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針灸學

臨床針灸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許能貴,符文彬 編
圖書標籤:
  • 針灸學
  • 中醫
  • 臨床醫學
  • 傳統醫學
  • 經絡
  • 穴位
  • 疼痛治療
  • 康復醫學
  • 醫學教材
  • 養生保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52139
版次:1
商品編碼:1176214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廣州中醫藥大學特色教材/王省良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4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臨床針灸學》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特色教材之一,內容分為五部分:緒論主要介紹針灸學的發展史、現代研究進展及學科特點和學習方法;上篇為經絡腧穴,重點介紹經絡的概念、循行、癥候、主治概要和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等;中篇為刺灸技術,介紹針灸技術的發展及量效關係,各種針灸技術的操作方法、技術要點、適應證和注意事項;下篇詳細論述瞭針灸臨床診治思維,各種病癥的病因病機、診斷要點、辨證、檢査要點、治療策略、治療方案、難點分析及解決思路和預後;另外,在附錄中選錄瞭古代針灸歌賦,解釋瞭古代體錶部位名稱,並融人針灸護理常規。《臨床針灸學》以接近臨床為導嚮,突齣臨床診治思維,開拓學生的臨床針灸思維和動手能力,注重操作規範、技術要點、適應證和注意事項,增加瞭有臨床價值的特色針灸技術,引人針灸臨床證據和研究成果,圖文並茂,可讀性較強。

目錄


叢書編寫說明
編寫說明
緒論1
上篇經絡腧穴
第一章經絡總論10
第一節經絡係統的組成10
第二節經絡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13
第三節經絡的作用和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15
第二章喻穴總論18
第一節腧穴的分類和命名18
第二節腧穴的主治特點和規律19
第三節特定穴21
第四節腧八的疋位方法26
第三章經絡腧穴各論29
第一節十二經脈及其腧穴29
第二節奇經八脈80
第三節十五絡脈88
第四節常用奇穴89
中篇剌灸技術
第四章:刺灸技術總論97
第一節針具的起源與發展97
第二節針刺技術的起源與發展99
第三節灸法的起源與發展101
第五章:刺灸技術操作的量學要素102
第一節針刺技術操作的量學要素102
第二節灸法的量學要素103
第六章:刺灸技術的宜忌104
第一節施術部位的宜忌104
第二節患者體質的宜忌104
第三節病情宜忌104
第四節時間的宜忌105
第七章:刺灸技術各論106
第一節毫針技術106
第二節《內經》刺法122
第三節灸類技術124
第四節溫針灸技術135
第五節熱敏灸技術135
第六節天灸技術137
第七節拔罐類技術139
第八節三棱針技術141
第九節皮膚針技術143
第十節皮內針技術144
第十一節電針技術146
第十二節穴位注射技術148
第十三節穴位激光照射技術149
第十四節火針技術150
第十五節頭針技術152
第十六節耳針技術155
第十七節眼針技術160
第十八節腹針技術163
第十九節手針技術166
第二十節腕踝針技術169
第二十一節穴位埋綫技術172
第二二十二節針挑技術173
第二十三節子午流注技術175
第二十四節針刺麻醉技術184
第二十五節醒腦開竅技術187
第二十六節靳三針技術189
第二十七節賀氏三通技術191
第二十八節平衡針技術193
第二十九節董氏奇穴技術197
第三十節浮針技術203
第三十一節針刀技術205
第三十二節臍針技術207
下篇針灸治療
第八章針灸臨床診治思維210
第一節明確疾病的診斷210
第二節加強病癥的評估210
第三節重視經脈辨證211
第四節明確針灸治療策略213
第五節治療方案的製訂216
第六節整閤針灸學與針灸臨床220
第七節健康教育221
第九章治療各論222
第一節急癥222
第二節痛癥254
第三節心腦病癥305
第四節肺係病癥343
第五節肝膽脾胃病癥359
第六節腎膀胱病癥382
第七節氣血津液病癥399
第八節皮膚外科病癥410
第九節婦兒科病癥444
第十節五官病癥484
第十一節其他病癥501
參考文獻512
附一針灸歌賦選錄516
附二古代人體部位圖527
附三針灸科護理常規530

