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社会译丛:论人权 [On Human Rights]

人文与社会译丛:论人权 [On Human Rights]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英] 詹姆斯·格里芬 著,徐向东,刘明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7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538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1281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文与社会译丛
外文名称:On Human Right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世界的人权处境如今纷繁错杂,而詹姆斯?格里芬深谙这纷争背后的症结所在,对人权提出了全新的论述,《人文与社会译丛:论人权》讨论了诸多关涉人权的敏感问题,正是这样切近现实的哲学著作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内容简介

  什么样的权利是人权?我们如何鉴定一项声称是人权的权利是否真的是人权?我们该如何确定特定人权的内容?我们又该如何解决人权之间的冲突?《人文与社会译丛:论人权》对人权的理论基石进行了探索,考察了人权概念的中世纪起源,点明当今人权探讨的困境源自于其定义的不确定性,并对具有争议的福利权、隐私权、自由权进行了细致的讨论。本书是了解当代人权问题的必读之作。

作者简介

  詹姆斯·格里芬,是牛津大学怀特伦理学教授,罗格斯大学访问哲学教授,堪培拉应用哲学与公共伦理学中心兼职教授,著有《价值判断》、《幸福》、《应得与正义》和《平等主义》。

精彩书评

  ★詹姆斯·格里芬谦虚地视自己的著作为抛砖引玉,希望学界能更多地对人权的现代阐释进行理论批评,但本书的意义远不止如此。本书在学术上非常严谨,在智识上富有挑战性,且论述非常清晰。正是这样的书令哲学影响我们的世界。
  ——阿兰·贾德,《观察家》

  ★詹姆斯·格里芬的新书是对人权哲学的重要贡献。他在书中为自己构思精妙的人权论述做出了辩护,使得本书成为了人权领域专家的必读之物。
  ——威廉·J.塔尔博特,《圣母大学哲学书评》

