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糖尿病说再见:李光伟十说糖尿病

和糖尿病说再见:李光伟十说糖尿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光伟 编
图书标签:
  • 糖尿病
  • 健康
  • 医学
  • 养生
  • 李光伟
  • 疾病预防
  • 饮食
  • 内分泌
  • 慢性病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13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00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各类型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及其家属,基层全科医生或年轻糖尿病医生,糖尿病护理员,从事人群健康教育工作者
文后还设有附录。附录一、二为糖尿病个案解析及糖尿病患者应该掌握的一些常识,供患者及家属阅读;附录三为李光伟教授的糖尿病专题讲座,可供青年医师或有一定医学知识的患者及家属参考使用。

内容简介

《和糖尿病说再见:李光伟十说糖尿病》由我国著名内分泌病专家李光伟教授组织编写,从认识糖尿病、糖心病、蜜月期入手,宣讲糖尿病、糖心病的科学防治理念,包括看病找专家、少吃多动、正确选择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治疗、远离低血糖及糖尿病的个体化治疗等。内容新颖,语言风趣、流畅,可谓雅俗共赏。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一说:糖尿病,你是谁? 1
1.糖可敌国 1
2.糖尿病是花钱又遭罪的病 2
3.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病 5
4.糖尿病是“好”基因和“赖”环境的错位 7
5.老人家,您能和正常人一样颐养天年 10
6.并发症比高血糖更害人 10
7.用你的责任感战胜糖尿病 14
8.先富起来的人要做远离糖尿病的榜样 15
9.糖尿病专家的苦恼 15
10.糖尿病早发现——疑似之迹不可不查 17
11.高危人群预防糖尿病的格外获益——减少失明?
肾衰和死亡 19
二说:“糖心病”——死亡之谷 21
1.心脏病合并糖尿病早知晓早获益 21
2.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打断骨头连着筋 22
3.糖尿病和心肌梗死一样危险 23
4.糖心病——必须认真应对的“杀手” 24
5.糖尿病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伤” 26
6.糖尿病足——糖心病的“堂兄弟” 27
7.仔细照看你的脚 28
8.留意你的眼睛和肾脏 29
9.你桑拿了吗 30
10.住别墅可能不适合你 31
三说:“蜜月期”——新患者的新希望 32
1.是“糖尿”病还是“糖血”病 32
2.新诊糖尿病患者有个蜜月期 33
3.生产胰岛素的“工厂”并不是那么娇嫩 34
四说:“三高”和“一胖”是亲兄弟 37
1.高血糖与死亡四重奏——早期诊断,“一叶知秋” 37
2.“三高一胖”——又一个“百慕大” 38
3.重视糖尿病,也不能怠慢高血脂 39
4.脂肪肝是糖尿病的“传令官” 40
五说:看病找专家,不找“砖家” 41
1.别在电线杆子上找医生 41
2.和专家做朋友 42
3.看病听医生的,不要听秘书的 42
4.初始胰岛素治疗——听医生安排,不生搬朋友老经验 43
5.别看“250”医生 44
6.别忘记检查完做个记录 45
六说:少吃多动,违者必纠 46
1.饮食治疗是一切药物发挥疗效的基础 46
2.不吃主食就算控制饮食? 47
3.无糖食品也不可以随便吃 48
4.治疗糖尿病莫忘减肥 48
5.肥胖让你“刀枪不入” 50
6.得了糖尿病也不要对自己太狠 51
7.与糖尿病绝交——“丢舆弃辇”,古训难违 52
8.吃饭的技巧 54
七说:细节决定成败——正确选择口服降糖药 57
1.你知道的降糖药不是“一家人” 57
2.用降血糖药还是用抗高血糖药 58
3.磺脲类降血糖药——宝刀未老,雷厉风行 59
4.格列奈——降糖短平快,不惧肾功能不良 59
5.二甲双胍——糖尿病治疗的常青树 59
6.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肠道内阻击高血糖的能手 60
7.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直击“死亡四重奏”之根 61
8.二肽酶抑制剂——聪明的降糖药,舒适降糖 62
9.胰高糖素类似物或受体激动剂——让降糖兼减肥不是梦 62
10.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糖尿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63
11.降糖药伤肝伤肾——确有其事还是空穴来风 64
12.保健品不是药 65
八说: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的“保护神” 66
1.胰岛素是个好东西 66
2.胰岛素治疗需要软着陆 67
3.胰岛素——好东西要有好人用 67
4.胰岛素治疗从哪里开始,在哪里停泊 68
5.糖尿病患者一天需要多少胰岛素 69
6.胰岛素能降血糖也能升血糖 70
7.胰岛素降糖治疗需要好帮手 71
8.胰岛素治疗——要“智能式”也要“傻瓜式” 72
9.注射胰岛素者,请离驾座远一点 74
10.母亲们请注意,胰岛素会保佑你的孩子 75
11.胰岛素会成瘾——非不懂即瞎说 76
12.晚期糖尿病患者长期应用胰岛素治疗是健康生存的必需 78
13.老年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慎用加法,多用减法 79
九说:给降糖系上安全带——远离低血糖 81
1.血糖控制不是越低越好 81
2.你为什么老是饿? 82
3.从“床上死”看低血糖之害 82
4.低血糖面面观 84
5.低血糖是脑功能问题 86
6.酒醉勿忘测血糖 86
7.司机同志,请你在车上预备一包糖 87
8.有低血糖,血糖控制就不可能达标 87
十说:糖尿病治疗要“量体裁衣” 89
1.职业不同,对控糖治疗的要求不同 89
2.对治疗“刀枪不入”的患者怎么办 90
3.因人而异,个体化达标——糖尿病专家奋斗的目标 91
4.糖尿病回归正常不只看血糖 93
5.老年糖尿病的血糖达标治疗——在三个鸡蛋上的舞蹈 94
6.老年糖尿病患者怎样才能在降糖的同时让心血管获益 95
7.器官衰老的老年人应如何控制血糖 97
8.假日欢愉勿忘健康 98
附录一 对号入座——糖尿病个案解析 100
附录二 糖尿病患者还应掌握的一些常识 103
1.打胰岛素不疼的小窍门;为什么自己打针会比护士打的疼一些 103
2.正确使用血糖仪,不要让血糖仪欺骗了你的双眼 104
3.您会吃降糖药吗 105
4.胰岛素注射的“大?小轮转法” 106
5.您的胰岛素储存正确吗 107
6.月经?天冷?发热可致血糖骤变 107
7.血糖自我监测:做与不做,结果大不同 108
附录三 李光伟教授的糖尿病治疗专题讲座 112
1.既要“开门红”又要“软着陆”——漫话糖尿病的降血糖治疗 112
2.B细胞唤醒——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新话题 117
3.剪除糖尿病危害应该从哪里出发 123
4.达标个体化,力避低血糖 127

