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套装共12册)》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继《中国通史》、《中华文化通志》、“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国断代史系列”和“中国专题史丛书”之后历时七年精心打造的又一面向大众的中国历史出版工程。由12位学者合力撰写,以通俗、可信和观念新颖为特点,也是新时期由中国新一代学者撰写的中国通史的代表。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套装共12册)》是一套由专家学者撰写、面向大众的雅俗共赏的中国史学读本,共12册,分别为《夏史》、《殷商史》、《西周史》、《春秋史》、《战国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和《清史》,作者均为对中国历史素有研究且有志于通俗历史写作的专家。全书均为章节结构,以时间为纲、专题为目,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风俗等领域(方面)。以学术性为基础,以连贯性为原则,在反映各朝代特点的同时强调通俗性,文笔生动,深入浅出。每本文字18万、配图200幅左右。
郭泳,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后,任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编辑、记者、《当代学生》编辑部主任。蕴趣于古汉语和中国古代史研究,著有《空谷幽兰马湘兰》、《你看你看京剧的脸》、《陈端生与〈再生缘〉》等,并任京剧电视艺术片《凤还巢》编剧。在报章杂志上发表古史探密散文以及著名文史大家访谈录百余篇。曾参与编撰“当代学生阅读经典丛书”以及大型辞书《师典》。
王进锋,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先秦史研究。曾于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在美国Dartmouth College研习。在《考古》、《考古与文物》、《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史学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
黄爱梅,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方向的研究。曾发表《西周金文诸侯称王现象辨析》、《西周中晚期君臣体系的变化及其对王权的影响》等多篇论文,合著有《趣味历史》、《器之藏——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华上古文明》、《国学经典导读》等。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陈雪良,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编审。著有《司马迁人格论》、《中国远古文明之谜》、《读〈三国演义〉》、《中华传统美德》等。另著有历史人文小品集《生命·事业·未来》、《立志·修身·读书》、《交友·处世·做人》等。合著《中华一万年》、“提问诸子丛书” (10册)等,《爱珠乎?爱身乎?》等历史小品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于凯,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尤其关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传统中国社会管理思想等。代表作有《战国秦汉的国家与小农》、《从战国农业政策看国家与小农的共生互动关系》、《战国古代国家化进程中的邑落结构变迁》、《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历史渊源及其特质》等,合著有《趣味历史》、《器之藏:现代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华古代文明》、《国学经典导读》。现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
马孟龙,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历史地理、出土文献。曾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考古》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曾获第四届“谭其骧禹贡基金青年历史地理论著奖”论文类三等奖。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讲师。
张德文,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在纽约州立大学以博士论文《现代妇女的形成: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民族妇女》获历史学博士学位,ASIANetwork/Luce Foundation 博士后,现任教于伦道夫·梅肯学院。主要讲授中国通史、东亚文明史以及中国妇女、婚姻、家庭史,参加多部有关中国历史著作的英文翻译。
孙英刚,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多次受邀在美国、日本、欧洲、中国台湾地区等大学和研究机构访问或作学术讲座。研究领域包括中古史、佛教史和史学理论,目前主要关注“中古知识、信仰与政治世界”以及佛教在中古日常生活和政治意识形态中的角色。著有《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等,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教授。
余蔚,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宋辽金政治史,著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温海清,历史学博士,以元代史为主要研究方向。著有《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并在《中国史研究》、《文史》、《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专题研究论文十余篇。另有读史札记、学术书评、译作数篇。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张海英,历史学博士。长期从事明清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经济思想史领域的研究工作,讲授《中国古代史》、《明清史》等课程。已出版《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等学术专著。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贤亮,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江南区域史、明清史、中国社会经济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曾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等。著有《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岁时节令: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等。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说实话,当我刚开始翻阅这套书时,一度感觉有点吃力,因为它的语言风格偏向于学术性,不像现在很多畅销书那样轻松活泼。但坚持读下来后,我发现这种“慢热”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作者在叙述重大历史事件时,从不轻易下定论,而是会呈现多方面的史料和不同的史学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举个例子,在讲述某个朝代的衰亡时,它没有简单归咎于某一个皇帝的昏庸或某一次农民起义,而是从土地制度、财政危机、边疆压力等多个维度进行了交叉论证,逻辑链条非常严密。这种处理方式让我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反复咀嚼其中的因果关系。对于一个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了“知其所以然”的深度,而不是停留在“知其所以然”的层面。它更像是请了一位博学的老师,耐心地为你拆解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中国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这十二册都读完,但绝对是物超所值的投入。它不像很多流行的历史读物那样追求快速的叙事和戏剧性的冲突,而是非常严谨地梳理了从上古传说到近现代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我特别欣赏它对社会结构和思想演变的关注,比如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深入剖析,不仅仅停留在对他们名言警句的引用上,更是细致地考察了他们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查阅地图和一些专业名词的解释,这说明作者在资料的整合和呈现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对于想建立完整历史观的人来说,这种按部就班的梳理方式比碎片化的知识点要有效得多。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即便是作为家里的摆设也显得很有品味。
评分这套书的叙述风格给我的感觉是沉稳而克制,没有过多的煽情和主观臆断,一切都建立在对史实的尊重之上。在我读过的所有中国通史类读物中,它对“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过渡和融合写得尤为精彩。那个时期往往是许多断代史叙事中的“灰色地带”,容易被草草带过,但在这套丛书中,作者花了不少篇幅来解析民族大融合的具体进程、门阀制度的兴衰以及佛教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差异。读到这些部分时,我仿佛能听到历史深处传来的复杂回响,那种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历史动态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不回避复杂性,努力去解释那些“难解”的历史阶段的态度,让我对这套书产生了深深的信赖感。它不是要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更深层的问题。
评分这套丛书的体量是惊人的,十二册书堆在一起相当可观。我个人是那种喜欢在阅读中做笔记和标注的类型,所以书页上留下了不少我的“痕迹”。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它在论述过程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和科技进步也给予了足够的篇幅。比如,关于宋代的经济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兴起,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繁荣的现象,还细致描绘了当时的商业组织形式和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状态,这让历史变得立体而丰满。很多历史书写到“盛世”时往往会变得空泛,但这里的描写却充满了细节和人情味。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不仅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生活轨迹的总和。这种对社会生活细节的捕捉,是很多宏大叙事中常常缺失的部分,也是我反复重读某些章节的原因。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评价是,它成功地架设了一条清晰的、可供长期学习的脉络。我通常不会一次性读完一整册,而是会根据自己当前关注的历史时期,有选择性地抽取出来阅读。例如,在研究清朝中期的社会变迁时,我可以直接定位到相关的几册进行重点攻读。这种模块化的设计,使得这套厚重的丛书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此外,作者在引用和注释方面做得非常规范和详尽,对于每一个关键论断,都能追溯到其原始出处,这对于想进行更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我看来,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部带有研究性质的、体系化的入门教材。它对基础概念的界定非常精准,避免了许多初学者容易陷入的时代错位感。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套书,值得好好研究和阅读!京东送货快!
评分一套包装完好,还没打开看
评分很好
评分书不错,有插图。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史料翔实。
评分书还是可以,就是可能权威性不够,我还得仔细看看。
评分很合算 给老爸买的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逻辑性强。
评分多学多收益,多读书,好读书
评分书还是可以,就是可能权威性不够,我还得仔细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