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心理健康教育书系: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

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心理健康教育书系: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王鑫强,张大均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5-1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82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46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心理健康教育书系/张大均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字数: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适合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卫生、社会工作、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阅读,也可为中学和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班主任、教育管理者和辅导者提供工作参考。

内容简介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来的重要本土学术概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强调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在总结中国二十多年心理素质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西方精神病理学模型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缺陷,批判吸收中西方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理论,并在该模型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横断研究和追踪研究来实证考察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和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机制,以及检验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分类模型的有效性。并且,《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基于机制层级和评估层级的研究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及干预的操作指南。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的背景1
第一节社会及教育现实需要1
一、社会现实的需要1
二、教育现实的需要3
第二节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4
一、精神病理学模型存在的缺陷4
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贡献与不足6
三、我国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7
第三节心理健康研究本土化及本研究的总体思路8
一、我国心理健康研究本土化的需要8
二、研究的意义与总体思路8
第二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的依据11
第一节理论构建的相邻学科启发及政策支撑11
一、科学哲学思想的启示11
二、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支撑12
三、中医体质学说的借鉴13
第二节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研究成果的整合15
一、心理健康内涵结构的分析15
二、心理素质内涵结构的分析22
三、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分析27
第三节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吸收30
一、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0
二、易感性(素质)-应激模型32
三、积极心理学思想33
四、心理韧性的研究34
第四节模型内各变量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35
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35
二、心理素质与生活事件关系的实证研究37
三、心理素质与社会支持关系的实证研究37
四、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指标关系的实证研究38
五、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指标关系的实证研究41
第三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的基本构架45
第一节模型的机制层级45
一、心理素质形成机制亚模型46
二、心理素质作用机制亚模型47
第二节模型的评估层级48
一、康健型48
二、易复原型49
三、易感型49
四、重患型49
第三节基于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思路50
第四章青少年心理素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特征研究52
第一节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特征研究52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现状水平56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性别差异57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年级差异59
四、不同父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素质及各因子上的差异62
五、不同母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素质及各因子上的差异66
六、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城乡差异70
七、青少年心理素质特征的综合讨论72
第二节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特征研究76
一、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现状水平78
二、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79
三、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79
四、不同父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上的差异82
五、不同母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上的差异84
六、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城乡差异87
七、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特征的综合讨论88
第三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研究92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水平94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94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95
四、不同父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96
五、不同母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及各因子上的差异97
六、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城乡差异98
七、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征的综合讨论99
第五章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作用机制的横断研究102
第一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抑郁的直接作用105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人口学变量与抑郁的相关105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总均分对抑郁的主效应107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抑郁的主效应108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抑郁的主效应111
五、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适应性诸因子对抑郁的主效应114
第二节青少年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通过适应性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16
一、青少年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总体上通过适应性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16
二、认知品质诸因子通过适应性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20
三、个性品质诸因子通过适应性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23
第三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25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25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27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1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3
第四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6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6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8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40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42
第五节青少年心理素质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44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总体上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44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46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48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50
第六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对抑郁的预测作用的综合分析151
一、心理素质对抑郁主效应的综合分析154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通过适应性对抑郁间接作用的综合分析154
三、心理素质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调节作用的综合分析154
四、心理素质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调节作用的综合分析155
五、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间接作用的综合分析156
第六章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作用机制的横断研究157
第一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作用159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人口学变量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159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161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163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分析165
五、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适应性诸因子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168
第二节青少年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170
一、青少年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总体上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170
二、认知品质诸因子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174
三、个性品质诸因子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177
第三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79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79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82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86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88
第四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92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92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94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99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202
第五节青少年心理素质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206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总体上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206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
间接作用208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210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211
第六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的综合分析213
一、心理素质对生活满意度主效应的综合分析213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间接作用的综合分析216
三、心理素质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调节作用的综合分析216
四、心理素质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调节作用的综合分析217
五、心理素质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间接作用的综合分析217
第七节横断研究下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作用的综合分析218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抑郁、生活满意度作用的综合讨论219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对抑郁、生活满意度作用的综合讨论219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对抑郁、生活满意度作用的综合讨论219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对抑郁、生活满意度作用的综合讨论224
第七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作用机制模型的纵向研究225
第一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发展的描述统计228
第二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纵向相关分析233
第三节青少年心理素质总均分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纵向关系模型237
第四节青少年认知品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纵向关系模型238
第五节青少年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纵向关系模型249
第六节青少年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纵向关系模型256
第七节纵向研究下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相互作用的综合分析262
一、初测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对11个月以后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汇总及综合讨论262
二、初测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对11个月以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预测作用汇总及综合讨论264
三、初测心理健康对11个月后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的预测作用汇总及综合讨论266
四、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11个月以后的相互预测作用汇总及综合讨论268
第八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的横向与纵向作用机制的综合分析274
第八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分类模型的横断研究276
第一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分类模型的分组有效性研究276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的分组及标准278
二、青少年在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上的分布情况及人口学变量特点279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在抑郁得分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80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在生活事件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81
五、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在社会支持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83
六、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分类模型分组有效性的综合分析284
第二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的分组有效性研究285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的分组及标准287
二、青少年在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上的分布情况及人口学变量特点288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在生活满意度得分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90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在生活事件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91
五、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在社会支持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92
六、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分组有效性的综合分析294
第九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分类模型的纵向研究296
第一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分类模型的预测有效性研究296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抑郁预测的有效性分析298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生活事件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01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社会支持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05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分类模型预测有效性的综合分析308
第二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的预测
有效性研究309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抑郁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12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生活事件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15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社会支持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19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预测有效性的综合分析322
第三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分类模型的综合分析323
一、康健型特点的综合分析323