精彩书摘

一说:
糖尿病,你是谁?
1.糖可敌国
如果哪一天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变为世界第一,那必定是国人的噩梦?我不愿相信事情会到这步田地,遗憾的是不止一个人在告诉我这“噩梦已成真”?“中国已跃为糖尿病第一大国”,这是《医师报》新闻学术版2010年4月1日告诉我的;《健康报》也给了我们一个黑色星期二,它以耸人听闻的标题《中国糖尿病患者六年翻两番多》告诉我们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多达9200万?还有糖尿病的后备军多达1.48亿?这支规模浩大的“后备军”正在以“超英赶美”的速度汇入糖尿病的洪流,媒体正争先恐后地以“井喷”和“海啸”等耸人听闻的标题发出警告?
我非常同意《参考消息》上“中国无小事”的说法?因为以中国之大,任何小事都会被放大到无穷?对糖尿病这件大事我们要格外关注?可越是关注,越觉得纠结?忧心,甚至有些无奈?我们看到不少糖尿病患者没有得到哪怕是最少的治疗,不少人身患糖尿病却毫不在乎,在大街上优哉游哉地走着?更加让人心痛的是,我曾亲眼看到一位患糖尿病的老母亲因为不想给儿子增加负担,已经酮症酸中毒了却断然拒绝住院治疗
糖可敌国,糖尿病的生死威胁和沉重医疗负担是对我们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严重考验?面对真实的远虑和近忧,我们能做些什么?哪些是我们能改变的?何时能完成这些改变?
面对着糖祸洪流我们医生的责任不能只是天天?月月?年年地喊“狼来了,虎来了”?狼来了,虎来了,打虎的武松在哪里?
在糖尿病血腥的屠杀到来之前,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我们能否说服那些大人物从“大力发展烟草工业的钱袋”里拿出真金白银做糖尿病筛查?我们能否找到一个省钱?省力的方法去躲开那个全世界哪怕是最富裕的国家都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际应用的“糖耐量实验”来发现糖尿病?我们能否用自己的努力证明糖尿病这股洪流能在它入海之前被拦截?
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曾断言:“我们可能打赢降血糖的战役却输掉征服糖尿病的战争?”希望这凶险的预言不要被言中?
终于等来了一则好消息!它来自浙江模式调查,时间为2010年7月~11月?消息报道浙江省糖尿病患病率远远低于全国的记录:该省18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5.94%;20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6.03%?值得人们深思的是,2010年浙江全省GDP总量27?227亿元,人均GDP??52?000元,约合 7800美元,其 GDP居全国第五!浙江模式证明:富裕了也可不得糖尿病!
2.糖尿病是花钱又遭罪的病
“糖尿病很凶残,不认尊卑妄害人?偏瘫心梗不住手,失明肾衰不留情?”
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是一般人群的2~3倍,糖尿病患者80%死于心血管病?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初诊时就已经存在冠心病,甚至早在糖耐量受损时(糖尿病前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已经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之一就是心绞痛,但是许多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时多为无痛性或不典型性?胸闷?胸痛?心悸的症状不明显,极容易给医生的判断带来困扰,延误冠心病急性心梗的诊治?
在我国,糖尿病脑血管病变致残?致死率比西方国家更高?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90%,导致患者偏瘫?
