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鈴木俊隆禪師:將禪引入西方,在西方建立禪寺,對喬布斯有著深遠的影響
2. 影響西方人的禪學名著,《人的宗教》作者休斯頓史密斯作序推薦
3. 《禪者的初心(珍藏版)》專為那些對佛教一竅不通的西方人寫的著名禪學讀物,也是喬布斯學禪的入門讀物。
禪者的心應該始終是一顆初心,不受各種習性的羈絆,隨時準備好去接受、去懷疑,並對所有的可能性敞開。隻有保持這樣的心,我們纔能如實看待萬物的本然麵貌,在一閃念中證悟到萬物的原初本性。
鈴木俊隆禪師用簡單的語言,從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闡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實現禪心。 本書指導人們如何修行,說明何謂禪生活,禪修是以何種態度和瞭解為前提的,並且鼓勵讀者活齣自己的真實本性。
我們必須抱著初學者的心,放開一切執著,瞭解萬物莫不處於生滅流轉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終保持這顆初心,歸復清淨的生活方式,超過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鈴木俊隆(Shunryu Suzuki,1905~1971):日本曹洞宗的禪師,法名祥嶽俊隆,生於1905年5月,父親也是一位禪師。在日本期間,鈴木俊隆自年少即開始禪修訓練,經過多年的修習而臻成熟境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多數修行者皆改行從事其他職業時,鈴木仍堅守他的禪師生涯。1959年,他遷移至美國舊金山。幾年內,他的教授吸引瞭許多西方學生,他在舊金山建立瞭禪中心,並在加州卡梅爾榖地成立瞭西方禪修院。 1971年12月,由於長年疾病纏身,鈴木俊隆禪師辭世。著有《禪者的初心》《禪者的初心2》(原名《禪的真義》)。
推薦序他就在我們之中 / 休斯頓?史密斯…………1
齣版緣起一個完全自由的人 / 理查德?貝剋…………7
前言初心…………19
第一部身與心的修行…………23
禪修是我們真性的直接錶現。嚴格來說,身為一個人,除這種修行外,沒有彆種修行;除這種生活方式外,沒有彆種生活方式。坐禪的姿勢…………24
我呼吸,所以我存在…………30
獲得完全的自由…………35
漣漪就是你的修行…………40
拔除心中的野草…………44
一錯再錯也是禪…………47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52
叩頭,叩頭,再叩頭…………57
開悟沒啥特彆?…………63
第二部在修行的道路上……69
“我們很強調的一點是,要深信自己的原初本性。”韆裏長軌人生路…………70
日復一日打坐…………74
遠離興奮…………78
要努力,不要驕傲…………81
不留一絲痕跡…………86
布施就是無所執著…………91
避開修行中的錯誤…………98
限製自己的活動…………104
研究佛法,研究自己…………108
靜坐於煩惱之中…………114
空性使你理解一切…………121
說你想說的話…………126
一切作為都是修行…………132
對死亡的新體會…………137
第三部用心理解…………143
我們對佛法的瞭解不應該隻是知性上的理解,真正的瞭解存在於確實的修行本身。坐禪不是為瞭開悟…………144
接受無常…………150
那一下電閃…………154
順應自然…………160
專注於“無”…………165
當下的一念又一念…………171
相信“無中生有”…………176
萬物本一體…………181
安靜地坐禪…………186
佛法是一種體驗…………190
真正的佛教徒…………194
心也需要休息…………199
人人都可以是佛…………205
後記禪心…………209
第一部 身與心的修行
禪修是我們真性的直接錶現。嚴格來說,身為一個人,除這種修行外,沒有彆種修行;除這種生活方式外,沒有彆種生活方式。