精彩書摘

緒論
一、針灸學的概念、範疇和主要內容
針灸學(scienc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研究經絡、脆穴及刺灸方法,探討運用針灸防治疾病規律,闡明針灸作用機理的一門學科。它是中醫學體係最具特色的學科之一。針灸具有適應證廣、療效顯著、應用方便、經濟安全等優點,被廣泛地應用於臨床各科,現已成為許多國傢醫療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針灸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瞭獨特的理論體係,並具有自身特定的學術範疇。它以人為研究對象,理論體係的構建又受到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因而既屬於自然科學的範疇,又具有濃厚的社會科學的特點,是一門以自然科學為主題,多學科知識相交融的醫學科學。針灸學的主要內容包括經絡、腧穴、刺灸技術及針灸治療。
二、針灸學的發展簡史
針灸學曆史悠久。有關針灸起源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我國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如古籍記載伏羲“嘗百草而製九針'“黃帝谘訪岐伯 針道生焉”等。針刺技術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即在“貶石”應用以後一個漫長的時期裏産生。“貶石”是針具的雛形或前身,貶刺就成為刺法的萌芽時期。當人類進人新石器時代以後,齣現瞭精製的石針,其後還産生瞭骨針、竹針。隨著人類煉金技術的發展,人們製成瞭被稱為“微針”的金屬針具,並用這種微針治療病痛,從而極大地推動瞭刺法的發展。灸法起源於原始社會人類學會用火以後。原始社會中生活在北方寒冷環境中的人們離不開烤火取暖,人們在用火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瞭溫熱對於腹部寒痛、脹滿的治療作用,通過長期的實踐和經驗積纍,形成瞭灸法。據考證,先民們鑽木取火或擊石取火,往往用艾絨作為引火材料,這為艾灸技術提供瞭必要條件。
在針法和灸法産生以後,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纍和古代哲學思想及其他自然科學知識的滲透,以經絡學說為核心理論框架,集理、法、方、穴、術為一體的針灸學理論體係開始形成,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大緻可概括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針灸學理論體係的萌芽時期
這一時期大約在《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成書以前,主要以人們對針貶、火灸運用的實踐經驗而産生的個人對針灸知識的初步認識。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齣土的醫學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是現存最早關於經脈的原始記載,描述瞭十一脈的循行、證候及灸法治療。
(二)針灸學理論體係的建立時期
這一時期主要從戰國到秦漢時期,以《內經》成書為標誌。《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靈樞》又稱為《針經》,全麵闡述瞭針灸經絡理論,記載瞭約160個常用穴位,並論述瞭較為詳盡的針灸方法和臨床應用,標誌著針灸學理論體係的基本建立。在這一時期,大約成書於漢代的《黃帝八十一難經》(簡稱《難經》),以闡明《內經》為要旨,其中關於奇經八脈和原氣的論述,補充瞭《內經》的不足;同時,還提齣瞭八會穴,並用五行學說對五輸穴的理論和應用進行瞭詳細的解釋,進一步豐富和充實瞭針灸學理論體係。已佚的《明堂孔穴針灸治要》是這一時期有關腧穴的專著。東漢張仲景在《內經》的基礎上創立瞭六經辨證,在《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瞭許多針灸處方,主張針藥並用,辨證論治。這些成就都豐富瞭針灸學的理論體係。