糖尿病眼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病人生活质量的并发症之一,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糖尿病患者的致盲率是普通人的25倍,一旦致盲就不可逆转?全世界有一半失明者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患病20年后,几乎所有的1型糖尿病病人都会发生眼部并发症?我国“大庆糖尿病研究”显示,经过糖耐量试验检出的新糖尿病人群1986~2006年20年随访期有74%发生了视网膜病变,已经威胁到视力的视网膜病变人群高达35.4%?需要人们警醒的是,糖尿病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近年来年轻人日渐受到其“青睐”?
肾病是老糖尿病患者难以躲避的又一灾难?近年来,由糖尿病引发肾衰竭呈上升趋势?已经有报道说尿毒症患者中超过1/3患有糖尿病?糖尿病与肾衰竭有着密切的关联?早期糖尿病肾病时,由于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患者不容易知道自己已经患有肾病,等到有所察觉时,可能已经处于糖尿病肾病晚期,治疗已很难逆转?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主席曾断言:“糖尿病是有史以来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健康灾难之一,这个灾难正日益逼近我们?”糖尿病的高致死率仅列位于心脑血管病?癌症之后,占第三位?糖尿病患者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发生的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失明?偏瘫?尿毒症,苦不堪言 这些致残性并发症的治疗是终生的,其医疗花费足以导致因病致贫?我见到的不少糖尿病患者每月降血糖?降血压?调血脂的治疗费用已经与其工资收入相抵,住院治疗花费就更多了?我们都恨糖尿病,因为它让人们又遭罪又花钱?“遭罪无边界,花钱不封顶”?
糖尿病很可恶,长期不治疗的后果也很可怕?但是现代科学证明糖尿病却是可防可治的疾病?如果您患上了糖尿病,不必悲观失望?只要控制饮食?适量运动?按时用药?监测血糖?接受教育,“五管齐下”,就能很好地控制糖尿病,避免发生糖尿病并发症,让您像健康人一样快乐地生活?关于治疗的细节,我们会在本书中详细交代?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能治病不如不得病?糖尿病高致死致残率和高的医疗花费使人们认识到仅靠治疗远远解决不了糖尿病的根本问题?比治疗更重要和更有效的是糖尿病的预防?如何有效地预防糖尿病也是2005年6月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的美国糖尿病协会年会专家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哈佛大学医学院Joslin糖尿病中心的Edward S.Horton教授
说:“肥胖和糖尿病在美国的双重流行给了人们重要的启示?”
美国现在超重和肥胖人群已逾总人群的65%?预计2000年出生的美国人男性33%?女性39%会在某个阶段发生糖尿病?是什么因素推动了肥胖和糖尿病的双重流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食品的丰富,劝人多食的商业广告,运输工具的发达,机械代替手工劳动使得许多人肥胖?肥胖者更易饥饿,导致多食;更少动,导致肥胖 这一切把人们挤向一条不归路:走向糖尿病?
Edward S.Horton教授指出,国际上已经有几个临床试验试着用改变生活方式的方法去预防糖尿病,其中包括中国的大庆研究及美国和芬兰的三个实验,都成功地证明少食多动的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成功地预防或推迟糖尿病的发生?“勤以瘦身,俭以抗糖”,如合理限食和增加体力活动,体重能减轻5%~7%,对预防糖尿病特别有益?
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是:干预能否成功地用于实践?人们能否长期坚持?美国匹森堡大学Andrea Krisk教授发表了如下看法:为了更加有效,除了严格控制饮食必须采取必要的方式增加人们对运动干预的适应性?
(1)运动量应从少到多逐渐增加?
(2)强调做一些就比不做好?
(3)不强调单一运动的强度和时间,提倡适合于各个病人具体情况的各种运动,点点滴滴累计各种运动的总量,总量越多效果越好,犹如“积鱼成鲸”?
(4)不仅强调项目性的运动,应将工作的?业余的?职业性
的?家务性劳动的增加都应计算在内,计算器可能是最简便有效的帮手?