坐禪的姿勢
當我把左腳放到右邊,同時也把右腳放到左邊,我就不會知道它們哪一隻是右腳,哪一隻是左腳。兩者同時都可以是左腳或右腳。
現在我想談談坐禪的姿勢。當你采取蓮華坐的坐姿時,右足是壓在左大腿的下麵,左足是壓在右大腿的下麵。當這樣盤腿而坐時,盡管我們有一隻左腳和一隻右腳,但它們卻會渾然為一。這種姿勢道齣瞭二元的同一性:非二,非一。這也是佛教最重要的教法:非二,非一。我們的身與心既非二,也非一。如果你認為身與心是二,那你就錯瞭;但如果你認為身與心是一,你同樣是錯的。我們的身與心既是二,又是一。我們總以為所有事物不是一就是多於一,不是單數就是復數,但在實際經驗裏,我們的生命不隻是復數,它也是單數。我們每一個人都既獨立而又依賴。
若乾年後我們都會死。如果我們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終結,那就是個誤解。另一方麵,如果我們認為自己不會死,那也同樣是個誤解。我們既會死,但我們又不會死,這纔是正見。有些人認為,人死的時候隻是肉體死去,而心靈或靈魂會永遠長存,這也不全然是對的,因為心靈與肉體都有其盡頭。但是,說心靈與肉體會永遠存在卻也是對的。
盡管我們有“心靈”和“肉體”這兩個不同的觀念,但它們實際是一體的兩麵,這纔是正見。所以,我們坐禪時采取盤腿坐姿,為的就是要象徵這個真理。當我把左腳放到右邊,同時也把右腳放到左邊,我就不會知道它們哪一隻是右腳,哪一隻是左腳。兩者同時都可以是左腳或右腳。
坐正、背挺直、手放好
坐禪時最需要注意的是保持脊骨挺直。你的兩耳和雙肩都應該成一水平綫。肩膀放鬆,後腦勺斜嚮上,正對天花闆。下巴應該收攏,當你的下巴嚮上抬,你的姿勢就不會有力量。另一個讓你的姿勢獲得力量的方法,是把橫膈膜往下壓嚮丹田,這可以幫助你維持身體與心靈的平衡。試著保持這種坐姿,起初也許會覺得呼吸不自然,但習慣之後,呼吸就會順暢而綿長。
你的兩手應該結成“禪定印”,方法是:手掌朝上,右手手背放在左手掌中,兩手中指的中間指節相觸,兩根拇指上舉,指尖輕輕互觸(就像是中間隔著一張紙)。這樣一來,你的雙手就會構成一個漂亮的鵝蛋形。你應該小心翼翼地保持這個手印,就像是手裏抱著什麼極其珍貴的物品那樣。雙手應該貼住身體,拇指舉在肚臍的位置。兩隻手臂自然下垂,微微離開身體一點點,就像是它們各自夾著一顆蛋那般。
身體不要歪到一邊,也不要嚮後仰或嚮前傾。應該坐得直直的,就像是天空要靠你的頭纔能撐起來一樣。這種坐姿不隻是形式,它是佛教的關鍵所在,是對你的佛性一個完美的錶現。如果想要真正地瞭解佛教,就應該依照此一姿勢來修行。這些形式不是獲得正確心靈狀態的手段,采取這些姿勢本身就是正確的心靈狀態。
但我們不需要獲得什麼特彆的心靈狀態。當你想要獲得什麼,心就會遊蕩到彆的地方;當你沒有想要獲得什麼,你會擁有的,就是此時此地的身體與心靈。一位禪師說過:“遇佛殺佛。”如果你遇到的不是一個在當下的佛,就應把他“殺掉”,如此你纔能歸復自己的佛性。
做任何事都是我們本性的錶現。我們不是為彆的事而生存,我們生存是為瞭自己。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法,由我們遵守的形式錶達齣來。另外,就像打坐有打坐的坐姿一樣,我們站在禪堂時,也有許多規則必須遵守,但訂定這些規則的目的不是要把每個人弄成一模一樣,而是為瞭讓每個人可以最自由、最自在地錶現他們的自我。
例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站姿,而站姿是由身體比例來決定。當你站著的時候,兩個腳跟應該相距一拳寬,兩腳的大拇指應與兩個乳頭在同一直綫上,這就跟坐禪時,應該對丹田施予若乾壓力一樣。此外,你的雙手也應該錶現齣你的自我。用左手抵住胸,拇指與其他手指結成圈形,右手放在上麵。右手拇指嚮上舉,兩隻前臂與地闆平行。這樣,你就會感到自己抱著根圓柱子,不會身體萎頓或歪嚮一邊。
姿勢正確纔能保有自己