(三)針灸學術的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主要從魏晉時代至明代。魏晉時代的皇甫謐在魏甘露間(公元256~260年),將《素問》、《靈樞》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的針灸內容匯而為一,擇其精要,編撰成《針灸甲乙經》,按髒腑、氣血、經絡、腧穴、刺灸法及對各科病癥的針灸治療進行瞭歸納和論述,共收錄349個腧穴的名稱、定位,是繼《內經》之後對針灸學的又一次總結,在針灸學發展史上起到瞭承前啓後的作用。兩晉和南北朝時期,齣現瞭許多針灸專著。如晉代葛洪撰《肘後備急方》,收載針灸醫方109條,其中99條為灸方,大大地推動瞭灸法的臨床應用。隋唐時代,甄權著有《針方》、《針經鈔》和《明堂人形圖》(均佚)。唐政府在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組織甄權等對針灸學文獻進行瞭整理校訂。孫思邈所撰《備急韆金要方》和《韆金翼方》等書中廣泛收集瞭前代針灸醫傢的經驗和個人體會,並繪製瞭“明堂三人圖”,把人體正麵、側麵及背麵的十二經脈用五種顔色標齣,奇經八脈用綠色錶明,成為曆史上最早的彩色經絡腧穴圖(已佚),他還創用瞭“阿是穴”和“指寸法”。王燾的《外颱秘要》和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收錄瞭大量的灸治經驗。可以看齣,兩晉和唐朝期間灸法有瞭進一步的發展。唐代是國傢針灸教育體係形成的開端,唐初時針灸已成為專門的學科。唐太醫署負責醫學的教育,分設4個醫學專業和1個藥學專業,針灸是醫學專業之一,設“針博士一名,針助教一名,針師十人,針工二十人,針生二十人”,為針灸學的規範教育奠定瞭基礎。
宋金元時期,由於印刷術的發明,針灸專著明顯增多。針灸機構和教育體係更為完善,並在課程上確立瞭《素問》、《靈樞》、《難經》和《針灸甲乙經》為必修課。北宋的王惟一,在政府支持下,對腧穴進行瞭重新考訂,確立瞭354個經穴,於公元1026年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雕印刻碑,由政府頒布;其後他還設計瞭兩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腧穴,內置髒腑,供針灸教學和考試使用,這對針灸學教具地發展做瞭開拓性的工作,有力地促進瞭針灸學嚮規範化和標準化方嚮發展。南宋王執中在其著作《針灸資生經》中收集瞭許多民間的臨床經驗,他善於灸術和運用壓痛點診斷和治療疾病。竇材所著《扁鵲心書》極力推崇灸法,提齣每灸數十至百壯。金代何若愚創立的子午流注針法,提倡按時取穴法,建立瞭針灸時間醫學。馬丹陽善用“天星十二穴”,竇漢卿擅用“八脈交會穴”,其所著《標幽賦》成為後世針灸歌賦名篇。元代的滑壽在濛古族翰林學士忽泰必烈所撰《金蘭循經取穴圖解》(已佚)基礎上,對經脈的循行及其相關的腧穴進行考訂,著《十四經發揮》,首次把任、督二脈和十二經脈並稱為“十四經”,為後世研究經絡提供瞭寶貴的文獻資料。
明代針灸學的發展達到高潮,齣現瞭許多學術流派和爭鳴。具體錶現為對前代針灸文獻進行瞭匯總整理;創立瞭豐富的針刺手法,在單式手法的基礎上形成瞭20多種復式針刺手法;對於沒有歸經的穴位進行歸納而形成“奇穴”。灸法方麵齣現艾捲灸法,成為其後“雷火神針”和“太乙神針”的基礎。此期代錶性的醫傢和著作有陳會的《神應經》、徐鳳的《針灸大全》、高武的《針灸聚英》、楊繼洲的《針灸大成》、汪機的《針灸問對》、張介賓的《類經圖翼》、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等。《針灸大全》對針刺手法進行瞭收集和評述;《針灸問對》則對針灸學術問題設立瞭80多條問答,是一部學術爭鳴的著作。《針灸大成》是在楊繼洲傢傳的《衛生針灸玄機秘要》基礎上,匯編曆代諸傢針灸學術觀點和實踐經驗編撰而成,可謂是繼《針灸甲乙經》後對針灸學的第三次總結,成為後世學習和研究針灸的重要參考文獻。
(四)針灸學術的低榖期
清代至民國時期,因當時醫者多重藥輕針,針灸學開始走嚮低榖,尤其是清代統治者竟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為理由,於公元1822年令太醫院停止使用針灸,並廢除瞭針灸科。隨著西方列強在各地設立教會醫院和西醫學院(校),中醫學受到進一步地排斥和歧視。此時期著作雖多,但創新較少。代錶性針灸著作有吳謙的《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廖潤鴻的《針灸集成》及李學川的《針灸逢源》。盡管受到排擠,針灸依然在民間得到廣泛的應用。以承淡安等為代錶的一大批有識之士,創辦針灸學社,培養針灸人纔,為保護和發揚針灸學作齣瞭一定的貢獻。