前言/序言


《静心养生:寻回身体的宁静与活力》 在这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和焦虑所裹挟,身体的信号也因此被忽视。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精力不济,睡眠质量下降,情绪也起伏不定。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与活力。《静心养生:寻回身体的宁静与活力》正是为那些渴望找回身心和谐、重拾生活热情的人们而创作。 本书并非一本教人对抗疾病的“战书”,而是一份温和的邀请,邀请您踏上一段探索自身内在智慧、重塑健康生活方式的旅程。它不聚焦于单一的病症,而是着眼于整体的健康,强调身、心、灵的和谐统一。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似乎越来越依赖外部的干预来解决健康问题,却往往忽略了身体本身拥有的强大自愈能力,以及情绪和心态对身体健康产生的深远影响。 《静心养生:寻回身体的宁静与活力》将带您深入了解“养生”的真正内涵。养生并非一味地“补”,也不是局限于某种特定的食疗或运动。它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哲学,一种关照自身身心需求的生活态度。我们将从多个维度,为您揭示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宁静、有活力的生活。 第一部分:倾听身体的低语——认识你的内在信号 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忽略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疲劳、失眠、消化不良、莫名的焦虑……这些看似是小毛病,实则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传达重要的信息。《静心养生:寻回身体的宁静与活力》将帮助您重新学习“听懂”身体的语言。 深入解析身体的五大感官信号: 我们将详细探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例如,皮肤的变化可能预示着身体内部的失衡,味觉的改变可能反映了消化系统的状态,而听觉的敏锐度或迟钝也可能与某些生理功能相关。 情绪与身体的隐秘联结: 情绪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我们将深入剖析喜怒哀乐等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机能,从头痛、胃痛到免疫力的下降,一一解析其背后的生理机制。理解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是实现身心平衡的第一步。 睡眠的秘密: 睡眠不仅仅是休息,更是身体进行修复和能量补充的关键时期。本书将探讨高质量睡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改善睡眠质量,从而提升整体健康水平。我们将从科学角度解读不同睡眠阶段的功能,并提供改善失眠的实用建议。 消化系统的智慧: 我们的消化系统是身体获取能量和营养的源头,也是情绪和压力感受的重要枢纽。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科学饮食和规律作息来维护消化系统的健康,让它成为我们身体的坚实后盾。 第二部分:构建心灵的庇护所——安抚内在的波动 心安则体健。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抵御外在压力的基石。《静心养生:寻回身体的宁静与活力》将引导您探索心灵的深层需求,学习如何管理情绪,培养积极心态,建立强大的内心韧性。 正念的力量: 正念,即觉察当下,不加评判。我们将介绍如何将正念融入日常生活,通过简单的练习,帮助您减轻焦虑,提高专注力,感受生活的平静与美好。本书将提供一系列易于实践的正念练习,如呼吸冥想、身体扫描等。 情绪的疏导与转化: 面对负面情绪,我们不必压抑或逃避。本书将提供科学的情绪管理方法,帮助您识别、接纳并转化负面情绪,使其成为成长的契机,而非阻碍。我们将探讨认知重构、情绪表达等技巧。 压力下的“静”学: 压力是现代人的常态,但如何与压力共处,甚至化压力为动力,是养生之道的重要一环。我们将分享一系列减压方法,包括放松技巧、时间管理以及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感恩与积极心态的培养: 感恩之心能够显著提升幸福感,积极的心态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本书将引导您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感恩的习惯,并重塑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第三部分:激活身体的潜能——顺应自然的生命律动 身体是承载我们生命旅程的载体,赋予它活力与能量,是实现健康养生的根本。《静心养生:寻回身体的宁静与活力》将从自然、规律、和谐的视角,为您揭示如何通过科学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与自然的连接,来激活身体的自愈力。 智慧饮食的奥秘: 饮食是滋养身体最直接的方式。本书将摒弃极端化的饮食观念,倡导回归食物本身,强调食材的新鲜、时令与均衡。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以及如何根据自身体质进行个性化的饮食调整,让每一餐都成为滋养身心的盛宴。从精选食材到烹饪方式,为您提供全面的指导。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是保持身体活力的重要途径。本书将推广多种适合不同人群的运动方式,强调“适度”与“规律”的原则,而非盲目追求高强度。我们将介绍一些温和而有效的锻炼方法,如太极、瑜伽、快走等,帮助您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提升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耐力。 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自然是最好的疗愈师。本书将引导您重新发现自然的力量,倡导将户外活动、亲近自然融入日常生活,感受四季更迭,呼吸新鲜空气,让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获得更深层次的宁静与疗愈。 规律作息的重要性: 顺应自然的昼夜节律,建立规律的作息,是维持身体正常运转的关键。我们将深入解析生物钟的科学原理,并提供改善晚睡晚起、熬夜等不良作息习惯的实用建议,帮助您找回充沛的精力。 