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去消化大量的历史背景信息和人物关系梳理。但正是这种“不易读”,才保证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意翻阅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带着问题意识去研读的参考资料。对于那些对特定历史时期有浓厚研究兴趣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宝库。它提供了一个极其详尽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一系列重大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如果你期望的是快节奏的、情节驱动的叙事,或许会觉得开头部分略显缓慢,但一旦进入其构建的历史脉络,便会发现其逻辑之严密,论证之有力,让人心悦诚服。这是一部需要被“认真对待”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人性深度的挖掘。战争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对立,而是将普通人推向极端境地的残酷考验。作者在描述战争的残酷性时,并没有沉溺于血腥场面的渲染,而是更侧重于展现人在极端压力下的道德选择和精神状态。我看到了普通民众在炮火下的坚守与无奈,看到了将领们在战略与道义之间的艰难权衡。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不做简单标签化的处理,使得作品的立意得到了升华。它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意志、牺牲与求生的哲学沉思录。每次读到那些关于普通士兵的片段,都会让我对和平的珍贵产生更深一层的敬畏感。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作者的叙事功力炉火纯青,他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懂得如何将宏大的战争图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编织在一起。他擅长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去描摹那些决策者在关键时刻的犹豫与挣扎,以及前线士兵面对绝境时的坚韧与恐惧。这种叙事风格避免了传统历史著作的枯燥和说教,让冰冷的数字和战报瞬间有了温度和血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战役部署时的条理性,他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清楚复杂的军事调动和战略意图,让一个对军事不太精通的读者也能大致领会其中的精髓。他的文字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激昂澎湃,时而低沉反思,读起来完全不会感到拖沓,反而有种欲罢不能的吸引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抓人眼球,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浓重的笔触勾勒出的烽火狼烟景象,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尘封的记忆。装帧和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是一部有分量的作品。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字号适中,阅读起来很舒服,不会有视觉疲劳的感觉。特别是那些历史照片和地图的插入,虽然是黑白的,但细节处理得很好,为文字内容提供了很好的视觉补充和佐证。装帧细节上的一些小设计,比如扉页的题字或者卷首语的版式,都体现了编辑的用心。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那种仪式感是很重要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实体书质量确实对得起它的内容分量,让人爱不释手,值得珍藏。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挖掘工作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从那些罕见的档案资料和当事人的口述回忆中,我读到了许多过去未曾留意到的细节。这种扎实的考据基础,让整部作品的权威性大大增强。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历史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故事性而牺牲了严谨性。相反,作者似乎有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执着,他总是在关键节点引用多方材料进行交叉比对,力求还原出最接近事实的原貌。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真正优秀的史学作品所必需的。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去查阅一些作者提及的背景资料,更能体会到作者在撰写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对于希望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真实面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的窗口。
评分知兵堂战史系列,还是不错,就是贵了些
评分没有保证,有损坏
评分有中日双方的史料,武汉会战写得比较有依据。
评分突击的书系!!!!11
评分1月30日,日军冲进毛淡棉,这个萨尔温江(萨尔温江上游就是怒江)出海口附近的城市打成了一片废墟,市区接近地的203高地成了主战场,在这里担负守备的是殖民地部队中的1个英国营,很有战斗力。这个高地钳制着江岸,陡峭的坡上只有一条石条路直上直下,日军两翼第143联队、第112联队的几次突击都被打垮,死伤严重。但第112联队第3大队带领“缅甸义勇军”沿海而上加入了战斗,在滚雪球般扩大到5000人的义勇军的帮助下,第55骑兵联队绕道迂回突击203高地获得成功,从后面包围了203高地,守军旋即崩溃。在最后的阵地273高地上,战斗来半岛的德林达依省首府土瓦,在攻占这一重镇之后,日军还在当地组织了后来对日军帮助极大的“缅甸义勇军”。这支义勇军成立时只有少得可怜的190人,可是缅甸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干柴,很快就会被这个火星点起烈火,“缅甸义勇军”只要成立,人数不是问题。
评分物流差点
评分日军在间谍,情报收集,情报破译方面都强于军,这点我认为很重要,作者在这方面提到的很少,日本在战前几年就在制定侵华的方针,中国各个主要地区,城市的详细地图早就被日本间谍提前侦查过,更是细致到了偏僻点的村庄都在地图上有绘制。之所以日军可以快速的推进,除了它的机械化以外,就是战前绘制的中国地图。日军里有很多学土木工程出生的军官,在建造战地工事方面技术很高,很坚固,这也是国军很少在阵地战中突破日军防线的原因之一。日军的工兵团也是不可小看,修路,架桥,排雷,其效率之高,是日军后勤补给及时跟进的保证。中国太穷了,很多地方都没有像样的道路,在中西部地区就更没有了,这也是阻碍国军机动行军和后勤补给不及时的重要原因。
评分然而力量薄弱的中国军队的对手却是非同一般,他们是鹿儿岛县的第45步兵联队。鹿儿岛县乃是日本古时萨摩藩的土地,这个藩的武士一贯以好勇斗狠,只知前进而闻名,所以自古以来被称为“萨摩隼人”(隼人是古代日本南九洲地方的少数民族,以勇猛知名)。而该部与同旅团序列的第23联队争夺谁是师团更强者的事,也在军中传为美谈。遇到这样一支日军,新兵组成的队伍显然是抵挡不住的了。更何况第45步兵联队居然不顾武士精神,多次让配属的毒气战部队使用毒气掩护攻击。第103师在付出重大牺牲之后,于5日上午和下午先后放弃了后湖寨西南一线的两道防御主阵地。第86军2个师协力发起反攻,一度收复第二道防御阵地,但是很快又被突破。这时,第86军开始溃退,临时从第26军抽调的增援部队(第44师1个旅)来不及填补缺口,日军乘机沿公路平推,进逼广济以东。此时,第4兵团已经用完了预备队,所属各部队减员均在一半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3。唯一控制在后方的只有第55军。因为先前蒋介石有死守广济,掩护田家镇要塞的指示,所以已经心生退意的李品仙不敢擅自做主撤退,致电蒋、白告急,请求进一步的指示。
评分3 P265 附录:《西阳杂祖》应该是《酉阳杂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