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对人权的一种论述
第一章 人权:不完备的思想
1.1 启蒙运动的人权计划
1.2 “人权”这个术语的不确定性
1.3 对这种不确定性的纠正
1.4 说明权利的不同进路:实质性的说明和结构性的说明
1.5 一种不同类型的实质性说明
1.6 人权的观念应如何得到完善?
第二章 说明人权的首要步骤
2.1 从上往下的说明和从下往上的说明
2.2 人权传统
2.3 一个实质性说明的提议
2.4 人权的一个根据:人格
2.5 第二个根据:实用性
2.6 是否存在着第三个根据:平等?
2.7 “能动性”应如何得到理解?
2.8 在什么意义上人权是“普遍的”?
2.9 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多元论的说明吗?
第三章 当人权发生冲突时
3.1 伦理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3.2 人权之间的冲突
3.3 人权是共存的吗?
3.4 人权与其他类型的道德考虑的冲突
3.5 一个提议和一个限定
3.6 超越直观的一步
3.7 人权抵制交易的一些方式
3.8 小结
第四章 谁的权利?
4.1 这个问题的范围
4.2 潜在的行为主体
4.3 从道德重要性推出人权
4.4 对人权的需求说明
4.5 一类自成一体的权利
4.6 规定的作用
4.7 阶段性的权利
第五章 我的权利,但谁的责任?
5.1 导论
5.2 什么责任?
5.3 谁的责任?
5.4 首要责任和次要责任
5.5 非洲的艾滋病
5.6 可以有不能把责任承担者鉴定出来的权利吗?
第六章 人权的形而上学
6.1 两个价值判断模型
6.2 人的利益与自然界
6.3 最佳说明检验
6.4 人权的形而上学
第七章 人权的相对性和民族中心主义
7.1 伦理相对性
7.2 人权的相对性
7.3 何谓民族中心主义问题?
7.4 宽容
第二部分 最高层次的人权
第八章 自主性
8.1 三个最高层次的人权
8.2 自主性与自由的区分
8.3 自主性的价值
8.4 自主权的内容
8.5 自主性与自由意志:如若我们不是自主的,那又如何?
第九章 自由
9.1 最高层次的权利
9.2 对自由的广义解释和狭义解释
9.3 “追求”
9.4 自由权的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
9.5 这项权利究竟有多苛求?
9.6 密尔的“一个很简单的自由原则”
9.7 对这些结果的概括
第十章 福利
10.1 权利的历史增长
10.2 福利:只是一项公民权、而不是人权吗?
10.3 支持福利方面的人权的一个理由
10.4 这项拟定的权利过于苛刻吗?
10.5 不值得帮助的穷人
10.6 人权、法定权利和联合国规定的权利
第三部分 应用
第十一章 人权:在哲学和国际法领域中的差异
11.1 基于人格的说明的相关应用
11.2哲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之间的弥合
11.3 从基于人格的说明中出现的人权清单
11.4 当前的法律清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11.5 插曲:论国际法的目的和地位
11.6当前的法律清单: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权利
11.7 国际人权清单的未来
第十二章 生存权,死亡权
12.1 生存权的范围
12.2 洛克论生存权的范围
12.3 人格作为生存权的根据
12.4 从生存权到死亡权
12.5 存在一种死亡权吗?
12.6死亡权是一项积极权利还是消极权利?
第十三章 隐私权
13.1人格以及作为人权的隐私权内容
13.2 隐私权的法律进路
13.3隐私权的范围有多大?
13.4关于隐私权的一个提议
13.5隐私权与表达自由及信息权
第十四章 人权要求民主吗?
14.1两种看似合理的思路
14.2自主性和自由
14.3民主
14.4 人权要求民主吗?
14.5 在现代条件下?
第十五章 群体权利
15.1 三代权利
15.2 没有可以驳回群体权利的捷径
15.3 对群体权利的一个论证:以善为基础的论证
15.4 对群体权利的另一个论证:以正义为基础的论证
15.5 排除
15.6 还原
15.7 遗留了什么?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人权:不完备的思想
  1.1 启蒙运动的人权计划
  “人权”这个术语的使用开始于18世纪末(例如,在法国1789年颁布的《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中),但只是在20世纪中期才广为流行。在18世纪末,人们谈论的是“自然权利”而不是“人权”。这两个术语来自同一个连续的传统,具有大致相同的外延,尽管内涵不同。一般认为“自然权利”来自“自然法”。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要说“人权”原本来自于什么则更为困难。
  自然法学说在古希腊和罗马都各有根源,不过,对它的最有影响的表述是由托马斯?阿奎那提出来的。上帝已把各种天赋的自然倾向置于一切事物中,不过,只是在人那里,他才植入一个理性倾向—把引导行为的各种准则产生出来的倾向,比如说如下准则:要维护自己的存在;要繁衍我们的种类;要寻求对上帝的知识并崇拜上帝;要和平地生活在社会中,等等。这些准则和其他准则构成了自然法,而自然法则充当自然权利的标准。然而,阿奎那在这里提到的“权利”根本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权利”,后者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项资格。相反,阿奎那所提到的“权利”是一个事态的一种性质,即这个事态是正当的、公正的或公平的。对于自然法和自然权利,阿奎那有很多论述,但他是否持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权利概念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权利”这个术语,尽管在中世纪晚期就开始出现了,但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才得到广泛应用。让我回顾一下从阿奎那到启蒙运动的一些发展阶段。把人类引向善的一个主要的自然倾向显然就是合理性,它引发了“遵循实践合理性”这一准则。这个准则大体上缺乏道德内容,更像是获得道德内容的一项指令——实际上,这项指令无所不包,以至于有取代所有其他准则的危险。如果人类理性已足以把自然法鉴定出来,那么在自然法中还需要上帝来做什么呢?弗朗西斯科?苏亚雷斯,托马斯主义传统在17世纪最有影响的理论家,对此给出了一个回答。虽然人类理性让人类具有了某种相对于上帝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是有限度的。人类确实可以不依赖于上帝来理解自然法的内容,不过,他们所理解到的东西只是因为上帝的意志才有了律法(一种具有力量的命令)的地位。