最重要的事情是擁有自己的身體。身體一旦萎頓,你就會失去自己,你的心也會遊蕩到彆處去,而你也不會在自己的身體之中。這不是正道。我們必須存在於此時、此地!這是關鍵。你必須擁有自己的身體和心靈。萬物都應該以正確的方式存在於正確的地方。這樣,就什麼問題都不會産生。要是我現在使用的這個麥剋風是放在彆的地方,它就不能發揮功能。當我們能夠把身與心放在恰如其分的地方,那其他一切就會跟著恰如其分。
然而,我們通常都會不自覺地試著改變彆的東西,而不是改變我們自己,我們都會試著讓自己以外的東西變得恰如其分,而不是讓我們自己變得恰如其分。但是如果你自己不是恰如其分的話,也就不可能讓任何東西恰如其分。反過來說,要是你能在恰當的時間以恰當的方式做事情,那萬事都會妥妥當當。你是“老闆”耶,老闆打瞌睡時,店裏的每個員工都會跟著打瞌睡。但是,當老闆扮演好自己,那麼每一位員工也會扮演好他們自己。這就是佛教的奧秘。
隨時隨地保持正確姿勢
所以,不隻坐禪時應該努力保持正確的姿勢,從事其他任何活動時莫不是如此。開車時應該保持正確姿勢,看書時也應該保持正確姿勢。如果你以懶洋洋的姿勢看書,一定看不久。這是真正的教法,寫在紙上的教法不是真正的教法。白紙黑字的教法是你腦子裏的一種食物,你的腦子當然需要一些食物,但是,透過正確的修行方式讓你成為你自己,那是更為重要的事。
這也是為什麼佛陀無法接受他那時代的各種宗教。他研究過許多宗教,但都不滿意各宗教的修行方式。他無法在苦行或哲學中找到人生的答案。他感興趣的不是某些形而上的存在的物質,而是自己的身與心——存在於當下的身與心。當他找到自己時,他也發現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這就是他的開悟。開悟不是某種舒服快樂的感覺或某種奇特的心靈狀態。當你以正確的姿勢打坐,你的心靈狀態本身就是開悟。
如果你不能滿足於坐禪時的心靈狀態,心思就會左右搖擺。我們不應讓自己的身心搖擺不定或四處遊走。隻要用我所說的方式打坐,就不必談論怎樣纔是“正確的”心靈狀態,因為你本然就已具有瞭。這就是佛教的結論。
我呼吸,所以我存在
所謂的“我”,隻是我們在一呼和一吸之間開闔的兩片活動門而已。
坐禪時,我們的心總是與呼吸緊緊相隨。吸氣時,氣會進入內在世界;呼氣時,氣會排嚮外在世界。內在世界是無限的,外在世界也同樣是無限的。雖然說這話有“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之分,但實際上,世界就隻有一個。在這個無限的世界裏,我們的喉嚨就像兩片活動門,氣的進齣就像是有人穿過這兩片活動門。
我們說“我在呼吸”,但話中的“我”這個字是多餘的,根本沒有一個“你”可供你說這個“我”字。所謂的“我”,隻是我們在一呼和一吸之間開闔的兩片活動門而已。它隻是開闔,如此而已。如果你的心夠清淨靜謐,就會察覺到這個開闔裏麵什麼都沒有:沒有“我”,沒有世界,也沒有身或心,有的隻是兩片活動門。
覺察呼吸就是覺察佛性
所以在坐禪時,唯一存在的隻有“呼吸”。但我們應該覺察著每一個呼和每一個吸,我們不應該心不在焉。要你覺察呼吸並非意味著要你去覺察“小我”,而是意味著你應該覺察你的普遍本性,也就是你的“佛性”。這種覺察很重要,因為我們通常都會偏嚮一邊。我們對人生的一般理解是二元性的:你和我、這跟那、好與壞……
事實上,這些分彆性本身都隻是對普遍存在的一種覺察。“你”意味的是以你的形相覺察這個宇宙,“我”意味的是以我的形相覺察這個宇宙。“你”和“我”不過都是兩片活動門。這種瞭解是不可少的,甚至,那不應該被稱為“瞭解”,而應該說,它是透過禪修所獲得的真實體驗。
坐禪時,沒有時間與空間觀念
所以在坐禪時,不應該有時間或空間的觀念。你也許會說:“我們從七點四十五分開始在這房間裏打坐。”這就是有時間的觀念(七點四十五分)和空間的觀念(這房間)。但事實上你在做的,隻是坐著和覺察著這個宇宙的活動,就那麼多。在這一刻,活動門朝一個方嚮打開,下一刻,活動門朝相反方嚮打開。
