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傢內聖修持輯要

儒傢內聖修持輯要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甄隱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5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中國發展齣版社
ISBN:9787517700814
版次:1
商品編碼:1166802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膠版紙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要達到儒傢先聖所倡導的理想人格,就必須靠自我的完善,任何外在的力量者都無濟於事。當把追求自我的完善變成人生樂事,變成樂此不疲的終生追求,理想人格的實現便是現實的而非不可企及。每個人都以追求聖人的境界為瞭,天下便會安定繁榮。”

內容簡介

  《儒傢內聖修持輯要》所以黽勉問世,一是意在喚起對儒傢內聖修持之重視——拋此粗成之磚,以引連城之璧;二是為從事內聖之學研習者與儒學愛好者,提供修習之粗淺綫索與理法素材,以冀羽翼讀者之修持。儒傢文化重要特點,內聖修持居其一。修持之自身追求,則係達成完美的道德人格——聖人人格。本書輯錄儒傢各派修證之理法與實證之修悟,皆圍繞此主題。

目錄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儒學基本知識簡介
一、 儒、儒傢、儒學簡介
(一)儒
1.何謂儒
2.儒的品質
3.儒的類彆
4.儒常用辭語簡介
(二)儒傢
1.何謂儒傢
2.儒傢主旨
3.儒傢修學之“級彆”
4.儒學道統
(三)儒學
1.儒學內涵
2.儒學的發展
二、內聖外王簡介
(一)內聖外王概說
(二)內聖外王的淵源及基本涵義
(三)內聖外王的修學提示
(四)傳統儒傢對內聖外王的希求
1.聖、聖人簡介
2.聖人可由積學而至
3.儒傢對內聖外王的追求是“天下為公”
第二節 內聖修習之理簡綜
一、儒傢典籍之摘錄
二、儒學大傢名著選錄
第三節 儒傢工夫概述——鳥瞰內聖修煉之發展
一、鳥瞰修煉之理之發展
(一)概說
(二)不同時期學理特點
1.孔孟儒學:不言心之性象
2.宋明理學:始明錶心、性、理之本體
3.“新儒學”:強調證悟本體
二、鳥瞰儒傢工夫之發展
(一)儒傢內聖工夫方興時期
1.孔孟重在事修以默識心性(仁)
2.孔子對中上之人傳授心性(仁)之學
3.《論語》《中庸》《大學》《孟子》奠定聖修之基
4.對身形之儀容皆有規定
(二)儒傢內聖工夫的多樣化——宋明理、氣、心學並茂
(三)儒傢內聖修持——明體、明體工夫之整全
1.李二麯內聖內證工夫之整全
2.太虛法師對王陽明聖修之剖析整全
3.熊十力對聖修—明體重要意義之整全
4.林繼平
第二章 儒傢內聖修持理法
第一節 理學(又稱聖學)修持之理
一、理學及其學派簡述
(一)理學
二、理學學理重點概括介紹
(一)理
(二)性命
1.性命
2.性
3.氣質之性
4.命
(三)心
1.心、性、情
2.情、意
3.誌、氣
(四)仁
1.仁
2.仁、義的關係
3.仁、義、禮、智的關係
(五)誠、忠信、恕
(六)道
(七)太極
三、理學內聖修持之法理
(一)理學內聖修學——修持總則
(二)理學修學條目
1.立誌
2.存養
3.窮理
4.力行
5.盡性
6.至命
四、理學內聖修持精義
(一)修持精義功程概要
(二)修持功程條目
1.程顥曰:學者先須識仁
2.靜坐
3.允執厥中
4.硃熹“秘傳”口訣與晚年自述
五、理學內聖修持開悟案例
(一)薛瑄悟案
(二)高攀龍得悟曆程
(二)陸世儀悟案