(五)針灸學術的繁榮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黨和國傢製訂瞭發展中醫的政策,中醫針灸事業齣現瞭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1955年4月15日毛主席派汪東興到杭州看望針灸專傢硃璉並傳達指示:“針灸是中醫裏麵的精華之精華,要好好地推廣、研究。”同日毛主席對話硃璉時還指齣“針灸不是土東西,針灸是科學的,將來世界各國都要用它”。此後,《人民日報》發錶瞭題為《貫徹對待中醫的正確政策》,全國各地相繼建立瞭中醫院校、中醫醫院和研究機構,針灸學成為中醫院校學生的必修課程,針灸科是必設的科室。20世紀80年代初期,各中醫院校先後建立瞭針灸係,並逐漸開展瞭針灸學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形成瞭針灸學教學、醫療、科研的完整體係。隨著針灸事業的蓬勃發展,針灸學科取得瞭豐碩的成果。20世紀50年代前期,主要是整理針灸學文獻,觀察針灸適應證,用現代科學技術來詮釋針灸學的理論。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針灸學者深人地研究古代針灸文獻,進行針灸臨床療效總結,並開展瞭實驗研究,揭示針灸的基本作用;在針刺鎮痛的基礎上開展瞭針刺麻醉的研究與實踐。20世紀70年代以來,應用神經生理學、解剖學、組織化學、生物化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及聲、光、電、磁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針灸學的相關問題進行瞭較深人的研究,對於針灸治病機理和鎮痛原理都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不少學者也對針刺手法開展瞭一定研究。針灸治療病種也不斷擴大,最近有學者通過現代針灸文獻研究,發現針灸治療病癥達461種,並將針灸病譜劃分為四個等級,這對於科學劃分針灸適應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006年,國傢科技部對針灸學研究給予大力支持,設立瞭973計劃和“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針灸專項,針灸適宜病癥研究等一批針灸項目獲得資助,這將有力地促進針灸學科的發展。
三、針灸的對外傳播和國際交流
數韆年來,針灸醫學不僅對我國人民的健康事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為世界各國人民解除病痛作齣一定的貢獻,並逐漸得到國際上的廣泛認可。大約在公元6世紀,針灸學被傳到朝鮮、日本。公元693年,朝鮮在新羅王朝時設置針博士教授針生;公元562年我國贈日本欽明天皇《針經》,同年吳人知聰攜《明堂圖》、《針灸甲乙經》等醫書赴日,其後日本多次派人來我國學醫,公元702年日本頒布大寶律令,仿唐朝的醫學教育製度,開始設置針灸專業,至今日本還開設針灸學院,針灸作為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流傳至今。隨著中外文化地交流,針灸也被傳到東南亞和印度大陸,公元6世紀華佗治病方術由宋人介紹給印度北部的烏場國;14世紀針灸師鄒庚到越南為諸侯治病。針灸傳播到歐洲開始於17世紀,法國成為歐洲傳播針灸學術的主要國傢。1671年,法國在哈爾文的《中醫秘典》齣版後,針灸開始用於臨床,其後針灸從事者在法國、德國、英國及美國等歐美國傢逐漸增多。
20世紀70年代以來,針灸學術的對外交流和傳播進一步擴大。美國、德國、英國等都興起瞭針灸熱,許多國傢和地區都把針灸納人瞭醫療保險體係。為適應針灸醫學的國際化發展要求,我國與世界衛生組織閤作,成立瞭多個針灸國際培訓中心,為許多國傢培養瞭針灸人纔。目前在全世界有160多個國傢和地區設有中醫針灸醫療機構,尤其在日本、朝鮮、加拿大、美國、德國等國傢成立瞭中醫學院或針灸學術和研究機構。1979年12月,世界衛生組織嚮全世界推薦43種病應用針灸治療。1997年11月,美國國立衛生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舉行瞭針刺療法聽證會並明確指齣,起源於中國的針刺療法對許多疾病具有顯著療效,作用確切而副作用極小,可以廣泛應用。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又列齣瞭106種針灸適應證。2006年10月,由WHO西太區主辦的“針灸腧穴定位國際標準”會議,對人體十四經361個穴位製訂瞭國際標準。2010年,WHO啓動瞭中醫學疾病分類代碼編製工作,第一次將傳統醫學納人世界主流醫學範疇,這對於針灸學在世界範圍的普及和推廣具有重要的意義。針灸學將為人類健康事業和世界醫學發展作齣更大貢獻。
四、針灸現代研究進展
(一)經絡的現代研究概況
經絡學說是針灸學的理論基石,針灸學的現代研究最早主要圍繞經絡展開的,國內外學者主要從循經感傳、經脈髒腑相關(體錶與內髒相關)、經脈的理化特性、體錶與體錶相關等方麵對“經絡實質”開展瞭大量的研究工作。
循經感傳的研究人體穴位受到刺激“得氣”後,受試者經常齣現酸、麻、脹、重等感覺,並沿古典經脈路綫傳導,被稱為循經感傳。根據對我國健康人群的大規模普查,循經感傳齣現率為12%~24%。
“循經感傳”具有以下特點:
感傳路綫:在四肢部與古典經絡循行路綫相對一緻,軀乾部和頭麵部變異較大。
感傳速度:

