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中国人的传统理念来深刻分析梳理中国历史;
2.揭示中国五千年来历史发展一以贯之的发展之大道;
3.著名学者秋风的经典大作,中国历史文明的独到解构;
4.读《国史纲目》,做新中国人。
5.前有钱穆之《国史大纲》,今有秋风之《国史纲目》,皆是对中华历史的敬意之作。敬意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理性。华夏文明多元丰富,变中有其不变,恒常中又有自我鼎新。秋风的著作,以儒学为经纬,上下纵横五千年,抱天下之关怀,发一己之睿见,实为国史中之大观也。
6.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杨念群、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特别推荐。
近世以来,中国学界颇习于以通史体裁撮述吾国之历史,虽线索明晰,逻辑雄辩,但皆依循西方历史演变之道,对吾国祖先各种制度创制和思想遗迹随意裁量,断以己意,难免误解丛生,致使其自身演变轨迹晦暗不明。受西学规范之各类专门史著,对吾国制度思想之阐发,虽时见功力,却又常显枝蔓疏离,难得其要,缺乏贯通性理解。秋风此书怀揣对国史书写传统的温情与敬意,尊仿朱子《资治通鉴纲目》及钱穆《国史大纲》之例,专意从礼乐制度之肇造入手,在力图贴切释读古文献中若干关键概念的基础上,梳理华夏治理秩序之演变轨迹。立国之道,在乎两端,一为政统之确立,一为治道之完善,两者交相为用,一体两面。此书扣紧这两面关系,对吾国政教关系之源起、转型与崩解过程做贯通式解读,对单一王权与多中心治理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多有独到研判,对各朝世道人心向背之缘由亦有精到分析,足以为吾国民理解治乱兴衰之道之范本。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
姚中秋,笔名秋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弘道书院院长。曾致力于译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和普通法宪政主义,译著十余种。近年致力于儒家义理之阐述,中国治理之道的探究,与中国治理秩序历史之研究,著有《华夏治理秩序史》第一卷《天下》、二卷《封建》,《重新发现儒家》、《儒家式现代秩序》等。
接触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是一场对耐心的终极考验。我得承认,它的语言风格是相当古典和书面化的,初翻开时,我差点被那些拗口的词汇和长长的复句绊倒。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通勤路上轻松翻阅的“快餐历史读物”。每一次深入阅读,都需要我提前准备好笔和纸,随时准备查阅那些不常见的历史名词,或者干脆停下来,对着某个论断反复琢磨。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的,但绝不轻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那种谨慎和克制,他似乎极力避免主观臆断,坚持用当时留下的“铁证”来构建历史的骨架。这种严谨性在学术界或许是褒奖,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有时候会显得过于沉闷和晦涩。读到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时,我常常会感到,作者似乎已经把所有细节铺陈完毕,但最终的那个“为什么”的答案,却像是在浓雾中若隐若现,需要读者自己去努力穿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骨架之坚实”,但阅读的“体验之舒适度”,则需要打上一个问号。它更像是一部需要被“啃下来”的经典,而非主动“追读”的畅销书。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那可能是“结构感”。这本书在编排上体现出了一种近乎数学般的精确性,从远古的传说逐步过渡到近代的曙光,每一个章节的划分、每一段落的衔接,都像是经过了精密的计算,以确保历史的逻辑链条不会断裂。它提供了一种极强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让你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迷宫中,而这本书就是那个可靠的指南针,告诉你每一步应该如何走。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历史体系的认知负荷。你不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跳跃,因为作者已经为你安排好了最优的路径。但与此同时,这种过于规整的结构也带来了一种“模板化”的风险。