一刻接著一刻,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不停地重復這種活動。其中既沒有時間的觀念,也沒有空間的觀念。時間與空間閤而為一。你也許會說:“我今天下午有事情要做。”但實際上並沒有“今天下午”、“一點鍾”或“兩點鍾”這種東西的存在。你在一點鍾會吃午餐,吃午餐本身就是一點鍾。到時候,你會身處某個地方,但那個地方跟一點鍾是分不開的。對於一個對人生能真正存有感激之心的人來說,這些都是一樣的。
但是,當你厭倦瞭人生,或許就會說:“我不應該來這地方,到彆的地方吃午餐大概要好得多瞭,這地方的午餐不太好。”這時候,你是在腦子裏創造瞭一個跟實際時間分離開來的空間觀念。
無時空分離,無善惡對立
也或者你會說:“這件事不對,我不應該做這件事情。”事實上,當你說“我不應該做這件事情”時,你已經做瞭某件事情,所以你彆無選擇。當你把時間與空間的觀念分離開來,你會以為你可以有所選擇,但事實上,你是非做某件事情不可的。“不做”的本身就是一種“做”。
善與惡隻是存在於你心裏的東西,所以我們不應該說“這是對的”、“這是錯的”之類的話。與其說“這是錯的”,你應該說的是:“彆去做!”當你有“這是錯的”的想法時,就會給自己製造齣睏惑。所以在清淨宗教的領域中,是沒有時間與空間或是對與錯這樣的睏惑。
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就是,什麼事情來到,就做什麼事情,好好做它!我們應該活在當下。所以坐禪時,應該專注於呼吸,讓自己成為兩片活動門。做我們當下應該做的事,做我們必須做的事,這就是禪修。在這種修行中,是沒有睏惑存在的,如果你能確立這樣的生活,就不會有任何的睏惑可言。
你我正如青山與白雲
著名的洞山良價禪師(洞山良價禪師(807~869年):曹洞宗建立者之一,在徹悟自性(佛性)之後,感到六祖慧能倡導之“頓悟”法門並非凡人所能達到。他便揭示“五位”的方便法門,廣接上、中、下不同根器的學人,後得大弟子曹山本寂大力支持與弘揚,發展為萬古流芳的曹洞宗。)說過:“青山白雲父,白雲青山兒,白雲終日倚,青山總不知。”這是對生命一個透徹的說明。很多事物的關係都是跟青山白雲的關係相似,像是男與女、師父與徒弟,彼此都互相依賴。但白雲不應被青山打擾,青山也不應被白雲打擾,兩者都是相當獨立,但又互相依賴。這是我們應有的生活和修行的方式。
當我們變得真正地忠於自己,我們就會變成兩片活動門,在完全獨立的同時又與萬物相互依賴。沒有空氣,我們就無法呼吸。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世界的萬韆事物之中,但一刹那接著一刹那,我們又都是身處於這個世界的中心。所以,我們是完全獨立而又完全依賴的。
如果你有這樣的體悟,有這樣的存在,你就會擁有絕對的獨立性,不被任何事所打擾。所以坐禪時,心念應該集中在呼吸上頭。這種活動是眾生的基本活動。沒有這種體悟,沒有這種修行,人們就不可能達到絕對的自由。
推薦序 他就在我們之中
日本有兩位對西方最有影響的鈴木禪師。半世紀以前,鈴木大拙隻手將禪帶到瞭西方,這個移植的曆史重要性,被認為可媲美亞裏士多德和柏拉圖,他們兩人的作品分彆在13和15世紀被翻譯成拉丁文。50年後,鈴木俊隆做齣瞭幾乎不遑多讓的貢獻。在他唯一留下的這本書中,那些對“禪”感興趣的美國人所找到的,正好是他們所需要的最佳補充。
鈴木大拙的禪是風風火火的,反觀鈴木俊隆的禪則顯得平實無奇。“開悟”是鈴木大拙禪道的核心,而他的作品之所以引人入勝,這個炫目的觀念居功不少。但在鈴木俊隆的這本書裏,“開悟”或是其近義詞“見性”卻從沒齣現過。
鈴木俊隆禪師入寂前四個月,我找到個機會問他:“這本書為什麼沒有談到開悟?”禪師還未開口,他太太就湊過來,調皮地輕聲說:“因為他還沒開悟嘛!”禪師裝齣一臉驚恐的樣子,用扇子拍拍太太,竪起一根手指在嘴邊說:“噓,韆萬彆說齣去!”大傢都笑翻瞭。等到笑聲沉寂下來,禪師說齣瞭真正的原因:“開悟不是不重要,隻是它並非禪需要強調的部分。”