  新教徒雨果?格劳秀斯采取了进一步的举动,他论证说,甚至无需诉诸上帝,就可以说明自然法如何向我们施加了义务。于是,格劳秀斯就获得了作为自然法的现代世俗理论的奠基者的名声。他写道:“我们一直在说的东西[即:存在着自然法,自然法向我们施加了义务]将有某种程度的有效性,即使我们竟然承认了只有在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承认的东西—上帝并不存在,或者人类事务与上帝无关。”格劳秀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绝没有让自己做出这种“邪恶的承认”。不过,在他看来,不管我们在宗教问题上持有什么信仰,通过那种对我们所有人都开放的理解,我们就可以把自然法确立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按照我们的理性本质来行动,必须做各种有助于维护社会的事情,而社会尽管与理性相一致,却是由像我们这样在动机上不相一致的成员构成的—一方面,我们天性渴望社会,另一方面,自我利益又是我们本性中一个根深蒂固的要素,因此就会危害社会。
  就像格劳秀斯一样,塞缪尔?普芬多夫认为,尽管上帝的启示可能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然法,但“甚至在不借助于启示的情况下,自然法仍然可以由理性能力来加以研究并确定性地得到证明”。在他看来,有一个问题特别需要经验研究,那就是:既然人类是一种具有非社会的社会性(unsocial sociability)的生物,那么,为了把一个合理的稳定的社会从那种生物中产生出来,需要哪些准则?
  经过这些阶段我们就到达了启蒙运动时期。按照我的理解,启蒙运动开始于17世纪最后十五年左右,到18世纪结束。在《政府论》中,约翰?洛克仍然在其论证中赋予自然法和自然权利以中心地位,并且也认为自然权利来自自然法。然而,洛克几乎没有去关注自然权利是如何从自然法中引申出来的;他把自然法的语言当作一种恰当地确立起来、相对不成问题的说话方式来使用。在他看来,理性本身就能把根本的道德原则确立起来—实际上,能够确定地把它们确立起来。对于洛克来说,这种推理的核心,就像他之前的普芬多夫所说的那样,是要对一些律法进行经验研究,而为了能够把有着非社会的社会性的个体转变为一个恰当地组织起来的社会的成员,就需要这些律法。在这个推理过程中,我们无需诉诸任何关于人类生活的目的的观点——实际上无法成功地诉诸这样的观点;洛克认为,就人类生活的目的而论,理性的人们会有分歧;因此,尽管一个关于最高善(summum bonum)的信念在古典思想和中世纪思想中都处于核心地位,不过,在这里,人们对它的关注至多也只是处于次要地位,因为它不能赢得普遍同意,因此就不能有效地引导在思想观念上具有本质差别的社会成员。洛克确实不时提到上帝,但那是自然神论者的上帝:上帝就是宇宙的设计者,让这台巨大的机器开始运转,然后就退出场景—不再干预,不再发布启示。在《政府论》中,洛克主要关心的是对统治者的武断行为进行道德约束。于是,毫不奇怪的是,他所关注的自然权利涉及在没有正当的司法程序的情况下剥夺一个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这是君主恣意统治人民的三种最常见的方式。
  在一开始我就提到“启蒙运动的人权计划”。现在我应该说明一下我如何理解这个说法。为什么说“启蒙运动的计划”呢?很难说权利就是启蒙运动作家唯一关心的东西。更有甚者,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自然法”或“自然权利”的观念,为一切启蒙运动思想家所分享;实际上,一些启蒙运动思想家对谈论“自然法”和“自然权利”很不以为然,完全抛弃了这种话语。不过,在启蒙运动进程中有一个一般化的思想运动。随着人的理性能力的不断扩张,自然法和自然权利学说都受到了一种连续的世俗化。与此密切相关,在自然法和自然权利学说的形而上学或认识论背景中,也有很多东西被抛弃了。坦率地说,这些做法在洛克那里并不完全存在:为了把现在有时被忽视的平等原则确立为其政治思想的基础,他求助于上帝;但是,对于洛克在18世纪的诸多继承者来说,他们都采取了这些做法。在启蒙运动结束之际,对自然法的接受似乎已经变得与差不多所有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观点相容。在这个宇宙中,就像阿奎那所设想的那样,万物都有自己的目的,由上帝来加以指定。不过,经过启蒙运动,人们就可以把人类的目的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并可以从自然中读解出来。这个观点,若以某种方式加以发展,就可以支持一种强形式的自然法。例如,它能够支持一种形式的道德实在论,即如下观点:人类的善,甚或道德原则,都不是人类构造出来的,而是一个独立于人类思想和态度的实在的一部分。这种道德实在论接着为如下认知观点提供了支持:在我们对自然的报告中,那些更加令人熟悉的报告是有真假可言的,在这个意义上,关于人类的善和道德原则的判断也可以有真假。这将是对自然法的自然属性的最强解释,也有一些逐步弱化的解释。例如,对于关于自然法的判断,我们或许仅仅要求它们应该是客观的,也就是说,不只是表达人们的态度。在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存在着自然法这一主张变得更弱,而且往往被认为归根结底就是如下主张:存在着不依赖于实证法和社会习俗的道德原则。这个主张变得就像我们今日对“自然正义”这一概念的使用,而在当今律师口中,这个概念仅仅意味着存在着一个不依赖于实证法和社会习俗的正义标准。这个很弱的主张实际上符合一切伦理观念,例如甚至包括休谟的主观主义,只有伦理相对主义是个例外,因为在那些日子里,伦理相对主义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罕见的观点。
  ……