六、對程(頤)硃(熹)理學之“體驗”之評述
第二節 心學內聖修學理法
一、心學及其學派概述
(一)心學
1.心學的開山者——陸象山
2.心學的完成者——王陽明
(二)心學的主要學派
二、心學闡述之內聖修持之理
(一)心學名著
1.《大學問》(見第一章)
2.《心性圖說》(見第一章)
(二)基本概念介紹
1.陽明學派
2.甘泉學派
3.悟——各派通用概念
三、心學對內聖修持曆程的闡述
(一)陽明學派
1.總述
2.悟前修持
3.對證悟工夫之闡述
4.證悟不同階段的修持要義
(二)甘泉學派修持所依之理法
1.甘泉學派修持理法特點
2.修持功程
3.白沙修持鈎提
第三節 氣學內聖修學理法
一、先秦諸賢對氣學內聖修持的論述已相當完備
(一)《管子》書中所述,可謂係統而精闢
1.氣學內聖修持之基本理論——氣、心、道
2.修持要義
3.修證內聖之果
(二)《子華子》對修氣的論述
(三)《孟子》對修氣之論述
(四)《荀子》對氣學修持內聖之理法
(五)其他著述對修氣之論述
二、氣學內聖修持理法之隆盛(宋代—清代)
(一)張載成果豐碩——奠定氣一元論之堅實基礎
1.張載建構瞭宇宙萬事萬物一氣的氣學
2.張載提齣瞭“氣質之性”的論點
3.提齣瞭一個修持內聖外王的程式
(二)氣一元論的建立
1.王廷相
2.吳廷翰
3.王夫之
4.郝敬
(三)其他學派對氣的論述
1.理學對氣的論述
2.心學對氣的論述
3.《真心圖說》融氣、理、心學於一
第三章 儒傢內聖修持開悟之學
第一節 證悟綜述
一、開悟——認知本體是內聖修持的精髓
(一)認知本體是內聖修持的特殊內容
(二)開悟在內聖修持中的重要地位
二、對開悟——認知本體之綜閤介紹
(一)開悟(見性)的涵義
(二)開悟過程中應持守之原則與注意事項
(三)大儒多有開悟之經曆
(四)悟後之修持
1.“見體”綜述
2.保任攝養本體
3.動靜交修,知行閤一
4.本體之圓融無礙
5.瞭脫生死之道
三、對開悟的不同認知
(一)綜述
(二)理學代錶人物——硃熹對悟的看法
1.硃子早年觀點
2.理學後儒對硃子觀點之繼承與“修正”
3.對硃子“內聖緻知”的評述
(三)心學(包括氣學)內聖修持對開悟的重視
1.心學內聖修持重視開悟的闡述
2.心、理學內聖修持開悟之案例
附:“倘悟”熊十力
第二節 儒傢內聖修證案例解析
一、張載案例解析
(一)修證經曆與修得
1.經曆
2.自述
3.諸儒評述
(二)修證成果解析
1.創建瞭“變化氣質”的修持理法
2.對成聖之修證曆程做齣瞭較明晰的闡發
3.提齣瞭一個內聖外王的修持架構
4.指齣開悟後悟境有上進與鏇失之兩途
二、李二麯修證精義
(一)李二麯內聖修持直揭本體
1.證得(錄自《二麯集》)
2.對本體的闡發
3.李二麯揭示之內聖修持功程
4.修持語要
第三節 內聖修持之效用
一、開悟
二、靜修
(一)開智之理
(二)事實案例
三、獲得先知
(一)先知之理之闡發
(二)先知案例
四、內聖修持能愈病
(一)述理
(二)舉事
五、“祈風禱雨”
(一)述理
(二)舉事
四、其他靈異
(一)述理
(二)舉事
七、善瞭生死
(一)述理
(二)舉事
第四章 儒學內聖修持簡擇綜要
第一節 修持之理之共同點——氣
一、不同稱謂的交會
(一)一般交會
(二)交會於氣
二、氣是內聖修持賴以成聖賢之“物質”基礎
(一)氣乃成聖之基
(二)氣彰顯不同層麵之“物態”
(三)心是一種特殊的存在(狀態)
三、開悟狀態下體察到的氣——天人整體
四、對氣的修持是聖修重要內容
(一)養氣
(二)調息以練氣
第二節 內聖修持簡擇之悟前階段
一、內聖修持總述
二、悟前之修學
(一)達本立誌
1.達本
2.立誌
(二)踐行儀軌、學則
(三)自身虔修
1.對治性格偏頗
2.剋治習氣,端正操行,涵養道德
3.靜修去障復虛
4.養心養氣與調息養氣
5.靜坐法要
6.作善人、為善事,破私立公
7.悟前之修須勉強為之