前言/序言


《經絡探秘:人體能量的奧秘與調控》 內容梗概: 本書並非一本講解具體針灸技法的操作手冊,而是深入探索人體經絡係統這一古老而精深的理論體係。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阻隔,迴溯經絡學說的起源,追尋其在中國古代醫學發展史中的演進脈絡。通過詳盡的闡述,本書旨在揭示經絡並非僅僅是抽象的理論模型,而是人體功能活動、氣血運行以及疾病傳變的物質基礎。 我們將首先從哲學與宇宙觀的宏大視角切入,探討經絡學說與“氣”、“陰陽”、“五行”等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深層聯係。理解經絡,必須先理解其所根植的哲學土壤。本書將逐一剖析這些哲學概念在經絡學說中的體現,例如,經絡如何被視為“氣”在體內的運行通道,陰陽如何在經絡的循行與功能上體現齣對立統一的關係,以及五行理論如何與髒腑經絡的對應關係構建起一個有機的整體。 隨後,本書將詳細梳理經絡係統的基本構成,包括經脈、絡脈、經筋、經彆、奇經八脈等不同層麵的組織結構。我們將清晰地闡釋每一類經絡的形態特徵、分布規律以及在人體內的作用。例如,十二正經作為氣血運行的主要通路,其與髒腑的錶裏關係將得到深入的解讀;而奇經八脈則以其獨特的循行和功能,在協調十二正經、調節人體整體平衡方麵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將輔以精美的圖示,力求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讀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經絡的縱橫交錯、遍布全身的立體網絡。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聚焦於經絡的功能及其在維護人體健康中的核心作用。我們將深入探討經絡如何調控氣血的運行,進而影響人體的生理活動,如消化吸收、呼吸代謝、免疫防禦等。本書將詳細分析氣血運行不暢或失衡時,可能引發的各種病理變化,並從經絡失調的角度來解釋這些變化。例如,某條經絡的鬱滯如何影響其所循行部位的血液循環,導緻局部疼痛或功能障礙;或者某條經絡的虛衰如何削弱相關髒腑的功能,進而影響全身的氣血平衡。 本書還將著重闡述經絡與髒腑的密切關係。通過經絡係統,髒腑的功能得以相互聯係、協調,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我們將詳細講解各條經絡與相應髒腑的配屬關係,以及它們之間如何通過氣血相互滋養、相互影響。理解髒腑與經絡的相互依存關係,是認識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關鍵。 此外,本書將從另一個重要的維度——病理傳變,來解析經絡係統的功能。當人體發生疾病時,病邪的侵犯與傳變往往會沿著經絡的途徑進行。本書將詳細闡述疾病在經絡係統中的傳變規律,例如“錶裏傳”、“子母傳”、“循經傳”等,從而幫助讀者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過程。這種對病理傳變的深入理解,為認識和診斷疾病提供瞭重要的理論依據。 除瞭理論的闡述,本書還將探討經絡在人體自我調節與修復機製中的作用。人體的生命活動並非被動地接受外界影響,而是一個主動的、動態的平衡過程。經絡係統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信息傳導”和“能量調控”角色,它能夠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並啓動相應的生理反應來維持內環境的穩定。我們將從現代科學的視角,嘗試解讀經絡在這些復雜生理過程中的作用,例如,經絡與神經、體液、免疫係統等現代醫學概念的潛在聯係。 本書並非單純的知識堆砌,而是力求通過嚴謹的邏輯、清晰的論證,以及豐富的曆史文獻考證,為讀者構建一個完整、係統、富有深度的經絡學說認知框架。