鈴木禪師在美國弘法僅僅12年(12年在東亞是一個周期),然而成果豐碩。經過這位文靜且個子小小的人的努力,一個曹洞宗曹洞宗:為洞山良價禪師(見本書第一部之〈我呼吸,所以我存在〉注①)及其學生曹山本寂(840~901年)所創。前者提齣“五位”的方便法門,後者加以弘揚,便成曹洞宗,又稱為“曹洞禪”。的組織如今在美國已然欣欣嚮榮。他的人與曹洞宗的禪道水乳交融,是這種禪道活生生的錶現。正如瑪莉?法爾拉斯(Mary Farlas)所說:他的無我態度極為徹底,不留下任何我們可以渲染的奇言怪行。而盡管他沒有留下任何世俗意義上的豐功偉績,但他的腳印卻帶領著看不見的世界曆史嚮前邁進。
禪師遺下的功績包括瞭美國塔撒加拉山的禪山禪修中心(Zen Mountain Center,西方第一傢曹洞宗禪寺)以及舊金山的禪修中心;而對一般大眾而言,他留下的,則是這本書。
不抱任何僥幸心理,他早就為弟子們做好心理建設,讓他們可以麵對最艱難的時刻,也就是目睹他的形體從這世界消失、歸於虛空的那個時刻:
我臨終時若受著痛苦,那不打緊,不要在意;那就是受苦的佛陀。你們可彆因此産生混淆。或許每個人都要為肉體的痛苦與精神的痛苦而努力掙紮,但那並不打緊,那不是什麼問題。我們應該深深感激自己擁有的是一個有限的身體……像是我的身體、你的身體。要是我們擁有無限的生命,那纔是真正的大問題。
他也事先安排好傳法事宜。在1971年11月21日舉行的“山座儀式”上,他立理查德?貝剋(Richard Baker)為其法嗣。當時,他的癌癥已惡化到必須由兒子攙扶纔能行走的地步。然而,每走一步,他的禪杖都叩地有聲,透露齣這個人雖然外錶溫文,內心卻有著鋼鐵般的禪意誌。理查德接過袈裟時,以一首詩作為答禮:
這炷香
我執持良久
現在要以“無手”
奉給我的師父、我的朋友
也是這座寺院的創立者
鈴木俊隆大師
你有過的貢獻,無可衡量
與你走在佛陀的微雨中
我們衣袍濕透
但蓮花瓣上
卻無滴雨停駐
兩星期後,禪師入寂瞭。在12月4日舉行的喪禮上,貝剋禪師嚮齣席者朗誦瞭以下的贊辭:
當師父或弟子都是不容易的事,盡管那必然是此生中的至樂。在一片沒有佛教的土地弘法也不容易,但他卻度化瞭許多弟子、僧眾、俗眾,讓他們走在佛道上,為全國數以韆計的人帶來瞭生命的改變。要開創和維持一座禪寺很不容易,何況還加上一個市區的禪修團體、加州以及美國其他地區的許多禪修中心。
但這些“不容易”的事、這些非凡的成就在他手裏卻是舉重若輕,因為他倚仗的是自己的真實本性,也就是我們的真實本性。他留下的遺澤不亞於任何人,而且無一不是要緊的:佛的心、佛的修行、佛的教誨與人生。他就在這裏,就在我們每一個人之中,隻要我們想他。
休斯頓?史密斯(Huston Smith)
麻省理工學院哲學係教授、
《人的宗教》作者
前言 初心
對於禪,我們用不著有深入的瞭解。哪怕你讀過很多禪方麵的經典,你也必須用一顆清新的心去讀當中的每一句話。
人們都說禪修很難,但對個中原因卻多有誤解。禪修之所以睏難,不在於要盤腿而坐,也不在於要達到開悟。它之所以睏難,是因為我們難以保持心的清淨,以及修行的清淨。自從禪宗在中國建立之後,發展齣瞭很多修行方式,但卻愈來愈不清淨。我這裏不想談中國禪或者禪宗曆史,我感興趣的隻是幫助各位遠離不清淨的修行。
初心,即“初學者的心”
日文裏的“初心”一詞,意思是“初學者的心”。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終保持這顆初心。假如你隻讀過《心經》(《心經》:即《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心經》的簡稱,此經的漢譯本有七種之多,其中唐朝玄奘法師的譯本流通最廣。《心經》所揭示的“空”的思想,為大乘佛法的心要。“摩訶”指巨大、卓越,“般若”意指真實的智慧,“波羅蜜多”是從生死輪迴的苦海至解脫的彼岸。)一遍,可能會深受感動。但如果你讀過兩遍、三遍、四遍,甚至更多遍呢,說不定你會失去對它最初的感動。同樣的情形也會發生在你的其他修行上。起初有一段時間,你會保持得住初心,但修行兩三年或更多年之後,你在修行上也許有所精進,但本心的無限意義卻相當容易會失去。
學禪者最需要謹記的就是不要墜入二元思考。我們的“本心”一切本自具足。它總是豐富而自足,你不應離失本自具足的心靈狀態。自足的心不同於封閉的心,它是顆空的心,是顆準備好要去接受的心。如果你的心是空的,它就會隨時準備好要去接受,對一切抱持敞開的態度。初學者的心充滿各種的可能性,老手的心卻沒有多少可能性。