精彩书摘

第一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的背景
本章内容提要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以上,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600万人,中国精神疾病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也是理解抑郁等心理问题的病因学的关键时期。一般健康系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青少年开始倾向于经历高水平的身心症状、焦虑、抑郁,同时也倾向于报告低水平的主观健康状态和生活满意度。个体早期经历的心理障碍,可能会诱发其他并发疾病,也可能增加心理疾病复发的概率,影响其社会经济地位。
本章主要从解决青少年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和促进全民健康的社会发展要求,以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和有效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出发,探讨当前精神病理学模型及西方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为主的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我国心理健康研究本土化的需要提出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的意义及总体研究思路。
第一节社会及教育现实需要
一、社会现实的需要
(一)解决青少年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也频频产生。联合国有关专家预言,“从现在起至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陈家麟2002),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在各年龄阶段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广受社会关注,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公共问题。青少年期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青少年期一般指包括初中和高中的中学时期,如刘贤臣和刘连启(1997)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沈德立等(2007)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胡月琴和甘怡群(2008)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等均将青少年操作化界定为初、高中生。此外,由于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就业、结婚年龄的推迟,个体的心理社会成熟也相应推后,因此,许多研究者也将青少年期划分为青少年早期(10~14岁)、青少年中期(15~17岁或18岁)和青少年晚期(18~24岁)(纽曼2005;田录梅等2012),基本分别相当于初中、高中和大学时期,即“初中生代表青少年早期,高中生代表青少年中期”(Tian,et al.2012)。因此,总的来说,中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青少年期的主体,本书中所研究的青少年也主要是指初、高中学生。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荷尔蒙行为(hormonal-behavioral)和社会心理(psychosocial)的改变,特别是青少年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的变化,使青少年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步入更广阔的社会。该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和重要转折期(Call,et al.2003;刘春梅,李宏英2004;张大均2009)。同时,青少年时期也是理解抑郁等心理问题的病因学的关键时期(Skitch,Abela2008)。一般健康系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青少年开始倾向于经历高水平的身心症状、焦虑、抑郁,同时也倾向于报告低水平的主观健康状态和生活满意度(Piko2007;Hafen,Laursen2009;Brassai,et al.2011)。例如,国外社区研究发现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lifetim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至少有一段抑郁症的插曲)从13岁的3.21%到18岁的20.67%,其比例增加了6倍(Hankin et al.1998),约20%的18岁青少年都经历过一段严重的抑郁(Lewinsohn,et al.1998);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大约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冯军军2004)。此外,许多个体早期经历的心理障碍,可能会诱发其他并发疾病,也可能增加心理疾病复发的概率,如抑郁的经历被看作是抑郁复发的危险性因素,这是病情的恶化,也使得治疗更加复杂化(Keyes,Lopez2005),如Hardeveld等(2013)发现低龄化(younger age)、发病的年轻年龄(younger age of onset)和负性的青少年经历(negative youth experiences)等能显著预测一段时间内抑郁的复发。因此,有研究者呼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好从中学阶段开始,而不应该仅仅将重点放在大学生身上(胡军生等2007)。
在我国,2002年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座谈会上透漏的消息,当时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国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孟旭,高耀彬2003);另一项,由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通过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这五个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 472名中小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比例达82.9%,存在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为14.2%,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9%;高中阶段,心理健康的比例达82.7%,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4.8%,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5%(袁新文2001;鲍东明2001)。2012年刘佩佩和洪炜等对北京青少年的抑郁调查发现,城郊青少年的现患率为32.1%,城市青少年抑郁现患率为14.7%(刘佩佩等2012)。此外,元分析研究还表明,我国大中学生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的得分均有随年代的推进而上升的趋势,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增加,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辛自强,张梅2009;范会勇,张进辅2005;盛红勇2008)。
尽管这些调查和统计的数据可能与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际现状存在一定的出入,但这一系列令人担忧的数据也能基本反映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足以表明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关注,需要考察青少年抑郁等心理疾病及伴随疾病的作用机制(Volkow2004)。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是目前无法回避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重要课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心理健康教育书系: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心理健康教育书系: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心理健康教育书系: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心理健康教育书系: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心理健康教育书系: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