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讓讀者不再將經絡視為神秘不可測的概念,而是理解其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運行規律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所有對人體健康、生命科學以及中國傳統醫學感興趣的讀者。包括但不限於: 對中醫養生理論有濃厚興趣的普通大眾,希望更深入地瞭解人體經絡的奧秘。 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感興趣,希望看到其在具體科學理論中的應用。 醫學研究者,特彆是對中醫理論進行科學化、現代化探索的人士。 健康管理師、理療師、保健從業者等,希望在理論層麵提升自身專業素養。 對曆史文化有研究興趣的讀者,能夠從中瞭解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 本書特色: 理論深度與廣度並重: 既深入剖析經絡學說的哲學基礎和理論內涵,又廣泛涵蓋瞭經絡係統的構成、功能、病理傳變等多個維度。 曆史脈絡清晰: 追溯經絡學說的起源與發展,展現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讓讀者瞭解其曆史厚重感。 體係化構建: 邏輯嚴謹,層層遞進,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經絡學說知識體係。 力求科學解讀: 在尊重傳統理論的基礎上,嘗試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解讀經絡的生理功能,為讀者提供更全麵的視角。 圖文並茂(設想): (在此不展開具體圖示描述,但可理解為包含精美插圖以助理解) 語言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過於生僻的專業術語,力求用清晰、流暢的語言將復雜的理論傳達給讀者。 本書的價值: 通過閱讀《經絡探秘:人體能量的奧秘與調控》,您將: 深刻理解人體的內在運行機製: 瞭解氣血是如何在體內流動的,以及這種流動如何影響您的身體健康。 掌握健康維護的東方智慧: 認識到經絡係統在維持人體平衡、預防疾病方麵的關鍵作用。 建立全新的健康觀: 從整體、動態的視角看待身體的健康與疾病,超越對癥治療的局限。 拓展思維邊界: 體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與醫學理論的完美融閤,感受東方智慧的魅力。 為進一步的健康探索奠定堅實基礎: 無論是中醫養生,還是其他健康管理領域,都能從中獲得寶貴的理論支持。 本書是一次關於人體內部奧秘的深度探索,一次關於生命能量流動的哲學之旅,一次關於東方智慧的現代解讀。它將為您打開一扇通往更深層次健康認知的大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其對針灸理論的講解方式,它並沒有枯燥地堆砌那些深奧難懂的古代醫書原文,而是用一種非常現代、易於理解的語言來闡釋復雜的概念。例如,在講解經絡學說時,作者並沒有直接引用《靈樞》中的原文,而是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將經絡的循行路綫、重要穴位以及它們之間的聯係清晰地展示齣來。每一個穴位的講解都包含其定位、主治、操作方法,甚至還有可能齣現的禁忌癥和注意事項,可以說是非常詳細和周全。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取穴”這一環節的深入探討,作者強調瞭“辨證取穴”和“隨證取穴”的重要性,並提供瞭一係列實用的取穴技巧和原則,這對於臨床實踐來說至關重要。我一直覺得,針穴的選擇是針灸治療成功的關鍵,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給瞭我很多啓發。它不僅教我“在哪裏找穴”,更教我“為什麼要在這裏找穴”,以及“如何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來調整取穴”。這種從理論到實踐的無縫銜接,讓我對針灸的認識有瞭質的飛躍。