分彆心會使你受到限製
如果你有太多分彆心的思想,就會畫地自限。如果你太苛求或貪婪,你的心就不會豐富和自足。如果你失去自足的本心,就會無戒不犯。當你的心變得苛求,當你汲汲於想要得到什麼,到頭來你就會違反自己誓守過的戒律,包括不妄語、不偷盜、不殺生、不邪淫等等。但要是你能保持本心,戒律就會守好它們自己。
初學者不會有“我已經達到瞭什麼”的這種念頭,所有自我中心的思想都會對我們廣大的心形成限製。當我們的心很慈悲時,它就是無邊無際的。我們日本曹洞宗初祖道元禪師屢屢強調,我們必須歸復自己無邊的本心。隻有這樣,我們纔能忠於自己、同情眾生,並且切實修行。
所以,最難的事就是保持各位的初心。對於禪,我們用不著有深入的瞭解。哪怕你讀過很多禪方麵的經典,你也必須用一顆清新的心去讀當中的每一句話。你不應該說“我知道禪是什麼”或者“我開悟瞭”。這也是所有藝術真正的秘密所在——永遠當個新手。這是非常要緊的一點。如果你開始禪修的話,你就會開始欣賞你的初心。這正是禪修的秘密所在。
我發現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內斂而富有張力,它沒有冗長晦澀的哲學論述,更沒有故作高深的辭藻堆砌。相反,作者似乎總能找到一種恰如其分的平實敘述,將那些看似宏大而難以捉摸的境界,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意象來勾勒。舉個例子,書中關於“觀照”的描述,不是用高深的術語去界定,而是通過描繪清晨林間光影的變化,或是雨後苔蘚的濕潤感,來構建起一種直觀的體悟。這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錶達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卻又保持瞭思想的深度和穿透力。讀起來時常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仿佛作者並未在“教導”什麼,而僅僅是輕輕地推開瞭一扇我們早已遺忘的窗戶,讓自然的光綫傾瀉進來。這種含蓄的引導,比直接的灌輸更具有持久的迴味價值,讓讀者能夠在自己的生命體驗中,去重新校準和印證那些文字所指引的方嚮。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讓人愛不釋手,封麵采用瞭那種低調而富有質感的啞光紙張,觸感細膩溫潤,正如書名所暗示的,透著一股沉靜的力量。“珍藏版”的字樣雖然低調,卻彰顯瞭齣版方對這份內容的敬意。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略帶米白色的色調,使得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對於一本需要靜心品讀的書來說至關重要。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距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處,留白的處理極富美感,讓文字仿佛有瞭呼吸的空間,引導著讀者的思緒緩緩深入。裝訂工藝紮實牢固,即便是經常翻閱,也能保持書頁的平整,這保證瞭閱讀體驗的連貫性。在翻開扉頁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一股清冽的氣息撲麵而來,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讓人不忍遽然翻閱,隻想先靜靜地端詳一番,體會這份匠心獨運。這種對實體書形態的尊重,本身就是一種對閱讀行為的最高禮贊,讓人在尚未觸及核心思想之前,就已經被這份外在的寜靜所感染和吸引。
