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清朝/黎东方作品(套装上下册)

细说清朝/黎东方作品(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黎东方 著
图书标签:
  • 清朝历史
  • 历史文化
  • 黎东方
  • 历史小说
  • 通俗历史
  • 历史故事
  • 清史
  • 套装
  • 历史读物
  • 文化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21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68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黎东方作品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黎东方讲史丛书”之一,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建立清朝至清朝灭亡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对俄和战、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戊戌政变、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吴三桂、洪秀全、和珅、李鸿章、康有为、慈禧等历史人物。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识的评点,还阐释了顺治出家、雍正暴亡、乾隆身世等历史之谜。本书所采用的“细说体”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

作者简介

黎东方(1907年-1998年12月30日),原名智廉,祖籍河南。 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父黎淦,清朝举人。黎东方早年接受私塾教育,在清华攻读史学,为梁启超弟子。后留学法国,专修法国大革命史于马第埃教授之门,1931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付以[最荣誉记名](为该校19世纪第一人)。1931年8月回国,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主讲历史、哲学,1937年至开封,任东北大学教授。1944年9月24日在重庆中一路黄家垭口实验剧场,卖票“品三国”,每张门票40元法币(约2美元),盛况空前,被称为“现代东方讲史第一人”。抗日胜利后,应赛珍珠之邀赴美。1948年归国任贵州大学历史学系主任。1954年与林语堂在新加坡共创南洋大学。自中国文化大学教席退休后,定居在加州圣地牙哥,专注写作,出版《细说明朝》、《细说清朝》以及《细说民国》等书。1998年12月30日病逝于美国。
《风雨故国:晚清重臣的兴衰与时代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清朝的整体历史脉络,而是深入剖析了晚清时期,那些站在历史舞台中央、深刻影响了国家命运的一批重臣的个人命运、政治手腕及其背后的思想冲突。全书以人物传记式的叙事手法,结合丰富的史料和精妙的史学分析,勾勒出在内忧外患交织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封疆大吏和中央权臣如何挣扎、如何抉择,最终共同塑造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末世”图景。 第一部分:洋务的探索者与保守的卫道者 本部分着重考察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及其思想分野。 曾国藩:湘军的缔造者与儒家秩序的维护者。 详细展现曾国藩如何从一个恪守程朱理学的传统士大夫,转变为领导湘军、建立近代化军事工业的实干家。重点分析其在“保内乱”与“御外侮”之间的艰难平衡,以及他如何在其日记和奏折中流露出的,对传统儒家纲常伦理被冲击的深沉忧虑。书中将梳理其兴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开端性工业的设立过程,并剖析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局限性与历史必然性。 李鸿章:晚清的半个世界与“裱糊匠”的困境。 李鸿章无疑是晚清最复杂的政治形象之一。本书将重点分析他如何凭借淮军和北洋水师,成为清廷在外交和军事上的主要代理人。从签订《天津条约》到《马关条约》的签署,书中详细描摹了他在国际博弈中的周旋艺术,以及其“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同时,也将深入探讨他推行的实业救国,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的运营模式,以及这些近代化尝试在清廷保守势力的掣肘下,所遭遇的结构性困境。对其“一叹息而不能复起”的悲剧性结局,进行深入的史学解读。 左宗棠:开疆拓土与“师夷长技”的军事实践。 与曾、李不同,左宗棠的重心在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疆稳定。本书将详述其平定西北回乱的军事部署,重点分析他如何动员和运用汉族地方武装力量,并在此过程中,将西方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如福州船政局的创办。书中会对比左宗棠与李鸿章在用人、治事上的不同风格,探讨其“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如何影响了其对洋务事业的推进速度与方向。 第二部分:中央的权力博弈与改革的阻力 此部分将视角转向京城,探讨权力核心对地方实践的制约与影响。 恭亲王奕訢:总理衙门的建立者与“洋务派”的雏形。 分析奕訢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他如何利用这一契机,推动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性的外交与洋务处理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书中将展现他在慈禧太后初期掌权阶段,如何利用其皇室身份与外交经验,为洋务改革争取制度空间,以及他最终如何因权力斗争而失势,揭示晚清政治的残酷性。 倭仁与端郡王载漪:儒学正统的坚守者与反洋务的代表。 与洋务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坚守传统正统的保守势力。书中将细致刻画以倭仁为代表的满洲老臣,他们对西方科技的深刻不信任,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意识形态上的巨大鸿沟。尤其会深入分析甲午战败后,以载漪为首的排外情绪如何高涨,并最终导致了对维新变法和后续改革的强力反扑,特别是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如何被清廷所利用,最终成为加速清朝覆灭的催化剂。 第三部分:体制的崩塌与新旧势力的交替 晚清末期,一系列的危机暴露了体制的深层病灶。 张之洞:湖广总督的实绩与“中学体用”的深化。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本书将详细介绍他在湖北的建设成就,如自强学堂、湖北枪炮厂的建立,以及他试图将洋务实践与传统儒学进行更深层次结合的努力。分析其兴办的实业如何成为地方财政的支柱,以及其在清末新政中的角色转换,展现其作为封疆大吏的巨大能量与体制内改良的极限。 袁世凯:北洋的崛起与旧秩序的终结者。 本书将袁世凯的崛起置于晚清军事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分析他如何在朝鲜、天津等地建立和训练新式陆军——北洋新军。重点剖析其在甲午战后对军事体制的深刻反思,以及其在戊戌政变和庚子事变中的政治投机与权术运用。最终,通过对其在清末“新政”中的表现,预示着一个由军事强人主导的新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传统士大夫治国时代的正式落幕。 时代的挽歌: 全书不仅关注这些重臣的功过是非,更旨在探讨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精英阶层在“救亡”与“持存”之间的痛苦抉择。他们的每一次决策,无论是引进一门技术,签订一份条约,还是镇压一场叛乱,都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将清帝国推向了无可挽回的深渊。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些关键人物命运的细致梳理,展现一个旧时代如何挣扎着试图重生,而最终被时代巨轮碾过,留下一曲深沉的挽歌。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清史读物都是在“讲故事”,那么这套书更像是“解构故事”。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有张有弛,不会让你因为信息量太大而感到疲惫。我常常在想,能把如此庞大的历史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链条清晰无碍,需要多么强大的驾驭能力。尤其是在论述清朝中后期的衰落时,他避开了那些陈词滥调,而是从更深层次的财政结构、军事体制的僵化以及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困境入手进行剖析,观点独到且令人信服。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默默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反问句,它们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许多既定历史观的重新审视。这种知识带来的冲击感和启发性,是阅读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清朝的了解非常碎片化,大多是来自影视作品或者一些普及读物,总觉得历史的脉络是断裂的。但读了这套书之后,那种感觉彻底消失了。作者构建了一个非常坚实、连贯的历史框架,让你能清晰地看到,从入关初期的探索与巩固,到鼎盛时期的制度完善,再到后来的内忧外患,每一步是如何承接和转化过来的。他的文笔,我个人非常欣赏,它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洒脱。很多段落的措辞,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便是涉及复杂的政治斗争或军事部署,也能用清晰的语言将其阐释清楚,没有丝毫的晦涩感。这种既能满足专业深度,又能兼顾大众阅读体验的特点,是极其难得的。每次合上书卷,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历史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