前言/序言


人文与社会译丛:论人权 [On Human Rights]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人文与社会译丛:论人权 [On Human Rights]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人文与社会译丛:论人权 [On Human Rights]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人文与社会译丛:论人权 [On Human Rights]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他的话刚说完,突然出现了一种预兆:一只被秃鹰追赶的鸽子,扑进伊阿宋的怀里,俯冲下来的秃鹰却像石头一样掉在船尾的甲板上。看到这情景,一位英雄突然想起,年迈的菲纽斯的预言,阿佛洛狄忒将会帮助他们返回家园。因此除了阿法洛宇斯的儿子伊达斯外,所有的人都同意阿耳戈斯的计划。伊达斯暴躁地说:"天哪,难道我们到这里来只是为了当女人的奴仆吗?我们为什么不找阿瑞斯,却找阿佛洛狄忒呢?难道一只鸽子就会使我们免于战争吗?"许多英雄都附合他的意见,低声地交头接耳,可是伊阿宋却同意阿耳戈斯的意见。大船靠岸停泊,英雄们在船上等着阿耳戈斯回来。

评分

西方哲学界最近几年关于人权问题的重要著作,值得保存

评分

译林这一套书真是不错,这是最新的一本,见一本买一本。

评分

在上学之后,学校里面巴不得孩子整天都在看课文,而根本很少有老师关心孩子读不读其他的图书,学校也没有能提供孩子丰富选择的图书馆,所以在选择这个环节,我们的孩子就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自己做主的余地了。 到了阅读这个环节,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上学了,他们怎么读书就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回家来之后,更是很少还有家长像对待没上学的幼儿那样,和他们一起读书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钱伯斯特别提到过,在这个环节,是需要阅读时间的,但是当孩子所有的时间都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占据了的时候,他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阅读自己选择的书? 而且有的孩子一旦没有把大量时间用在做作业上,而是用在了阅读上的时候,家长就会出来干预了,说孩子太贪玩,不用功读书,所以在这个环节,孩子仍然是不自由的,既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也没有多少人支持他阅读。 最后一个环节,读后的交流,不仅仅是最不受大人重视的环节,而且还往往成为扼杀孩子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的环节,因为孩子读了书,就会有各种想法自然地冒出来,但是在我们的学校里面,他只能按照一个标准答案去理解书本。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家长在他的博客里面写,孩子读三国演义后,老师出题让学生回答,这本书里最聪明的人是谁?孩子答了自己觉得最聪明的人是孔明和庞统,但是老师就在批改的时候打了叉叉,说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我相信任何一个成年人都知道,文学阅读和数理化考试是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林妹妹,所以,我们才能在文学中收获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创造的果实。但是现在这种消灭个性、扼杀创造力的教育模式,根本已经让文学阅读变成了文字背诵。所以,在钱伯斯描述的这个儿童阅读循环圈里面,中国孩子最缺少的东西——就是自由。 有一本书叫“谁偷走了我的奶酪”,我想每一个中国家长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是“谁偷走了我孩子的自由”?我不想在这里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了,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能想得出这个答案的。 而在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里面,还有一个最最大的疏漏,就是儿童文学的创作者,也是这个循环圈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他之所以会有这种疏漏倒也并不奇怪,因为在他的国家里面还不存在我们国家目前的这么多文学创作的怪圈。在自然的状态下,文学创作当然是作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写出来的作品也自然是百花齐放的。但是,在中国,首先,作者能写什么,是受到很多的因素制约的。其次,因为长期以来教辅的独霸市场,以儿童文学为专职的作者非常少。仅有的几个能以创作养活自己的作者,都是如郑渊洁、杨红樱那样的,完全走通俗低俗路线的作者。 现在正在征集意见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里面有一条就是,教科书的编写可以随意拿别人的作品使用,不需要经过著作权人许可。所以可想而知,还有什么头脑清醒的人会愿意进入儿童文学这个领域来任书商宰割呢?更何况,大家很可能还不知道的一点是,中国的教辅读物基本上是民营书商通过买书号、然后东拼西凑一些文字,粗制滥造出来的,而大部分教辅读物的收入是给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因为不打通这些关节,他们的书就不可能有市场。 所以实际上这个修改法保护的就是——民营书商、教育部门这两方面的利益,如果这样的草案得到通过,我们还能指望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有什么发展?当中国独立的儿童文学撰稿人都不存在了,我们在选择童书的时候,就只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国外引进的儿童图书,一个是由教育部制定的儿童图书。当我们选择的自由就剩下这一点点的时候,无论有多少有思想的成人阅读者,想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都将是不可能了。