第三節 關於開悟之修持
一、從理上開竅
(一)提高對心的認識
1.理論層麵的認識
2.聖修之證得是認知心體之唯一途徑
(二)提高對開悟多樣性的認識
1.認識開悟不同階段與層麵的多樣性
2.認識開悟之修證過程與形式的多樣性
二、淨化心靈
三、把握修悟的要則
第四節 開悟後各階段、層麵之修證
一、初悟
(一)初悟階段對心的體認
(二)初悟階段之修持
1.總述
2.保任
3.存養
4.觀心
5.改過遷善,拔除習氣
(三)嚮第二階段過渡修持
二、圓悟(心體呈現虛明靜定之徵,常顯而不隱,
與白教大手印得見明體相當)階段
(一)總述
1.心象顯現特徵
2.聖修圓悟事例
(二)圓悟階段有三個層麵
1.攝知(用)歸體層麵
2.依體發用層麵
3.體用一源層麵
4.嚮徹悟層麵過渡——破除景象
三、徹悟階段
(一)悟境案例介紹
(二)徹悟述理
(三)層麵之一:日用行持,惺惺自然,物各付物,不守不趨
1.理
2.事行
(四)層麵之二:行大人事,即感即應,應皆神妙
1.述理
2.事功
四、瞭悟階段(心體與性天相通)
(一)述理
(二)善待生死
(三)善瞭生死
第五章 證悟案例簡介
第一節 羅洪先證悟案例
(一)綜述
(二)證悟曆程
(三)諸儒評述
(四)對良知學的貢獻——對良知的分疏
1.天性良知(或稱本然良知、自然良知)
2.發見良知與對見在良知之批駁
3.良知辨
4.證得良知
第二節 王時槐證悟案例
(一)聖修簡介
(二)聖修曆程
(三)對塘南之評述
(四)確立“知”之屬性與“定位”
(五)對理學之諸多概念,作瞭心學之闡述(文繁不錄)
(六)對內聖修持諸階段之修證真境、修持理法,都有明晰錶述
(七)透性研幾的開悟觀
第三節 羅近溪證悟案例
(一)綜述
(二)證悟曆程
(三)對羅近溪內聖修為評述
(四)對心學內聖修持之理法等均有所發展
1.以“赤子之心”對孔門求“仁”之學做齣通俗而精到的闡述
2.對“兩個炯然”“兩個知行”的剖析
3.對頓悟、漸悟之修持,均有明晰闡述
4.重視“形神俱妙”
(五)衣鉢傳授
1.授曹胤儒
2.授羅懷智
第四節 王龍溪證悟案例
(一)簡述
(二)聖修曆程
1.陽明慧眼識纔,收為弟子
2.天泉證道
3.長者之風,衷告——啓迪、針鞭同仁,冀其日新、真悟
4.晚年之孜孜不倦
5.善瞭生死
(三)對龍溪聖修評述
(四)對陽明心學(良知學)的闡揚
1.對良知體性的闡發
2.對良知體用之闡發
3.對良知與見聞之知(知識之知)的區分
4.倡發見在知良知
5.闡理主頓,行則上乘兼中下之漸
6.宣師證道聖跡,以警示防範流弊
第五節 陸象山聖修案例
(一)象山聖修簡述
(二)象山聖修曆程
1.生而穎慧,少年頓悟
2.窮究磨練,動靜一體
3.心、理洞融
4.顯赫世功
5.善瞭生死
(三)對象山聖修之評述
(四)象山聖修特點
1.立乎其大
2.重辯義利
3.反躬務實之教風
附?錄
第一節 《就正錄》與《儒傢內聖心法指要》
一、《就正錄》
二、《儒傢內聖心法指要》
(一)守中法要
(二)守一法要
(三)守仁法要
(四)存誠法要
(五)養氣法要
(六)格物法要
(七)修止法要
(八)修靜法要
(九)修定法要
(十)修觀法要
(十一)修息法要
(十二)至命法要
第二節 《大學》儒、釋、道三傢解
一、毛奇齡《大學知本圖說》(儒傢)
二、憨山老人《大學綱目決疑題辭》(佛教)
三、魏堯《一貫天機直講》(道教)摘錄
附: 《明德集大旨總論》首敘宗旨(儒傢)
第三節 範圍三教
一、範圍三教簡介
儒釋異同
良知範圍三教
剖判釋子修為
二、由釋述儒
(一)劉經臣《明儒喻道篇》
(二)李翱《復性書》
三、三傢融通典要
(一)《三傢修道秘旨》摘錄
(二)《心學》濟一字著
(三)張三豐著述
1.《張三豐太極長生訣》
2.《張三豐修道篇?大道論》
(四)《丹經指南?學坐要訣》
(五)《三教真傳》
1.“佛教真經?沉心淡性”
2.“道教真派?定神凝氣”
編後記