很多历史事件的描述,似乎都套用了一种既定的分析框架,这让一些本应充满争议和辩论的历史议题,读起来像是标准答案一样缺乏思辨的张力。对于喜欢在字里行间发现“新大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已知的路线图”。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的“宏大叙事感”——一种几乎要吞噬一切个体命运的磅礴气势。作者的笔触似乎总是聚焦于权力中心、制度变迁和时代浪潮之上,这一点对于理解国家层面的兴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当他描述某个重要制度的建立或瓦解时,那种逻辑推演的清晰度是令人折服的。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是哪几个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整个历史车轮的转向。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视角,也无形中削弱了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存在感。我一直在寻找那些构成历史的“微观颗粒”,那些市井百姓的生活图景,那些地方士绅的抗争,或者仅仅是一个普通士兵在战场上的恐惧与希望。但在《国史纲目》中,这些“毛细血管”式的细节似乎被刻意地省略了。这让整体的历史画卷虽然气势恢宏,却少了些许人间的烟火气和温度。读完后,我能理解帝王将相的决策,却很难想象当时百姓如何度过一个寻常的春秋。这是一种取舍,我理解作者的出发点,但阅读的满足感因此有所缺失。
评分那本《国史纲目》真是让我又爱又恨,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冲着它那赫赫有名的名字去的,想着能一窥中华文明的宏大脉络。然而,读完之后,我的感受是相当复杂的。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扎实的、学院派的叙事风格,每一个朝代的更迭、每一个重大事件的描述,都像是被放在显微镜下细细审视过的。作者在梳理历史线索上的功力毋庸置疑,那种时间跨度之大,人物关系之繁复,都能被他捋得井井有条,这一点对于初次系统接触中国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它就像是一个详尽的地图集,把我们带到历史的每一个关键节点,让你清楚地看到“哪里出了什么事”。但是,这种详尽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它太侧重于“发生了什么”的记录和罗列,而对于“为什么会发生”的深入剖析和人性挣扎的描摹,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旁观者,看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却很少有机会能真正走进那些历史人物的内心深处,去体会他们的抉择与无奈。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充满激情、能让你热血沸腾的历史解读,这本书可能需要你调整一下期待值。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年鉴,而非一部引人入胜的故事集。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份量感是实实在在的,它不只是书本的物理重量,更是知识密度带来的“精神重量”。阅读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力去消化那些被高度浓缩的历史信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地带或史料缺失时所表现出的学者的风范——他会明确指出哪些是定论,哪些是学界尚未解决的争端。这种诚实的态度,是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更宝贵的品质。然而,这种对“客观性”的极致追求,有时会让文本显得有些“干燥”。我总觉得,历史的魅力,除了事实本身,还在于解读和阐释的力量。这本书似乎将大部分的解释权交还给了读者,要求我们自行去构建情感的连接和深层的意义。这对于训练独立思考当然有益,但对于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即时启发的读者而言,可能会觉得不够“过瘾”。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固的基石,但要在这基石上搭建起属于自己的历史理解大厦,后续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思考。
评分或许这书正版就是这个样