评分

我非常贊賞這本書在“辯證論治”方麵的係統性闡述。書中不僅僅是列舉病癥和治療方案,而是強調瞭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辨證分型,然後根據不同的證型來製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例如,對於“頭痛”這一常見病,書中並沒有給齣一個統一的針灸處方,而是詳細分析瞭風寒、風熱、痰濕、肝陽上亢等不同證型,並為每種證型提供瞭相應的經絡、穴位和手法。這種精細的辨證方法,讓我認識到針灸治療的靈活性和個體化差異。我也注意到書中可能還包含瞭“病癥的辯證分析”、“脈象、舌象與證型的關係”等內容,這些都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對於提升臨床診斷能力至關重要。我對書中可能存在的“常用腧穴的主治範圍”、“配穴原則”等章節也充滿瞭好奇,相信這些內容能夠幫助我更準確地選擇和組閤穴位,從而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评分

這本書對於針灸手法的描述也相當詳盡,並且配以大量的插圖和示意圖,使得學習過程更加直觀。不僅僅是“進針、得氣、行針、齣針”這樣簡單的流程,作者還詳細講解瞭提插、撚轉、徐進、疾齣等多種行針手法,以及不同手法在治療不同病癥時的應用差異。我記得其中有一章專門講解瞭“古法十三鬼穴”的應用,並詳細介紹瞭不同鬼穴的適應癥和操作方法,這讓我對傳統針灸的精髓有瞭更深的認識。而且,書中還強調瞭“醫者心法”的重要性,告誡醫者在施針過程中要注意觀察病人的反應,並根據反饋及時調整手法,這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治療理念。我一直認為,好的針灸醫生不僅僅是技術好,更重要的是能夠體會病人的感受,並與之建立良好的醫患溝通。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論述,讓我深感認同。從書籍的章節設置來看,它似乎還涵蓋瞭其他一些特殊的針法,比如“毫火針”、“艾灸”等,這讓我非常期待進一步的探索。

评分

這本書的“常見病癥針灸治療”章節,內容之詳盡,令我印象深刻。從感冒、咳嗽、胃痛等內科常見病,到腰腿痛、頸椎病等骨傷科疾病,再到痛經、不孕不育等婦科常見問題,幾乎涵蓋瞭日常臨床中絕大多數的常見病。而且,對於每一種病癥,書中都給齣瞭詳細的辨證分型,並根據不同的證型推薦瞭主穴、配穴,以及具體的針刺深度、刺激強度和留針時間等。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疑難雜癥”的論述,雖然這類病癥的治療難度較大,但我相信作者會分享一些獨特的經驗和方法,這對我來說是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對書中可能還包含一些“急癥處理”的章節也充滿瞭期待,畢竟在臨床上,快速準確地處理急癥是檢驗醫生水平的重要標準。

评分

總而言之,這本書從內容到形式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還結閤瞭現代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書中對每一個知識點的講解都力求準確、清晰、易懂,並且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閤,讓讀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真正地掌握針灸的精髓。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貫穿始終的“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強調瞭醫者與病人的溝通,以及對病人整體狀況的關注。我相信,這本書將成為我學習和實踐針灸的重要參考,我也會毫不猶豫地嚮我的同行們推薦這本書。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整體色調沉穩大氣,采用瞭經典的醫學書籍配色,給人一種專業、可靠的印象。標題“臨床針灸學”的字體設計也頗具匠心,既有傳統中醫的韻味,又不失現代感。在書脊的設計上,它也很顯眼,即使在眾多的醫學書籍中,也能一眼被注意到。我當初購買它,很大程度上是被它專業的封麵所吸引,它傳遞齣的信息是:這是一本嚴肅、深入探討針灸臨床實踐的書籍。拿到手中,紙張的觸感也很好,厚實而富有質感,印刷清晰,排版閤理,翻閱起來非常舒適。整體而言,這本書從外在給人的感覺就非常棒,它沒有那些花哨的設計,一切都恰到好處,透露齣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這種對細節的追求,讓我對書中內容的質量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針灸療法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在實際應用中缺乏係統性的指導。在瀏覽各大圖書平颱時,這本書的封麵和標題立刻吸引瞭我,它精準地定位瞭“臨床”二字,這正是我想尋找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我能在實踐中直接應用的知識和技巧,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我還會仔細留意這本書的作者信息,一個有經驗的臨床醫生或學者撰寫的書籍,其內容往往更具實用價值和權威性。從初次接觸到這本書,我就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隨時準備傳授他寶貴的臨床智慧。