评分

10、免费娱乐消遣

评分

在上学之后,学校里面巴不得孩子整天都在看课文,而根本很少有老师关心孩子读不读其他的图书,学校也没有能提供孩子丰富选择的图书馆,所以在选择这个环节,我们的孩子就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自己做主的余地了。 到了阅读这个环节,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上学了,他们怎么读书就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回家来之后,更是很少还有家长像对待没上学的幼儿那样,和他们一起读书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钱伯斯特别提到过,在这个环节,是需要阅读时间的,但是当孩子所有的时间都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占据了的时候,他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阅读自己选择的书? 而且有的孩子一旦没有把大量时间用在做作业上,而是用在了阅读上的时候,家长就会出来干预了,说孩子太贪玩,不用功读书,所以在这个环节,孩子仍然是不自由的,既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也没有多少人支持他阅读。 最后一个环节,读后的交流,不仅仅是最不受大人重视的环节,而且还往往成为扼杀孩子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的环节,因为孩子读了书,就会有各种想法自然地冒出来,但是在我们的学校里面,他只能按照一个标准答案去理解书本。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家长在他的博客里面写,孩子读三国演义后,老师出题让学生回答,这本书里最聪明的人是谁?孩子答了自己觉得最聪明的人是孔明和庞统,但是老师就在批改的时候打了叉叉,说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我相信任何一个成年人都知道,文学阅读和数理化考试是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林妹妹,所以,我们才能在文学中收获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创造的果实。但是现在这种消灭个性、扼杀创造力的教育模式,根本已经让文学阅读变成了文字背诵。所以,在钱伯斯描述的这个儿童阅读循环圈里面,中国孩子最缺少的东西——就是自由。 有一本书叫“谁偷走了我的奶酪”,我想每一个中国家长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是“谁偷走了我孩子的自由”?我不想在这里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了,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能想得出这个答案的。 而在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里面,还有一个最最大的疏漏,就是儿童文学的创作者,也是这个循环圈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他之所以会有这种疏漏倒也并不奇怪,因为在他的国家里面还不存在我们国家目前的这么多文学创作的怪圈。在自然的状态下,文学创作当然是作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写出来的作品也自然是百花齐放的。但是,在中国,首先,作者能写什么,是受到很多的因素制约的。其次,因为长期以来教辅的独霸市场,以儿童文学为专职的作者非常少。仅有的几个能以创作养活自己的作者,都是如郑渊洁、杨红樱那样的,完全走通俗低俗路线的作者。 现在正在征集意见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里面有一条就是,教科书的编写可以随意拿别人的作品使用,不需要经过著作权人许可。所以可想而知,还有什么头脑清醒的人会愿意进入儿童文学这个领域来任书商宰割呢?更何况,大家很可能还不知道的一点是,中国的教辅读物基本上是民营书商通过买书号、然后东拼西凑一些文字,粗制滥造出来的,而大部分教辅读物的收入是给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因为不打通这些关节,他们的书就不可能有市场。 所以实际上这个修改法保护的就是——民营书商、教育部门这两方面的利益,如果这样的草案得到通过,我们还能指望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有什么发展?当中国独立的儿童文学撰稿人都不存在了,我们在选择童书的时候,就只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国外引进的儿童图书,一个是由教育部制定的儿童图书。当我们选择的自由就剩下这一点点的时候,无论有多少有思想的成人阅读者,想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都将是不可能了。

评分

朋友推荐的,看评论也说不错,618做活动买回来囤着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人文与社会译丛:论人权 [On Human Rights]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