评分

这套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毕竟历史书这玩意儿,要么就是枯燥得让人想打瞌睡,要么就是故作深沉,把本来简单的事儿描绘得神乎其神。但黎东方先生的文字,真是有一种魔力,它不像那种板着脸孔的教科书,更像是听一位老学者的娓娓道来,轻松中带着洞见。他讲的那些朝堂上的风云变幻、后宫里的暗流涌动,以及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都不是那种空泛的宏大叙事,而是有血有肉的细节。我尤其喜欢他分析雍正皇帝那段,不是简单地贴上“勤政”或“苛刻”的标签,而是深入剖析了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他不得不采取那些铁腕手段的内在逻辑。读下来,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康乾盛世背后的那些不易与挣扎,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本上那些冰冷的日期和事件上。那种沉浸感,是很多号称“权威”的历史著作所不具备的。他总能找到一个非常巧妙的角度切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整个清朝的脉络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对细节要求很高的人,尤其是在读历史的时候,如果作者只是抛出一些观点而缺乏扎实的史料支撑,我就会非常不以为然。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做到了宏观视野与微观考证的完美平衡。翻阅的每一页,都能感受到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清代档案和奏折中下了多少功夫。举个例子,他对某次地方官员的任免细节的描述,那种对权力运作机制的精准把握,简直令人叹服。他不会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苛求古人,而是试图站在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语境下去理解他们的决策。这种历史的“同理心”使得人物形象立体鲜活起来,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书中的某些篇章,简直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作者像一个高明的棋手,将历史的走向一步步拆解开来,让你看到每一次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是如何被复杂的利益链和权力平衡所决定的。读完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单纯了解了多少史实更让人满足。

评分

这套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人”的刻画。历史终究是人推动的,而黎东方先生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九五至尊的帝王,还是运筹帷幄的重臣,乃至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普通人,都显得无比真实。他没有把清朝的开国君主神化,也没有将后期的失败者一味贬低,而是努力还原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选择与局限。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思考,如果我是他们,在那种压力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做出怎样的抉择?这种代入感,让冰冷的历史变得有温度,有重量。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清朝社会肌理和历史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它教我们如何去看待历史,如何理解权力与人性在时间长河中的交织与博弈。

评分

好!!!!!!!!!!

评分

精装版本,各种要素均还不错,只是,内页纸质韧度太高,读的时候,无法平摊。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比超市划算很多,618活动价格便宜。

评分

好好,而且快

评分

书的一个角都压变形了,一星给作者

评分

印刷不错,内容也很好!!!!

评分

是正版,好好学习

评分

书店看上 合适折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