第四部分:构建可持续的健康生活——长期的内在动力 养生并非一时之功,而是一种贯穿于生命全程的智慧。《静心养生:寻回身体的宁静与活力》将为您指明方向,帮助您将养生理念内化为生活习惯,形成可持续的健康动力,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保持身心的平衡与活力。 个性化养生方案的制定: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也各不相同。本书将引导您认识自身体质,了解身体状况,并在此基础上,为您提供构建个性化养生计划的框架和思路,让养生真正做到“因人而异”。 倾听身体的声音: 随着生活环境和身体状况的变化,我们的养生需求也会随之调整。本书将强调持续倾听身体声音的重要性,鼓励您根据身体的反馈,灵活调整养生策略,实现动态的健康平衡。 融入社区与人脉的力量: 健康的社会连接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撑。本书将探讨如何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如何在社群中获得支持,以及如何与他人分享养生心得,共同构建一个积极健康的生命网络。 拥抱变化,享受生命: 生活充满了变化,养生也需要与时俱进。本书将鼓励您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积极学习新知,不断完善自己的养生之道,在生命的旅程中,始终保持一份宁静的心,一份充沛的活力,享受生命的每一刻。 《静心养生:寻回身体的宁静与活力》希望成为您手中一份温暖的指南,一份开启身心和谐之旅的钥匙。它不提供奇迹般的速成方法,而是邀您踏上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一次回归自然的生活实践。通过倾听身体的低语,安抚心灵的波动,激活生命的潜能,您将发现,健康与宁静,活力与喜悦,早已蕴藏在您的内在,等待被唤醒。这本书,是您送给自己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一份找回生命本真力量的承诺。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选择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出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未来健康的考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关注健康问题,尤其是像糖尿病这样越来越普遍的慢性病。这本书的标题《和糖尿病说再见》直接戳中了许多人的痛点,它传递了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仿佛在告诉我们,糖尿病并非不可战胜。而“李光伟十说糖尿病”,则暗示了其内容的系统性和权威性。“十说”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一个完整的体系,也许涵盖了从预防到治疗,从生活方式的改变到心理的调适等各个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健康指南,帮助我建立起科学的生活习惯,从而远离糖尿病的困扰。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解读那些看似复杂的医学原理,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并内化这些知识,而不是简单地照搬。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健康书籍,更是一种对健康生活的投资,一种对未来的承诺。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这让我感觉它一定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书中的版式设计也很舒展,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产生压迫感。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糖尿病的书籍,但坦白说,很多都过于专业,充斥着各种术语,读起来有些吃力。我希望《和糖尿病说再见》能够打破这种僵局,用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来讲述糖尿病。我非常好奇“李光伟十说”具体会包含哪些内容。是关于早期预警的信号?是关于日常饮食的细节?还是关于如何调整生活习惯的策略?抑或是关于现代医学在糖尿病治疗上的最新进展?如果能结合一些真实的案例,那一定会更加生动和具有说服力。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读者“是什么”,更能告诉我们“怎么做”。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帮助读者建立健康生活理念,并且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方法。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良师益友,在我踏入健康管理之路时,给予我指引和支持。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权威与科普并存”的感觉。我一直觉得,对于像糖尿病这样影响深远的疾病,了解它的根源和应对之策至关重要。而“李光伟”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一位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他的“十说”想必是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深入研究的总结。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颠覆我原有认知,或者让我豁然开朗的观点。例如,关于糖尿病的误区,或者一些被大家忽视的关键细节。我希望它不是一本简单的“食疗宝典”或者“运动指南”,而是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帮助我理解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它与我们整体健康的关系。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预防糖尿病,或者管理好糖尿病,其实是一场需要智慧和耐心的“战役”,而这本书,就是我在这场战役中不可或缺的“战略地图”和“武器库”。它承载着解决问题的希望,也传递着战胜困难的勇气。