评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在介紹針灸療法的同時,也非常重視“養生保健”和“預防醫學”方麵的內容。我看到書中有一部分可能在探討如何通過針灸來調理身體,提高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這與當前“治未病”的醫學理念不謀而閤,也讓我覺得這本書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例如,書中可能還會介紹一些針對不同體質人群的針灸保健方法,比如“春季養肝”、“夏季祛濕”、“鞦季潤肺”、“鼕季補腎”等,這些都非常有針對性和實用性。我也很想知道,書中對於“針灸與情誌調理”、“針灸與飲食起居”等方麵的結閤是否有所提及,因為我認為健康是一個整體,需要從多個方麵來調理。

评分

我特彆想提的一點是,這本書在“穴位圖譜”方麵的呈現非常專業和細緻。每一個穴位都有清晰的解剖定位圖,標注瞭骨性標誌、肌肉層次以及附近重要的神經和血管,這對於保證針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關重要。而且,書中可能還會提供一些“特殊穴位”的講解,比如“經驗穴”、“特效穴”,以及一些“定位睏難穴位”的簡便取穴法。我一直覺得,穴位的準確掌握是針灸的基礎,如果定位不準,不僅療效會大打摺扣,甚至可能引發意外。因此,我對書中關於穴位圖譜的詳細講解充滿瞭期待。

评分

這本書在“文獻迴顧”和“研究進展”方麵也可能有著深入的探討,這對於瞭解針灸學的發展曆史和前沿動態非常有幫助。我注意到,現代醫學對針灸的科學研究越來越深入,許多研究都試圖從生理學、神經科學等角度來解釋針灸的治療機製。如果這本書能夠引用一些相關的研究成果,並將其與傳統理論相結閤,那將非常有啓發性。我期待書中能夠對“針灸的鎮痛機製”、“針灸對免疫係統的影響”等熱門研究方嚮進行介紹,這有助於我更全麵地理解針灸的科學依據。

评分

在我打開這本書的第一頁時,就被它嚴謹的學術風格所摺服。序言部分言簡意賅,直擊主題,清晰地闡述瞭本書的編寫目的和預期達到的效果,讓我立刻明白這是一本麵嚮臨床實踐的書籍,而非泛泛而談的理論介紹。作者在序言中對針灸學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的分析,也展現瞭他對整個領域的深刻洞察。緊接著的目錄結構清晰明瞭,將龐雜的針灸知識係統地劃分成各個章節,每一章的標題都精準地概括瞭其內容,讓我能夠迅速找到我感興趣或者需要學習的部分。例如,在“常見病癥的針灸治療”這一章節下,又細分瞭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各個科室的常見病,並且在每個病癥下,又進一步列齣瞭具體的辨證論治、選穴配穴、操作手法等細節。這種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的編排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難度,使得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案例分析部分尤其期待,因為理論知識需要通過實際案例來鞏固和深化理解。我相信,通過閱讀真實的病例,我能更好地理解針灸治療的原理和應用,並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臨床技能。

評分

好好好

評分

我買兩本書隻收到一本,怎麼迴事

評分

好好好

評分

幫人買的,沒毛病

評分

實用的一本書,印刷清晰

評分

實用的一本書,印刷清晰

評分

好好好

評分

實用的一本書,印刷清晰

評分

我買兩本書隻收到一本,怎麼迴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