精彩書摘

  《儒傢內聖修持輯要》:
  羅欽順:
  存養是學者終身事,但知既至與知未至之時,意味迥然不同。知未至時,存養非十分用意不可,安排把捉,靜定為難,往往久而易厭。知既至,存養即不須大段著力,從容涵養之中,生意油然,白有不可遏者,其味深且長矣。然為學之初,非有平日存養之功,心官不曠,則知亦無由而至。硃子所謂“誠明”兩進者,以此。
  (2)如何存養
  程子曰:學之而不養,養之而不存,是空言也。……學在知其所有,又養其所有。……見之既明,養之既熟,泰然而行之,其進曷禦焉?……學至涵養其所得而至於樂,則清明高遠矣。……或曰:惟閉目靜坐為可以養心。曰:豈其然乎?有心於息慮則思慮不可息矣。……問君子存之,如何其存也?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乃存之之道也。
  問:每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無事時如何存養得熟?曰:古之人,耳之於樂,目之於禮,左右起居,盤盂幾杖,有銘有戒,動息皆有所養。今皆廢此,獨有義理之養心耳。但存此涵養意,久則自熟矣。敬以直內,是涵養意。言不莊不敬,則鄙詐之心生矣。貌不莊不敬,則怠慢之心生矣。
  要修持他這天理則在德,須有不言而信者。言難為形狀。養之則須直不愧屋漏與慎獨,這是個持養底氣象也。德盛者物不能擾,而形不能病。形不能病,以物不能擾也。故善學者,臨死生而色不變,疾痛慘切而心不動,由養之有素也,非一朝一夕之力也。心之躁者,不熱而煩,不寒而栗,無所惡而怒,無所悅而喜,無所取而起。君子莫大於正其氣,欲正其氣,莫若正其誌。其誌既正,則雖熱不煩,雖寒不栗,無所怒,無所喜,無所取,去就猶是,死生猶是,夫是之謂不動心。
  延平李氏《答硃元晦書》曰:常存此心,勿為他事所勝。即欲慮非僻之念自不作矣。孟子有夜氣之說,更熟味之,當見涵養用力處也。於涵養處著力,正是學者之要。若不如此存養,終不為己物也。……今之學者雖能存養,知有此理,然旦晝之間一有懈焉,遇事應接舉處不覺打發機械,即離間而差矣。唯存養熟,理道明,習氣漸爾消鑠,道理油然而生,然後可進,亦不易也。
  ……

前言/序言


儒傢內聖修持輯要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儒傢內聖修持輯要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儒傢內聖修持輯要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儒傢內聖修持輯要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內聖外王,說的很詳細,內聖之道,外王之徑,跟著走,必能達到

評分

京東的送貨速度就是快。書是替朋友買的,我不知道是否好。

評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評分

評分

不錯的書 著者認真

評分

東西不錯東西不錯東西不錯

評分

作者是誰自己查吧,據說是

評分

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

評分

愉快的購書,很滿意。還會再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儒傢內聖修持輯要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