评分從結構布局來看,這本書的編排似乎遵循著一種非綫性的、螺鏇上升的邏輯。它不像傳統論著那樣有清晰的目錄劃分和層層遞進的論證鏈條。相反,它更像是一係列的片段、劄記和頓悟的記錄,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內在聯係和迴響。有時,前一章討論的某個意象,會在幾十頁後,以一種截然不同的形式重新齣現,但此時的含義已經因為中間所承載的閱曆而變得更加豐滿和復雜。這種結構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不能跳頁或隨意瀏覽。它考驗的不是記憶力,而是對整體氛圍的把握能力。我注意到,作者在敘述的重心上有著極高的剋製,總是避免將焦點長時間停留在一個概念上,而是像放風箏一樣,讓思想在不同的情境間遊走,最終又巧妙地收攏,形成一個圓融的整體。這種看似鬆散實則緊密的組織,極大地模擬瞭人類意識流動的真實狀態。
评分這本書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其帶來的情緒上的“淨化”效果。在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次深入的“排毒”。我們日常積纍瞭太多的焦慮、未解的執念以及外界強加的評判標準,這些“雜質”濛蔽瞭我們對自身本性的感知。而這本書的文字,如同一種溫和卻有效的溶劑,它不直接攻擊這些雜質,而是通過描繪一種更純粹、更本質的存在狀態,使那些外部的喧囂和內在的煩擾自然而然地失去瞭依附的土壤。讀完某一章後,會有一種莫名的輕鬆感,不是那種短暫的快樂,而是一種深層次的“鬆弛”。它讓人重新審視自己對“成功”、“意義”和“擁有”的定義,並且悄悄地,將這些定義從外部世界的標準,拉迴到個體生命體驗的中心。這種迴歸本源的體驗,是任何快餐式的勵誌書籍都無法比擬的,它帶來的不是興奮劑,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補給。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時間的慢流”。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快到令人窒息的時代,我們習慣瞭碎片化的接收和即時的反饋。然而,這本書仿佛是一個時間容器,它強迫你慢下來,甚至在某些段落,你會發現自己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僅僅是凝視著窗外幾分鍾,纔能真正消化掉前文剛剛讀到的那一句輕描淡寫。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想立即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金句的讀物,它更像是需要陪伴你度過漫長鼕夜的密友。這種節奏的“反叛性”恰恰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它沒有提供任何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或快速通往成功的捷徑,而是耐心地展示瞭,那些真正持久的力量和洞察,往往是在不被注意的、重復的、看似平庸的日常中,通過不間斷的自我審視和校準而積纍形成的。每一次重讀,都會因為心境的變化而産生新的共鳴,這說明其內涵具有極強的多層次性。
評分剛看瞭一點,覺得書的質量不錯。
評分一直信賴京東,購物方便省心,這個産品質量不錯,值得購買,送貨很快, 支持京東
評分書不錯,對禪的理解值得我深深思考
評分買給朋友看的書,我讀來感覺不錯,但願對他有用。
評分物流速度快,包裝很好,最近開始讀。
評分好書我喜歡快速送達
評分非常好,速度也很快,非常滿意,這本書也是我喜歡的,下次還會再來
評分很不錯的書,值得一看!推薦給喜歡看書的朋友們!!!
評分在眾多思想中,最終選擇禪作為心靈的安處。書很有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