数的常见病。而且,对于每一种病症,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辨证分型,并根据不同的证型推荐了主穴、配穴,以及具体的针刺深度、刺激强度和留针时间等。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疑难杂症”的论述,虽然这类病症的治疗难度较大,但我相信作者会分享一些独特的经验和方法,这对我来说是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对书中可能还包含一些“急症处理”的章节也充满了期待,毕竟在临床上,快速准确地处理急症是检验医生水平的重要标准。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从内容到形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还结合了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书中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力求准确、清晰、易懂,并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地掌握针灸的精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贯穿始终的“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强调了医者与病人的沟通,以及对病人整体状况的关注。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学习和实践针灸的重要参考,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向我的同行们推荐这本书。

评分

这本书对于针灸手法的描述也相当详尽,并且配以大量的插图和示意图,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直观。不仅仅是“进针、得气、行针、出针”这样简单的流程,作者还详细讲解了提插、捻转、徐进、疾出等多种行针手法,以及不同手法在治疗不同病症时的应用差异。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讲解了“古法十三鬼穴”的应用,并详细介绍了不同鬼穴的适应症和操作方法,这让我对传统针灸的精髓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书中还强调了“医者心法”的重要性,告诫医者在施针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手法,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治疗理念。我一直认为,好的针灸医生不仅仅是技术好,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病人的感受,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让我深感认同。从书籍的章节设置来看,它似乎还涵盖了其他一些特殊的针法,比如“毫火针”、“艾灸”等,这让我非常期待进一步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在“文献回顾”和“研究进展”方面也可能有着深入的探讨,这对于了解针灸学的发展历史和前沿动态非常有帮助。我注意到,现代医学对针灸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许多研究都试图从生理学、神经科学等角度来解释针灸的治疗机制。如果这本书能够引用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将其与传统理论相结合,那将非常有启发性。我期待书中能够对“针灸的镇痛机制”、“针灸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等热门研究方向进行介绍,这有助于我更全面地理解针灸的科学依据。

评分

实用的一本书,印刷清晰

评分

实用的一本书,印刷清晰

评分

帮人买的,没毛病

评分

我买两本书只收到一本,怎么回事

评分

我买两本书只收到一本,怎么回事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我买两本书只收到一本,怎么回事

评分

我买两本书只收到一本,怎么回事

评分

我买两本书只收到一本,怎么回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