评分

这本书给我一种“温暖而专业”的印象。我一直认为,面对像糖尿病这样的疾病,除了科学的医学知识,更需要的是一份耐心和一份理解。我希望《和糖尿病说再见》能够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来讲述糖尿病的故事。我期待“李光伟十说”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如何与糖尿病“和平共处”的经验,而不是仅仅强调“对抗”。也许,它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应对疾病带来的情绪波动的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即使患有糖尿病,也依然可以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依然可以积极地面对生活。同时,我更看重这本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并且能够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健康建议,而不是一些遥不可及的理论。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他的智慧和经验,告诉我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如何更健康地生活。它让我看到了希望,也给予了我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简洁而富有力量。我一直对健康生活方式很感兴趣,尤其是如何科学地管理和预防像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疾病。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这本书,但仅凭书名“和糖尿病说再见”,以及“李光伟十说糖尿病”这个副标题,我就能感受到一种希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李光伟这个名字,对于一些关心健康领域的朋友来说,应该并不陌生,他可能是一位在糖尿病防治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医生或专家。我特别期待书中“十说”的部分,这十个方面很可能涵盖了糖尿病的方方面面,从认识疾病的成因、症状,到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再到心理调适和长期管理。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非常实用、易于理解且经过科学验证的建议,能够帮助像我一样对糖尿病有所担忧的人,或者已经患病需要积极管理的人,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也期待作者能用一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医学概念,让普通读者也能够轻松掌握。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一种“专业、实用、有希望”的感觉,让我迫不及待想翻开它,去探索糖尿病防治的奥秘。

评分

辅导过电话回访过恢复供货方国际会觉得

评分

好书?非常满意!

评分

辅导过电话回访过恢复供货方国际会觉得

评分

给妈妈买的,说写得很好

评分

内容不够充实,对于老年来说可以

评分

辅导过电话回访过恢复供货方国际会觉得

评分

好评

评分

给妈妈买的,说写得很好

评分

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