评分从远古开始,人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从油灯到电灯到无影灯,从刀剑到枪械到炸弹,从热气球到飞机到火箭……正因人们不断丰富知识,掌握技能,才让人们在自然中生存。我们没有猛犸象的庞大;没有猎豹的速度;没有致命的毒液;没有尖锐的牙齿......是什么让人类得以生存?是知识!枪械让我们训服野兽;飞机让我们在天空中翱翔;船只让我们在海洋中畅游……话说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不过是将知识运用到战略上,其实诸葛亮能观天象,他可以明确地知道什么时候下雾,什么时候刮东风……可见,知识的力量多么伟大!我们用知识挽救生命,用知识治理环境……知识无处不在![SZ]
评分但是书籍到手后打开感觉页面纸张像盗版呢
评分当读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不是为了自我标榜增加谈资时,书便会给心态平和的读书人带来无法比拟的快乐。 若作者怀着一片真情在倾诉,那读者就是有幸的听众。读者与作者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关系,不会有下对上的卑躬屈膝,也不会有宗教式的疯狂热烈。作者以真诚谱写文字,读者若真正读懂了作者,他们就成为了知己--读书更像是一种交谈,被吸引只因为心灵的魅力。正因为这种单纯与真诚,只要一个小小的空间,捧起一本好书就拥有了一分绝美的心境。
评分——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
评分属于不错的历史读物
评分还是好评吧
评分很好性价比很高性价比很高 下次在来 很好性价比很高性价比很高书不错最近正在读两本书:英国李约瑟先生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两部书都写于四、五十年前,中文版出书距今也已十多年了(冯先生原著亦为英文版),可是,无论对中国古代科学思想考察的缜密,推论的恰切并富于启示,据笔者有限的阅读,还未见人能及李约瑟先生;至于冯友兰先生叙述之清晰,语言之流畅,观点之精当,更非一般著述哲学文章人所能企及。可以肯定地说,这两部著作一点没有因时间流变而失色。细细咀嚼它们,我不仅得到许多知识的启发,更从其中获得许多“思维的乐趣”(王小波语)。 由此,我想到书与书评的距离。眼下的书评,在数量上是较为有限的。就这有限的书评,百分之九十还都给了刚刚面世、甚至还未来得及面世的图书。这些未经过时间沉淀的书评,除去很少确有真知灼见,又能不为哥儿们友情所惑的文字,极易流于广告。 笔者以为,书评与书之间,是需有一段距离的。这距离可分两方面。一、时间距离。就我们的阅读经验看,许多著述,是需经过一段时间(有的甚至需要相当长时间)洗汰才可发现其价值或无价值的。书评来得太快,一些经时间洗涤逐步显露光泽,当时并未被充分注意的书就可能长久掩埋,难为人们汲取营养。譬如前面所举《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中国哲学简史》等。而一些初粗看来还过得去的东西,保不准几个月后便会销声匿迹(这种情况在媒体发达的今天事例尤其见得多)。 再有一些大部头套书,尚未面世,便召开发布会。学者名流、政府要员请一个遍。分明刚刚交给的书,便要他们发言表态,硬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这个时间差距是不是太小了点儿?这样发行式的报道或座谈会纪要,我能随便听,并撵着去买他们推荐的书? 一年前一本尚未全部面世的小说,被数个有条件先睹为快者称为“可以走向世界的经典”,措词极为“前卫”;但从实际刊出的几章看,似乎手法运用、文字精纯方面还未见十分到位。一位评论家读过后大约还不很自信,希望自己能抽出时间再读一次才可发言,态度虽不明朗但却较为可靠。 时间距离外,还有人情距离。这是个很难判断的问题。倘若朋友同行一部书写得的确很好,书评者在喜欢书的前提下予以评述,这亦无可厚非;倘若纯出于友情,失却评判标准,叙说一番作者的生活情况或彼此友情等书内容以外的话题,或干脆当个吹鼓手,“经典”、“传世”、“深刻”……一阵乱喷,设一个被人称为美丽的“文字陷阱”,成为促销广告,把读者引个懵头转向,使他们在破费了时间金钱后,才发现自己买的不过是一堆文字垃圾。这就不仅大大败坏了“书评”的声誉,而且很有些图财害命的意思(鲁迅先生曾说:无端浪费别人时间,其实是无异于图财害命)。最近有消息报道,两本重要的学术刊物,已停止刊登书评文章。此举虽然显得有些严厉,但无奈的心情却颇令人理解。 早在30年代就为书评事业作出很大努力的萧乾先生,当年就订下一个原则:坚持自己花钱买书来评,不评赠书。这样就自觉拉开了人情距离,使书评多了可靠不欺骗的学术分量。至于时间距离,我想报刊编辑们也当有意识关注一些已经过往但仍有意义、价值的书,或约请一些作者,写一些在他们阅历中发挥大作用的书的评论,将那些真正饱含人类精神精粹的作品张扬出来,这样不仅传递了文化的文明火种,也可挽救眼下书评声誉下滑的颓势。从这个角度去考察,“距离”又几乎是对书评者学术能力和文化良知的丈量了。
评分秋风的思想果然深邃,颠覆了我对中国历史的看法,值得一看。值得质量非常好,不论是内容还是质量都是收藏精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